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富贵梦中梦国强

本期内容第六讲

话说这苏轼在常州全款买了房子

准备安心的定居

从此归隐于常州的山山水水

好不快活

一切规划都规划好了

圣旨到了

让他迅速到登州去做任职

这次是实官了

不是罪官了

而且要立即动身

这苏轼再一次贱买家产

估计亏得有点厉害

毕竟只有几天时间就要处理掉房子

那朝廷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呢

竟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要说这事吧

还得从宋神宗说起

这宋神宗本来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他一直尊重法家

效仿法家

要锐意图强

对北方欺负宋朝的西夏用兵

恰恰他又遇到了王安石

在未登基之前,他一直认为这就是管仲与齐恒公

之类的关系

将来君臣一心

必然能象秦皇汉武一样

功盖万世

在他20岁登基的时候

就立马让王安石进京

开始了变法

此时的宋朝,财政赤字已经很严重

世人都说宋朝是中国最富裕的朝代

占了世界的GDP的四分之一

但这富裕,只是纸面财富

也就是大宋王朝的所有人民,一年创造了天量的财富

但并不意思着国家就有钱

GDP和国家关系并不大

这就是比如母鸡会产蛋,不表示家里有蛋一样

为什么呢

得看当家的人,会不会用钱啊

这大宋王朝,自身的开支巨大

三公的开支

已经就压得到喘气了

还得年年给西夏等国家进贡

就算大宋人民再勤劳,GDP再翻一倍

也经不住这宋朝的当家人如此乱花钱

因此,宋神宗继位的时候

年亏损已经达到了一千七百多万

想一想,这大宋人民也怪可悲的

最高的产量

竟然还养不活一个小小的朝廷

王安石变法之后

国家的财富稍有增加

其实国家就开始真正的着力了

尤其是王安石对西夏敢于亮剑

竟然奇迹的打赢了西夏

收回了五个州

史称熙宁开边

但这都是表面上的事情

因为司马光,苏轼,苏辙,甚至太后等等

一直认为这打架是错误的

必须要用钱来买和平

更是反对改革

大家就一套旧班子,过一天算一天

不是很好么

这旧党拿着祖宗的家法

宋神宗其实把他们没有整

除了撤职之外,别无他法

但偏偏又不能过激

还要让旧党来平衡新党

这是历来的规矩

不能让臣子功劳太大

成为一块铁板

那样究竟是谁的朝廷呢

因此,一边用王安石,一边要用反对的旧党

这就是给自己上眼药了

到后来,宋神宗急于和西夏再次动武

二战二败

这下子,终于翻天了

让旧党逮到了口实

当初让你别打吧,你非得打

这下子出问题了吧

还得送更多的钱了吧

还不如我们一直主张的,一开始就送钱

来买和平

那样还能少出一些钱

有点不正常

看起来,怎么这么奇怪呢

旧党的这脑回路

其实也有一定的基础

那就是大宋王朝已经处于年年亏空的状态

人民经不起折腾了

只有人民能安息繁荣了,才有可能对外用兵

尤其是,要有武将啊

但整个宋朝,都是重文抑武的

所以,反对打不赢

为什么不别人要钱就给钱呢?

没钱?

