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看到这些打坐的图片或者打坐的人
也不晓得他们心里想什么
反正好象坐着挺好的
因此,很多人都想学习打坐
还有很多的要求
但实际上,打坐成不了佛
打坐的意义呢,其实也不大
他只是修行的一个外在的表现而已
打坐只是一种体位
我们今天就要看看圣人们是如何超凡脱俗的
我们先来看二个比较著名的宗教
一个是印度教中,以湿婆为生命为本的宗派
他们最常用的手段是瑜珈
另一个是汉传佛教里面的一些流派
散见于一些经典
这就是六度波罗蜜
或者叫六波罗蜜
这二者实际上是一脉相承
佛教也出自古印度
都是源于吠咜教
瑜珈与六度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基本理论
成熟的瑜珈,有八种方法
叫八支行法
或者叫八支法
是哪八法呢
持戒,尊行,体位,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
就是这八支行
而六度波罗蜜呢
就是六种到达智慧境地的方法
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
是不是长得很像?
因为是一个妈生的
所以长得很像
这是很正常的
所有理智的人
都是从果觉因
先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
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寻找方法
至到找到自己开始练习的点
打坐只是瑜珈里面体位的一种
而且是中间阶段
如果以这个为目的
显然就有点错大了
真正的目的,在于最后一支行
在瑜珈里面,叫三摩地
在大乘里面叫般若
这都是音译
也都是圣人的基本境界
进入道门的地方
那二者有没有区别呢
我们来看一下,圣人的境界
圣人的境界,不外乎就是没有任何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叫念
而不叫愿
理智的思考叫想
或者叫愿
而不叫念
佛家一直主张的一念不生
并不是啥都不想的木头人
想是没有问题的
情才有问题
比如爹妈死了
这是事件
生出来的念,就是动情了
如丧考妣
形容极度悲伤
于是,凡人就痛苦不已
悲伤欲绝
恨不能同去
恨不能代替父母受罪
这都是情绪面对事件而发生的反应
圣人不会这样
圣人会认为,死亡是正常的,并且自然的事件
你想代父母去死,父母还想代你去死呢
这些情绪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仅仅是继续伤害人的刀刃
因此,圣人们永远在处理事情中
死是固定的事情了
接下怎么火化,怎么埋?
怎么安排?
有条有理的去处理
而不应该是寻死觅活的动情
圣人就是这样看待所有的事和物
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
他们拥有金山银山,也觉得是自然
然后失去这一切,甚至负债累累
他们也觉得是正常自然
在不悲不喜,不烦不恼,无得失的状态中
清净的生,清净的死
对于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以及一切变化现象的后果,没有他们不能接受的
无论是成功,失败,成仁,或者背上千古骂名
他们从来不曾生过心,动过情
王阳明曾经就面对这样的处境
地方叛乱了
他要去处理
但朝庭里面,还有二个太监
要陷害王阳明
皇帝也要御驾亲征,表达自己的文治武功
此时的王阳明,其实就在死地
他同样只是不悲不喜的去处理所有问题
没有半点情绪
反而利用别人的情绪去处理别人
无论是叛乱的人,太监还是皇帝
他并没有扔下一堆的事,跑了
也没有任何的畏惧,害怕,担心等等
这种一念不生的人,自然就是无不为的境界
没有他们不敢做,不能做的事
竟然还一一化解了所有的问题
这就体现了高超的智慧
通过这些内容
我们能看到圣人的境地
他们没有半点情
自然也就没有任何的喜怒哀乐悲恐惊
也就天下事物,无不可为
而这里面,就会出现我们开始讲的情绪和道的问题
这只是无为的区别
什么叫无为呢
就是内心没有情感
没有喜怒哀乐悲恐惊
因为内心达到了无念无为的境界
然后外在的表现就是无不为的表现和智慧
无为有很多境界
如果承认情绪本身是没有情绪的
也就是承认湿婆是一切的根本
