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今天是本期内容的最后一节课
作为阴阳家的知识
本期内容只是开了一个头
阴阳家最牛的地方,是在后来发展出来了运气七篇
而且,我们能够看到,整个阴阳理论的产生
都是围绕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展开的
里面不外乎就是生,旺,墓三世
或者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因此,这是一个很小的世界的观
他小到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和一个地球
显然,这样的知识,虽然开启了中国阴阳文化的先河
但不足以承担人们对世界的不但向往
并最终诞生了宇宙这样的宏伟概念
宇,就是四方上下
由此就走了另一派伟大的古文化
五行学家
这些当然不在本讲的范畴之内
只是为了说,阴阳学说是很肤浅的学问
比之宏大精深的内容太多太多
但说到实用性
阴阳就当之无愧要排名靠前了
阴阳只是一个规律
表达着任何事物在任何变化段内
都有二种基本运动方式
他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起生,一起长
一起消亡
是同一个整体
而阴阳产生了天地二仪的概念
更是提示,在没有阴阳之前,是没有天地的
就是一个混沌
或者说就是唯恍唯惚的状态
天地的划分,又需要一个观察者
这就是人的形成
我们来继续看原文
看阴阳应象大论对阴阳应象的推理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在一个整体中,水和火可以当作阴阳来看
这一点有点不太好理解
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医学模型
简单的图就象下面这样
水在中间
然后燥热在上
风寒在下
阳在外,阴之使
周边不断循环的,就是太阳的光热
或者叫火也行
怎么样去想这样的问题呢?
其实还是一个内外的问题
阴在内,阳之守
阳在外,阴之使
只要有内外关系
就会有乾坤
也就可以在一个整体中,形成阴阳的基本规律
水为阴,就是公转了
冬季就到了枯水季节
夏季就到了汛期
春秋之季,细水缠绵
火为阳就是自转了
甚至在命学里面,也这样认为
水要收藏在内
火要发散向外
为什么自转的不在内呢
自转不是自己的事情吗?
干嘛要发散在外,求个名声呢?
这就是主观性了
只要认定是自己的事情
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比如为了自己赚钱,那跑得可欢了
加班都行
因此,自转都比较积极
比较阳光
比较迅速
这也合符昼夜的特性
合符阳气的本性
转着转着,就出了好名声
就有收获了
公转也是一样,其实没有谁爱公转
但是当自己越来越好的时候,发现国家繁荣了
古往今来很多大家都深思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最好的国家
其中最出名的
就是百姓安居乐业有信
百姓不是去追求直播公务员
而是安于自己的职业
以当下的职业为荣
这表明了行业的公平性
百姓不流离失所,不挤进城
而是安于自己的居住地
不需要离乡奔波
百姓对国家有依靠,有信仰
合符这三条,就算是太平盛世的好国家了
所以,公转其实是自转中的本能
是为了自己好而必然的行为
而不是一种洗脑行为,不是一种强迫行为
总之,人体就是这样长了
湿水在中间小循环
火在外大循环
二者相互影响
形成风,寒,燥,暑
公转和自转
也就是南北向的寒暑交替
和东西向的昼夜温差交替
还分别形成了味和气
年周期变化形成了味
日周期变化形成了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这个气就是当天的
受着昼夜交替的影响
在人体就是风寒暑湿燥火
最终影响到心情
形成喜怒忧思悲恐惊
南北向的年周期
造成了五味
从而养育了形体
实际上
如果放在四象里面
就更复杂一点
当一个气主管上半年,也就是主管天仪的时候
他决定了当年的气象
下半年只是对上半年的报复,德化等等
而当一个气主管下半年,也就是地仪的时候
就形成了五味
收藏了精气
为来年繁殖再作准备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因此,五味养育了形体
但是,形体实际上要归于气的运动
不能单独认为有一个形体是自己
形体必须归于气
必须以情志表现出来
这种情志情绪的表达,才是人
也叫精
精是形的内在
其根源是水
阴阳家就只讲到这儿了
其实上面还有神,还有火,还有无形的
但内经说了
众生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想全形
对于众生,以何为病?
