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圣人和凡俗之间情绪为墙

正修之路第四讲

圣人和凡俗之间,就隔着一个情绪

这世上,只有圣人们,在想尽千方百剂的劝导众生,要远离情绪

活成清净的状态

没有烦恼,没有悲伤

更是无惧生死,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虽然圣人们天天说,日日说,本本书上说,甚至以身作则

但人们基本上不会吊他们

这圣人与凡夫之间的鸿沟实在太深了

于是

除了圣人之外的人

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规律

原来众生都是受到情绪左右的啊

那意思就是只要左右了别人的情绪,就能左右别人了

这一理论的发现,迅速被世界各类人们掌握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词,叫民心可用

那什么是民心呢?

民心就是情绪化的自我

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原来都是情绪的作用

而会利用情绪心,攀缘心的人,永远会让民众给他们送钱送命送一切,然后还要感恩戴德

很多人以为用人用的是其才能

这有点想当然了

用人最为主要的,永远是利用人的情绪

如果情绪不正常

动不动就发怒,摆工,甚至不可捉摸

这样情绪化的人,再有才能,也是被打压,被排斥的对象

天下最不缺的就是有才能的人

而最缺的永远是情商高的人

李白就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按印度教的说法,就是湿婆这样的人神转世吧

转世当然是假的

但情绪却是真的

湿婆就是无上的才能

李白也确实才高八斗

但李白并不受重用

后来,李白为了做官

就认识了唐朝的一个公主

玉真公主

这玉真公主是一个修道的尼姑

不知道怎么样

反正李白就勾搭上了这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就给唐玄宗写了推荐信

唐玄宗这才重用李白

但是,李白这个人实在太情绪化了

后来喝酒之后,竟然让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给他脱靴

这高力士还真帮李白脱了

由此,高力士和李白的情商高低,一目了然

自然,李白也没过多久,就卷铺盖走人了

而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尚在耳边回响

可见,情绪是人生的大敌

所有的情绪,只要是情绪,都可以被利用

也必然被利用

比如有几个脑满肠肥的人在雅间吃饭

骨头就扔给桌下的一条狗

此时,门外有很多缺衣少食的百姓要他们出来,给个交待

这几个领导于是决定,让狗出去咬这些老百姓

狗就是情绪化的

为了主人,那是不分对错是非的

于是,冲出去,一顿狂咬

在百姓与狗的大战中

百姓吃尽了苦头,最终败北,落荒而逃

而狗也受了重伤

当狗摇摇晃晃的回到几个主人身边

那狗是充满了荣誉感

也充满了使命感

更是充满了神圣感

此时几个领导

感觉到狗还是有用的

看着重伤的狗,叫来厨师,说这狗怕是养不活了,杀了给我们做菜

我们另外养几条狗就行了

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完全的情绪化,忠义化

实际上,所有的统治阶级,权贵阶级都会这样

利用民众的情绪

包装成爱国情怀

然后让别人为之战死

家毁人亡

最后还要感恩戴德

哇,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带领我们取得了胜利

而朝代更替的真相,由来不是什么公平,不是什么正义

就是看谁更能左右民众的情绪

当民众的情绪被点燃时

会烧毁一切

至于拼死换来的朝代,究竟最后怎么样

其实他们不会去管

也不想去管

民众只是想发泄情绪而已

而少数人只是利用情绪而己

党派之争

都是利用民众的情绪来左右民众

信不信,自己一家灭了,财产没了,还会把妻子送给领导,汝之妻子,我当养之?

