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瑜珈与大乘佛教的目的与方法之二

我们今天继续来看大乘佛法与瑜珈是如何让人超凡脱俗的

瑜珈是湿婆派的

或者说是印度教的

当然,实际上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能使人忘记烦恼

从而超凡脱俗

很多人始终不敢相信,修行就是去掉情绪这么简单

历来圣人真的在做这个事情?

这翻译到现代语言,会不会错误?

其实不用担心

历来圣贤,都是希望离苦得乐

苦就是一种情绪反应

而此处的乐,则是寂静妙乐

也就是没有情绪反应的乐

显然,这就是灭掉情绪,找回清净的自我

还有的说,是解除烦恼

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还是情绪反应

并且属于极端的,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反应

去掉烦恼的方法,当然是去掉情绪

又有人告诉你们说,不是这样,修行是要解脱生死

生死是一种现象

这是解脱不了的外面现象

人们都会经历

解脱的是面对生死的恐惧

恐惧也是一种情绪反应

所以,历来圣贤真的只做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去掉情绪反应

找回清净自然的自己

这翻译是不会错的

为了去掉情绪的反应

这才有了六度波罗蜜

或者瑜珈的八支行法

昨天讲到瑜珈通过体位,调息,摄心,凝神

来达到入定和三摩地的境界

这体位其实就是摄心用的

调息其实就是凝神用的

心是攀缘心

如果不摄住,就乱飞了

神是本我

如果不凝结于上,就容易刹那间失去清净本我

佛的十大名号里面,有一个名号就善逝

就是这境地,太容易失去了

因此,需要凝神

调息凝神

体位摄心

在体位摄心里面,比较好的就是双盘

也就是珈呋坐

但其实,任何体位都是瑜珈

这东西吧,和手印一样

你的手总得有样子吧?

你的体总得有形态吧?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好事者,就喜欢把各种手的姿式称为手印

神神秘秘的说,这有神秘力量

那你说说,哪个手的姿式不是手印?

是吧

体位也一样

都是自然为第一

按好事者的总结

就有了无数的瑜珈的姿式

真的都是扯淡

我们今天来看六度

六度里面能过忍辱和精进,来达到入定和般若的境界

咋不主张体位,调息,摄心,凝神了呢?

这不是一个妈生的吗?

其实,这忍辱就是摄心

而精进呢,就是凝神

只不过,这六度里面并不强调体位和调息

体位和调息是一种具体的术

没必要放在道里面讲

如果有师父指点,自然会告诉你体位和调息

所以,六度里面就没有体位和调息这样的术

中国人是不太重视术的

不象印度人,欧美人

中国人往往重视的是道

为什么精进波罗蜜就是凝神了呢

精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佛学解释会告诉你,这个精进就是努力的意思

但努力精进,难道不是情绪么?

打鸡血

难道不是激情?

精进波罗蜜的音译,其实就是毗离耶波罗蜜

毗离耶,就是大勇猛,大精进的意思

勇猛其实是治疗畏惧的

那为什么人需要勇猛精进呢?

这就要说到人的以为

人是把知见当作自己的

当一个人先入为主的接受了什么,他的这个知见,往往就被他当作了自己。

也就是他口中常说的我

这个知见中的我,很是固执

属于五阴里面最为厉害的识阴

而放弃自我,人将无所适从

我们来看一下,假如一个人,面对圣人和凡夫,同时说了一段道理

那圣人和凡夫他们在日常中,都是如何处理这个信息的呢?

圣人听了别人的话,关注的是证据和道理

证据,理由,论点充不充分,逻辑严不严密

这是圣人的思维方式

并不对结论有任何成见

但凡别人的理由比自己的认知多一星半点

圣人都会更新自己的认知

改正自己的认知

并且感觉很爽

但凡夫呢

他们并不是看证据,看理由,看论点充不充分,逻辑严不严密

他们根据感觉来

感觉好象有道理

感觉说的很好

完全是受情绪左右的

重要的不是话的内容

而话说的好不好听

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这才是凡夫的关注点

至于知见呢,主要是找认同感

就是看和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相同或者相似的

如果是,这道理就是好的

如果不是,这道理就是错误的

所以,凡夫凭情绪鉴别道理

圣人凭理由和逻辑鉴别道理

当面对只是知见输出的人

他们只是夸夸其谈自己的认为

并没有理由和证据的时候

圣人会说:你是对的

这里面的意思,就是这是没有理由的

不需要计较

而凡夫也会说:你是对的

这里面的意思,就是我不想屌你

凡夫完全是情绪的宣泄

圣人完全是理性的取舍

虽然行为,语言都是一样的

但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有一个比较火的案件

刘鑫案

或者叫江歌案

这刘鑫要被男朋友追杀,住去江歌家

结果男朋友拿刀来杀自己的时候,刘鑫让江歌出去,把江歌锁在门外

由凭男朋友作恶,杀了江歌

好象是这样一个起因

后来,刘鑫成为众矢之地

死不认错

侮骂江歌的母亲

说他吃人血馒头

然后江歌的母亲将好告上法庭

前不久宣判,刘鑫需要给江歌的母亲陪七十万

刘鑫这是彻底的输了道德又输了法律

但她在网上搞了个募捐活动

一天左右的时间,竟然有七百多人,给他捐了二万多块

这七百多人,就完全是情绪反应了

什么对错是非道理,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的是自己的认为

奇怪的是,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讲到一个非常专业的词语

叫残忍事实

残忍事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什么叫残忍事实呢?

