第八讲 写在最后的祝福

我们先粗略的看一下嘌呤

嘌呤作为逆夏的未病,由于他最终要转变为尿酸排出体外,而尿酸就是危害物,目前治疗尿酸的药物,主要有三个。

苯溴马隆是属于排尿酸的药物,主要用于痛风慢性期的治疗,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并促进肾小管对尿酸排泄来降低尿酸,用于维持尿酸的水平。

非布司他主要成份为非布佐司他,其化学名为2-[(3-氰基-4-异丁氧基)苯基]-4-甲基-5-噻唑羧酸。为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适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

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后者能使次黄嘌呤转为黄嘌呤,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使尿酸生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的水平,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

这不重要

只要知道治嘌呤目前没有什么好方法

基本上都是治的代谢产物,尿酸

而将尿酸降到一定水平

人的痛风结节是可以溶解的

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方术所误

痛风结节不溶解的原因,是嘌呤太多,尿酸太高

不得不暂时放在这儿

如果将他们强性溶解入血

是要伤害肾脏的

甚至造成肾衰竭

等等

如果足够相信身体,还是要科学溶解痛风结节

将尿酸降低才是正途

在内经中,将这种情况称为痎疟,痎疟的意思即有结节,也和疟一样,寒热往来,时好时坏,突然发作。在治疗上,也可以用大柴胡汤来治疗。即可以外敷,也可以内服。

之所以专门驳斥民间这一观点

就是怕被误导

最后好了结节,害了性命

原理摆在这儿

江湖术士

有些非常缺德

比如治鼻炎

他们会在中药里面加入一种粉未

让人一服用就好

这粉未就是扑尔敏加地塞米松

而且剂量不小

人在吃这些药的时候,基本上一服就能解决问题

然后,将来的情况,就不管了

治痛风也是

一些江湖术士

也会开内服的中药

里面加入一些不为人知的神秘药粉

其实就是超大剂量别嘌醇

这一剂量在正规医院是不可能开的

正规医院会按照正规的药物剂量让病人服用

但实际上,药物的剂量,在动物实验的时候

一般是十倍的剂量测其毒性

比如吃一克的,给老鼠就吃十克

看他死不死

测这个半数致死量

实际上,很多药物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都不容易短时间发生危险

这就给江湖术士留下了想象空间

医院的安全剂量被他们抛弃

常常数倍的加量

以求效果

让人一服就有效

至于生命嘛

就是儿戏

赚钱最为第一

还见过大剂量关节腔注射激素的

正是由于这样,大剂量关节腔注射激素,一注射关节就不痛

于是,这江湖术士竟然成为名医

几个省的都来找他治疗

排起了长龙

人们可以无知到这样的地步

还是要慎重的

如果你去追求效果,嗔恨疾病,必欲除之而后快

就会上当

如果稍微懂些原理

懂些药理

可能就少走一些弯路,少上一些当

至于江湖术士嘛,让他们有饭吃

不需要去挑穿他们的把戏

能独善其身就行了

说完了这四逆

但我们的课并没有结束

我们希望讲完黄帝内经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在前一讲中,我们讲过了黄帝内经第一篇

就能整一块儿了

我们来看四气调神大论篇的结尾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人的思想活动,要保持清净光明,如果里面充满了各种想法和行为,做这样做那样,因此就放不下了。

这里面要注意到

人的思想,最为重要的是清净

明只是其中一种性

一切修行,都要以清净为主体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思想上不清净,而只是自以为明了,就会让身体象日月一样的自然节律被打破,各种欲望邪气,过度的伤害着各种感觉器官。

日月是最为重要的节律

如果完全由着性子来,去赚钱啊,去纵欲啊

这些节律就被打破了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本当周流不息的阳气闭塞了,而种种物质的欲望充斥着自己的灵魂,满脑袋飘荡的念头都不是为了守护精神

这样就造成了如同季节到了秋天白露的时候,万物内收向下,而人却还满眼血光的盯着最后一个铜板,压上全部的身家。

他们不知道生长化收藏的更替是自然规律,就算看到万物都在萧条,草木萎蔫,命不在了,但他们仍然没有想停下的念头。

这样逆天道而为之,自然曾经再有名再牛逼的人也终究会夭折在时间的长河中。

这里出现了阳气和地气

作为生命大根本

我们就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阳气

阳气其实就是热量

能造成人的暖触

从而引发整个生命活动

他和天上的太阳一样

是万物运行的根本

但是

中医的阳气

还不一样

中医的阳气,主要是指躯干的

白天活动于外

我们继续往下面看经典的解释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就算暂时还看不到灾祸,但他们内在的环境中,已经风雨没有了规律,到了当收手的时候也不知道收手,气色已经很差,自然气候一恶化,贼风一来,暴雨一起,人的思想和身体的生长化收藏规律打乱,违背了自然之道,则没有不绝灭的。

