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实例
说到放下
在很多人的心中,不是出现这名词是什么意思
而是认为放下的意思我懂
然后就去想,如何如何的放下了
但实际上,放下是一个专业的词
也是可操作可验证的词
一个人事业不进步了,人生停止了,或者痛苦的时候
都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少了
而是因为还背负着其他的东西,放不下
在人生乏味,无法突破瓶颈的时候
想到的总是还缺点什么
但其实常常是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
人只有通过放下,才能成长
也只有通过放下,才能拥有快乐
因此,放下,是必修课
放这个字
他的本意就是驱逐罪犯
将罪犯强性的驱赶到边远的边疆去
这叫放
因此才由方和手二部分组成
人生有太多没有用的东西,他阻碍了智慧,阻碍了自己,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痛苦
这些东西,就象罪犯一样,使自己荒毁不已
从而不得成长
比如什么电脑游戏啊
等等
显然,放的不是主业
人是为了成长,为了幸福才放下
是将不利于自己成长,不利于自己幸福的东西,放弃掉,或者边缘化
才能称名为放
放到什么位置?
凡是我们所弃的
很多人就没有想过,弃到哪里去了
这就如同大便不上厕所一样
我们总得考虑,我们不需要的东西,那别人也不需要啊
难不成还能凭空消失不成?
这世界一切都遵守了守恒和轮回的规律
你放弃的,自然也有去处
如果只说放
那就是边缘化
将不重要的,影响人生进度的东西,边缘化
将事业分成主业和休闲
但无数的人,就是把休闲当成了人生,玩得不亦乐乎
而将主业当成了休闲,天天混水摸鱼
不思进取
这是人生悲哀的地方
因此,要重新定位
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可以边缘化的,将他先放置一边
如果放下二个字同说
则是将自己的负重,按等级分为上下摆放
先做最上面的,最应当做的事情
才能称名为放下
至于放到下面的东西
则成为自己成长的基石
这是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是人生的最为宝贵的经验
常常可以与人谈论
我曾经怎么怎么着,但因为我放下了
所以才有今天的自己
如何云云
这是放下
显然,放下不是不股脑儿的不分轻重的乱扔
更不是到处乱扔垃圾
放下是对人生的反省
是让人生轻装上阵
无忧无虑,重新出发
这一道理,深深的影响着历代的圣人们
感悟最深的,就是唐代的柳宗元
他写了一篇文章
叫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文章很短
我们看看古人眼中的放下和放不下
蝜蝂是一种小虫,这种动物的特点就是他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什么东西,就捡什么东西,然后昂其头,把这东西背在背上。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背的东西越来越重,虽然他自己劳累困苦不堪,但也不停止。
他的背部比较涩,因此背上的东西,就不容易掉下去
因为物体积太多了,就会跌倒而不能起来。
有人就可怜这些小虫子,给他们把背上的东西去掉
这样又能行走了,但他们又取物,还是一样的。
偏偏这种虫子,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他们总自命不凡,还想登高
这样背重而登高,最终都是掉下来,摔死了。
现在世上那些喜欢获得的人,他们也是见什么要什么,以增加自己的利益,不知道这些东西正是让自己累得不行的东西。生怕自己还积得不多一样。
等到他们疲惫了,跌倒了,让他们去掉一些负担吧,换一种活法,结果他们还认为这是病。
只要他们还能动
他们就不会停止。
他们天天想着赚多少多少钱,做多大多大的官等等,贪取太多了,以至于近于跌倒
但他们并不反思自己以前就是这样跌倒的
不知道戒掉这些没用的东西。虽然他们看起来非常了不起,家大业大,还是名人。但其实他们的智慧只是一个小虫子的智慧而已。
这是最值得悲哀的地方
柳宗元对于放不下,可谓一针见血
他指出了真正的放不下是什么
那就是见到什么就捡什么
人要回首自己的过去
你曾经的初心是什么?
