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突遇横祸,检验清明之心

苏轼在八年地方从政中

在密州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从此悟透了,人需要放下世人的眼光

活出自己的个性

尤其领悟到人是即生即死的

也就是过去的,永远过去了

过去的自己不是当下的自己

更是放下了很多的什么道义的包附

我们来看一首非常出名的诗

来表达他此时的心境

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者】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是苏轼在密州建的一个台

苏辙认为自己的哥哥已经超然脱俗

故将此台取名为超然台

苏轼写过超然台的文章

我们且不说这文章

单说这首诗来说

就能看出他究竟放下到什么程度了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时间还早呢,人生还长呢

细风之下,我就细斜

看起来是描述春天的境

其实是在说自己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我上到超然台上一看

这是密州城啊,是一城的花,伴着涨起的春江

在这细雨微风之中,千家万户都若隐若现。

反应到心境上,也就是用自己解脱的心看世间

莫不是这样一片看起来生机和繁华

但实际上都是若存若亡,若在非在,隐藏在这斜风细雨之下。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寒食节后

我醒了过来

从自己超然的心,回到这个当下的世界

我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不要去计较过去点点滴滴的自己

也不要去想过去的环境究竟怎么啦

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故人在故国而已

不如我们活好当下

马上烧好火,煮点今年的新茶,大家一起快乐逍遥

要说起吧,这诗啊,酒啊,这样自在神仙般的生活

还是要趁着当下大好的年华啊

在这首词里面

可以看到苏轼彻底的摆脱了过去的阴影

从而超凡脱俗

把自己一分为二

一分是能超然的自己

都看开了

另一分则是当下生活的自己

趁着大好年华

去吟诗品酒,好不快活

超然台词,是苏轼生命感悟的见证

这一年,他40岁

他并不知道

老天爷是最看不得人显摆的

就在他说自己超然脱俗,已经看淡一切世事的时候

更大的人生苦难已经开始在萌芽

原来,在这一年,公元1076年

王安石被摆相了

不仅摆相,他的儿子还死了

王安石心灰意冷

从此远离官场

对此世界,彻底死心了

他回到南京

安心的做了一个糟老头子

过上了朝思暮想的归隐生活

王安石离开后

一系列的新党人物上台

这些人,并没有王安石的心胸

想一想,苏轼这些年,但凡新法出一个政策,苏轼就写诗骂一遍

还能在地方安乐无忧的做着长官

全靠王安石豁达的心胸,一笑了之

如果不是王安石如此能容忍

苏轼估计早贬不到不知名的地方,消失了

现在即然王安石归隐了

余下的人再无顾忌

也就开始说苏轼的坏话了

御史何正臣先来试试水的深浅

他精心将苏轼的诗集收在一起

将其中苏轼的一些诗牵强附会的解释,写一个折子,上交皇帝

说苏轼诽谤新法

神宗的老师是王安石

在王安石为相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苏轼的坏话

相反苏轼在地方上的政绩不断传进皇帝的耳朵

神宗本人也就对苏轼非常有好感

也欣赏苏轼的才华

就没当一回事

将这折子交给中书省意思一下就行了

一看此计不行

说明时机还不成熟

还得先洗脑

此时的苏轼因为密州三年任期已经满,又调往徐州

苏轼在徐州三年,朝中无数的新党就在神宗旁边有意有无意的暗示苏轼的坏处

慢慢来给皇帝洗脑

这苏轼是混然不觉

他的弟弟倒是越来越感觉到问题严重了

那此时在徐州的苏轼在做什么呢

他一至徐州就遇上百年难遇的大水

于是,身先士卒,没日没夜的带领全城的人治水

当时的水,已经比徐州城还高了一丈三寸

可见危险之极

经过七十多的日夜抗洪抢险

终于把水引到了黄河故道

保全了全州人民的财产

他也累趴了

百姓实在不知道怎么感谢这样好的父母官

就给他送了若干头的猪

苏轼看着这么多猪肉,犯嘀咕了

这得与全城人共享啊

于是,伟大的东坡肉开始出现了

但真正成型,是在以后的黄州

这一悬案,就遗留至今

到现在,徐州人还认为苏轼是在徐州发明的红烧肉

洪水过后

苏轼又积极的治理徐州

忙得不可开交

根本就没有在意朝中无数的诽谤

三年徐州之后,又被调到湖州

此时,已经是公元1079年了

地方官员,每到一地方,都要给皇帝写谢表

苏轼到了湖州

也给皇帝写了一封谢上表

不过,此时的苏轼,还沉浸在自己的境界里面

他在徐州任满的时候

也写过一首诗

《东栏梨花》

北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青深,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淡白的,柳叶深青的

柳絮整个城里满天乱飞的时候

靠在东栏的一棵梨树上

这满树洁白的梨花就象雪一样白

而我对人生,从没有象现在这样看得如此清明透达

那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清明透达的人生呢?

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谢上表

也就是这个招来杀身之祸的上表究竟写了什么

湖州谢上表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其实比较简单

苏轼在谢上表里面说,自己已经到了湖州,这儿很好,太美了,风俗也很好,我太感谢圣上了,为了选了这么个好地。

然后说:我反思自己,我的性格毕竟顽固,境界比较低下,自己没有什么本事,但却喜欢高谈阔论,没事就写一写文章。

这世上的人吧,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我,没有半点长处。得先帝的恩赐,让我能中榜入朝,又得皇帝你的恩赐,把这二个州交给我治理。我一定要努力工作,感谢圣恩。

但是吧,我实在本事太差了,有很多错误却没有功劳,国法在哪儿呢,我再努力有什么呢,这是我的能力不足的问题。罪实在太多了。这我是知道的。总之就是各种感恩

但是,我知道自己愚蠢,不适时宜,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是因为圣人不弃,让我来这个地方,代为放牧平民

后面又是表示自己的心境和喜欢之情

这份谢上表本来没有什么问题

但当时的新党人物,张定硬是把这谢上表天天放在身边,没事就一群人商量,整整研究了四个月

终于研究出问题了

研究明白之后

监察御史舒亶先来

陛下不是实行"青苗法"吗?他就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什么意思?

