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脉学的无用与有用

昨天讲到扁鹊这个人,以脉而闻名天下

据传,《难经》就是他写作的

在《难经》第一难

写道: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也就是问了一个问题:十二经脉都有跳动的脉搏,为什么单独取寸口,也就是腕部来切脉,作为用来判断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方法,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

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也就是说,扁鹊主张,切脉只切腕部的脉就行了

这一改革,从三部九候,三诊法等里面解脱出来

奠定了自己脉学祖师的地位

然而,凡事怕较真

经文翻译成现代话

就是说寸口这个位置,是脉交汇的地方

手太阴的动脉

人在呼气的时候,脉会行三寸

吸气的时候,会再行三寸

这样以呼吸作为一息的时间间隔里

脉共行了六寸

计算下来

人一天一夜,一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

脉一共就循环了五十度

从而循环完了周身

一天一夜,如果按一百等分来看

营卫在阳行了二十五度,在阴行了二十度

二刻行一度

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循环

因此到五十度的时候,刚好行完,又再次交汇在手太阴

因此,寸口是五脏六腑开始和结束的地方

所以才单独取了寸口,作为切脉的方法

其实这一段话,是极其不合人体生理学的

血液有进有出,并不是一昼夜才循环周身一次

更不存在呼吸一次,脉前进六寸的概念

血液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地方,流速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一日一夜,一共一万三千五百息

也经不住推理

人的呼吸频率并不是固定的

大约在16-20次之间

但如果按扁鹊的数值,除以24小时,再除以60分钟

则每分钟10次都不到

这明显是在胡谄

完全不切实际

如果从务实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话

会发现完全没有道理

寸口桡动脉,也根本不是五脏六腑开始和结束的地方

如果真这样的话,双手断掉的残疾人

要么因为不能开始,而不能活

要么因为不能结束,而长生不死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

寸口单独用来判断五脏六腑的疾病,就是非常不可靠的

其理论根本占不住脚

在难经讲其他脉象的部分中

也大量的使用了形态和脉象的相互参照

来判断疾病

是需要问症状的

甚至难经里面,也意识有一些人,明明身体有疾病,但脉象并没有任何异常

称为形病而脉不病

而还有一些人,明明脉象没有问题,但人最后却挂了

这些都说明,脉是不靠谱的

尤其是寸口诊脉

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假理论的学说而存在的

然而,扁鹊就是因为切寸口脉

名扬天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记载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因此认为,脉诊真正的起源,要从扁鹊算起

是他的改革,使脉诊大行于天下

扁鹊这一招牌动作

开启了一个扁鹊时代

《淮南子》里面更是指出

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

说天下的人,为什么流传扁鹊是神医呢?

不说是他治病有多么多么的牛

不在于处方开药

而在于他神神秘秘的切按脉里面的血液

就能说出疾病的病因

这太让天下人惊异了

《盐铁论》曾经试图对扁鹊这个诈术进行解释

他认为:

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

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

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

在盐铁论看来,扁鹊根据呼吸和脉搏,知道疾病的原因

其实是对疾病的泛概念化

也就是说的都是阴阳之道

病人根本无法否认

而会在主观意识上,往上去靠

然后再根据病人所说,去附会就行了

比如说这个人是阳气盛了

阳气盛并不知道是啥问题

然后损乏阳气,调阴就行了

病人会自动将自己的疾病往阳气盛上面去考

会认为,哦,我生的病,原来就是专家说的阳气盛病啊

阴病也一样

寒气盛了,损乏寒气,调阳就行了

只要出现这些泛概念的东西

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

病人是断然不会认为自己不懂这些概念的

然后就会上勾

尽管这些书言之确凿

但是,只凭切脉,是不可能完整了解疾病的

这是一个中医常识

更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判断

如果遇上了这样神奇的大医

一定是遇上神棍了

司马迁当然也不相信这样的切脉

他经过深思之后

在写《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时候,用了一个更巧妙的方法

来告诉人们,这不是很靠谱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开篇说道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

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

间与语曰:

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

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

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忽然不见,殆非人也。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

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

尽见五脏症结

特以诊脉为名耳。

司马迁这是讲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神话故事

说扁鹊,名字叫秦越人,是勃海郡郑国人

在少年的时候,管理一个旅馆

有一个旅客长桑君

扁鹊看了认为这个人很了不起

就经常很礼貌的对等长桑君

这样经过了十多年后

长桑君就把扁鹊叫到一边

对他说

他有一个密方

自己年纪大了,准备传给扁鹊

让扁鹊不要外泄

扁鹊答应之后

长桑君拿出自己的药物,让他用上池的水饮用

三十天后,扁鹊竟然能看见墙外的人了

有透视功能了

长桑君又将自己的禁方给他扁鹊,就不见了,显然,这是神仙,不是凡人

因为长桑君交待了,不能外泄自己的方法

所以,扁鹊就想了一个办法,假装切脉

其实是自己早就透视病人了

特以诊脉为名耳

一句话,说穿了扁鹊糊弄天下人的伪诈之术

可见,司马迁宁可相信更不可信的神仙传方之荒诞

也不会去相信扁鹊会切脉看病

宁可相信母猪上树

也不相信扁鹊会切脉

其实,神仙是不存在,透视更不存在

就算能透视

达到了现代CT的水平

也没有一个做CT的,在病人不开口的情况下,就说出病因病机

还得临床问诊

没有病史,看个毛线

实际上,如果用求真求实的眼光,去看难经

会发现难经前面讲脉象的二十一难

真的不过如此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这里面,唯一可取的地方,就在于脉要与呼吸保持一定的比例

