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来看庄子的妄言妄听
话说
有一只喜鹊成精了
变化为人
称名为瞿鹊子
而有一棵梧桐树呢
也成精了
他也变化为人
称名为长梧子
他们二个遇到一起了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瞿鹊子就问长梧子说
当初吧,我听孔子说法
孔子说道这世上有一些人
他们一天到晚不干正事
老想着闲闲啊,止歇啊
能不做事他们决不做事
他们呢,明明有钱赚吧,他们也懒得去赚
明明都生病了,快死了,钱被偷了,遇到种种害处
他们永远象个二货不晓得逃避或者改变一下
乐于承受
他们从来不喜欢追求什么
他们也从来不讲什么道理,不求什么道
他们没有信条,如果有,那一定是什么都无所谓就是他们的信条。
而如果让他们有点出息,努力奋斗一把
这样的有所谓对他们来说,他们眼都不会睁一下
在他们看来,这都是追求了个寂寞,所有的有所谓吧,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这些人吧,永远在这世俗之外生活
孔子当初就骂他们
你们这些二流子,不晓得上进,没有出息
不仅自己完全不求长进
连说的这些话
都是孟浪之话
完全无用的话
当初听孔子说这法的时候,我就认为孔子讲错了
在我看来,这些人活得才是真自在,真自由,无拘无束
你怎么看呢?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xiāo)炙。
长梧子回答到
就这样的道理吧,黄帝听了也会被孔子的言论所迷惑
这太合符世人的价值观了
但实际上,这孔子就是棒槌,根本就不知道
他怎么能知道这些高明的圣贤达到什么境界了呢
而你也不需要去和孔子辩解
不要捡到个鸡蛋,就幻想这鸡蛋会养成小鸡,长成大鸡,就能每天叫自己起床了。
这是你想太早了
也不要刚做好弹弓,就想到打到了鸟儿,放在柴火上烤得那叫一个香啊。
这一切,都不用说,不用想那么早
你静静的等着就行了
你去看那些奋斗的人,奋斗了一生,最后死的时候闭不闭眼就知道
看看他们能不能带走他们所操劳的一切
你即然问到了这个问题
我就给你随便忽悠几句
你听,也就只要是聊天,随便听听也就行了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hūn),以隶相尊
如果一个人能够离开时间
摆脱思维时间的纠缠
然后拿着宇宙实相来研究
与宇宙同合
放下他们依附于唯物的智慧与聪明
相尊,就是以物相为第一
也就是唯物的意思
如果达到这个境界
就会发现
众人役役,圣人愚芚(chūn),参万岁而一成纯。
所有的众生,不过是被动的劳役,都是无头鬼,称名为人
而所有的圣人,都大智若愚,蠢到极致
这无全是圣贤与凡人的颠倒形成的
只不过你是凡人,就如此认知了而已
如果你是圣贤
就知道凡人不过是搞笑的小丑
还以为有智慧
人家圣人,已经数万年都如一瞬,达于无时无空的境地了
你还在忙生忙死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也不光只是人
万物都是这样
他们深深的爱上奴役的生活
甚至半夜都去工作,喝酒
他们都是这样将一切聪明才智,都执著于这些伤害他们的相上。
他们宁可得痛风生不欲死,也要先喝了茅台再说
他们宁可明天进医院ICU
也要今天熬夜把工作做完
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不缺物质了
但还是拼命的挣钱
只是把钱这个中介当作人生的信条
而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想花钱买物才快乐的
他们不敢说自己真正的目的
只能说挣钱为止
因为他们真正的目的,其实很容易满足
我吧
也不愿意去告诉他们
他们所谓生的快乐,其实是错的
不过是自己认识的迷惑罢了。
他们所谓死的痛苦,也是错的
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早死的人,他们是不是回归了天地
他们在思想中沉迷
不得解脱
他们的思想永远只是鼠目寸光
只看到眼前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
当初,有个姑娘
是艾封人的孩子
晋国的国王看上了她
就要娶她
这姑娘哭得梨花带雨
生不如死
感觉到了世界未日
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等到晋王那儿
睡到晋公的床上
哦哟,这床又宽又大又软
再一看吃的早餐
那全是山珍海味
她就感觉到自己当初未来之前,哭得死去活来太不值了
那完全是无明嘛了
半截人
鼠目寸光的人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所以吧
你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他们不后悔自己竟然活过,竟然幼稚的在活着的时候那么怕死怕病呢。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那梦中喝酒的人,早上醒来发现没有酒喝,就哭得不行了。
结果醒来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在梦中哭泣
这太搞笑了
于是出去找猎,想弄点下酒菜
一开始梦的时候,不晓这是梦中之梦
后来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梦中有梦的梦中梦
那你又怎么知道,你以为的醒着的百十年光阴,不是大觉悟者眼中的梦呢
你不醒过来,自然永远不会知道
当然,你要装睡,那自然也没有人能叫醒你
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那些愚蠢的众生就是这样,其实在梦境中
但他们以为自己是明了的
因此,他们总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
而活在自己的心性里面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你和众生也都一样
孔子也是这样
和你这只乱喜鹊一样
都是在做梦
我给你说这些话
其实我们还在梦里
我也是在梦中说的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给你这么说吧
我们这些自以为明了的,都可以称名为吊诡
除了没有醒来,其他的一切都知道
要等无量劫后
遇到一个大圣人
等他解开这个梦
你才会发现,原来这所谓的万年,根本不存在
当然,这醒悟也是早晚会达到的事
你也不用急
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什么呢
有什么好争辩的呢
这不是好无意义吗?