最开始可能是想好好读书
但看到电视,就看电视去了
看到游戏,又玩游戏去了
早就忘记了初心
这都是蝜蝂小虫投胎而来的
他们总是受到环境的左右
总是受到旁人的影响
背负着无限的风带过来的垃圾
却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初心,也是佛家用语
人最开始的发心
正因为有了初心,要保持初心
你才需要放下
而不是为了放下而放下
如果初心都没了,你放下什么呢
又达到什么目的呢
一个学习,如果专心的学习,不不去捡环境给他带来的无用之物
他必然学习是非常好的
这些不忘初心的人,都是懂得放下的人
常常要想,自己只有二只手
不可能什么都拿
你捡了几块砖头拿在手里了
自然就摘不到自己想要的星星了
在人生困惑的时候,在人生痛苦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放下
从而重新出发
这才是正确的放下
我们今天开始,就通过一个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千年不遇的奇才,来看他的一生,都在放下什么
这个人物,就是你们猜测出来的伟大全才,苏轼
苏轼的父亲苏洵
这个苏洵就了不得
他曾经就是一只蝜蝂小虫
天天贪玩
那贪玩的人,是没有初心的
他们就是环境造就的可怜虫
环境有什么,就玩什么
这样玩得太久了
人也一晃就到了二十七岁
还一事无成
终于,看到别人读书
突然醒悟了,原来我就是那种蝜蝂小虫啊
一直被环境牵着走啊
只有读书明理,才是我的追求,大丈夫应该如此
于是,果断的放下了过去的一切
努力读书
这就是三字经里面讲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看看苏洵的放下
那真是一个了不得
对于人来说,任何时候去发一个初心,然后放下一切,去实现他,都是可行的
最怕的,就是失去了初心
不懂得放下
后来,苏洵学业有成
当了官
成了家
也生了三男三女六个孩子
但是
前面的四个,都挂了
后面的二个
大一点的,就是苏轼
小一点的,就是苏辙
这就是老五和老六了
苏洵为什么要给这二个孩子取这样的名字呢
他也有深意
这是二个完全相反的祝福
很有智慧的名字
轼这个字,是马车里面的一根横木
这横王其实就相当于现在小车里面,上面的吊环
功能是完全一样的
在车辆颠簸的时候
人就会去拉一下,扶一下
也就坐稳了
如果很平衡的话
其实没什么用
也就是说,苏洵希望苏轼要努力做好自己
你只管完善自己就行了
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自然会用你
不用你的时候,你不要去追求这追求那
默默的做好自己
当然,苏轼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听的
一生也为此负出了高昂的代价
也收获了最伟大的成功
最终也醒悟了父亲了祝福,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礼物
对于苏轼,苏洵希望他成就自己,完善自己
而对于苏辙来说
就是希望他做一个车印子
车印子是根本没用的
就是前车压过的可有可无的痕迹
苏洵希望这个孩子,永远不要有自己
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
别人有什么优点,你就学什么优点
你不需要创新,不需要自己,不需要个性
你完全的放弃自己
苏辙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这个信条
少年则跟着哥哥苏轼努力用功
放弃个性
最后,官至宰相
成为众望所归
可见,苏洵对于这二兄弟的希望,各不相同
一个希望他拥有个性,做好自己
一个希望放弃个性,去掉自己
最气人的是,二个人都名留青史
这也说明,怎么走,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不能一生坚守初心
我们现在家长给孩子取名
都没有什么含义
找个先生一算
看看合不合时
分数高不高
然后就追求一个吉祥
这也把父辈的无知,带给了孩子
那个分数的高低,其实毫无作用
而父母的祝福,则是最好的灵药
本末有点颠倒了
真要有测名软件去测名人的名字,基本上都是扯淡
本质上,还是要是父母自己做出榜样
孩子才能有样学样
如果父母求之神灵
孩子也就神神鬼鬼了
这是题外话
我们继续来看苏轼的放下
苏轼一生,比较好记
就记住三个年龄就行了
22
44
66
22岁以前,都是他努力读书,考中进士,功成名就的高光时刻
