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昨天讲到,社会知识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

如果在社会知识中去争一个对错,那就需要因地因时去寻找相应的风俗法律

这与自然知识是有所不同的

可以说,千人千面

百人百态

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

在社会知识里

假,是美的源泉,是善的起点。

有很多邪教,就讲什么真善美

真的,其实无善无恶,无美无丑

只有假,才有善恶美丑

为什么说假是美的源泉呢

最简单的就比如电影

从演员开始就是在假装

再到各种假景

假情节

后期各种特效

哪个真了?

假得不能再假了

但人们乐于观看

乐在其中

甚至看得津津有味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并不拒绝假

只要能让自己的攀缘心快乐就行

当然,也有悲剧式的剧情

让人产生共鸣

总之,就是要人的攀缘心依附于这上面

产生各种情感

就达到效果了。

这一过程,恰恰是生活的过程

我们的攀缘心,从不要求真

只要求能攀住,产生情感共鸣就行了。

再比如,穿衣服是假吧?

天天换来换去

完全挡住了人的本身

给人各种美的假象

没有人认为这不正常

化妆是假吧?

美颜是假吧?

但人们看这些假的,看得心花怒放

但看真的呢,网络一奔现呢

会伤心不已

人间无不是假

甚至于明明过得不好,当朋友问起的时候

还是说过得很好

不希望朋友担心自己

心情再不好,见到来了陌生人,都会收拾一下心情

假装高兴

领导来视察了,各种造假

领导也高兴

可以说,如果不是假,这世界将一无是处

甚至可以说一无所有

人们生活在假的现象中

乐此不疲

从不认为这不正常

显然,那些说要说真话,说要听真话的人,是不懂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其实是想听自己想听的话

意见不同,就用假来打击别人而已

假不仅造就了各种美

还造就了各种善

给长辈祝寿

祝比南山不老松

赞美小姐姐们,美若天仙

给父母请安

一切都是用假传递着人心中的善

这样的善,当然也是受到知见的左右

而以为的

只有一些科学家,求道的人

才去追求世界的真实

而真实的世界,显然不是此世界

此世界,一切都是现象

人们往往认为的假

其实源于二个方面

一个是自己的知识太少

知见太差

不能看到假象背后的原始假象

故认为造假

另一种,则是人们常常用习惯的假象当真象

也就是一切的假,要合乎人们天天所见的自然

人是效法自然的

如果假得不自然

就称名为假

这个自然,其实就是指日常习惯和习气

说到底,如果有人指责别人说假话,这其实是这人的常识受到了冲击

在他的习惯里,没有见过这样的假象

因此,想继续固执那个习惯的自我而已

如果假不是问题

争议的焦点

就只会是固执的见识罢了

受到自己见识的局限

而不想改变自己

于是就起了各种争议

争议的目的,就是希望世界按他心中的样子来改造

这就奇怪了

按理说,在这样相对的就会,处处虚假的现象中

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应该是各有各的道理

按管子心术下的说法

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怎么可能与人谈论没有好处呢?

只不过是我自己拒绝从中发现好的道理罢了

怎么可能不能和平共处呢?

不过是我自己内心不安,不想破掉自己的执著罢了。

自己心中充满了偏见与傲慢,还不好意思说,只好再用别人说假话啊,别人说的没用啊,来遮盖自己的无知

心中还有心

都长了一百个心眼了

这些理由,个个都是修道的障碍

这些人吧,其实就是意识形态在前面,也就是先给别人定好罪了。

然后围绕这个意识中定好的罪而展开言语

如果就他们的言语来辩论,他们会滑得象泥鳅

找各种理由各种籍口

他们这些表现,同样是意识在前,先在意识给别人定好罪了

然后就是换着法子表现出各种打击,猜忌

甚至抗议

他们为了自己的种种形态思辩,然后继续形成新的知见

在遇到不可改变的时候,被道理驳得体无完肤的时候,他们就会脑羞成怒

怒不可遏

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凡人之心的状态

就是这样,过度的知见,而失去了推陈迎新的生命之气。

他们将终身在自己的识阴里面过着囚徒的生活

至到有一天,他们自己醒悟为止

管子的这段话,说得非常之重

也点出了人性的弱点

但我们还是要深度思考

人们为什么会拒绝新的知识和见解呢

尤其是那些突破自己认知的知识

无论说什么,总有人赞同,总有人反对

说金融,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说医药,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说到抓鬼,还是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一切的知识,无论他是什么属性

总有很多的人反对

当然科学也不能独善其身

无数的人,也反对科学

这样的心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就得从认知论说起

人究竟是如何认知事物呢?

我们来讲讲这个过程

比如一个出生的婴儿

他是如何认识妈妈呢?

这其实很简单

他并不需要知道妈妈有什么特性

也不可能给妈妈一个准确的定义

他只需要做一件事

把妈妈这个物,与其他的桌椅板凳等等能分开

就行了

比较鉴别,是人类认识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个房间只有一个人

那这婴儿就简单的理解为,这个人就是妈妈

但如果爸爸来了呢?

这下就很麻烦

因为爸爸和妈妈有太多相似之处了

不象桌椅板凳那样好鉴别

于是,这婴儿需要更多的找出这二者之间的不同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

他才能知道谁是妈妈

可见,爸爸给婴儿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但当婴儿以为自己认识了妈妈的时候

不过是和他所见到的事物能够区别而已

此时,又来一个女人

这婴儿又傻眼了

两个女人怎么鉴别啊?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甚至一年二年,婴儿才能辩认出妈妈

将妈妈与其他的女人区别开

他是真的找到妈妈的特性了吗?

