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西方哲学基础与现代情绪管理概论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主流的圣人们,是如何去掉情绪的

其中有成功的

也有失败者

情绪是凡圣之别的根本

有情绪的叫凡夫

没有情绪或者说没有情绪反应的叫圣人

但是

情绪反应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一种自我的感觉

为什么坚定的相信情绪呢

其实就是坚定的相信自我

如果这一点也不相信了

那就真的没有我了

将不知道在这个世上,如何活下去

显然

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是如何摆脱情绪的

笛卡尔经过深度的思考

他开始怀疑一切

质疑一切

显然,正是他的怀疑一切

终于让自己走出了情绪的怪圈

这怀疑的一切,当然包括自己

如果我们否定了一切的主观

就会发现,这世界真好妈的清净

原来一切的我,都是错的

都是值得怀疑的

但是,笛卡尔马上面临一个问题

那这世界,如果一切都否定了,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由此,笛卡尔陷入了近乎精神病的境界

他把自己关了起来

冥想这一问题

几天之后

他终于得出结论

如果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

那么怀疑本身就是存在的

也就是原来质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时候

竟然有一个真实的非我

而这个非我,才是真正的自己

在自己心动的那一刻,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

我其实已经存在了

而并不是只有情绪中的我,才是我

恰恰相反,情绪中的我,是假我

是值得批抨的我

而那个思考的我,才是真正理性的我啊

因此,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哲学论点

为什么叫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承认了人类世界知识的合理性

要知道,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人类知识

他都是人的知见

也就是总有某人知道并且见到

然后才有知识

如果我们否定了一切的主观

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显然都不存在了

如果有一个理性的本我

则知识就具有合法性

笛卡尔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怀疑一切的时候,你不用担心,这个怀疑一切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你的怀疑,你的质疑,你对一切主观的否定

这是合理合法的

找到了这个理性的我,开启了现代科学之路

那科学又是如何走下去的呢?

