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为民请愿,放下世人的眼光

话说这苏轼在凤翔做通判,做得很不如意

一直不能体会到领导严格要求自己,是为了自己好

都快成神经病了

总在疑神疑鬼,认为领导和同事,在给自己找麻烦

在没事找事

但当他写好凌虚台记,交给领导刘公弼

刘公弼大度的让下人,一字不漏的刻碑于石

永作记念之后

终于醒悟过来

原来小丑一直是自己

都是自己在胡思乱想

却总将问题推给别人

这以后,苏轼就老实为人了

也得到了一些重用

但此时,苏洵逝世

按古人的规矩,只要父母死亡了,都要回家奔丧

这一去,就是三年

守孝三年,对于现代人来说,好象太不可思议

好象一天不劳动,就没吃的了

但古人却不这样想

他们在守孝期间

一般都会深居简出

潜心修心

因此,大家几乎可以看到一个规律

一个古人,在突然有所成就,著书立说的阶段

基本上都是在守孝时期

三年的人生沉淀,是古人心灵的一次彻底旅行

三年以后,已经34岁的苏轼

再次入朝为官

这一次,不是小官了

虽然苏轼已经改变了

但朝庭早已经今非昔比了

此时,正遇上王安石变法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蹦出个王安石,非要变法呢

要说这件事情,我们还得从宋朝的大背景说起

宋朝本身是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立国的

在他成立之前,全都是武将在杀过去杀过来

也就是一些实力派的割据

这一点,与民国时期,也非常相似

外患不断,还内部不稳

宋朝建国以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就想出一个办法

那就是对内要狠,对外要忍

对内在的人民,一定要镇压掉

只有国内稳定,才能长治久安

至于强敌环饲的周边呢

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都是抗议,强烈抗议就行了

实在不行,就做点贸易,赔点钱

也就行了

同时,去掉武将的地位

任用大量的专家,学者

天天在朝廷之上BBB

这样带来的结果

就是将军的地位实际上并不高

将军都是换去换来的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但国内自然就稳定了

然后

问题就开始出现

什么问题呢

首先就是阶级固化的问题的

上层人基本上比较稳定

但想一想

换一个皇帝,就要上来一批人

重用一批人

这样几个皇帝下来

各个地方的公务员,都是严重超编了

每年的各种开支,都不敢公布了

这还仅仅是公务员一项的开支

这被历史称为冗官

公务员太多了,大家还在拼命的去挤公务员

而那些高官的子女呢

甚至一出生,就已经是官了

家族势力分割了国家利益

国家为了发展,就拼命的投资

发展经济

但转了一圈

又进入权贵家族了

不仅冗官的问题

还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家并不太平

虽然对内来说,是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出现了伟大的盛世

甚至一度进入了咸平之治的伟大的时代

但实际上,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很严重了

周边的国家越来越强盛

越来越盛气凌人

在这种情况下

不得不加重军费开支

军费开支年年暴涨

大量的财富,化成了大炮

黄油就少了

但就算是这样

由于军队的贪腐

能当兵当将的,都开始是找关系的了

这就使得军队外强中干

不敢实际开战

这就是历史上称的冗兵问题

无数的官和无数的兵

也就是冗官和冗兵

最终使国家的开销一年比一年大

没得办法,只好巧立各种名目

盘剥百姓

这就形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

也就是典型的三多

官多,兵多,费用开支多

但国家却越来越虚弱

这三多一少,压根就是糖尿病啊

贪得无厌造成的毛病

甚至一度到了十羊九牧的地方

什么叫十羊九牧呢

就是十个人里面,其实只有一个人在真正的做事

其余的九个人,都是当官的

image.png

这样的情况,对于专制国家来说

几乎是无解的

都会在五十年左右,出现严重问题

再坚持个二三十年

就不得不改革了

你会发现,为什么国家动不动就要改革呢

难道他们不想稳定吗?

真不是这样

如果不改革,这问题相当严重

说到底,就是国家其实玩不转了

北宋建国80多年后

仁宗皇帝终于下决心改革

这就是庆历新政了

其实问题很简单

不就是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么?