就是当一个事实,无论是证据,逻辑,结论,自然等等,都超过人的认知时

人不是屈服于事实

而是不接受事实

因为这事实对他来说,太残忍了

所以,他需要在内心拒绝这样的事实和理由

而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自己的固执己见,或者成为精神病,或者自杀

但他们认为,他们是正常的

是自然的

这也确实是自然的,是正常的

但肯定不是他们以为的自然和正常

我们来看一些残忍事实

比如有经典,有证据,有理由来支持中医里面,风热感冒是不存在的

这就冲击了医学生的认知

对他们习以为常的医学常识,形成了残忍事实

因此,他们必须拒绝

他们知道道理上说不过去,但是,他们已经不管道理了

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常识

如果接受了这残忍事实

那意味着自己所学的一切,要推到重来

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胡搅蛮缠,也不能认这样的理由和证据

再比如一个聪明可爱的几岁的孩子

在河里溺水死亡了

对于父母来说,这太不可接受了

这就形成残忍事实

于是,他们拒绝相信这是真

极端的父亲,甚至长住在河边

等孩子从河里出来

对于他们来说,这事实,完全是假的

不可相信的

这样聪明的,可爱的孩子,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

显然,他的这话,站不住脚

任何的事实,理由,都无法让他走出来

因为他内心抗拒这残忍事实

所以要找理由,找籍口来固执自己的知见

保护自己的常识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比如无病无灾的亲人,年纪青青竟然就死了

就车祸了

这事实怎么接受?

残忍事实

比如结婚多年,一直以为相爱到老的爱人,竟然出轨了

这谁受得了?

残忍事实

打破了自己的认知

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无论是精神病,还是弄死对方

都必须解决

因为这是残忍事实

海盟山誓的峦人,竟然甩了自己?

这也是残忍事实

倍受打击

感觉自己活不了

离开峦人,已经生不如死了

他们其实知道,没有恋爱的时候,自己活得好好的

但他们不敢承认这样的事实

他们只是要保护自己的知见

保护那个情绪中的我

至于道理,理由,证据,论点等等,统统是不可能相信的

养育多年的孩子,突然发现是给别人养了,DNA鉴别是别人的

你给他讲理由?

讲证据?

显然是不可能的

面对残忍事实

人是失去理性的

他们已经完全被情绪冲动所左右了自己

事实上,对于所有人来说

任何冲破他们知见的见解,都构成他们心中的残忍事实

都是他们不可接受的

因此,众生所谓的讨论

不过是寻找认同感

并不是真正的理辩,思辩

也并不是真正的为了明理

其实就是发泄情绪而已

别当真

更别把与众生的聊天当一回事

那凡夫要如何走出残忍事实的情绪呢?

有且只有一个方法

那就是勇敢的相信事实

相信证据

相信逻辑

而放下自我

放下成见

这没有大金刚勇猛之心,是做不到的

而且要精进

才能显现自己的明心

接受残忍事实,如此的艰难

在知见的深渊里,暗无天日,却以为是一片晴天

都需要精进勇猛之心

打破自己

屈服于理性

这问题还谁都帮不了

只能自我解放出来

什么劝说之类的,都不起作用

明白了勇猛精进的毗离耶波罗蜜

我们再看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就是针对攀缘心的

所谓的攀缘心,就是缘物生心

也就是情绪反应

一定要弄明白这些概念才行

缘物生心的意思

就是说,当我们看见一个外境外相时

我们的内心情绪已经发生

他是好,是坏?

是善,是恶?

为什么说看见外境,就已经情绪反应呢?

因为你如果不动情绪,你根本不会关注这些事物

不关注的事物,就算挡在你的眼前,你也是看不见的

你不关注的空气,天天在鼻子里面进出,一刻也不见停息

不见你的感知

所以,关注已经是情绪了

这样,就需要忍辱

也就是忍受这种情绪的折磨

很多佛经会说十大忍辱

这也分得太细了

我们不聊这么专业的话题

我们聊三分法

也就是忍辱的三种境界

当我们对于外境,我们产生的情绪

在忍辱上,就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就是虽然产生了烦恼

着相了

但我压抑着这种烦恼

不让他暴发出来

这叫声响忍辱

也就是虽然我无法忍受这样的外境,但我走开了

或者我强迫自己忍受

显然,这种声响忍辱是不究竟的

也不可能真正的忍受

于是,就可以进一步

虽然我动心了

比如看见一个姑娘,哇,怎么长得这么丑?

