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期内容里面
我们将要讲述脉诊传奇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去探讨古往今来脉学里面真实的部分
也破掉那些虚妄怪诞的神话
当然,在本期结束以后,只要认真看了内容的人,还是能忽悠患者成功的
出门能忽悠,遇病能切脉,乐在其中
说到切脉
当然应该是切或者按
也就是用手指头对跳动的脉搏进行人为的干预和感知
从皮表一直往筋骨的深度,依次感觉
垂直的进行不同层次的切按
用来体会脉搏对手指的冲击
但是
很多患者不知道这样一个动作,是由浅入深的切按
他们只看到医生用指头拿住了自己的手
就想当然的称为拿脉
拿脉肯定是不对了
并不符合医生的实际行为
拿水杯,拿纸张
等等
都是提捏了
因此,拿脉是患者想当然的妄想术语
正规的中医
还是会自称切脉或者按脉
切脉是很多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
在无数的影视剧中
只要出现中医,一般都是用手在给病人切脉
这叫招牌动作
也是中医唯一区别于其他医学的诊断方法
要说这望,闻,问谁都会
切脉别的医学哪有中医会忽悠呢
在中医问病之后,经常让病人伸出手来
放在脉枕上面
左右搭在病人的右手手腕
右手搭在病人的左手手腕
从桡骨高突处,入下中指
然后依次放下食指和无名指
这位置就是腕后的桡骨高突了
中指放在上面,再往前下方轻轻的切按即可
这是标准的按脉方式
当找到地方之后
大家如果去找中医看过病
就知道接下来
有一些医生会闭上眼睛
保持安静
细细的体会指下脉搏的感觉
然后用不同的力度,去体会浮沉
甚至心中在默数一次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了多少次数
过了好大一会儿
甚至三五分钟
才睁开眼睛
甚至多次反复的在病人的两只手上切按脉搏
然后才开始说话
脉象寸口浮数,这是感冒了风寒之类的
分析是啥病啥病
大部分,还会反问
反问其实是非常有技巧的
在切脉之后,你问病人,你呕吐吗?
病人如果有呕吐,会认为你是切脉切出来了他有呕吐
如果没有呕吐,病人不会认为你错了
给病人造成只有对的是切脉切出来的
错的是医生在用排除法
这样的心理影响
经过这样一阵折腾之后
医生给病人传达了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就是很重视病人
已经非常认真的看了疾病
需要的就是反馈而已
病人不知不觉就上勾了
最后处方拿药
收钱了事
结束
如果你们遇上了这样认真切脉的医生
十有八九,这是中医刚入职没几年的新人
稚鸟
入职时间太短
甚至刚踏出校门
或者刚学切脉
如此而已
老中医就不会这样拿脉
老中医在切脉这件事情上
一眼就能看出来
基本上不会真把切脉当一回事
非常随意
更不会闭眼思考
基本上就是边聊天,边问诊,边切脉
甚至方式都是错误的
比如图中这样的切脉方式
就是位置限制了
没关系
左手切患者左手的脉也行
更有甚者
一分钟不到
就结束了
为什么新中医和名老中医之间,在切脉这件事情,差距如此之大呢?
这就是其就在于,新中医,是真的以为切脉能诊病
是真的在按书上说的,仔细的比较浮沉迟数虚实
而老中医只是在装样子
从内心深处,就不把切脉当一回事
当然,他们长期混在第一线
还是非常会装的
江湖的老油条
不会真的让患者或者自己的学生,看出自己切脉的轻浮状态
不过,他们内心深处,对切脉必然是不以为然的
大部分问诊之后,就能处方开药了
最后,甚至连套路都懒得弄了
很多老中医,根本不切脉
问完,开方,结束,收钱
就OK了
还有一些,是患者对切脉有执念
认为是判断中医水平高低的标志
于是,就会在看中医的时候,伸出手来
要求医生切脉
这时候,医生不得不装样子了
这能有什么用?