显然不是

而是能鉴别而已

如果是妈妈的同胞姐妹,双胞胎的

可能这孩子到几十岁了,都还会认错

我们识别一切事物,都是靠的比较法

而不是寻找单个事物的特性

这就造成一个现象,我们无法给任何一个名词进行准确的定义

妈妈,什么叫妈妈?

爸爸,什么叫爸爸?

这种认知过程,就是分别心的作用

分别心是知识的开端

感知,并且识别出来

识别,就是认识和区别

分别心与攀缘心是有明显不同的

攀缘心是指人依附于外物而产生情感的心

分别心是对多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这一认知过程

有没有发现问题?

这个认识过程,意味着一个现象

如果我们接触的环境越小

接触的事物越少

那我们就越清晰

比如那个房子里,只有一个女人和几个桌椅板凳

婴儿是非常肯定谁是妈妈的

所有的肯定,就是这样的无知

只有见识极少的人,说话才是非常肯定的

因为他们所见甚少

相反,如果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大

见到的事物越来越多

则越来越不肯定

他需要更多的鉴别知识

因此,学习越多,见识越广的人,往往越是谦虚,谨慎

而且留有余地

他知道,天地如此之大,相似之物何其之多

怎么可能肯定呢

现代科学,什么气相色谱议啊,质谱议啊

很多时候,都在发挥着鉴别的功能

可见,鉴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尤其是满世界将所有事物进行比较的时候

如果一个人,能见多识广

将满世界的事物都进行比较

他必然会显得高深莫测

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

实在太难了

也没有必要

于是

这就出现了一个心理悖论

一方面,人们希望简单的活着

因为越是简单,越是清晰

也就越是肯定,越是幸福

这样不用耗伤脑力

比如

如果能够始终是婴儿

躺在妈妈的怀里

永远不长大

那多简单

多幸福啊

人是有好固执自我的本能

于是,无数的人,都在结界

所谓的结界

就是形成一个小圈子

自己就长住其中

永世与外隔绝

能不能成功呢?

当然不能

从陶源明时代,那就是一种幻想

社会的变化是持续的

世界的变革是持续的

只有自己走出来,走进这个五浊恶世

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当人们面对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甚至闻所未闻的变化

人们往往选择的就是抗拒

这是本能

他真的真的只想头脑简单的生活着

就这一点要求,别人也不给他

他们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面,烦不胜烦

就表现出了各种应激反应

自我结界

那个界的边缘,就是嗔恨

这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

不是爱之近,就是恨之远

人们往往难以掌握到相交的正确界线

但不管怎么说

五浊恶世,就在这儿

修行,不是在五浊恶世中圈一块地盘

只能你能鉴别的简单的事物进来

你不能鉴别的,复杂的事物,就排斥

这并不是修行

修行,是你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五浊恶世

走出去

因为走出了五浊恶世,才得以解脱

绝不是在五浊恶世中抢一块地盘,叫解脱

如果只是在这浊世之中

用自己鼠目寸光的见识

作一个结界

这只有用来了确自己的残生

如此而已

余下未走的路,来生继续

红尘滚滚

那是即有红,也有尘

红就是五色的世界

这样多姿多彩的世界,出自于自己的见

你见到美,是你的心美

你见到恶,是你的心恶

你见到丑,是你的心脏

你见到善,是你的心善

你选择了自己的见

而造就了当下的红

至于尘,你见或者不见

尘质摇动

变化无常

他们总会在你的世界中,世界内,世界外不停的运动

你给他们染什么色,他们就是什么色

心安神定,也就不受诸缘了。

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恶天下,故天下可离。故货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货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一个人,如果能正静

管子这儿提出了正静的概念

有正静自然就有不正之静

不正之静,是希望安静的环境让自己静

那正静呢

正静的人,必然充满了活力

他们筋肕骨强

努力的去寻找新的知识

接纳新的见解

积极的溶入这个世界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心能正静,就会一尘不染

走进这个世界,然后走出这个世界,就解脱了

而非封闭一个圈子,把圈子当作世界

一个人,能够包容一切,如同天空一样

则必然能容纳各种尖锐的矛盾

也就是大方大折,都能正静的去听去鉴别

如果一个人心,真的很清净

则他必然在这个世界,看得非常明了透彻

而不害怕一切的新生事物

也不害怕一切的牛鬼蛇神

这才是真的大清正静

如果一个人,能够守住自己正静的内心

则他的德性,必然天天增益,人所共见

他也必然越来越明白这个天下而不是抗拒,他们甚至通达于各种极端的思想,极端的认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人能正静的心,才是最为宝贵的金心

如果金心在内

这是藏不住的

他必然会表现在外

外于见各种言谈举止

这就是德

因此,一个人修道有没有进步

可以通过他们的表现来知道

他们如果恒顺自然,心中没有嗔恨

也没有各种不平之心

则必然会用善来迎接四方来客

亲近得就如自家兄弟

而如果修道没有进步的人

则他们内心的固执从来没有受过点化

或者别人的指头都点烂了,他的心也没有化

如此,他们的言谈必然会充满了敌意

总感觉别人在针对他,不认同他,在挑战他的权威和认知

甚至不惜刀兵相见

一个人吧,道德的高低,不是口头上的吹牛

他们的表现,也就是这些不言之言

就象天空中打的雷,战场上擂的鼓

谁都知道

但他们还在尽力的遮掩


  • 第四讲 相对的社会模式需要道德不二
  • 第六讲 无德必是口头禅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