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迟数滑涩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本期内容第三讲

呼吸和脉搏要放在一起参考

这是《黄帝内经》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知

就连扁鹊,其实也是用了秘息脉法

边观呼吸连察脉搏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迟脉

如果看到了迟脉

显然也不可能诊断复杂多样的疾病

比较,这只是一个心率现象

但是

形成迟脉,就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机理

比如西医,就认为是心动过缓

中医也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在这里,内经认为的是少气

即供血不足

必然有地方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

有可以能是阻碍不通了

有可能是虚损了

但毕竟血的输出量少了

怎么可能还象正常人一样供应全身呢?

脉经以后的医家

基本上认为迟脉属于寒

这其实根本不靠谱

就连这些医生自己也不好意思

只能在脉学里面说,迟脉虽然主寒

但有时候也主热

有例外

如果据此迟脉,而下散寒解表的药

遇上虚损严重的,可能就直接拜拜了

在迟脉的主病诗中说道:

迟司脏病或多痰

沉痼症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是冷痛

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

溲便不禁疝牵丸

这就是认为迟脉主的是脏病,多痰或者沉痼症瘕

然后呢,如果寸部的脉象见到迟

就是上焦寒

关部呢,就是中焦寒

尺部,就是肾虚的寒

且不说这迟脉就是一个心动过缓

与沉痼症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单就寸,关,尺三部的迟脉

就完全是文化人的癔病发作想象而成的。

迟脉是脉率的变化

脉率和心率是完全等同的

心率跳一次,脉搏就动一次

在同一根动脉里面,仅仅三个指头的距离

出现脉率的变化不同?

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属于忽悠式的教学

这仅仅是分割现实,用来应合扁鹊的诈术而已

寸关尺,浮中沉全部挤在腕后寸口这一小段脉象上

不过是为了应合三才九野罢了

迟脉不可能单独出现在寸,关,尺的任何一个地方,而其他二个地方的脉率还正常

这本应该是常识

但中医一直有捧前人的臭脚的习惯

古人说的,是永远不会错的

尽管极其荒谬

也会千方百计的狡辩

实则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固执的自是狡辩,不知道有什么用

一般狡辩的方法

就是说别人切脉切少了

你切到一定的程度,总会遇到的

究竟要切到多少脉,才能遇到呢?

不知道

能过经验攻击别人,会让大部人闭嘴

如果还是继续较真

就会出现另外的狡辩法

认为是在寸关尺三部里面,当时的脉率只出在某个位置上

比如只有寸口切到脉

并且是迟脉

而关与尺没有切到脉

这就叫寸脉迟

因为其他二个位置没有切到脉,或者说不容易察觉

也就通顺了

还是保持了心率和脉率的同一性

但这样一来,并不能由此判断病位的高低

按中医的理论,则应该是将切到的这一部分的脉,再分寸关尺

再微缩人体

以更小的全息来判断疾病

二只手,六个部位,只有一部位出现迟脉

而其他部位脉率正常或者见不到脉

这其实不可能

但好歹还稍有一点道理

还有一些名家

在狡辩的时候

就会模糊概念

认为迟脉不仅仅是指脉率

还包括脉的势

包括其他现象,也叫迟脉

这完全是转移概念和事实的狡辩

遇上这样不讲逻辑的中医

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概念的定义都漂浮不定

自然可以随便忽悠了

总的来看,迟脉主病诗,是错误的

是文主想象出来的东西

而内经比较合符实际情况

更易全程指导理法方药

与迟脉相反的,就是数脉了

数脉就是心动过速

也就是脉搏跳太快了

究竟有多快呢?

内经的说法,是一次呼吸,脉搏跳动6次

以最少呼吸次数16次/分钟计算,也就是心率达到96次/分钟

这与现代医学非常接近了

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率的正常值应该在60-100次/分钟

知道了脉数

那脉数主什么病呢

昨天讲过了

要分三种情况

病人感冒发热的,皮肤热的,就是温病

病人感冒冷的,皮肤凉的

就要看脉象了

如果脉象兼有滑脉

那就是风寒

如果不是滑脉,而兼有涩脉

那就是痹病了。

这里面,就出现了极其难理解的二个脉象

滑和涩

迟脉是脉跳慢了

数脉是脉跳快了

这对学习脉学的人来说,还能理解

但只要出现滑脉和涩脉

基本上学中医的人,都是一脸无解

全靠指下的感觉

而且老师也会告诉你,这就是指下的感觉

滑脉是指下如珠,麻溜的就过去了

而涩脉就是指下滞涩

好象有碍手的感觉

说的说了,听的说了,其实是瞎说瞎听

在临床上,医生其实很少说滑脉

这玩意义,太不好感知了

但说涩脉的医生很多

医生切到的涩脉

临床常说的,其实概念并不一致

有的确实是指下重滞

好象碍手的感觉

但有的,其实是三五不调

时快时慢的称谓

规律不稳定的说法

概念越乱,人越不容易不懂

只能说明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说明白过滑和涩的本质

我们拿现代仪器检查的血常规来看滑脉和涩脉

就很容易懂了

滑脉和涩脉的本质

其实就是红细胞的多少问题

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中医血常规的人来说,这里就必然蒙圈

太难理解了

为什么红细胞的多少,就是中医的滑脉和涩脉呢?