说这青苗法就是在老百姓没钱生产的时候,给老百姓放贷款

让百姓贷款做生意

当然那时候是种地,贷的是种子

到有收成了,结果收去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息

结果就是这些百姓一年之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面跑各种关系

找贷款啊

还贷款啊

拖关系啊

那里还安心的搞事生产呢?

这就是抵毁大宋政策嘛

这其实确实是铁证

应该封号

但他们还弄了很多不实的证据

接着,张定他们拿谢上表说事

说什么老了,跟不上新进啊,这就是不支持新法

这话是真冤枉了苏轼

苏轼就是一张嘴讨嫌

天天说新法的不是

但在八年地方从政中,实际上积极的实行新法

改进新法

一直在支持朝廷

正因为他在地方实际工作中,看到了新法有利的一面

才最终把自己差点弄死在遥远的海南

然后谢上表尤其说自己老不更事

只能牧几个小民

这话太重了

这是不愿意给皇帝出力啊

只想治理几个百姓

这明显的是对朝廷不忠啊

反正这样牵强附会的一说

皇帝就信了

于是,就严查此事

皇甫遵带着二个兵,星夜兼程的赶往湖州

苏辙也得到消息

马上排人,日夜不停的也去湖州给哥哥报信

当然,苏辙这是犯了灭门之罪

但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苏辙的人先到,告诉了苏轼问题有多严重

苏辙的人前脚刚走

皇甫遵带着的人就来了

进到湖州衙门

谁是苏轼?

苏轼看着这几个凶神

半响,谁也不说话

苏轼心里发毛了

就小心的说:此去是没有活路了

能不能给家人道个别?

皇甫遵板着面孔

不至于此,马上上路

硬是连道别都没有

几个人牵上苏轼就上路了

一路上绑着个太守进京

可想是多么劲暴的消息

到京城二十天后

即让御史台审理

把苏轼押上来

第一句话:你家祖上,有没有先帝开国的免死金牌

这阵式就是吓人的

牢外的人更忙

苏辙立马给皇帝上书,要求用自己所有的官禄,来换苏轼的平安

二兄弟从此隐为平民

而苏轼的长子苏迈也来到京城,天天三件事

第一件,求人

第二件,找点生活费

第三件事,给苏轼送牢饭

二人约定

平时送饭菜,只需要普通的肉就行了

如果死刑已经下来,就送鱼肉

这样苏轼也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当然,此时的苏轼还带了几棵要命的毒药

准备死刑一下来,自己就自尽

免得身首分离

而御史台旁边柏木很多

因此又叫柏台

柏树上,一天到晚都是乌鸦乱叫

这在古人那儿,是非常不吉利的声音

因此也叫乌台

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这边御史台积极的罗列死刑

最后得出四大问题

1,不学无术。2,无视朝廷。3,蛊惑人心。4,诋毁圣上声誉。

基本上,就等着定夺了

偏偏此时,苏迈还没有了盘缠

要去找人要生活费

就把送饭的任务交给一个老朋友,让他帮忙给父亲送一次饭

却忙中多错事,忘记交待朋友不能送鱼了

更要命的是,这朋友很老实,刚好家里有几条活鱼,就叫家里人好好的做了鱼,弄了很丰盛的饭菜,比平日好得多

送进去了

这苏轼一看

完了

芭比Q了

此时,苏轼去找身上的药丸

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哪一天就没了

毕竟天天审理

拖进拖出的

几个药丸实在不好保管

于是,叫来狱卒

说,我给我的弟弟苏辙写一封信

请您务必交给他

于是,一个人,面临死亡到来的至暗时刻

心境跃然纸上

那他究竟解脱了没有呢?

这临死的遗言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二首诗

狱中送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诗中说:皇帝就象万物的春天,但我却愚蠢无知自招杀身之祸,现在我马上要死了,家里还有数十口人,就麻烦弟弟照顾了。至于这个尸体,哪里的青山都随便可以埋

免得他年的雨天,让亲人伤心。

能与你做兄弟,是我一生的幸运,今生还没有还,来生欠更多了。

这乌台的秋晚真凄凉啊,风能吹到这枷锁之上

月光也只是透过很低的缝隙进来

曾经有很多的梦,也有很多世间的期盼

到我现在要死了,终于明白,人的命运和鸡的命运其实没有二样

冥冥之中,早有前定

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太愧对他们了

但世事缘尽

这也是自然的事

如果你们硬是要问我死后,葬在哪个青山

还让我做个主的话

不随便的话

那浙江西边的桐乡

就行了

能离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近一些

这绝命诗交给狱卒之后

狱卒根本不敢交给苏辙

怕落过私通罪犯家属的罪名

于是,上呈神宗皇帝

这下子,绝笔没到亲人手里,后事没交待成,反而到了皇帝那儿了

事情的发展更加离谱

那结果会怎么样?


  • 第三讲 为民请愿,放下世人的眼光
  • 第五讲 绝处逢生,看破世事沧海桑田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