科学的认知观就比较简单

如果所有人的主观,都是值得质疑的,其中包括我自己的主观

那么解决办法就只有一个

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

如果我说,我见到一个鬼

我必然让要别人也能见到这个鬼

当别人也见到了我见到的鬼

于是,这个鬼就成立了

因为这是我们人类的共识了

众所周知,人类的大脑只能接受电信号

除了电信号,大脑一无所知

但如果我与你,都接触到了同一个电信号

这共识,就可以定位了

甚至我们现在的定位系统,也是这样算出来的

GPS定位系统

通过二个以上的卫星

同时观测到一个物体的信号

然后通过计算时间差

就能定位物体了

如果只有一个卫星和一个物质,那定个毛线啊

任何人的主观,都不值得相信

当你终于相信自己不再正确

你就走出了精神病的领域

当你开始试图将自己的感觉与别人分享,达成共识

当你只相信共识的时候

你就是一个科学主义者

共识也是可以质疑的

必然要经过其他人的质疑

人类的人,如此之多

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去见识到共识

于是,就形成了圈子文化

比如你在山上,突然看见一只华南虎

精神病的人,也就是自是的人,他一定会说,我在山上看到了一只华南虎

这已经病得不轻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罢了

别人一质疑,他就脑火脑怒

你怎么就不相信我呢?明明就是我亲眼所见

但科学家绝不如此说话

他一定会说:我今天在山上,看见了一只疑似华南虎的动物,甚至他是不是动物,我也不确定

因为他敢于质疑自己的知见

所以,他必须去寻找证据

包括拍照,录相等等

甚至找同行的人,一起去寻找

因为他相信,人的见识,是完全不靠谱的

但共识,是可信的

后来,他与同行见到了华南虎,拍到了图片,保存了证据

然后他们发表一篇论文,说在某某山上出现了华南虎

证据放下去

因为他们是虎类专家

所以,众生就认可了

显然,在这个认定的过程中,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见到

而是让专家同行的圈子达成共识

这就是现代科学里面的圈子文化

如果你对证据质疑

你也可以自己去看看

但没有谁在乎你相信还是不相信

因为你本身就是不重要的人

那怎么保证这些专家的小圈子不造假呢?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信誉体系

如果他们造了假,要让他们永远钉在科学的耻辱柱上

使之不敢造假

同时提倡别人寻找证据,去质疑他们

如果能质疑掉这些专家

你就是此领域的专家了

有了这二条,从而保证了科学的纯洁性

使我们不必要人人都去验证共识

当然有机会,一定要去见证共识

科学是主张重复试验的

科学家所做的一切事情

他们都要描述是如何做的,在什么条件下做的

以方便别人同样的去做,去证实

去质疑

可见,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才是走出精神深渊的第一条

在否定了自己的一切见解之后

再去与别人交流

去证明可证明的部分

相信可相信的部分

去信仰共识

一有质疑,就自己去寻找证据

这样,就走出主观的精神认定

也就摆脱了情绪的纠缠

显然,情绪都是不可验证的

都是不可靠的

没有谁在乎你的情绪

也没有谁把你当一根葱

当一回事

因为所有人,都相信理性,相信共识

你为什么认可地球的存在呢

并不仅仅是洗脑的结果

更多的是因为有人见过,这是共识

你相信的是共识

于是,一系列的定律,定理,公义等等

就建立起了现代的科学大厦

在这座大厦里面

所有的主观,都是假说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不靠谱的

只有傻子才相信自己

提出假说,就是提出自己的主观

然后去寻找证据,接受质疑

从而完善自己

无论最后这假说被证明了,或者证伪了

他们都接受结果

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靠谱

笛卡尔给现代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成圣了

但另一个,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叫尼采

他也批抨了一切

质疑了一切

他的质疑更彻底

因为他质疑理性的存在

批判了现代理性

也否定了现代文明

他认为现代社会物质飞速发展

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

和动物们,和我们的先辈们相比

还是一样的喜怒哀乐

那文明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因此,他否认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一顿操作下来

他就发现人活着真没有意思了

他不明白,这个感觉没有意思的自己,其实已经是情绪了

他把这个没有意思的认知,当作了理性

从而寻找生命的意义

得出一个结论

人是因为意志而存在

主张强力意志

你顽强的活下去就行了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这种强力意志,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积极情绪

大家先要有映象才行

当他这样以为的时候

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出路了

尼采因为这些著作和论点

他名满天下

甚至很多人认为,他才是现代哲学之父

而否认笛卡尔

但是

尼采虽然名满天下

虽然被无数的人认可,追捧

他自己却陷入了精神疾病

后几十年,一切在精神病的困绕中度过

至到死去

这世界,你能哄骗世界,但未必能骗过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相信积极的情绪,或者认可强力意志

你就必须永远的去保持

但显然,这是做不到的

没有人可以做到

一个穷人,今天赚了一千块

他非常高兴,明天一定继续努力

他是积极情绪

强力意志

明天又赚了一千

他的感觉已经差一些了

但他强力自己的意志

我一定要努力

一天一千

一个月之后

他已经极度疲惫了

他会怀疑,我这一千真的有意义吗?

远没有了第一次赚一千的兴奋感

人,就是闲出来的病

这一闲下来,就活不下去了

虽然在外人眼中,他们活得如此光艳

但他们内心的煎熬,却是无解的

所以,圣人们反对一切情绪

而强调理性才是圣人

科学对主观的质疑,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

在体育比赛中

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平均分

为什么?

因为主观是不靠谱的

那个打最高分和最低分的,他们完全可能受到了极端情绪的影响

而中间这一层人,虽然是情绪上的打分,但至少不是极端情绪

这样计算下来,会相对公平

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追求公平

这世上没有公平

而是为了一个共识

大家认可这个相对的共识就行了

主观这样不靠谱

因此,走出主观

否定自己

去试着与人交流

人才能成长

而不是拿一堆知识和知见

去炫耀

笛卡尔在回忆录里面写到

他在著作《方法论》中回忆道:"我完全放弃了学习。我决心不去寻找任何知识,

是的,你没有看错

笛卡尔终于明白了,学习不过是学习知见罢了,这是没有意义的

他也不再去寻找任何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别人的知见

只不过是洗脑的工具

那么,笛卡尔相信什么呢?