你裁掉公务员就行啊

去掉军队腐败就行啊

这不是简单到头的事情么?

范仲淹也是这样想的

在他一系列的改革下

官员面貌大为改观

终于一举打破了脸难看,门难进等问题

人们彻底的感觉到一阵清风

但是

根本问题是裁员啊

发现哪个都裁不动了

80年啊

早就盘根错节了

还没等他开始裁

保守派就先把他裁了

一年之后

庆历新政就失败了

失败就失败吧

关键是这一批改革作任的人员又成了官员

公务员更多了

而作为改革先锋的欧阳修

终于认清了现实

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与其这样,不如维稳

欧阳修,就是苏轼的主考官

他曾经是庆历新政改革里面的中坚力量

此时已经变成了新的专家

天天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大家就这样将就着过一天算一天

天天喊着为人民,为国家

又拖了二十年

想象一样,此时的公务员已经达到了极限

工资更是天文数字了

这时候神宗决定,还是要改革

不能看到慢慢病死吧

因此,王安石才当上宰相

成为新的改革派

这王安石改革与范仲淹的改革有一个本质的不同

只要说明白这个本质,你们就能看清楚问题的关键了

朝廷的实际问题,就是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

也都是大家都削尖脑袋去当公务员,去当军官的问题

毕竟,随便一个小兵的收入,都挡一个高级人才的收入了。

针对这个问题

范仲淹简单粗暴,就是想直接裁员

对官员进行考核

结果越考核,官越多

事越多

效率更低了

人还没有裁下来

王安石就认为

这裁员没有办法了

那就不裁了吧

军费不是年年涨么?

公务员不是越来越多么?

开支不是越来越大么?

行,由着你

我来增加收入总行了吧

因此,王安石的改革,是以增加国家财政为主的改革

而这一种改革

必然建立在对百姓更严重的剥削之上

毕竟,你怎么增加收入啊

和国外做生意?

谁还鸟你啊?

人家天天都想揍你呢

这没法增加

投资国内建设?

那还有钱啊

百年时间,已经国库早空了

因此,只有多扯几根毛了

显然,这样的改革,注定了他的不彻底

虽然更柔和

但必然是无效的

也必然是无功的

这基本上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的事情

欧阳修作为曾经的改革派,曾经因为改革而被革职的人,作为了一前辈,自然也看出来了

但此时的欧阳修,虽然反对,但已经老了

于是,反对改革的重任,就只有苏轼来挑了

王安石改革

由于顶层设计的局限

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

一想都能想得到他能用什么招

不外乎就是给农民发放贷款

在百姓没钱用的时候,拼命的让人们贷款

这样自己坐收利息

当时的利息达到了20%

年利率

再过一点,就是高利贷了

这是一种办法

另一种办法,就是国家来做生意

啥生意国家都来做

哪里少了,哪里多了,由国家去运输

基本上就是国营的手,伸到最长

再不外乎就是保甲制

大家连坐

用严刑来保证顺利施行

谁不听话,谁敢乱说

就找他们到监狱几日游

针对这些方法

苏轼就提出四条原则

第一,关于治国,不能用严刑峻法,要给百姓活路

如果百姓发现做什么,都可以被定罪,百姓就真躺平了。

这羊就不长毛了

因此,主张还是要宽厚于民

第二,不能急功近利

你不能只要求年看的GDP增长

这是急功近利的

只有国家和人民都休养生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你只损百姓来利国家

这不是真的繁荣

这是把母鸡给杀了取卵啊

因此,要从长计议

不要搞表面功夫

那些面子工程,不要去做了。

第三,不能说变就变

你得给百姓时间

你今天一个命令,明天一个命令

今天这样的政策,明天那样的政策

那百姓别说生产了,早就被你折腾死了

根本无法适应你的政策

你这是劳命伤财

政策需要缓冲

第四,关于增收,你不能再剥削百姓了

这羊毛已经刮干净了

你再刮绒毛,羊就活不了啦

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来增收?

能不能取之有道啊

苏轼的这四条建议出来

彻底的激怒了王安石的新党

为什么呢?

