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苏轼从中央到了地方
他仍然想和以前一样,安心的在地方出力
因此尽心尽力的治理杭州
后来又到了杨州
他只想安稳的过一下平静日子
本质上,他也是在逃祸
应该来说,他是有预感的
但他没想到这次会这样严重
那究竟出了什么事呢
这就要说到苏轼曾经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章惇
章惇这人,非常有本事
在中进士之后,曾经到地方为官
经营湖南
功绩卓著
但这一次,他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有今天,竟然一举成了当朝宰相
原来,在宋哲宗到了八年皇帝之后
公元1093年,高太后病故了
这高太后一死
就意味着宋哲宗终于有了实权
而宋哲宗在骨子里面,还要救一救宋朝
不希望听司马光,苏轼这些人的,慢慢等死
因此,宋哲宗一掌权,就要启用新党
去掉旧党
而新党里面,王安石早就不在了
能挑大梁的,就是章惇
那此时的章惇在哪儿呢?
此时的章惇完完全全的是一条臭咸鱼
他本来以为没有翻身的希望了
甚至于只想死个痛快
一个政绩显著,能力出众的人,怎么混到了这个模样呢?
这完全是拜苏辙和苏轼所赐
原来,这二兄弟,背后捅了章惇一刀
没想到,章惇没有死成。
这其中的恩怨就复杂了
有一个故事是说
早年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还在的时候
识人奇准
有一次,章惇到苏轼家里做客
二人聊了一会儿的天
章惇走后
王弗就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告诉苏轼
你从此不要和这个人交往
久之,必被章惇所害。
因为这个说话都是功名,没有底线。
这故事八成都是假的
是为了显得王弗有多牛
事实上,苏轼一直和章惇的关系非常要好
早在苏轼还在凤翔做通判的时候
那还是苏轼第一次当官
章惇刚好就在商洛
两地毗邻
就经常往来
但有一次发生的事情
使得章惇开始瞧不上苏轼
那是一次,二个人在一个寺庙里面喝酒
都饮得大醉的时候
有人通报说来了老虎
按说,这酒能壮胆,人是很勇敢的
但当二个人骑着马,真看到老虎的时候
马吓得不敢走
苏轼更是吓得差点尿裤子
一个劲儿的要往回跑
可章惇拿起一个铜锣
就向老虎走了过去
边走打边锣鼓
老虎被吓跑了
再回过来头来看到苏轼
就有点轻视这个文人了
说了一句
子定不如我
什么意思?
这是一语双关
一方面是说,你在镇定方面比不上我
另一方面则是,你将来一定不如我
为什么呢
但凡有成就,都需要无比的定力和勇气
你遇见老虎就慌张了
肯定将来也没有我有用
这事过去也就过去了
几年之后
二个又同朝为官
都来到了中央
这时候,政见不合了
章惇要求强国强兵
追随王安石,革新图强
但苏轼却追随旧党,强调一个国家已经这样了,过一天算一天。
为什么要变法呢
因此,苏轼造到了新党的打压
被一贬再贬
但要说章惇有没有害苏轼
这肯定没有
不仅没有落井下石的害苏轼
还救了苏轼一命
在乌台诗案的时候
当时的宰相王珪,在皇帝面前陷害苏轼
说苏轼在诗中暗害皇帝
说皇帝是潜龙到九泉
在咒皇帝
这真要定罪了,苏轼可是灭门之祸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翰林学士的章惇不顾个人安危
据理力争
终于让皇帝相信了苏轼没有反心
还因此与宰相王珪结下了仇
没有了好果子吃
章惇就这样在新党里面,小心的帮助着苏轼一家
然后,风水轮流转
最后司马光,苏轼这些保守派的旧党又当权了
这时候,苏辙,苏轼急需要一个投名状
于是,苏辙就一个奏折
把章惇给整到了汝州
要说这苏辙,本质上只是政见不合
需要把新党整下去
才能自己当上高官
这也能理解
甚至章惇也能理解
自己到地方就到地方呗
又不是没有呆过
因此,在苏辙陷害章惇的第五天,就去了汝州
自己还在汝州写诗
希望隐居于此
从此过爽歪歪的地方日子
然而,看到他在地方过得好
苏轼竟然补刀了
这换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忍受
苏轼这一刀,是准备把章惇置于死地
毕竟此时的宋哲宗太年青了
接常理章惇就是一条咸鱼
永远没有翻身的时候了
所以,才希望补一刀,借着章惇的命,自己成为宰相
苏轼这个奏折
完全否定了章惇的功劳
扩大了他的罪过
尤其难过的是,章惇曾经在变法的时候,收复了边疆
更是把五万西夏的流民划归了大宋
这本来是大功一件
苏轼说这是大罪
总之一顿花言巧言
本以为这下章惇会挂掉
结果,这宋哲宗虽然小
但内心其实一直想变法图强
只是没好意思表现出来吧了
所以,章惇竟然安然度过了这一刀
要不说,这坏事做了,总有因果
八年后
高太后一死
宋哲宗掌权,章惇为相
这苏家二兄弟还有好果子吃吗
他们二兄弟也自知作孽在前
本只想求个平安
此时,也不可能了
苏轼在杨州
就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写过一样一首词
临江仙•送钱穆父
【作者】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这首词里面
他终于认识到了曾经的高官厚禄多么可笑
十八月的火箭升迁,不过就是种下恶因
在说了一大段孤独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逆行
越走越苦
至到生命的终点
我,不过是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里面的一个
毫无二样
说到越来越苦
这自然是求锤得锤
贬谪的文书马上就到了
公元1094年
绍圣元年六月
已经59岁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
在路过大瘐领的时候
苏轼感概万千
过大庾岭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他认为此时的自己,才真正的放下
在这一念之间
已经放下了一切,再也没有了垢污
身心如此的清净洞然
往昔种种的业,终于来还了
在这浩然的天地之中,只有当下的我,才是独立的自己,才是正道中的自己。