这都是真实的

情绪使人失去理智

成为一个又一个收割对象

你去商场

为什么心甘情愿的掏钱卖东西呢

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些东西和营业员的好话,左右了你的情绪

你一冲动,就买了

这是利用的兴奋和高兴的情绪

由此,甚至可以推理到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

之所以单身,就是自己太情绪化,而对别人,无法调动对方的情绪

如果能够调动对方的情绪

对方别说身体,倒贴钱财一切,抛弃父母也要跟你跑啊

比如用对方想要的物质,去取得对方高兴

用各种话术,使对方的情绪欲罢不能

合理的利用情绪,会让家庭幸福

今天想要爱人做点什么

只要把他哄高兴了

啥都好说好商量 

情绪永远是牵引人们行为的根本

这样极端下去

就兴起了PUA这样的专业骗术

利用情感,组成杀猪盘

先是让调动你积极的,高兴的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突然不理你了

让你的情绪失望,失控

最终,你的情绪就掌握在别人手中

别人要你的钱,要你的人,要你的一切

你心甘情愿,还生怕对方不收不要不理自己

除了杀猪盘,还有亲情盘

利用父母的空虚情绪

给他们做儿子,做孙子

结果这些老人家里的保健品

到死的时候,坟头上要烧几个星期

有目的的利用民心,利用情绪,充满在这个社会的所有角落

无论是喜,是怒,是悲,是哀

只要是情绪,就可以利用

显然,情商的关键,就是共情

你要假装理解别人的情绪

合理的引导别人的情绪

并进而左右别人的情绪

在别人情绪化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目的

没有不能杀的猪

没有不能骗的人

情绪化的问题如此严重

但人们深信不疑,这就是自己

他们坚信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

这样就能骗人一辈子了

没有人愿意醒过来

更多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自己是上当了,受骗了

唯有圣人们,不厌其烦的告诉世人

情绪本身就是虚妄的

妄本无根

这完全就是无理的

而情绪的结果

永远只有一个

那就是入迷了

迷信了

什么球迷,果迷,赌博迷等等

众生都迷失在情绪中

不在此处迷,就在那处迷

于是,圣人们就希望叫醒这些自以为清醒的迷人

让人们迷途知返

进而达到清净世界

可惜,这其实是叫不醒的

与凡俗的世人不同

在世间有成就的人

都是能克制自己情绪的人

因此,古往今来,对于大人物,成就者

也有很多情绪上的要求

选贤用能,最为主要的,就是看人的情绪反应

对于宰相,要求宰相肚里能撑船

如果一个宰相,永远被一些小事牵着情绪走

那这个国家就玩完了

对于大人,要求大人有大量

大量,就是克制情绪

不要动不动不报复,仇恨

仇恨是劝导小人,让小人欲罢不能的工具

对于大人,永远只有利害关系

趋利而避害

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

什么仇恨啊,愤怒啊,在利益和大人面前,都是假的

想要与人做生意,赚钱的时候

曾经杀我父母,虏我妻儿,亡我国家的仇,都能淡化

而一旦两国不和了

又要拿起小民的仇恨心理

让他们冲锋在前

做给别国看看

这叫民意

引导情绪,是治国的重中之重

当让百姓愤怒时,一定要添油加醋

当让百姓恐惧时,一定要严刑俊法

当让百姓搬砖时,一定要让百姓高高兴兴

为钱生,为钱死,为钱忙碌一辈子

总之,要根据目的,引导情绪

利用情绪

百姓哪有什么理智?

怎么引导自然就怎么去做了

好气好笑还能让他们自认为了不起

而如果出了大事

第一重要的,就是安抚情绪

让事情中的人,保持情绪稳定

死者情绪稳定

活者情绪稳定

这时候,情绪稳定就比较重要

救灾,救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表达

国家不缺那几个救灾钱,为什么还要让百姓捐款?

因为百姓自认为了不起,自认为有同情心

这样的情绪,是需要表达路径的

最后,百姓出了钱,国家救了灾

这是上好的结局

情绪就是这样,无不在被人利用中

民心可用

甚至利用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割孩子的包皮

利用人们对苹果的喜爱,卖他们的肾

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情绪,收高价的辅导费

在情绪化的时候,不懂利用的人,就太傻了

比如父母逝世了

大悲痛啊

此时不利用,更待何时?

道士来做法事,可以高价

什么葬地啊,高价

请人啊,高价

当然,骨灰盒也是高价

人间清醒的人不多

大多数都会心甘情愿的在悲痛中任人宰割

而当作自己在尽孝

有个北大的教授,难得的人间清醒

在父亲火化后,面对几千块的骨灰盒

竟然拒绝了

用个塑料口袋就装回家了

毕竟这样的人,太少太少

世上情绪化的众生,就是一片绿油油的韭菜

割之不尽,取之不竭

还叫之不醒

当然,并不是所有大人物都有海量

战国时代,有一个国家叫蔡国

蔡国有一个国君,叫蔡申侯

这蔡申侯就特喜爱自己的一个酒壶

走到哪里都带着

这明显的不合国君之道

太情绪化了

酒壶精美绝伦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长什么样呢?有图为证:

