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磨去性子显光华

昨天讲到程夫人教子之道

人是需要放下的

尤其是范滂母亲说的话

即得其名,又欲长寿,岂可得乎

即然想得到很高的名声,又想长寿

这怎么可能呢

这里面,充满了古人的哲学思想

题外的说法,就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命理学

名声都是官

官是克自己之身的

这二者总在相互制约中

如果过份的强调身体的重要性

娇生而惯养

生怕受伤

这是不可能成器的教育方法

不过就是上灶之狗

相反,对于做官来说

就追求一种克制

不要过分的使用权利

一旦官用无制

也会招来杀之祸

因此,二者不可兼得

那有没有兼得的人呢

当然多的是

就是那些做官能克制自己的小性格

从善如流

善于纳谏的人

因官有制,身有扶

从而使之即能为官,还能长寿

由此可见,当官的人

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苏轼马上就面临着这一大关

到苏轼22岁的时候

也就是嘉祐元年

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三个人就进京考试

一路坐船

到了第二年

开考了

这古人考试还是很辛苦的

路程远,时间长

这一次的主考官是欧阳修

小试官是梅尧臣

这二个人呢,他们一直想革新诗文

这即是苏轼的幸运,也是苏轼一生不幸的开始

在这一次考试,他们出一个题目

叫刑赏忠厚之至论

啥意思呢?

就是说,刑罚和赏赐,忠厚

他们究竟的本意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考为官之道

苏轼就写了

这刑罚和赏赐都是治民必要的工具

这是不用置疑的

但作为官员,应该就象父母一样,对待平民

这样他们就能归心

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那怎么象父母一样对待他们呢

如果赏赐的时候有疑惑

这个人不知道他的功劳是不是真的

暂时还无法查实

当官的就应该赏赐

这就是赏疑则赏

如果处罚一个人的时候有疑惑

不知道这个人的罪是不是真的

暂时还无法查实

那就应该不罚

这叫疑罪从无

这就是忠厚的表现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

百姓就会为你生,为你死

为你忙碌一辈子

就是最为高效的产出

等等

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当然

苏轼在里面,是引经据典

历数圣人为官之道

不象我这样白话

其中就有一个典故

说是皋陶要杀人

一定要杀之

这尧就说,证据怕是不足,宽之

皋陶又来,继续要杀之

尧又宽之

这样皋陶三次要杀

尧三次宽宥

用这个典故

来表示自己的道理

也就是对于罪犯,要坚持原则

皋陶就是坚持原则,不断的补充证据

哪里不足就补哪里

坚决不放过一个坏人

而尧则认为有一点证据不足,就不能杀人

坚决不能误杀一个好人

这就是为官之道

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很短小

欧阳修看了,认为非常了不起

当即就录取了

不过在录取的时候

欧阳修认为这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

认为天下之才能,还有超过曾巩的吗?

怕别人认为这是照顾自己的学生,有私情

所以,点了个第二名

但这里面,欧阳修也是有疑问的

就是那个皋陶杀之三的典故

欧阳修这样自认为博览群书的人,竟然没有见过

又问了梅尧臣,梅尧臣也不知道

这就奇了怪了,那这典故出自哪里呢?

就召来苏轼问

苏轼就告诉欧阳修

这是出自《三国志》孔融传

欧阳修回去后,又翻了一夜的书

各种版本的孔融传都看了N遍

还是没有找到

搞得一夜都没有睡着觉

第二天,又召来苏轼问

这里面没有这个典故啊

苏轼一听

这欧阳修还当真了

只好说,在孔融传里面不是有一个故事吗

说是曹操打败了袁绍

这曹操是非常喜欢抢别人媳妇的人

认为少妇别有风韵

远不是少女能比的

所以把这个经验教给儿子

就把袁绍的夫人赏给曹丕

孔融就非常反对

认为这样子太不好了

带坏了小朋友

并且说古代的圣人就不这样做

曹操就问,古代哪个圣人说了?

孔融就说,这还要考证吗?

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想当然都是这样啊

苏轼就说了,我这个故事也是假的

但只要合情合理的一想

想当然,古代的圣人治国之道也是如此啊

一个人能读完天下书,还能不泥于书

摆脱书的阴影

可见苏轼的功底之深

欧阳修听了,也非常赞赏苏轼

后来,欧阳修老了,在家里还天天读书

他的夫人就问欧阳修,你都这么老了,还天天读书,难道你还怕你的老师吗?

欧阳修当时的回答是

我不是怕老师,我是怕学生啊

这个苏轼百年难遇,实在太了不起了

可见,对于读书读经这样的事上

真不是读死书能成功的

要读出真意,还要放下成法

不能受法尘的污染

苏轼,苏辙都因为高中了

也就都成了主考官欧阳修的学生

但不幸第一次降临

程夫人亡故了

这回去守孝了三年

再次来到京城

此时的苏轼,26岁了

这一次呢,他要去当官

当官也是要考试的

这次的考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古代考试分为若干科

分别从事不同的官员

在这个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里面

设有五等

一等,二等是虚设,供圣人用的

三等就是最高等,但从没有人考中过

因此,考中的人,基本上都是四等

没考中的人,就是五等

这苏轼一考

破了宋朝百年之记录

竟然考上了第三等

百年难遇的奇才啊

所以就去凤翔当能判

大致相当于凤翔市的办公室主任

这其实是渡金去的

如果不出意外,三年一过,就会到中央当委员

然后前途无量

在去的路上

路过渑池

就写下了一首诗

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他的弟弟先写了一首诗

他再写的这一首诗,应和弟弟苏辙的

苏轼他们因为是四川人

从小接触道学是非常多的

李白曾经也在四川接触过无量的道家学说

他们对于人生的看法,也与常人不一样

我们来看这一首诗,苏轼究竟看破了什么

又有什么放不下

人这一生的经历吧,用个什么比喻来形容呢

应该用飞行的大雁踏在雪地之上一样来比喻

这泥上留下的印迹,都是偶然造成的

那有什么固定的呢

等到大雁再飞的时候,片片雪花落下,雪地上的痕迹又归于无

就这样虚幻不真

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叹呢?因为我们以前赶考的时候,路过渑池,那时候接待我们的那个老僧人,已经圆寂了,只看到了一个新的骨灰塔

