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道德经序第二讲
聊天等课后
昨天讲到,一切圣贤,其实都是在点化众生
但说到底,圣贤只是点
化不化,还是众生自己的事情
但国家,宗教就不一样
他们是教化
你服也得服
不服也得服
不服的揍到你服
我们且不聊这些东西
单说这个点化
其实就是希望人们掌握变化之道
孙悟空也是学了七十二般变化
没有变化,那来的神仙呢
变化是这世界的根本状态
那什么是变,什么是化呢?
曾经我们讲过真实的概念
将来我们还会讲真实的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双义指向词
也就是前一个字,是指主语
后一个字,是指宾语
变化也是一样
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其实是有变有化
比如冰变化为水
冰变了
化水了
合起来,就叫冰变化成水
可见,顽固不化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有他们懂得变了
才有了生化的可能
所以,去和圣贤学什么呢?
说到底,其实就学会了变通
学会了变化
人们就会发现
那些少读书少学习的人,往往更加坚固
顽固
甚至是执著的精神病状态
而那些见识多的人,则恰恰相反
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变通之道更加圆融
比如有一些人
天天在网上说爱国,骂美国
骂日本
骂欧州
但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
却往这些国家移民
这几乎成为中国一个特有现象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通
变化
这些人吧,心口不一
一方面为了生存工作不得不这样去说
另一方面,也还是有自己的向望
但穷人的爱国
那是真爱国
一根筋的爱
要命可以
要钱可以
要抛家弃子可以
甚至于为了爱国,拿U型锁把别人打成植物人
自己去十几年的牢,也可以
为什么?
他们很真
不懂变通
不明白这现实的本质有多么残酷
有一个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狗
狗的品质
那是无比的受中国人的赞扬
狗是忠诚的
狗是忠实的
狗不嫌家穷
总之,狗具有很多人类的优点
但你用狗组词形容人试试看
所有用狗来形容人的词,都是让人讨厌的
属于标准的贬义词
狗腿子
狗仗人势
这一语言现象被语言学家发现后
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标的
因为狗在欧美人看来,也同样具有这些品质
他们也认为狗比较好
他们是可以用狗来形容的人
不是贬义
那中国为什么说一套做一套呢
这就是变化之道造成的
狗真正的问题,是情感问题
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自己的老板有错
老板就算再怎么打他
再怎么凌霸他
他也不认为老板有错
你烹了他都可以
他永远在找别人的错
凡是别人说他的,经过他的地盘,对他的主人不敬
他就认为对方是错
就需要咬
正因为这样,主人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表扬他们的忠诚
给个骨头就行
在不需要的时候,就烹了他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因此,在创立中国文化的上层人来看,狗是绝对的贬义
是不能变通的典型
是民心可用的象征
显然,人们不希望用狗来形容自己和他人
人们希望的,还是共建和谐家园
不是单边的输出
一个国家,对人民好
人民自然对他好
得到人民拥护的国家,才是战无不胜的国家
而不是欺骗人民的国家
古人就讲这样的变化
变化是运气学说的根本
我们将来在讲命学五运六气的时候,还会具体讲
先来看看经典中的经典,管子是如何看待变化的
管子写的心术,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就道经
也就是教人怎么想的问题
下篇也就是德经
也就是教人怎么做的问题
这一传承,被后来的老子继承
增益写成了道德经
无论是体裁,用语还是格式
都如出一辙
显然,这有着极深的传承
管子在心术下说道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人吧,你不要一根筋
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要一气能变,才叫精
气就是我们的心气,口气
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方式
学习如果不是为了改变自己
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之所以学到精华,就是因为学会了变通
在处事上,能多角度的思考
一事之中,能懂变化之道
这就是智慧
而不是只是你以为的就是真理
在多角度,多方位,多方案的思考中,去比较选择最合理,最有用的,作为当下的处事方法。
这就是用来对待事物的正确方法
而不是离开事物,听个表相,就根据自己的知见来作出判断
甚至认为必须这样,必须那样
让人说话怎么啦?