他继续写道

除了在我自己身上或在世界这本伟大的著作中所能找到的知识之外

是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反思

和伟大的自然

他说的世界,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

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

向自己的内心学习

这才是人间正道

才是正修之路

而所学习的一切知识,知见,都不要轻易的当真

他不过是你道听途说而来

还需要经过你的质疑与验证

你还要接受新的认知

去接受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

因此,笛卡尔很长一时间

我把我所有的青年时光用于旅行、访问法庭和军队、与不同性情和级别的人们交往,收集各种经验,在命运给我的环境中考验自己,时常回想我所经过的一切,以便从中获益。

是的,他把自己交给旅行,

交给了朋友

交给了形形色色的人

最终,才成就了笛卡尔本人

知识一定不是死的

知识是用来更新的

自我是用来否定的

修身就是改正自己

这样简单的道理,凡夫们不是懂的

圣人们经过无数血的教训

才领悟其中的真义

这也彻底影响了我们现代的法律体系

现代的法律体系,就是行为犯

也就是,不需要你的预感

你万不能开了第三眼而当真

比如你怀疑邻居要杀你

尽管他在磨刀,他说了要杀你的话

他拿刀站在你的门外

也不要相信自己的预判

法律认可的唯一

就是他真的杀了你

你强调的先发致人

在法律上是不存在的

法律只认可行为犯

只认可后发致人

为了保证受害人的权益

就需要让后发致人的人,相信行为的人,获得更大的收益

因此,那些动手杀人的人

先动手的人

他们是不是真的想杀你,并不重要了

他们可能只是想吓唬你

可能只是想要你的钱财

但这一切都不重要

得要的是他拿刀来砍你了

于是,你得到了无限防卫权

当然,关于无限防卫权

在大陆里面是有争议的

但并不影响法律体系的本身

是为了保护受害者

让先行者受到更严重的惩罚

如果法律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这个科学体系,足够值得依赖

如果质疑,也行

那就自己去寻找证据,试着证明他的错误就行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

终于出现了真正的情绪管理专业

但现代情绪管理

还是一门很幼稚的学问

科学体系涉及到主观问题

就需要大量的调查问卷

通过大量的人员的走访

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主观的干预

也才能形成最大共识

这就限制了情绪管理学科的发展

目前对于情绪管理

主要还是分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消极的情绪

我们如果做不到绝对理性

那就先做到将一切的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升华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

情绪管理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目的上面的

而这个正面的,积极的情绪

实则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

所以,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认识情绪本身

要知道哪些是积极是的情绪,正面的情绪

那些是消极的,负面的情绪

这当然是洗脑

这种洗脑,是以你过得尽可能快乐为基础的

只有你认同快乐的,兴奋的,合符主观价值观的,积极的情绪,这是好的情绪

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和圣人一样,否定这些情绪的积极性和正面性

那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如果你认可了正面情绪,积极情绪

接下来就好办了

那就是把情绪的状态进行分类

情绪的状态分为四类

只有将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升华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这是唯一正确的

叫升华

比如被女朋友甩了

你不要悲伤

你要努力的,积极的去奋斗

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好证明女朋友甩了自己是错的

这就是升华

如果女朋友同意和你在一起了呢?

你也要积极的去努力,去奋斗

一定要给女朋友幸福

显然,无论外界的刺激是什么

你都能用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去回应

这就是升华

但又些人并不是如此

他们是拒绝

拒绝的情绪,是不可救药的一类人

务必要认清这一点

不要在拒绝情绪状态下的人,做过多努力

什么是拒绝情绪状态?

也就是他们只相信自己

已经肯定了自己

或者只相信自己的情绪反应

你在与他的沟通中

凡是违背逻辑的地方

他们都顾左右而言他

或者说我不知道

我不明白

说我不知道我不明白的,还稍微有点底线

还有死不认账,死不改错的人

他们会脑羞成怒

总之,拒绝情绪状态下的,是不可救药的人

他们认可的正确,就是你认可他们是正确

这还交流个毛啊

除了拒绝情绪状态外

还有替代性的

替代性的情绪,就是老板骂我一顿

我不敢找老板骂回去

回到家,心情不好,把老公骂一顿

就解气了

替代就是找出气筒

这一类人呢

虽然不是正常的情绪升华

但也还可以找一些办法

比如去拜佛

跪在石像或者木像面前

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他们听

再比如忏悔

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吼

挖个洞,去吐槽等等

情绪状态的最后一种

就是压抑性的情绪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藏在心里

明明想哭,但就是不哭出来

忍着

这样不但的压抑,不但的忍着

最终也是无可救药的

能忍一段时间,最后还是会把自己折磨的身心俱疲

对于这类情绪状态

时间是最好的药物

给他们时间

也许他们就慢慢放开了

鼓励他们适当的发泄

也可以

有了这四类情绪状态

现代情绪管理就容易多了

把拒绝情绪状态的人,交给社会,让社会去毒打他们

把压抑情绪状态的人,交给时间,让时间去治疗他们

把替代情绪状态的人,交给其他解压物

别非生物去为他受罪

而告诉世人,你需要的,就是情绪升华

把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转化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

也就OK了

但显然,这样的情绪管理远远比不上哲学上的境界

最为重要的,还是象笛卡尔一样

思考自己,效法自然

也可以尊重科学规则

去认可共识,而否定主观

说完了西方主流圣人观点和现代情绪管理的大要

这远远不够

我们明天再来看大乘佛教,道教,印度教等等传统宗教,是如何让人们摆脱情绪的纠缠,从而让凡夫走上成圣之路的。


  • 第四讲 圣人和凡俗之间情绪为墙
  • 第六讲 瑜珈与大乘佛教的目的与方法之一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