都是痴人说梦而已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即使我去与人辩论,他赢了,我输了,但实相就真的是赢的那一方讲的那样吗?
我就真的是错误了吗?
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如果你输了,我赢了,难道实相就真的和我说的一样吗?
难道你就真的错了吗?
又或者说,谁是对的呢,谁是错的呢,谁来比较了一个输赢呢?
也可能我们都对了?也可能我们都错了?
这不是瞎扯蛋嘛
没有实相
这一切都是靠嘴皮子功夫
大家都在思维中转圈
输赢都是二维
那里会有大道呢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其实我与你,本来都不知道啊
则人固受其黮(dǎn)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那现在我们就要想想了
假如你面对一个无明的人
你怎么使他明了道理?
使他赞同你的观点吗?就算他赞同了你的观点,这有用吗?就表示他明白了吗?
而且这问题更复杂的地方在于,我也不一定是明白人
那我们的交流就完全是没有标准了
如果我们观点不相同
究竟是他的正确还是我的正确呢
谁来认同呢
再找一个第三者来评定吗
这第三者谁又知道他和观点是不是正确呢
我们三个人都不能明了,再多的人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根本的标准问题
因此
与糊涂的众生,无话可说
终归是需要自悟自证
与其徒增辩论的烦恼
不如自己止歇闲闲
安然的乘云气,骑日月
快活逍遥的过好自己
在将来成就自己的觉悟明性
与天和同
何谓和之以天倪
那我活着的时候,思维就算空了,也还离觉悟实相十万八千里
我又如何知道我当下活着的时候,思维离天道越来越近了呢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这长悟子回答说
你可以这样
凡是一切你认为对的,你一定要反复的思考,他必然是不对的
凡是一切真正的道理,必然不存在于一切的现象之中,如果你的推理,最后认为是某个物象的原因,比如钱啊,人啊,车啊,房啊,这必然已经离道很远了。
一切不是的,不需要去争论,实相的结果永无不会因没有争论而消失。一切与现象不符的,别人的思维误区,你也不需要去争辩,无论你怎么努力,其实你也叫不醒。
与其用声音与交流,不若不交流。
你要摆脱唯物论,而去追求思维的明了
从思维的悟性中,去推演实相,并最终达到实相
你这一辈子,就干这件事就行了
究其根本,就是求真求实四个字
你要忘记时间
要忘记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世间约束
更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
要把一切的生活,放在明了的,没有境界的里面
快乐幸福逍遥的过好自己
这就OK了。
罔两问景曰:"曩(nǎng)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那天
影子问主人道
你个龟儿子呢
当初你可是努力的念佛修道做功
现在你怎么什么都停下了呢
当初你一坐很久,数天数月
你现在怎么不打坐了呢?
我现在看你越来越不顺眼了,你这完全没有规律了嘛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那主人回答影子说
我有需要做的事情吗?
我有需要特别要做的事情吗?
我难道象蛇冬眠潜藏或者象蝉飞升与天,这才行吗?
这都是思维认识的误区,是思维告诉你这样才行,那样不行啊。
这景,也就是主人,是指那些说法者
而影子呢
就是指那些听大师的话,大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人
他们最后发现,自己坚持下来了,几十年禁欲不看女人
大师却去嫖娼去了
直接气吐血了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有一次啊
庄子梦到了胡蝶
那太自了
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过了一会儿,醒了过来
哦,原来我是庄周啊
这时候就迷糊了
究竟是那个胡蝶梦见自己醒了过来,变成了庄周这个人呢
还是庄周醒过来发现自己梦里变成了胡蝶呢
但肯定的是,胡蝶不是庄子,庄子不是胡蝶
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就是这样,用思维去分辩世界的,从而以为世界有物的存在
殊不知胡蝶和庄周本就是同一个实相,不过现象不同罢了。
世人又怎么明白呢。
道德经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没事我们把道德经21章
解释一下
加深映象
这和齐物论完全相同
孔,观察的意思
观察人们的各种行为
会发现他们完全是屈于自己的思维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
那么在思维中所有名词后面的实相
其实思维本身是迷迷糊糊,不太清楚的
他们只是在恍恍惚惚之间,有一个大概的形象称名为物
比如人的概念
大家对人的定义,其实很模糊
但也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日子了
而在这恍恍惚惚中
就产生了物的概念
在这糊里糊涂的无明中
人们就有了各种认知
而且这认知如此真实,让人似毫不会怀疑
究其根本,人们太过相信,自以为是了
从古至今
都一直在名词和思维里流转
从而有了各种喜怒哀乐
就是用这种实际糊涂但自以为明白的思想,在名不符实的情况下,去看待世间一切现象。
我又为什么知道众人这糊里糊涂的思维呢?
因为我也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一小段简单的思维给我们造成的困绕
解释完了
老庄同属道家
思维确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