22-44,这是第一次大的起伏,生死的考验
44-66这是第二次大的起伏,最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苏轼小时候,就努力读书
基本上就放弃了那些童年不重要的快乐
在父母的教育下,努力成长
尤其是他的母亲
程夫人
给他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母亲是如让放苏轼放下的
有一次,苏轼的母亲陪着苏轼一起看《后汉书》
就读到一篇文章
叫范滂传
讲的是一个忠臣,名叫范滂
这个人呢,一生正气
眼里容不得沙子
后来就得罪了很多小人
要置范滂与死地
当地的官员,就想保护范滂
几天不上班
范滂就猜到了,这必然是朝廷不放过自己
要自己的命
于是自己就送上门去了
这官员很是吃惊
你来做什么啊,这不是送死么
范滂就说,这事因我而起,也自然因我而终
没必要连累更多的人,而处理不了事情
范滂的母亲听说了,也就赶过来给范滂送行
范滂看到母亲
心生悲哀
说道
我现在要去慷慨赴死了,追随亡父去了
不能再留在母亲身边
只能让自己的弟弟照顾母亲了
希望母亲保重
这本是人之常情
结果范滂的母亲把范滂一顿数落
你为国尽忠而死,不惜身体
这样好的事情,有什么担忧的呢
自古以来,忠孝难以二全
那里有即想要成功,又还要长寿的道理呢
能放下生命,不能放下老娘么?
这一顿普法,令后人热血沸腾
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
如果有,那就是初心不能放下
当苏轼二母子读到这儿
苏轼就说了
我长大了,也要做范滂一样的人
母亲,你意下如何呢?
这下子,问题就扔给程夫人了
程夫人不急不燥的说道
你能做范滂,你怎么知道你的母亲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你能放下生命和父母,去成就理想,难道我还放不下一个儿子吗?
这话给苏轼教育的,一楞一楞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里面的放下
远远就不是现在的父母能做到的
现在的父母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生怕孩子的丢了性命
但古人根本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他们教育的孩子,你们就应该放下一切,包括生命和父母
而去成就为国为民的理想
这种教育,才是成为伟人的关键
如果连亲情都割不了
将来就是做官,也是一个贪官
甚至丢掉了性命
最为关键的,不是亲情问题
而是初心的问题
只有良好的初心
为了一个良好的初心,去割舍其他
才是值得的
程夫人的这种教育,给苏轼的一生带来了无可限量的影响
尤其是在理想和身体,二者必不得已择其一的时候
人应该就理想
而不是就身体
伟大的人,只是把生命用在当用的地方而已
对于他们来说,生命本身就是要消失的
为什么不了道而去努力呢
那怕是牺牲,也在所不惜
而不是营营苟苟,偷生于世
这种教化,不是大家族,其实很难拥有
尤其是以孩子为了大义而牺牲,作为荣耀
这更是世间少有
伟人,是教出来的
程夫人不仅这样说
也这样做
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影响着小小的苏轼
有一次
他们家整修房子
很多仆人,就在地上挖坑
打桩用的
结果不得了
地下挖出了很多坛坛罐罐
不可胜数
一摇
这里面还响
下面估计还多的是宝贝
重得不得了
这下子,发大财了
苏轼他们都围着看
程夫人出来了
告诉仆人们
把这些东西,仍然埋下去
这里面纵然能让人富贵齐天,那也不属于我们
钱买不来孩子自强不息的品格
仆人们不敢多说
只能将这些宝贝又埋了
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地方
面对天降巨款
人常常不能自持
而能做到象程夫人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
从容的处理
并且不去取这些不义之财
那是极为难得的
这也让苏轼对于名利从此轻淡
后来,苏轼基本上就是月光族了
每个月的工资一到手,就吃喝完了
在这样的影响下,苏轼二兄弟守着自己的初心,努力读书
放下了生命和所有不必要的负担
一心苦读
终于,到了他们出人头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