都认为身体有病才是病
我们引用过素问宝命全形论里面的话
所以,对于阴阳家来说
只需要知道精是形的根本
精需要气的养育
精是要有气的
最终在气支配下
精化为了种种形态
这就如同同样的水,装在什么容器里,他就是什么样子一样
精,气,形
就是人,天,地
正因为精作为中介,如此重要
气归精,精归化啊
精是一切形态形成的状态
如同气先变成液体
液体再变成固体一样
这中间很重要
这种化
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化
还要主导下一代的生化
因此,对于男女来说,都需要有精气
化为精子和卵子
生和化就这样不断的进行
但周期有长短
人自己呢
72物候
72岁就开始变老了
当然古人达不到这种要求,吃得太差了
现代人基本上没有问题
72岁了,还有劲有力活得好
比如耗子尾汁的马保国先生
虽然怡笑天下
但其身体确是比较健康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算是比较成功的
但精子的周期是72天
72天才能由生到成熟
损伤精气的危害就非常大的
节精才能全神全形
这就是本章后面讲到的能知七损八益,疾病可调
作为阴阳家治病的第一基础
就是节精全气
做到这一点,再谈针刺药疗
是阴阳家的前置条件
还是不太容易的
历来医家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
张仲景还用烧档散来治疗过这样的问题
但如果做到了八益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就会发现
精不仅仅是在气的养育下化生了形体,形体的健康也反过来让精气充足
因此
精,形,气,味其实是一个整体
始于气味,终于精形
气在药物学说,就是指寒热温凉
味在药物学说,就是指辛甘酸苦咸
这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但实际上
在结构上也是这样长的
鼻子主导着气
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气进入人体
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其中最重要的,对人体至关重要的养育之气
就称名为氧气
自这个字,就是鼻子的象形字
气居人之中
人活一口气
在鼻子这个气下面
就是贪图五味的口
这二者是养人的根本
口进入的东西又有二种
一种是饮,一种是食
气,饮,食这三者就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根本了
从重要性来说
气是第一的
没气就死了
没氧气几分钟就没了
饮是第二位的
没水喝,几天就死了
食是最不重要的
最未尾的
不吃东西,还能坚持几个月
最长的大约90天
这一段原文实际上就是在讲这三者在人体内的演变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太重了,也能伤害形体
这种即养又伤
就是一个度在其中
人只有适度
恰好应对自然的消耗
吃多少用多少
这是最健康的
多了会堆积成灾
少了又会缺少供给
人体就是一个平衡状态
水要平衡
气要平衡
食要平衡
氮要平衡
进多少出多少
这样就能长保
实际上,生命就是四个字,新陈代谢
新旧不断的交替
因此,气能伤精
他们能相互转化
如果饮食不足了,形体会倒过来生成精气
气味本身也有相互制约作用
那他们最终去哪儿呢?
进的话,是由鼻子和口进的
又从哪里出去呢
阴味最终从下窍出去了
为什么说阴味而不说糟粕呢
因为阴味出下窍
不仅仅有糟粕
还有精子等精华物质
如同树木结了果实,离开母体一样
这是阴味的去向问题
阳气呢
当然是出上窍
以呼吸和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呼吸和汗液都是排出阳气的方法
二者就有很强的关联性
如果皮肤不能排汗了
那阳气怎么办法?