这一段是继续说违背了养生之道

纵然没有暴死

也会有种种灾祸,慢病,怪病在路上等着自己

暴死的例子很子,比如前不久,还有一位女孩因为连续加班死了

现在还在网上能见到新闻

但一切慢病,怪病

都责备于养生不当,阳气受损

这样就指出了,人要尽享天年,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那就是顺应四时而养生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只有圣人可以顺从生化的规律,所以不得那些奇奇怪怪的疾病,与自然万物循环不已,生气从不停止。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逆春气,少阳不生,肝气在内开始变化。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在内开始损失。

这是没有养阳的结果。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热,散布全身。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于下,而全身没办法供养。

新名词又出来了

生气

也就本章的重点

实际上就是生命之气

这要在第三章才有解释

可以理解为生命活动

贯穿生命活动整个周期的本质

就称名为生气

与阳气还是稍有差别的

这里面有了秋冬的养阴之道

也就是生气的概念,要比阳气更大

包含了阴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造成四时变化的,是阳气

如同四季是太阳的影响造成的一样

而阴阳,就是有了向背

不能只考虑向阳的一面

因此,阴阳四时,也就是生气和阳气

实际上,生气后面还复杂的很

按第三篇的解释

其生五,其气三

都是生气

可见复杂程度还是比较高

但都是由阴阳展开的

四时阴阳,这就是万物的根本,因此,圣人会在春夏照顾好神志,秋冬照顾好形体,以顺从自然的根本,因此与万物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忧无虑,在生长之中永存,违背了四时阴阳的根,就伤害了人的本,也就损坏了真正的自己。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所以阴阳四时,是万物的开始也是万物的结束,是生与死的主管。违背他就会灾害四起,顺从他则就没有大病,这就叫学会了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圣人会终实的执行,愚昧的人只是感觉到好听,听完就放一边了。顺从阴阳就能活过来,继续违背他就会死亡,顺从他就能治愈,违背他就是神仙也治不了,如果不去顺从这个规律而逆向用的治疗,这就叫内格,也就是内在的毁坏了。

这就把节律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上

认为一切正常是因为节律

一切异常也是因为节律

但是

真正让人变化无常的

恰恰是燥动不安的心

也就是情绪

好好的上班,上着上着,就想跳槽了

好好的工作,做着做着,就厌倦了

好好的节律,不需要劳神的,人就东想西想了

总之,人想要节律的生活容易

想要清净的内心,不容易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因此,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等到病已经发生了再去用药,这就如同国家已经乱了再去治理一样,又如同干渴了再去打井,战争开始了才研究武器,这不是已经晚了么?

好了,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也就讲完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附篇

也就是黄帝内经第三篇

前三篇是一个整体

唐朝王冰在编缉的时候,将他们放在一起

认为最为重要

是医学的根本

实际上,就是解释阳气,生气等概念的

也是解释为什么身体会得乱七八糟的疾病

值得一看

生气通天论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黄帝说:自古以来,与思想一致,这是生命的根本,而这根本就是一组阴阳,形成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在上的思想和在下的形体之间,如同一个封闭的正方形的盒子,六面看起来都密封独立,但实际上,里面所有的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其实与都外在的活动习习相关。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在这个生命的周期的中,可以看作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之气,又可以看作生,旺,墓三气。如果经常违背这样的规律,那些无常不正的邪气,就会伤害身体,这是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健康生发的思想活动(苍,青绿色,表示生发之气),清静无为的时候,人的先天之本气志和后天之本气意就会自我修复持满,保证身体的健康。当他顺从身体的时候,人的阳气就会非常周密坚固,这样虽然外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伤害身体了,这都是因为顺从了四时节律的原因。

这里面出现了生长化收藏和生旺墓这样的概念

就与传统的命学开始挂钩了

而且葬经开篇也说,葬者,乘生气也

这个生气,也是阴阳之气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所以,那些高明的人,会集精会神,顺从节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性,违背他,人就会自以为是,封闭自大,九窍闭塞,巨大的灾祸挂在头顶也看不见。外面肌肉紧张不得休息,循环的卫气也一盘散沙,毫无斗志。这都能称为自伤,也就是自己害自己,如果最后死亡,也可以叫自杀。之所以这样,这是因为气日渐衰竭了。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那么,什么叫阳气呢?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当他不正常的时候,自然就会折寿,虽然折寿,但人们常常不会察觉。天气的变化,都是因为太阳的光热而显明,因此,阳就循着这规律向上,而守护在人体的外面。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守护在外的阳气,如果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因为寒,阳气就会反复循环一处,全身痛疼,连起床和正常的日常都感觉到害怕,神气浮于外,脉象就浮了。