诊脉,是四诊之末

是放在最后的手段

用来辅助医生判断的技术

当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就算是切脉

也要与病人的呼吸相参考

才有一个标准值

也就是呼吸与心率是有关系的

脉搏的跳动,主要反应的就是心率

脉率就是心率,心率就是脉率

二者在频率上完全等同

《内经.平人气象论》

就本着务实的精神探讨了脉与呼吸的关系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

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

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

尺热曰病温

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黄帝内经是极其务实和客观的

这一段话,显然是难经无法与之相比的

因为他非常的合符实际情况

内经认为,人在呼气的时候,脉搏跳动了二次

人在吸气的时候,脉搏又跳动二次

加上中间的转换,人呼吸一次,脉搏跳动4-5次

呼吸与脉搏之间,必然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律

一旦发现脉象异常

规律破了

人完全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整脉象

比如一个人正在激动的时候,脉搏跳得厉害

此时告诫自己,要冷静

于是,深吸一口气

这就是太息了

然后,多做几次,人也就慢慢平静了

脉象也就缓和了

这是正常人的状态

这一方法,至今仍是西医用于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之一

知道了这种正常的脉搏与呼吸之间的比例关系

就可以判断异常的疾病状态了

只需要将异常的脉搏,再调到这个正常的状态,就行了

这就是为患者调理气息,去病延年的方法

这也为后世的呼吸吐纳,为万气之宗打开了修行之门

能过呼吸的引导,就能轻易的达到去病的目的,保持青春

不过,我们并不在这一期里面讲吐纳之术

我们是讲脉搏

如果人一呼的时候,脉只跳动了一下

一吸的时候,脉也只跳动一下

这一呼一吸之间,就只有二次了

也就是低于了4次

这就是少气

血液受阻或者推动力量不够

总之,就是有组织必然不能保证血液供应了

相反,如果一呼一吸,脉跳动了六次

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怎么说呢

如果全身发热,患者感觉到怕热,一摸皮肤都是发热的

这就是温病

如果皮肤是凉的,病人感觉怕冷

这又分二种情况

一种是脉象滑,这就是风病了

一种是脉象涩,这就是痹病了。

如果一次呼吸达到8次脉搏

这就是死症了

如果一次呼吸里面,都摸不到一次完整的脉搏

也就是几次呼吸可能才跳动一下

这也是死证

如果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完全没有了规律

这也是不可治疗的

我们一点一点的用现代科学,分析这样一段经典条文和方法

就知道内经有多么务实了

脉搏与呼吸是有绝对联系的

呼吸一次,脉搏跳动4-5次

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是16-24次

也就是心率大约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按呼吸一次,心率跳4次来计算

则内经认可的呼吸次数是16-25次

可见其何等的精确

在呼吸与脉率之间,是经过大量的实践,完全符合人的生理现象

为什么呼吸和心率的关系这样密切呢?

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

体内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张力会发生变化

使窦房结自律性也因之而发生周期性,规律性的改变

吸气的时候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心率就加快

呼气的时候,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心率就变慢

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因此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

因为呼吸是界于阴阳之门的

也就是吸的时候,是自主的,是乾之所主

属于外在的,天的系统

是交感神经的作用

而呼的时候,则是被动的,属于坤之所主

属于内在的,地的系统

是迷走神经的作用

因此,呼吸定魄

魄就为阳阳交界的地方

再往里走,就接着心率脉率了

再往外走,就接着思维运动了

呼吸极其重要

知道了正常人的呼吸与心率

异常的心率就好计算了

低于60次每分钟的心率,就有问题了

心率等于同脉率

如果一次呼吸只有二次脉跳

以最高呼吸次数25次来看

也就是每分钟的呼吸频率只有50次

内经就认为,这样的脉搏,必然无法保证全身所有组织的血液供应

无论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少气。

可以说,这非常肯定

而这种脉跳得慢的情况,其实就是现代医学的心动过缓

平时就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等症状

如果再严重点,就可以出现头晕,一过性的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等

甚至心前区有冲击感

只要知道脉搏低于50次,与呼吸不对称了

这事就好办了

对着这些症状,几乎都会存在

然而很多医生在临床上,看见心动过缓,就认为有问题

结果被打脸

原因之一,就在于根本不在意病人的呼吸

比如运动员,他们的脉搏就跳动很慢

平时总是在锻炼,只需要缓慢的心率,就能供应到全身

这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你说他有病,他会骂你有病

但运动员伴随着脉搏变缓,其呼吸也延长

肺活量也大幅增加

只有呼吸与脉率不匹配的情况

这才是少气

退一步来说,那运动员的体质摆在那儿,也不能装瞎啊

得形与脉相参

虽然都不用问

但是,结果是肯定的

心动过缓的病因极其复杂

全身性的疾病可以造成

药物也能影响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等

心脑血管的疾病

都能造成心动过缓

尽管如此复杂

但脉膊却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中医称为迟脉

迟脉就是心动过缓

但要与呼吸相参的情况下,才能判断迟脉

有人会说,这能说缓脉吗?

当然不能

内经明确的说了,一呼一息,脉动二次

低于50次/分钟了

这就是典型的迟脉

如果在50次至60次之间

说缓脉还可能说得过去

不过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名字是什么

不就是取一名字嘛

我们只要知道,迟脉在中医里面,究竟是怎么了

就OK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 第一讲:新老中医切脉的不同
  • 第三讲:迟数滑涩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