没钱让老百姓再多产一些就行了。

宋神宗终于怀疑自己了

也受不了这个旧党的气

更是怪自己不争气

竟然忧郁而终

时年37岁

苏轼之所以要归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正当盛年

按常理,自己到常州住到死,可能宋神宗都还在位

谁知道这个自比秦皇汉武的人,经不住一点挫折呢

在宋神宗驾崩之后

宋哲宗继位

这是一个十岁的小孩

啥都不懂

乳臭未干

因此,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也就是高皇后正式掌权了

偏偏这高皇后,是最反对变法的人

所以,一掌权之后,第一件事情

就是先弄一个好的年号

叫元祐

第二件事情

就是召司马光,这个旧党的头子,火速进京主事

司马光主持政局后

就对新党进行了清算

要说,这司马光本身也是一代大儒

从小就是刚正不阿

也非常努力读书

他经常说的话就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我白天里读书没读好,晚上继续读

所有的时间,心血,都耗在国家和史书上了

此时的他,已经66岁了

他自感时间不多

也就拼命的提拔旧党

希望稳住朝廷

这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苏轼和苏辙

尤其是苏轼

体会到了什么富贵的速度

那苏轼究竟升迁有多快呢

先是以被以礼部中郎召回朝

然后半个月之后,成为起居舍人

然后就是不断的升啊升啊

从一名罪臣,到三品大员,准备当宰相

只用了短短十八个月

常常都是一个圣旨下来,自己还没有到位呢,第二个圣旨又来

升了

面对这眼花瞭乱的升迁

苏轼在干嘛呢

他在写诗

先赋诗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我们来看一下,苏轼此时的心境

他认为春天终于来了

竹外的桃花已经三三两两的要开了,春江的水暖不暖,只有在河里面的鸭子才知道

就在这蒌蒿野草满地,天地不清的时候

不正是我这样河豚为国尽力的时候吗?

那些归来的鸿雁,想离群出走,这也很象我这个回到朝廷的人啊

我也还有隐居之心

但是,我知道那遥远的北方,还有无数的风雪

我也希望这个国家进入春天

人们安乐

这二首诗反应了他想为国效力的忠心

不过,他到了朝廷,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为什么呢

原来,他到朝廷之后,发现旧党对于新党不遗余力的打压

尤其是对于新法,要求一件不留

全部去除

因为要让所有的新法,全部没有痕迹

所以这一时期,才被称为元祐更化

也就是更得啥都没有了

这一点,苏轼最受不了

苏轼就据理力争

我在地方执政的时候

那新法里面还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啊

你不能这么就为了反对而反对

强烈要求司马光,将新法里面好的留下

去掉坏的就行了

司马光象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这个人

这是我一手提拔的人吗?

苏轼不管这么多

他举了很多例子

比如什么农田水利法

新法整治农田水利,让老百姓更好的耕种

这有什么不好呢?

司马光就是死活不同意

其实,司马光深深的知道这些法是好的

但是,他要听命于高太后

高太后的目的就是反对新法

这就是无解的

因此,完全否定了苏轼的建议

苏轼就急红眼了

你召我回京,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啊

不是为了打击别人,打击新法啊

司马牛啊,司马牛

你真是犟得象头牛

这是苏轼的原话

他骂司马光为司马牛

这人吧,平时给别人取名号也就算了

这是给长官取外号,还当面直叫

旧党的人,气得牙都要崩掉了

这得吃了苏轼啊

不过,司马光倒是没有和苏轼一般见识

至今也不知道,当苏轼指着司马光的鼻子骂他司马牛的时候,司马光究竟在怎么想

但不久,司马光就死了

在任仅仅八个月

这司马光活着的时候,没有反骂苏轼

这死了之后,竟然给苏轼下了天大一个套

这真是死司马整死活苏轼

那司马光死后,怎么害到苏轼的呢

说到底,就是他选了一个最不应该死的日子去死

那一天,皇帝正在举行祭祀

一上午大家都跟着皇帝祭祀呢

然后,还得吃点,喝点

高高兴兴的

就这时候,司马光挂了

于是,大家就商量,下午去司马光家里吊唁吧

一个人物出来说

不行

苏轼抬眼一看,头嗡的一声,就大了

原来是程颐那个老不死的

这程颐就是理学宗师周敦颐的学生

算起来,周敦颐是理学的一代祖

这程颐就是二代祖

再过三代,就是南宋的朱熹了

因此,朱熹是理学的六祖

这理学的人吧,凡理就是翻文件

找条款

从来不苟言笑

打从娘胎里面出来,可能就没有笑过

办事从来都是疆化的

程颐本来只是一个老百姓

师从周敦颐后,在洛阳讲学

名气太大

就被弄到了朝廷

成为了皇帝的老师

那一脸的严肃像,永远象人差他的八百斤陈大米

苏轼这样写文章,都自己想当然的人,怎么可能不头大呢

程颐的理由很简单

礼上就是那么规定的

不能在高兴的事情当天,再去吊唁

因此,要看司马光,第二天再来

这件事吧,本来也是小事

大不了就第二天去呗

但这很多大臣就不是理解

非得让程颐说个一二三来

那种理学的人,那有人情可讲?