如果阳气受到暑的伤害,人就特别想出汗,心烦,喘息,口渴,一静下来,就全身不舒服,全身发烧如同烧得正旺的木炭,经过汗出之后,这一切就会好转。

如果阳气受到湿气的干扰,就会头脑昏沉,如同包裹了很重的头巾,湿热不排除(攘,排除,除去),时间一久,人的大筋紧张收缩,小筋松驰无力,这紧张收缩的就形成痉挛,松驰无力的就形成了痿证。

如果因为春季之气伤害了阳气,则会形成肿胀,四肢都肿得一个样了,这时候,阳气已经快要衰竭了。

这是阳气受到外界六淫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

这样就完美的医学上的二大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

也指明了,如果真要养生,还是要避开瘟疫之气的

大风苛疾,当躲的还是要躲

这一思想很先进

其实数万年来

人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二个信息

第一,人是肯定会死的

这一点是个人都不会承认 

他们相信死亡是别人的事情

自己是不会死的,纵然只有一口气了,也咽不下

希望医生再救救

或许能救活

不仅普通人过不了这一关

就连葛洪这样的大家

道家的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也过不了这一关

在他的抱朴子里面

就不承认人是死亡的

认为人可以通过仙术,来让自己长生不老

成为神仙

有人告诉他

但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死了啊

抱朴子就反驳说

你不可能见到世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

你没有见到,不表示没有

因此,你没有见到长生不死的神仙,不能说他不存在

最后,他甚至为了堵上别人的嘴

拿出了元老师的那一套

若谓受气皆有一定,则雉之为蜃,雀之为蛤,壤虫假翼,川蛙翻飞,水蛎为蛉,荇苓为蛆,田鼠为鴽,腐草为萤,鼍之为虎,蛇之为龙,皆不然乎?

如果说万物受气都有一定的定数,那野鸡变成凤凰,鸟雀变成蛤蟆,壤虫长上翅膀,青蛙学会飞翔,水蛎变成蛉虫,荇苓变成蝇蛆,田鼠变成飞鸟,乌龟王八变成老虎,蛇变成龙,都不存了吗?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认为这些都是存在的