真正的看病,早在问诊的时候,就已经判断个123了
就算脉诊有作用
也只是辅助医生的判断
是中医最后用来辅助判断和用药的
但是医生的最后,和患者的最后,二者心理状况就完全不同了
医生的最后,就是迫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
是最差的
副作用最大的
最危险的
最没用的概念
医生优先选择的,是最安全的,最可靠的,最有效的手段
但在患者心中,就完全颠倒了
在患者来看,医生最后的手段
就是杀招
最牛逼的
最厉害的
最有效的
这二种完全相反的,对最后的认知,自从有了医学,就无法改变
因此,患者总是逼着医生用最后的高级药
用最后的手段
然后去找死
比如吃药和输液
医生一般会告诉先吃药
但患者会直接要求输液
这就是不同角色的理解偏差
认知缺陷
而患者往往能记住的
也是医生最后用的方法和手段
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
而病人还是顾客,是上帝,是医生的衣食父母
在患者的要求之下
大多数医生只能妥协
按患者的意见去处理
患者要求切脉
医生自然就装样子切脉
患者要求输液,医生自然会输液
实际上,对于中医来说
绝大部分疾病,其实根本不用看脉
都在经验之中
尤其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看病是经验
用药是经验
开方更是经验
切脉,就是用来忽悠患者,让患者心安的一种习惯
因为内心不把切脉当一回事
所以,是新入职的中医,还是名老中医
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然,这是内行看门道
但老中医也有认真切脉的时候
一般见于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病人极其危险
好象快死了
老中医就可能认真的切脉
实际上就看判断一下,这人死了没有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这是四大生命体征
如果身体凉了,呼吸停了,脉不跳了,血压0了
那也就可以宣告死亡了
因此,在这种时候,一般会认真的切一下脉
第二种情况
就是老中医遇上了疑难杂证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了
或者说自己的经验方用完了,患者还没有效果
这时候,就会切脉
实则就是找一下灵感
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启发
能不能找到灵感呢?
鬼也不晓得
大多数情况下是找不到的
但骗久了,自己也就信了
认真的切一次脉,万一找到了呢?
第三种情况,就是身边有学生,或者为了写论文之类的
确属需要装模作样的时候
会认真的切一下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以为日常也是这样操作的
除此之外
老中医是真的非常瞧不上切脉的
发自内心的,不当一回事
在望闻问切之中,切脉真的只是最后的末技
如果不错误的理解医生的最后技术
就会知道,这是最不靠谱的
但对于病人来说
切脉是中医的必备技能
为切脉的中医,很难理解
少了切脉,还看什么病?
这就造成了几千年的流行
一件事情,要流行起来
甚至流行几千年
一般只有二种可能
一种是他非常实用
说得明白,学得明白,并且有实用价值
这样的生活技术,肯定会流传下去
比如做陶瓷啊
做茶叶啊
种田,煮饭,对人生有用的名言等等
另一种则刚好相反
说的说不明白
听的听不明白
大家还都学不会
这样的事情,必然会永远流传下去
为什么这样虚伪的东西也能流传呢?