如今,过了这个岭,就过了湖南了,再回来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身世由此永远相忘
这样的经历,或许就是真正的仙人,在打开我头里面的智慧,给我授计不生不灭的成就之路吧。
当然,章惇这一次,也没有轻易的放过苏轼
严令各地的州县,不允许给苏轼任何方便
只要延路的任何一个官员,接待了苏轼,都会被查办
因此,所有官员对于苏轼,唯恐避之不及
到了惠州
惠州的知州詹范开始还很礼遇苏轼
动不动还送点酒肉
但还是被纠风办的人给纠正了
知州也做不了了
此时的苏轼,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据说,当时的惠州整个市场上,一天只有一只羊出售
非常的蛮荒
但苏轼根本买不起任何的羊肉
只能求人,把最后不用的羊骨架给自己
这种骨架一般都是扔了的
给钱也就是一文二文的
苏轼拿回家,煮上半天
再用细火慢慢的烤
火要不大不小
烤到微焦
然后用牙签挑里面的肉吃
一天到晚就能打发光阴了
这就是现在的名菜,羊蝎子
那苏轼那来的钱呢,怎么活命的呢
这还是他那个弟弟苏辙
给了哥哥一大笔的钱
后来,苏辙也被贬到了雷州
二位难兄难弟,在藤州见了一面
在那偏远的地方,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
二个找的一个小饭馆
里面也不知道做的一些什么
苏辙尝了一下
难吃到死
就放下了筷子
这东西怎么能吃啊
但苏轼竟然风卷残云的就吃完了
然后对着弟弟说
你难道还要细嚼慢咽吗?
人生就是一种放下
没必要把一切的苦,去细嚼慢咽
正是因为人总是不放过苦难,总在回嚼这些曾经
所以世人才如此痛苦
后来,若干年后,苏轼的弟子黄庭坚看到这件事
认为自己的老师苏轼,在此时已经躬行了佛法
得到大彻大悟了
绍圣四年
已经62岁的苏轼
又被贬到了儋州
仍然是老规矩
不能让他有住的地方
苏轼的一生,也不知道在多少破庙里面睡过
后来,当地的农民和苏轼的一些学生
给他建了个小房子
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此时的苏轼,已经极度平静
安心的教书
一度培养出了海南省的第一个状元
当然,他并没有活着看到及第
但他在九泉之下,应该是非常欣慰的
这样晃晃悠悠的过了七年
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竟然给挂掉了
宋徽宗继位
宋徽宗再度启用旧党
苏轼应召回到中原
这有生之年,做梦都没有想到,还有一天,能回到中土
此时的苏轼,已经65岁了
而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昔日好友章惇,竟然被贬到海南
苏轼得知此消息
第一时间给章惇的母亲的写信
告诉章惇的母亲不要担忧
他在海南生活过,日子并没有那么苦
安慰好章惇的母亲
又托人把自己辛苦收集的预放温疫的药方,送给章惇
嘱咐他务必保重
这一刻,二位好友终于冰释前嫌
当然,他们也已经不再关心朝政
而这个北宋王朝新的皇帝宋徽宗
也没有了象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章惇等等这些历史中闪耀的明星
从而内忧外患
不久,宋江起义
被平定之后
方腊又起义
再被平定之后
国家已经千疮百孔
金兵南下
北宋被灭
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十万人民被虏北上
皇后也脱光衣服,给金兵行牵羊之礼
整个北方,受尽凌辱
不过,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司马光,苏轼,苏辙等等保守派是看不到了
因为苏轼在返回中土的途中,就生了大病
按现代话说,可能是结肠癌发作了
不断的拉肚子
在归途中
他看到李公麟给自己曾经的画像
就写下了生命的最后一首诗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他是证悟的明证
他已经认识到了,人的心,其实和烧成灰的木头一样
只是一个木头的形状了
风一吹,就散了
人的身,由来不是自己做主
就是苦海中飘泊的无依的一叶小舟
随缘造化
如果要问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
那就是经历了各种苦难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被贬的最为痛苦的三个地方
在各种苦难中,找到平静的自己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到了7月18号,病情就极度恶化了
此时,已经到了常州
苏轼把三个儿子叫来
告诉他们,自己很安详
自己一生从没有造过恶业
也必然不会到地狱去
你们这些后人,不要哭哭啼啼的悲伤
生命的终点,并不是终点
而是自然的演化
你们不要干预这样的过程
7月23号,维林长老到了常州,见到了苏轼
苏轼又给长老讲了很时间的佛法
到7月28号,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此时钱济明也来送终
维林长老看到苏轼已经快不行了
就在他的耳边大声的说
端明亦勿忘西方
意思是苏轼啊,你这时候一定要保持住念头啊
千万别忘记西方了
只有这一念西方,才会在中阴身的时候,真的到达
苏轼微弱的笑了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有没有,我不知道
但到这时候,不是用力的时候。
个里,土话,就是这里的意思
钱济明急了
说道
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啊,你一生躬行佛法,这正是践行的时候
不是更应该使力吗?
不是正是要助念本念我念吗?
按常理,这时候应该一屋子的人都要念阿弥佗佛啊
苏轼最后吐出四个字
着力即差
如果有用力处,那就是还有未放下的地方
一切的助念,都不是正念
随后,苏轼终于走了他光辉的一生
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不再执著
至于去了哪里
没有人知道
好了,本期内容就全部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