别人说话,恰恰是体现了把自己当人
还在沟通之中
还有变化的可能
只有愚昧的人,才想堵人之口
这在历史中,早就证明是行不通的
听听别人的角度
看看别人的理解
多角度的去综合之后,再作判断
这是多么的明智
因此,只有穷极各种变化现象
这才是正确的应对物的态度
由此可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
当别人说出多种可能的时候,你不要乱了分寸
当别人指出不同的方案的时候,你不要感觉到烦恼
如果你听到要做选择题就乱了分寸
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感觉到烦恼
说明你曾经的人生,在一根筋的路上太久太久了
顽固成形
已经快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马上服药
药就是变化二字
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一个去追寻真理的人
他必然为永远守护真理
这样执一的君子,自然守住这个基本原则而不会丢失
在各种现象面前,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因此,他们能领导一切众生
能利用一切事物
他们就象日月的光一样,无私的照耀着每个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众生
就象天地一样,包容着每个在里面成长和存在的众生
凡有不容,必然离道远矣
与日月同光
在道德经里面就写成了和其光,同其尘
仔细不无私的日月天地比较一下
就知道自己德性缺失的地方
从而改正他
这就是修行的真义了
变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也出现在易经里面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说道
神农氏过后
黄帝,尧,舜依次来领导中原大地上的人们
他们就通其变啊
什么叫通其变
就是根据当下的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状态
在环境变冷的时候,发明衣裳
这就是变化
在需要赏罚分明的时候
先制定规则
广而告之
这就是变化
顽固的人,留恋过去
时代都到资本主义社会了
他们还在留恋一亩三分地
他们只是假想了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厌倦了当下的生活方式而已
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中,不懂变通
就用假想的生活方式,去抚籍心灵
治疗创伤
这与修行其实八辈子搭不上关系
不是找个安静地,就可以修行了
烟花巷柳修行地
正是因为这些圣人的变通,使人民幸福,适应了时代的变化
这话说得有点太露骨了
易经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为什么厌倦生活
那就是领导的无能
不懂变通
不懂得根据时代的脉博来治理国家
他们只知道巩固自己的权力
尧,舜不是这样的人
人民因此才幸福感爆棚
因此,看一个国家,只需要看国家的领头羊就行了
人民就如水上浮萍
都是随波逐流的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所以,整本的易道
其实就是讲处于不利境地的时候,要懂得变化
一变化,就通达无碍了
因为通达无碍了,所以才持久
这些懂得变化之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得到上天的庇佑
是吉祥,无往而不利的人们
一个改变自己,接受社会现状,并去适应他,有能力时,还能完善他的人
就是这类幸福的人
至于那些好强的人
不懂认错的人
不知改正的人
项强者,不知其死也
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被别人弄死了
历来
人们往往从史书中去寻找偶像
以为很多固执的人,是牛的不行的人
其实,这都是任人打扮而已
所有史书上出现的表扬的人物,都是某个朝代需要的人物
比如三国里面的蜀国
其实至到唐代才开始尊刘
这都是有目的的宣传
真假并不重要
重要的,我需要什么样的人
教材也是一样
革命时代
就需要鲁迅,需要二把菜刀闹革命之类的
和平年代嘛
这就不合时宜了
得改版
此一时,彼一时
变化无穷
才是需要学习的内容
当自然界最开始出现生物的时候
这些生物都得到天地的祝福
他们吸收地球上的物质
利用空气和阳光
大家都这样公平合理,无忧无虑,自顾自的,幸福的生活着
其乐融融
但是
其中有一些生物就想
我为什么要这样艰辛的劳动呢
我何必这样艰辛的劳动呢
我只需要等其他生物制好之后,我去吃这些生物就行了嘛
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就是我的生活来源吗?
偷来的成果也是成果啊
凭本事偷来的,难道不是成功之道吗?
这样,就产生了寄生类和动物了
这些食草动物过得如此幸福安康
于是
其中有一些动物又想
我为什么要艰辛的劳动呢
我为什么不等其他动物吃草长大后,我去吃他们呢
这偷来的成果也是成果嘛
于是
食肉动物出现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
这植物怎么不反抗呢?
凭什么由食草动物吃呢
这食草动物怎么不反抗呢
凭什么由食肉动物来吃呢
这其中,是有道理的
因为他们在长期的进化中
都开始演变了
什么变化呢?
就是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达成了公仆关系
食草动物为植物服务
食草动物是植物国家的人民的好公仆
因为这些动物,是服务性的
他们帮着植物传粉,授粉,带着植物种子满世界繁殖
当然,除此之外
动物还知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把吃植物不用的粪便
吃的植物相当于收税了
这粪便就是再分配
然后将这粪便还给植物
植物感动得啊
恨不得再多长点叶子
生怕动物吃不饱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其实也搭成了食物链的关系
你们努力奋斗啊
所有的这些草
我都不和你们争
食草动物感动得都想哭了
食草动物的敌人,永远是食草动物
而不是肉食动物
因为肉食动物从不抢他们的饭碗
这和工人一样
工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同类的工人
因为他们害怕他们抢了自己的饭碗
比如一个泥瓦工给主人做事,出价五百一天
结果又来一个泥瓦工
他就紧张了,害怕这个泥瓦工抢了自己的工作
于是,二个瓦工拼命的降价
他们根本不害怕老板的压榨和剥削
肉食动物,是食草动物的恩人
他们从来不抢食草动物的饭碗
但条件只有一个
那就是偶尔把自己的同类,让肉食动物吃饱
这没有问题
反正死的已经不反抗了
活的不需要反抗
甚至于活着的食草动物,往往把希望寄托在肉食动物身上
比如牛和羊吵架
都会希望来只老虎,把对方吃掉
世界如此奇妙
人们往往不识变化之道
而在自己的认知里面,和自己认识的人较个高低
却不是去广阔无限的天空,大海自由翱翔
他们局限在自己微不足道的识阴中
常常不得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