活不投机,就争起来了

苏轼呢,毕竟要做宰相的人了

总得表明一下立场吧

这立场就是反对程颐

认为他不懂变通

这不是孔子的礼

而是叔孙通的理

你说就说吧

话不择言

竟然还嘣出一句

素疾程颐之奸

这话实在有点过重

程颐无论当朝还是后代,确实乱不上奸臣

不就是不近人情,执法如山嘛

这一句话,终于使程颐的弟子忍不了啦

于是,史家称名的洛蜀党争正式拉开了架式

洛,就是指程颐这一派的人

蜀就是指苏轼这一派的人

当时苏轼的一些学生们也在朝为官

实际上呢,苏轼,程颐,司马光,王安石这些人吧,只是政见不和

本来也没事

但大家手下的学生,那有这容量?

争得你死我活

天天就是打击对方

朝廷之上,已经没有其他正事了

苏轼为相这件事

自然也就拜拜了

想一想,这样多的人,天天反对

怎么可能做丞相呢

苏轼强烈的要求自己的学生

你们要对事不对人

不要去攻击人

只能对政见提合理化的建议

但想一想,大家都争红了眼

哪里还有这理性

眼看着盖不住了

苏轼就提出来,我到地方去了

朝廷没法呆了

朝廷批准

苏轼从权利的巅峰,直线下落

被打发到杭州,去治理地方。

苏轼出了朝廷

赋诗一首

以表示结束了这永无宁息的是非之地

醉睡者

【作者】苏轼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

有道难行,不如大醉一场

有口难辩,不如睡觉

我常卧这些顽石之间

万古以来,又有谁知道,我曾经有过忧国忧民之心呢?

从此沦落天涯

沧海寄余生了

洛蜀党争,以两败具伤为结局

两派之人,都被朝廷打发出去,流放地方为结束

苏轼到了杭州之后

治理西湖,把西湖打理成风景名胜

天天过着自己的悠闲日子

他已经从名利的巅峰中走了出来

有空余时间

就会去拜见各路高僧

他比较认可的主要有二个人

一个是辩才

辩才认为,生死如日月,永无休止,世人不知,惑为生死

苏轼大为欣赏

终于找到了一个证得无生无死的知已了

另一个就是维林长老

也是苏轼与之聊天,发现此人悟性了得

就让他当了一个主持

毕竟,苏轼还是地方长官

有一次,苏轼就写了一首诗来答维林长老

答径山琳长老(维林长老)

宋代: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三万日,可能是二的误笔

如果真按三万天算的话,八十多岁,这显然不合符实际情况

这二个是同年出生的

都已经五十多岁的老头了

苏轼说,那一天辛苦读经的人

每天一千遍的偈子在读啊念啊

虔诚的信奉佛法

但他们那里知道

生命如梦亦如电呢

在电石火光的刹那之中,即生即死

无常来时,还让你把经念完?

这不是正确的悟道方法

人应该悟明白,就是人所有的疾患,都是因为有我

如果没有这个我的身

那里会有痛苦和烦恼呢?

要说最搞笑的,就是鸠摩罗什这些高僧吧

天天念咒,来浪费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他说这个鸠摩罗什念咒是浪费生命呢

那是说,后秦的时候,这鸠摩罗什病重快要死了

他就说出三道神咒

让他的学生们,天天诵读

这样神灵就会让自己活过来

结果,弟子们读是读了

但毫无效验

鸠摩罗什还是病死了

世人就认为,这一定是他的弟子们不诚心

如果弟子们诚心念的话,这样的高僧怎么会死呢?

这逻辑完全形成了闭环

鸠摩罗什是高僧,得道者,所以不会错

因为不会错,所以神咒是有效的

但是他死了

一个得道的人用最有效的神咒,还是死了

这唯一的解释,就是念咒的人没有诚心

其实,无数的人,都在这样信徒的思维里面出不来

苏轼就提醒维林长老

不要误入这样信徒的怪圈

要追求真实的本我

达到无我无身的境界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苏轼临死前写的

但无论是在哪个时期

这首诗算是流传下来了

在杭州大彻大悟大清净的苏轼

总以为可以清净余生了

然后,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竟然又要招他回朝

玩弄他在股掌之间

然后,到朝廷没多久,再扔到颍州

再扔到杨州

对于苏轼来说,他已经不被朝廷的任何人待见

各大派,他已经得罪完了

但大家都还有点底线

就是为难一下他,也就行了

事情真正出问题,在于苏轼的一个好朋友,竟然执政了

这个好朋友上台之后,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置苏轼于死地

苏轼的恶运,再次降临


  • 第五讲 绝处逢生,看破世事沧海桑田
  • 第七讲 魂归常州,世间恩怨尽了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