所以,葛洪就拿这些常识,告诉别人,人是可以变成神仙,从而不死的

但实际上,按现代科学,这些还真不可能

为什么抱朴子自称为子,而不能成为道家的至上经典

主要原因就在于,里面确实有很多的漏洞,讲理讲了个寂寞

最后,葛洪先生活到八十岁

死了

虽然他至死不承认人会死

服金丹而修神仙

也没有完成心愿

历来名家,不承认人是必须死的,海里面去了

何况普通人呢

第二点,就是不承认自己是血肉之躯

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自己能拥有世界

哇,世界在我心中,在我手上

盲目自大

甚至认为能重造宇宙

改天换地

其实,就是血肉身躯

一点点风寒,新冠,感染就打败了

等到病时,就是各种焦虑

内经的高度

就在于承认人是必须死的

承认人是血肉身躯

因为认为人是必须死的,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让人终其天年

承认人是血肉身躯,就让人不要蛮力蛮干

当让则让

当躲则躲

学会低调做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还受到思维和劳动的影响,在烦恼焦虑和过度劳累的情况,阳气就会逆乱乖张,人的精气就耗散了,等到了夏天,就会使人容易发热昏厥,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见声音,那儿都好象有问题,如同一个国家的都城坏了,问题此起彼伏,好象治也治不过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阳气,在人大怒的时候,形气堵塞而血冲于上,也会使人短时间昏迷,如果劳伤了筋骨,人就没有办法灵活的指挥形体,这些症状都使人活得不象一个人的样子。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如果人体只有半边身子出汗,这是阳气不能循环到另外一边,因此会使人偏枯。如果出汗的时候遇上水湿,就会出现热痱等疾病。如果内在的饮食肥甘厚味,火热太多,足以让人长出大的痈疡,如同一个空着的容器盖在上面。如果劳累汗出而吹空调受风,寒气承虚而入,就会形成皮肤如同树皮,如果郁久也能化火,形成酒糟鼻,痤疮等。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显然,阳气在精专的时候就能养神,以柔顺的时候就能养形体的精,如果他开合不利,寒气就会侵入,于是人就会出现大的漏洞。深陷脉中,则成为各种瘘管,留连在肉腠,则经络之气化为逆乱,传变为让人恐惧的疾病,甚至一些很奇怪的怪症。如果营气不与阳气相依从,而逆于肉理,就会形成痈肿,如果虚汗不止,形体较差而阳气烧灼,人的穴位就会关闭,从而发生各种风病。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所以说,风是所有疾病的病因,如果人心清静,则肉腠开关灵活,从而关闭挡住风邪,虽然有大风瘟疫,也不能伤害自己,这就是顺应了四时的规律。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所以病久了,就会发生各种转化,天地不相统一,这时候,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了,因此阳病太久了而造成死亡,这是阳气隔绝的原因,阳气隔绝的话,人应该腹泻,很多人不是马上去干预治疗,而是清热解毒,结果加速了人的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阳气,一天主管着外面,早上,人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人的阳气旺盛,下午人的阳气已经虚弱,外在的毛孔窍穴开始关闭,所以,到了黄昏的时候,要内收拒绝剧烈的运动,使筋骨得到休息,更不要受了雾露的伤害。如果违反了这三种状态,人的形体就开始受到伤害了。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岐伯说道:再看阴,其实是藏着各种精华营养,以备急用,而阳只是守护在外而使之坚固,如果阴弱而不能与阳相匹配,人就会脉流逆乱并且很快,甚至出现发狂的症状。如果阳气很弱不能与阴相匹配,则五脏之气相互内耗,九窍就不利了,从而头晕眼花目眩之类的疾病出现。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所以,圣人一定会平衡阴阳,使筋和脉相调和,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就能内和外调和一体,邪气就不能伤害了,人的耳目也聪明了,气机恢复就如同过去年青的时候一样。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如果逆气复加于过度的淫气,人的精血就会消亡,这是因为邪气伤害了肝的生发。比如因为吃得太饱,则筋脉横生,就长成了一个超级大胖子,肠风下血,又造成痔疮。再比如喝饮料太多,人就容易气逆,出现各种水气的病变。再比如过度用力,人的肾气就受伤了,最后会出现各种骨关节的病变。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所以,阴阳的阳领,就是阳气在外要周密,如果阴阳二者不调和,就如同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能够将他们相互调和,这就是圣人的法度。所以,阳气太强而不周密,结果阴气就绝了,只有阴气平稳供应,阳气周密紧固,精神于是愉悦顺畅,当阴阳分开的时候,人的精气也就会消散。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如果因为皮肤暴露,水分蒸发过快的风气,虽然阴阳不致于离决,精气不致于灭绝,但会发生怕冷发烧的寒热病,所以,如果是春季与邪风相并,邪气就会留连在内,结果发生腹泻。如果是夏季伴随暑热发生,则容易在将来发生各种痛风,寒热往来的疾病。如果是秋季伴随着湿邪发生,则容易引起咳嗽,或者出现中风昏厥的情况。如果是冬季伴随着寒,则容易在将来发生温病。这是由于四时的气,在风邪的作用下,更加重要五脏的伤害。这一段讲诱发因素。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阴之所以形成,他的根本在

阴之所以形成,他的根本在于五味,而人的心肝脾肺肾五宫,也会因为五味而受伤,所以味过于酸了,肝气就会大胜,结果脾气就受伤了。味过于咸,肾所主的大骨之气就过度的奔波,结果肌肉变得萎缩,这是因为心气受到了抑制。味过于的甘,则心气旺盛喘急,人的皮肤就容易变黑,这是肾气不能均衡发展的原因。味过于苦,则脾气不再软濡,而胃气太强,从而出现性格的异常变化,这是火生土太过厉害的原因,味过于辛辣,则人的筋脉无力,精神容易受到刺激。阴之所以形成,他的根本在于五味,而人的心肝脾肺肾五宫,也会因为五味而受伤,所以味过于酸了,肝气就会大胜,结果脾气就受伤了。味过于咸,肾所主的大骨之气就过度的奔波,结果肌肉变得萎缩,这是因为心气受到了抑制。味过于的甘,则心气旺盛喘急,人的皮肤就容易变黑,这是肾气不能均衡发展的原因。味过于苦,则脾气不再软濡,而胃气太强,从而出现性格的异常变化,这是火生土太过厉害的原因,味过于辛辣,则人的筋脉无力,精神容易受到刺激。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因此需要谨慎的调和五味,使人骨正筋柔,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就可以骨气里面生养精气,如果谨慎的如法守护阴阳这道,则容易达到延年益寿,尽享天命的境界。

  • 第七讲 辅助病人的医生医术
  • 没有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