image.png

这就是有名的蔡申侯方壶

到了公元前509年

楚国的国君又得到当时的天下第一剑

湛卢剑

即然是天下第一剑,自然要炫耀一下

这天下第一剑长什么样呢

也有图为证

image.png

长成图中这个样子

地下二千多年了,还光洁如新

考古人员挖出来的时候,抽出宝剑想看一看,结果宝剑划过手臂

竟然就是一个大口子

血流不止

可见其锋利程度

楚昭王得到这样的宝剑,就召来天下的诸侯炫耀

但蔡申侯来到楚国

竟然带着自己的酒壶

于是,所有的诸侯都去看酒壶去了

而不看宝剑

在这样情绪化中

终于招来了大祸

楚国大夫囊瓦就直接找蔡申侯索要

结果蔡申侯自然不给

于是,囊王就告诉楚昭王,这蔡申侯私通吴国,想要灭我楚国

楚昭王就把蔡申侯,这个蔡国的一国之君给囚禁了

这一囚禁就是三年

蔡申侯的手下急得不行,最终偷出这个方壶,送给了囊瓦

一行人,才得以回到蔡国

蔡申侯失去了方壶,茶饭不思,一心想找回自己的方壶

已经完全被情绪控制了

最后终于联络吴国,一起攻打楚国

在吴国夫差和伍子胥这样的著名军事家带领下

势如破竹

攻破楚都

蔡申侯终于找回了自己日夜思念的酒壶

但楚昭王逃到随国

引来秦兵

复国成功

最后灭了蔡国

在灭掉蔡国之前

蔡申侯就被人刺杀了

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左右国家兴亡的例子

几个国家,因为情绪化的反应

造成亡国灭身之祸

由此可见,善于利用别人情绪的人,就容易成为人间的大人物

甚至从别人那儿得到想要的一切

而动不动就发情绪,需要别人哄自己开心的人

最终也会在自己的情绪中灭亡

世间人,莫不是在情绪的得意与失意中交替一生

从未清醒过来

显然,圣人们极端反对这种迷失自我的状态

圣人反对的,是所有的情绪反应

并不限于什么正面的,负面的

所谓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对于圣人们来说,都是被利用的

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绳索

因此,圣人即反对失意落魄

也反对得意忘形

孔子就说过,过犹不及

太过与不及,这都不是一样的吗?

有害于人生

让自己一生迷失

成为情绪的信徒

所以,历来的圣人们

并不认为有好的情绪

再好的情绪,让你高兴的情绪,高兴一阵子之后

就会发现,如果不遇上更好的事情,自己反而高兴不起来了

无数的笑星,让人笑过不停

但他们自己的笑点却越来越高,甚至认为人间实在没有意思

反而抑郁了

反对一切的情绪,无论他是高兴还是悲伤,从而于情迷意乱之中,清醒过来

就是圣人的责任

圣人们甚至拿六畜作比较

告诉人们,你们与畜牲真没有二样

猪只想吃了睡,睡了吃

人们就利用猪的情绪,将他关起来饲养

然后取他的肉

狗最懂主人的情绪,最懂哄人开心

人们就利用狗的敏感,来让狗咬人咬猎物

鸡总想生了五至十个蛋,然后再一起孵化

好节省体力和温度

人们就利用他的这种情绪,只放二个引窝蛋

然后下一个蛋拿一个

于是,鸡就不断的下蛋去了

牛脾气再厉害

但只要他怕痛,就好说

牵着牛鼻子

他不老实了

再拿个鞭子,想他怎么样就怎么样

至于马

更是跑得越快,打得越厉害

叫快马加鞭

利用这一原理,就能PUA自己的员工

让他们拼命的工作

我为啥不让别人加班呢?

说明我看重你啊

你就感动了

情绪激动了

保证完成任务

然后,需要数钱的人吗?

我还能帮你数钱的

世间清醒非常难得

控制情绪非常之难

但如果明白了,这是凡夫与圣人的颠倒之处

凡夫是拿情绪当自我

圣人是拿情绪不当自我

我们就能度过情劫

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

那究竟应该如何度过情劫?

历来圣人们又是如何从迷失中清醒过来的呢?

瑜珈,大乘佛法,现代的情绪管理,都在给我们答案

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圣人,我们明天再见






  • 第三讲 圣人们的流派与凡夫的差别
  • 第五讲 西方哲学基础与现代情绪管理概论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