那就是三摩地
也就是你知道有情绪,但情绪与外界事物是脱开的
因为二者是分开的
所以从不发生情绪反应
于是,情绪始终安定
而从容处理外界事物
三摩地,又叫三昧
他是有真火的
能毁灭一切
但这已经是道门了
毕竟没有了情绪反应
而更加智慧的人
会认为情绪也是虚妄
妄本无因
是迷之本
人另有本我
这就是理智之神
毗湿奴
那究竟是有情绪还是没有情绪呢
我们不去争辩这个
这是圣人之间的讨论
我们要说的是,大乘佛教讲的般若
就是毗湿奴
就是理智
也就是认为只有到这个境界,把情绪本身都灭度了
然后才能永不再犯
这样,大家就能区别般若和三摩地的区别了
但实际上,根本不好区别
也暂时不用区别
毕竟情绪反应都还没有弄掉呢
还在情绪反应中
达到三摩地或者达到般若的境界
显然不是打坐的状态
而是日常的状态
在行,住,坐,卧之中
在无时无刻之中
在生死之中
他们都是这样清净无染
没有半点情绪反应
他们无不为于天下
处理世上最难处理的事情
接受别人都接受不了的后果
他们超然于物外
而内心却一念不生
八风吹不动
无悲无喜,无得无失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什么他们在如此清净之下,还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去处理最难的事情呢
这是因为事物都是现象
都是因缘
都是和合
并不是成圣了,现象就不变化了
他们从不象冥谛一样,以为不看不想不听,厌世了,就以为清净
他们只是接受了一切自然变化的现象与结果
他们只是看清了所有的规律
从容不迫的恒顺因缘而已
恒顺因缘,效法自然,天人合一或者叫梵人合一
这都是圣人描述他们清净本我的状态词语
明白了三摩地和般若的概念
为了达到这个境界
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就是入定或者静虑
瑜珈叫入定,大乘佛法叫静虑
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都是入定或者静虑的意思
这是一实二名
什么叫入定或者静虑呢
那就是你的将自己的情绪定在清净上
不再发生反应
无论外境是刮风下雨打雷,山崩地裂海啸,亲人离世自己将死
你都不动情,心无念
无住无相无念
这就是入定了
显然,入定的本意,就是一念不生
也就是没有情绪的反应
没有悲,没有喜
没有一切情感
静虑
就还是强调可想
你安心的拥抱自己的智慧就行了
管他外境什么事呢
当知十二类众生,都是有想的
想是完全可以无情想的
可以理智的去思考
去分明
就算是四禅八定九次第的最高境界
非想非非想处天
也只是不是想,也不是不想的状态
可见,所谓的杂念,其实是情感动心了
正念呢
其实就是愿,是理性的思考
不需要拒绝正念
或者叫大愿
或者叫理辩
或者叫明心
这是没有必要的
众生不识这中间的道理
一味的追求没有任何念头
却又不念佛之念究竟需要还是不需要
迷失于佛理道理法理
而妄称得道
古来圣贤,都是去情为无念
直心为智慧
入定是非常重要的
在入定之中,冷静就拥有了智慧
当不被一切情所困的时候
智慧就如泉涌
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们永远看得如此明了
永远处事如此圆满
但显然,入定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使自己没有任何的情绪反应,达到入定的境界
瑜珈和大乘佛法稍有不同
瑜加认为
可以通过体,息,心,神这四者的调节,达到入定的目的
而佛家则认为,不必如此麻烦,只需要通过精进就行了
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呢?
我们先看瑜珈的体息心神四者
这里我们就要讲到心和神的区别了
心是指攀缘心
也就是凡夫的情感
只有凡夫才有心
圣贤嘛
他们不以心为心
但凡夫并不认可神
神就是没有情绪反应的本我
无论是情绪本身,还是理智的毗湿奴
都可以
他们都能称为神
或者叫主
或者叫上帝
这都是可以的
总之,就是那个宁静的,安详的,与一切外境之外,还别有自性的自己
也就是笛卡尔开悟的地方
我思
在思的时候,原来是有真我的
凡夫认为心是我,神不是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那无情的众生,岂不是如枯木顽石?