当然就会形成喘
喘就是阳气不走皮肤,全部或者大部分从呼吸出去
给挤成的
皮肤与呼吸这样二个通道,一个是主要通道,一个是次要通道
相互配合
谁主谁次,得看事情和时间
这一规律的发现,了不得
比如皮肤出汗太少,水分无法蒸发
结果鼻就流清涕了
拼命的代偿
现代西医很晕这样的道理
这是无法解释的现象
要割开呼吸与皮肤的联系
锣做锣打,鼓做鼓敲才能懂
中医就是当一个太阴系来看了
这对辩证来说,太重要了
阴味走二便
其实也有关联系
尿多了,大便缺少水分就结了
大便腹泄了
尿就少了
中医认为这一功能是小肠完成的
称为分清泌浊
代偿性是中医辩证的关键
如果一个少了,必然一个就多了
即要找到少的,也要找到多的
调节哪个再分析
少的给加上去
多的给降下来
以平为期就行了
喘了
要发汗
而不是镇喘
但有些人老了
怕冷
从不出汗
还穿着很厚的衣服
喘了
发不出汗
就要温阳
阳气足喘自消
总之,中医很少有镇喘的
充其量就是化痰的药物
称名为止咳平喘
代偿是中医辩证的关键
通达是中医对身体的要求
平衡是阴阳家对万物存在的解释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浓烈的,又为阴中之阴
这就相当于冬季了
味清淡的,属于阴中之阳
这就相当于夏天了
人就要不浓不淡
即不要追求浓烈
也不要太过清淡
比如盐都不放
最后可能就水肿了
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这就是如同东方早晨了
气薄者,为阳中之气,就如同西方黄昏,日薄西山的时候
在气味的循环中
阴阳形成万物的形象,也养育了人的形体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其中浓烈的味道,会伤害形体,泄走精气,留下垃圾
而清淡的味道能保持身体循环的畅通
阳中之阳的气,会轻轻发泄
使人若有汗若无汗
保持身体的平衡
但阳之阴的气
太过厚重的气
反而会让人发热
艾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用浓烈的气
来使身体发热
达到纠偏治寒的目的
但对于火热的人来说
艾就是灾难
不要迷信艾
万劫不复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艾不过是一种药
哪有长期吃药来保持健康的道理呢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这样浓烈的火,会让气更加衰弱
如同牛没吃草耕不了地,你再用鞭子抽也不起作用一样
世上唯有饮食,正常的饮食足够保持健康了
这样平和的少火,才是真正在养育人
大热壮火,只会耗气
要知道,气需要的只是适度的火
实际上,这就是自然中间的现象
人需要的是温暧
春秋的气候
而不是夏天的火热
温暖的气候就养人
大热天的,汗出不止
自然耗气了
因此,万物所求的称名为暖触
暖触就是在自己认可的范畴内
高不成,低不就
壮火会散气
少火才能生养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对于气味来说
辛甘发散,可以当作阳来看
酸苦涌泄能当作阴来看
这是一个整体
就看怎么使用了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而人体,阴胜的话就会阳病
阳胜则阴病
这如同夏天火热太盛,就是阴凉不足
没下雨没吹风的问题
冬天寒冷太盛,就是温热不足
没出太阳,没烤火的原因
所见到的现象,只是反应了人体的状态
不能乱处理这些现象
而要找到背后的气机
不然就生机化灭了
阳胜会发热,阴胜会寒,但不能这样片面看问题
寒久了就会发热
热久了就会变寒
重要的,是要掌握变化趋势
不然血糖高了,吃降糖的药
吃成低血糖了
又吃糖果,住院治疗
这就叫折腾
掌握趋势,才是阴阳的根本要义
事物有四种趋势
上升期
高位盘整期
下降期
低位盘整期
掌握四象
才能应对自如
四象也是趋势
八卦也要一卦三气
生,旺,墓
掌握趋势
知道从哪里生,到哪里结束
在中国的古文化中,离开了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或者说生,旺,墓
那是根本入不了门的
片面思维,只会似是而非
知其所始,知其所变,知其所终
动态的变化
这才能成为真正的阴阳家
好了,本期内容就全部结束了。
课后:
二十四山就是八卦的生旺墓
三阴三阳,就是阴阳的生旺墓
这都是趋势
七十二物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生旺墓
对于年来说,天就是上半年,生
地就是下半年,墓
人就是中间的旺气
对于月来说
是倒过来的
前半个月是地气
后半个月是天气
地天才泰
这个是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