所有的改革,看起来是为了国计民生

但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政绩

如果不能立杆见影的见到改革的效果

朝廷还会用自己么?

什么从长计议,你这是屁股没有占在官场上啊

一个高官,把屁股放在人民身上

这就是对上的不忠

这样几个交锋下来

苏轼的罪名就快坐实了

毕竟,王安石是专家,是学者,还是宰相

苏轼被迫无奈,自己主动向朝廷请示

我到地方去工作吧

这中央我是呆不了啦

正好,就坡下驴

朝廷就把他安排到地方工作

从此,开启了他的八年地方从政

我们来回顾苏轼和王安石这新旧党争

就会发现,苏轼有几个原因,他不得不这样做

按照常理,关于改革,领导说了一个方法

作为下属于的苏轼,应该是先执行

在执行中遇到什么困难,再去建议

合理化建议

这是通常的为官之道

或者为人之道

但苏轼不是这样,从新法一提出来,就开始反对

大张旗鼓

多次上书

严说其中的厉害

根源主要有几点

第一,苏轼的能力太强,已经一眼看穿了结果

但众生没有这样的智慧

如同屈原一样,高处不胜寒

第二,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

他不得不为旧党说话

也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的团队加分

第三,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苏轼,已经成为大儒

视生命于不顾,而重道义气节

所以,没有办法不去为百姓着想

这一为百姓着想

就出了麻烦

本来大家都只是口号

为人民服务

结果,你竟然来真的

因此,苏轼在这件事情上,就较真了

太较真的结果,就是自己开始了地方行政

八年地方行政的第一站

就是杭州

也是通判

但这一次有点不一样

因为苏轼已经有政绩了,毕竟中央做过大官

所以在到杭州,基本上就是一把手了

在他说了算的地方,他的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把地方治理的很好

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儿,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他

有一次,偶遇了一个十二岁的小歌妓

王朝云

看她非常可爱,可怜 

就将这小女孩买回了家

从此,这小女孩就不离不弃的跟着苏轼,至到惠州才死

成为苏轼的红颜知已

他曾经写过一首西湖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有很多学者认为

这里面的明里说的是西湖多好多好

但实际上,是在夸王朝云

就象西子一样,就象西湖一样

总是那么美丽

无论化不化妆

都一样耐看

此时是苏轼最为苦闷的时候

刚好遇到了这样一位人生知已

三年之后

苏轼又请示去密州

想与弟弟重会

因为弟弟苏辙就在密州旁边

朝廷同意了

苏轼又去主政密州的行政

看着自己在地方上,混得风生水起

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还是家庭

总之,要多好有多好

再加上在杭州曾经遍访过很多高僧

道行也越来越深

这一天

他突然醒悟

醒悟了一个至道

发现自己过去,总活在别人的影子里面

总在思考别人的问题

但自己本不应该承担问题啊

自己就是自己

本来就超然物外的

为什么还为别人的眼光,为职位的高低而背上枷锁呢

这一开悟

了不得了

突然,人就轻狂起来

于是,他写词为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子今天聊出兴趣了,什么都放下了,我想怎么样轻狂就轻狂,没人管得了啦

我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拿着老鹰

穿着最好的帽子

还穿上貂皮的衣服

带着千余名随从,在平冈上狂奔打猎。

为了报答百姓,你们跟着我吧,我们一起去射杀老虎,

象孙权一样,做一个自由自在,有勇有谋的人

老子现在酒也喝好了,衣服扣子也解了,胸部露到外面怎么啦?

我喜欢啊,什么太守形象啊,我不太乎啊

我老了,你说我为老不尊?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就为老不尊了,你也把我没有办法啊。

如果有一天,使节到来,让我重新重用,我还能拉满弓,去西北,和金作战。

你们这些人,能吗?

这首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

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从此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

我想风光就风光,穿什么是我的自由,别人管不着

我穿着西装,却不扣扣子,露个肚皮

爱怎么穿就怎么穿

你们也管不着

如果真要说本事,我随时可以秒杀众生

你们拿什么规矩,有什么资格来说我呢


  • 第二讲 磨去性子显光华
  • 第四讲 突遇横祸,检验清明之心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