他们对于无情,极尽侮辱之能
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人的状态
但圣贤与凡夫,就在心和神的问题上,出现了颠倒认知
圣贤认为,所有的心,都是缘物所生
而非真我
只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悲不喜的神
才是真正的本我
那个不发生情绪反应的
才是真正的自己
也才是不轮回的自然
圣凡之间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颠倒着
当然,圣贤们是不会去争辩的
他们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更没有必要去与凡夫讨论这个问题
因此,在这问题上,凡夫是完胜的
唯有那些深度思考人生的人
才能疑惑与此
于是,圣贤将此称为根器
如果你能参悟到无情为本我,这就是大乘根器
就教大乘佛法
从此入不二法门
如果你不能参悟到无情为本我
只是在善恶之中轮回流转
也不要紧
你是对的
可以引导善恶
学习小乘佛法
把负面的,悲伤的,消极的情绪
升华为正面的,兴奋的,积极的情绪就行了
没必要去在这问题上纠结
小乘根器,无量劫都不会悟开这个道理
他们需要现象和世界的毒打
等到某一劫中,渡劫成功
就会领悟到无情妙法
当年六祖传法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就说的这偈子
也就是有情的人吧,种下种子,自然因果相续,无有穷尽
那无情的人吧,他们不种下任何的种子
因此也没有情绪反应,也没有一切的生灭
性,就是指情绪反应
生,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生老病死等各种情绪反应的处境
坛经的这境界,就是放任不管了
小乘根器和大乘根器,是根器的问题
这需要的就是千万年的等待
而不是教化
明白了心和神的区别
就知道瑜珈要如何做了
他就是摄心,凝神
是的,你把情绪反应之情绪
给他收回来
不要让他产生反应
而将自己,凝结在无情的神上
达到神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神的境界
这不就入定了吗?
所以,摄心和凝神是相互相成的
那如何达到摄心和凝神呢?
瑜珈认为
这需要通过体位和调息来达到
体位,就是保持最为舒适最为自然的状态
打坐就是体位之一
很多人就奇怪了
不是,最为舒适最为自然的状态,不应该就是我当下流躺的状态吗?
为什么是打坐呢?
为什么是那么多无数的瑜珈姿式呢?
这并不奇怪
众生以为的自然和舒适,还是攀缘心的随境迁心
并不是真正的舒适和自然
他们永远在前面的基础体会舒适
比如他坐了很久,就感觉站起来或者躺下去,实在太舒适了
这是情绪反应
厌恶太久的姿式
而喜欢变化的姿式
他们受到了身体这一外相的左右,从而动情了
所以,凡夫的流躺不是舒适和自然
那瑜珈的姿式是怎么来的呢?
凡是我能做到的姿式,都应该是舒适和自然的姿式
我靠,这是什么理论?
还真是这样
无论是极限的,还是非极限的
你都应该接受他们
这就是自然之道
你要习惯于一切不习惯的状态
你要无情无念
谁知道你将来怎么死呢?
哪种死法也要能接受
要接受千奇百怪的死
为什么千奇百怪的姿式不能接受呢?
这种排斥心,就是情绪反应
又来了又来了
这情绪无所不在
显然,姿式本身并不重要
但现在的瑜珈却强调姿式
这明显是违背瑜珈之理的
不过众生嘛
就喜欢做点什么
而不喜欢安静的不做什么
只能继续恒顺众生
你要在各种不同的姿式中,去体会无情的无我
也就是那个觉知痛或者不痛的正觉
这才是姿式的意义的所在
也才是打坐的意义所在
如果一切姿式,你都无情,一念不生了
你真的很牛
除了姿式外
还需要调息
在任何姿式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匀静的深呼吸
而且要体会呼气,体会吸气,体会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与交换
这是没事干么?体会这些干嘛呢?
当然不是没事干
这是因为,你要在气的进入动息之中,去寻找到那个从来没有动,没有静,没有进,没有出的本我
无论是姿式的身体,还是呼吸的气的进入停顿
这都是外境
而不是我
即然是外境
就不要随之动情
要与这些外境做个了断
找到自我的根本
外境就是尘
自我就是根
把根尘分离开
也就能达到摄心和凝神的状态了
达到摄心和凝神的状态,也就容易进入到入定和三摩地的境界了
可见,这一套方法下来
都是为了三摩地或者般若来设定的
那大乘佛教,为什么主张精进呢?
其实,精进和忍辱是一对
至于这一对究竟什么意思
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