是的,这美与丑就是情绪反应

完全是主观的判断

自情绪上生

自习气上生

但尽管感觉对方很丑

还是能无所谓

这忍辱有一定的境界了

叫柔顺忍辱

也就是自己的性格并不极端

虽然我们三观不合

我在胡说八道

但你还是一笑了之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涵养

不和小人一般见识罢了

但柔顺忍辱也不究竟

其实他心中还是有情绪反应的

他区别了美丑善恶

尚在二维法中

只不过修为较高,有涵养,不计较而已

因此,就有第二种忍辱

叫无生法忍

在心中,任何的情绪都不发生

不反应

一念不生

无美无丑,无善无恶

这样的心境

那需要忍?

那里有忍?

因此,这种外人看起来的忍辱

其实在这样的人心中,根本就是自然

这就是有名的无生法忍

入得空性

进入了不二法门

所以,无生法忍,是真正的圣人忍辱

通过对世间万象的忍辱

对自己知见的精进勇猛

人就会入定于不生不灭的理性之中

从而进入道门,达到无我的般若智慧

但无论是瑜珈八支法里面的体位,调息,摄心,凝神

还是六度里面的忍辱和精进

这都是不沾地气的方法

也就是太不实用了

我们应该如何落地呢?

应该从哪里入手,开始自己的修行成圣之路呢

瑜珈就想到了持戒和尊行

这持戒和尊行

是二分法

在六度里面,统称为持戒

也就是六度里面的持戒,其实就是八支法里面持戒和尊行

我们解释一下他们的意思

你们就明白了

在八支法里面,戒就是禁止的法律,法规,条文等

这是禁止的

不允许世人犯的

作为普通人,禁止就禁止呗

不做就行了

不需要任何的情绪

如果你一动心

必然就是对戒的判断产生了

陷入了二维的情绪之中

这禁止是好的,我遵守

这禁止是不好的

我要反抗

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这都已经是情绪反应了

是关注了

修行就要从去掉这个是非之心开始

持戒就是修行的起点

不去对这些禁止说三道四,想东想西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清净心

接受他,不去犯就行了

你说了算呗

等你到了制定条款的位置上,你再去理性的思辩吧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奇怪的是,面对禁止戒律,人本来只需要遵守就行了

为什么会产生情绪呢?

这是因为人,人对人,感觉自己才是老大

感觉自己才是最有理的

感觉自己才是最牛的

因为他知道,制定条款的是人

所以他们需要较个真

比个高下

但如果是自然

他就不比了

比如地震了

他就不管合理不合理

天灾地祸

这些没办法事的,他们基本上不会动心去较真

去和天地较个真

但他们自是的心理作崇,就是看不习惯其他人

这就是心病的根了

所以,他们总感觉这政策不好

那政策不好

但你要他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他自己其实更不行

不过他的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这是持戒的落地修行法

尊行

就是许可的制度

别人没事让你做这样

让你做那样

你做还是不做?

你心里很不爽

其实,你只需要象个机器人一样,去做就行了

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情绪反应

自然之中,这都是因缘

因缘使之行,又何必产生情绪反应

你爱咋样就咋样吧

尊行是尊重世上所有人的行

理解他们

并且对于别人的要求,了理性的去完成

显然,这尊行与持戒

其实都是条款

也就是无论是许可制度还是禁止制度

其实都是制度

因此,在大乘佛法里面,统称名为持戒

六度里面的持戒,包括了持禁戒和许可行二类

反正象个木头人活着就行

不需要在世事中过多的纠缠

离开这些日常锁事

一有空,就去修练自己的禅定

找回自己的明心

解脱生死烦恼

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人生目的

六度法比起八支瑜珈法

真正多的一部分,就是布施

这是佛法的本然所决定的

人需要放下一切的外境

对一切的外境不生其心

没有情绪

才会找回真正的不生不灭的理性的真我

这种认知,就造成佛法上的一种知见

凡是能给别人,能别的事物所索取的,凡是能生,能灭的,凡是能还的,这统统不是自己

只有一切还完,一切布施完,一无所有

此时还无可还,施无可施,灭无可灭的,不是真我又是谁呢?

因此,六度里面的布施,其实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也就寻找那个真正的真我本相的过程

你能施舍的,必然不是你

包括你的身体,财富及所有的一切物质,财宝

这些都不可能得道

得道的,是另有主体

当然,布施的内容非常广

常见的就是无畏布施,财布施,法布施

无畏布施为最好的布施

你把自己不恐惧的道理说给别人听

让别人也不恐惧

因为恐惧是情绪

而非自己

你把你认为最好的道理说给别人

因为法不是自己

法需要在别人的纠正与思辩中,不断的改进

你把名利富贵放下

不去纠缠

如果这些你都放下了

那你看到了清净的,无为的,真正的真我了吗?


  • 第六讲 瑜珈与大乘佛教的目的与方法之一
  • 没有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