原因就在于这里面,谁都可以装懂
谁都可以装大神
谁都可以靠脸皮的厚度来包装自己
而且里面还插着一些有用的知识
比如古往今来学神仙的
谁都没有见过神仙
说的说不明白,听的听不明白
但人人都可以添油加醋
就能流行了
还有炼丹药的
驱鬼怪的
降妖魔的
算八字的
等等
各种花式吹牛逼的项目
都能一直流传
人们天生有好奇心
而一件谁也弄不明白的事情
就意味着能让有好奇心的人,好奇一辈子
并且永不消失
首先是师傅就是不懂在装懂
学生如果深问的话
师傅除了忽悠之外,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就越吹越离谱了
让徒弟更加无所适从
其次,就是徒弟学不会
无论徒弟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学会的
这些东西,会有一个极大的特点
易学难精
容易学,但难以精通
实际上就是不会精通
这是为了让学生永不醒悟的话而已
只要徒弟不明白这是装*用的无用之能
就不会醒悟
然后就会按部就班的耗完自己的一生
等到弄明白了
就继续忽悠下一代人
而最重要最重要的
就是旁观者永远也不会懂
想一想,师傅不懂,学生不会
那旁观者自然就更难理解了
因为旁观者永远不懂
就充满了神秘感
然后就会强迫症发作
到处将这样自己不会的东西,当作高深莫测的东西看待
当神一样供奉吹捧
切脉,就刚好合符这三条
首先师父就不会懂
能教的,其实也就是常脉和二十几个病脉
大部分在临床上还用不上
也分别不出来
一般就是浮沉迟数虚实等等几个常见的脉象
分个大概就行了
但在教学生的时候,却要求学生能分辩各种脉象
甚至几百种脉象
因此,学生是永远不可能学会的
然后告诉学生
切脉,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你得在临床上多切脉
几十年后,就明白了
而中医对于反对切脉的人,怼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你没有切几个脉
切脉太少
见识太短
不这样,就演不下去了
切脉也没有客观标准
这是学生永远学不会的地方
学会真正开悟的时候
是发现切脉并不重要的时候
他只是一个参考
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取得病人信任的手段
开悟了这个道理
就会装得很自然
因为装得自然,也就更从容了
更象老中医了
即然师父与学生都不懂
病人也就更无从懂起了
这就勾起了病人强烈的好奇心
要知道,天下的病人,那是相当聪明的
生病久了
病人连CT,脑电图,心电图都会看
甚至连透析都能自己做个机器了去做
时间一久,医生就不能忽悠病人了
但唯独切脉
会永远不倒
由他病人再聪明
也没有办法弄懂
谁能把吹牛的弄明白呢
他们哪里知道,诊脉大部分情况下是个假玩意啊
因此,病人没有任何发言权
医生就能保持权威了
在医生与患者的斗争中
医生用切脉,征服了患者
患者于是将脉学神化
经常看中医的时候,伸出一只手
不说一句话
让医生诊断自己是什么病
以此来判断中医水平的高低
这下,中医傻眼了
不能这么玩啊
但自己吹的牛,含着泪也要圆过去
大部分医生,会告诉患者,你这样是不对的
医生要四诊合参
不能单凭一个脉诊来看病
这是有良心的医生
然后还有一些医生
真就开始切脉了
最后,肿瘤几毫米,结石几毫米
浅表性胃炎
给患者摸了出来
患者惊为天人
这他妈太神奇了吧?
切个脉,自己没有开口,竟然连自己的啥病都切来了?
惊诧之下,也就由着医生处方开药
诚心的奉上银子
然后在一次又一次吃药无效之后
又走上了寻找新的神医之路
那切脉究竟真不真呢?
当然是有用的
但吹水的成份极大
中医当然可以达到不需要病人开口,就能知晓病人的水平
只是这毫无作用
扁鹊,就是脉学的祖师爷
而脉学造假,就是从扁鹊开始的
扁鹊是中医切脉法的鼻祖人物
相传《难经》就是他写的
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
作为脉学的创始者
在总共八十一难的《难经》里面
一开篇就用了二十二篇,来讲述切脉
第一难,就对脉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认为只需要切按寸口就行了
也就是现代中医常用的切手腕部的脉
这就奠定了扁鹊在脉学上的不二地位
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
在古代有一段演变过程
在黄帝内经时代
是以全身诊为主的
遍身都要看
称为三部九候
然后这太过复杂
就进化到了三部诊
只在身上选取三个部位
再到扁鹊
就完成了寸口诊的方式
并且流传了下来
三部九候的全身诊
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胫后、足背、腘、股动脉。
这些位置都在体表
或者贴于骨上和皮下
比较容易诊断病情
严格来说,这是比较科学的诊断的方法
不过,最后被礼法打败
随着汉代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男女授受不亲
全身诊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
三部诊就相对简单一些
但还需要患者脱掉鞋袜
也不是很方便
这都是中医走向寸口诊,尊扁鹊为脉学宗师的原因所在
而扁鹊,作为第一代脉学忽悠大家
他的切脉究竟如何呢?
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