而我们曾经题诗的那壁墙,也已经损坏剥落,早不见了诗的痕迹

当一次,我们路过渑池的时候,你还记得吗?

那真是道路漫长,人也非常困倦

连驴子也累得不行啊

这一切,都统统不见了

这就是有名的飞鸿雪泥

用来表示人的一生,全是偶然

但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苏轼发表这样一通感叹的时候

恰恰是他认为一切困难都过去了

自己正在意气风发的,去凤翔作官的路上

因此,他是看到了人生的困难不是困难

自己不是还好好的吗?

自己不是马上就要高官厚禄了吗?

这份得意,已经开始在心中发芽

春风得意马蹄疾

这显然不是得道高人

虽然他已经看破了

但还没有修到

于是

老天爷就开始给他下畔子了

他到了凤翔之后

在凤翔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也算一个大官

但毕竟上面还有一个人啊

这一个人就是刘公弼

刘公弼一看,这苏轼这么年青

又这么有才

还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就敏锐的看出了问题

因此,对于苏轼那是非常的严格

凡是苏轼写的公文

这刘公弼都是千方百计的要找出几个毛病

涂涂改改,不重写几遍,绝不罢休

这苏轼太气恼了

我本就是天下第一的才子啊,你改什么改啊

一肚子的火,没地方撒

年青人的毛燥,终于显露出来

最后,矛盾越来越深

甚至有人因为了叫了苏轼一声苏贤良

而受到教训

年纪青青,贤良个头啊

苏轼脾气一上来

就控制不住了

等到刘公弼请客的时候

苏轼就干脆不去了

刘公弼也好说,不来是吧?

那罚钱吧

这罚得那个重啊

八斤铜

差不多一个月要喝西北风了

实在没有办法

终于,让苏轼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机会

那一天,刘公弼修建了一个台子

取名为凌虚台

让苏轼作一篇文章

基本上这类文章也就是歌功讼德一下,也就完事了

但苏轼一肚子的气没地方撒

自然不放过这个骂人的机会

于是,文不加点就写成了凌虚台记

在这篇凌虚台记里面

苏轼开始说了一下凌虚台的由来

然后就是苏轼的看法了

苏轼说,这台子周围吧,曾经全是古人的建筑

什么汉武帝的建筑啊

秦穆公的建筑啊

但他们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永恒的

一切都在无穷的变化中

有些人自己没有德性

想靠修一个什么台子来名流千古

这都是妄想的

人不要以为自己在一个高位上,就有什么了不起了

难道不知道一切都在变化吗?

如此之类的,一顿乱骂

打完收功

就把这篇凌虚台记交给刘公弼

刘公弼一看

哈哈大笑

语重心长的对苏轼说

我看你年青气盛,没在官场上经过挫折

才严格的要求你

希望你能成材

你即然是这样的看法

那这篇文章,我也不改了

一字不漏的刻于碑上

放在凌虚台

从此,这篇文章以全貌得以流传世上

这苏轼脸上象火烧一样

当然,苏轼也没认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一直到了晚年

苏轼每每想起刘公弼的言行

无不悔过自己的少不更事

但凡跟着学会刘公弼的一星半点教化

也不置于最后落过差点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步

谁都有过年青

当年青气盛,意气风发的时候

人要放下这份高傲,踏实做事,实际上非常不容易

放下,作为一生的主题

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长

苏轼经过了凤翔三年的磨练

成没成呢

显然没有磨成

正因为没有磨成

就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为什么说他没有磨成呢

没有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老实做事呢

他写过一首诗

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个董传是什么人,已经不可考证了

象这样的诗,是对朋友最好的祝福

这种祝福当然是自己心智的表现

也就是说,这里面认为的好,就是苏轼认为的好

他认为,一个人穿着陋衣布衫没有什么

同样行走天涯

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有才能

只有腹有诗书的人,才有贵人的气质

这远不是靠服装等外来装扮能达到的

为什么不厌倦穷人的生活呢?

那些粗食,吃得不吐吗?

所以,即然有高才,就应该去考试,为国效力。

没有钱就不要到处去看妹子

这些妹子,你天天看也是别人的

你应该做的,就是安心的读书,去高中之后,选为皇帝的乘龙快婿,这不好吗?

只有你出人头地了,才会被世俗所记住

我就希望高中的皇谤上,能看到你的名字。

在这首诗里面,苏诗强调了名利的获取途径,那就是努力读书

同时,要戒掉那些与之无关的东西

不要在乎穿着啊

也不要在乎美女

这都是乱人心性的

只有你高中之后,有了能力

这世俗的一切,自然而然的也就属于你了

这首诗也给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年青气盛的浮燥,没有去除

未达到官要肚中能撑船的地步


  • 第一讲 放下的意义和不忘初心
  • 第三讲 为民请愿,放下世人的眼光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