略微回顾一下中医血常规的内容

中医血常规是以红细胞属于心火,白细胞属于肺金,黄色的血小板属于脾土来立论的

在分析病情的过程中,是假设红细胞就是天上的太阳,是不变的标尺

而造成变化的是,则地球的位置和水气的变化

今天太阳大了,实际上是云少了,水少了

今天太阳没了,实际上是云挡住了太阳

其实就是浓度问题

血液浓度低,红细胞就偏低

血液浓度高,红细胞就偏高

红细胞偏低,就是血浆等水容量增多了

相反,就是血浆等水容量减少了,红细胞就相对增多了。

有了这个基本常识

就能理解滑脉和涩脉了

滑脉,就是血常规上面的红细胞偏低

相对来说,血容量增加

如同涨水,水比较多

麻溜的就过去了

相反

涩脉,就是血常规上面的红细胞偏高

相对来说,就是血容量减少

如同河里面没有泥沙重而水少

就不容易过去

因此形成涩的感觉

要特别注意的是

滑脉不一定是病

他是中医切脉诊断怀孕的一个经典脉象

虽然极不靠谱

但其实是有道理的

也就是你们看到红细胞偏低的时候,要考虑到怀孕的可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现代科学的研究

由于胎儿也需要血液供应

在怀孕三个月后

孕妇的血容量会大幅增加

一般会增加30%

别看增加了30%的血容量,看起来比较多

但真要用指头拿出来,这是滑脉

其实是很难的

到了妊娠末期

血容量甚至能增加50%

这时候滑脉就好切了

但由于血容量的增加

红细胞生成较慢

就造成了红细胞数值相应的减少

这叫生理性贫血

或者正常的孕期反应

因此,孕妇出现头晕,呕吐等等不适感

也一般不当病态

然后,如果现代,你看血常规,看到红细胞偏低,就说别人怀孕了

这显然会笑死别人

这太不靠谱了

怀孕大概率会出现滑脉也就是红细胞偏低

但是红细胞偏低或者滑脉要主的疾病象海水一样多

十之八九,其实都与怀孕无关

在各种复杂的疾病中,包括放疗,化疗之后

都会出现滑脉

也就是红细胞偏低

可见,中医根据滑脉来诊断怀孕,是极其不靠谱的

我们后面还会专门说中医凭脉诊断怀孕的事情

在这儿,只要知道这就是一个笑话就行了

滑脉,在中医里面,还表示痰饮

这种表述也有点粗糙

其实只是表示饮

不表示痰

饮是水聚

痰却不是

水停水聚

出现滑脉,是完全可行的。

涩脉,也就是红细胞偏高

经常要考虑寒症

阳虚

各种骨关节疾病

当然,这都是在正常值以内

对于西医来说,不叫疾病

但对中医来说,意义重大

各部相参

几个比例一算

人的疾病就出来了

西医还在对着化验单发呆

一看,全正常啊。

不知道三种细胞之间的比例,才是疾病的关键所在。

滑脉和涩脉,对于中医来说,极其重要

他是中医的基石性脉象

如同看血常规第一眼要看红细胞一样重要

切脉务必要掌握滑涩二脉

那究竟有多重要呢?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阴阳脉死候》

《脉法》

等等早期文献中

对于脉法

只有六个脉象

就秒杀天下

这些文献记载的六个脉象

就是盈与虚

滑与涩

动与静

也就是观察脉象的粗细大小

有力无力

盈与虚,就是指的有力和无力

大部分等同但不完全等同于血压

而滑和涩,就是研究血容量

浓度问题

动和静,就是数和迟

任何脉象,都必然在这六者,三对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从而将所有疾病,一览无余

由此可见,滑脉和涩脉在中医脉诊中的经典位置

只是因为后人越来越弄不明白,这二者的地位也就在一直下滑而已

然而

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

滑脉和涩脉,一度成为中医的核武器

凭借这些细微的感觉

竟然能够与现代无数的疾病吻合

成为神棍们的秘密武器

走向了另一种无用的极端

离开了中正的脉法之道

回到数脉

数脉,实际上就是心率不齐

心动过速

主病非常复杂

以至于内经都要分类讨论

后世医家,反而简单了

认为数脉就是主热

这一认知,完全将中医带向了地狱

从此,中医彻底与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古典法则背道而驰了

数脉的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

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也就是说,除了儿童外

成年人出现数脉

都表示阴微阳盛

狂烦的症状

然后在阴微阳盛里面,再考虑虚实问题

在主病诗里面,又开始胡谄了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

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

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

尺属滋阴降火汤。

这里面同样的伪论又出现了

数脉不可能单独出现在寸,关,尺的哪一部

这样的主病,毫无意义

很多临床医生不服

他们会说

我们真的在临床上,切到有些病人的脉数,只出现在寸,关,尺的那一部

这不象迟脉

是真实的切到了

这情况确实存在

尤其是初学脉诊的人

但他并没有分去数脉息

不知道他切到的脉,其实和心率表现是一至的

他只是认错了脉象而已

把动脉误会成了数脉

数脉,就是一个脉率问题

如果是脉率,则必然和心率一致

不存在一条动脉的不同部分出现不同脉率这样的现象

数脉主阳热,这属于扯淡中的扯淡

不仅内经里面,明确记载了,数脉是有寒,有热,有痹的

说阳热,是置他们自己的祖宗法不要了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

也经过实证

认为:脉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临床上,遇到脉数高热,温热发汗而解的例子数不胜数

甚至麻黄附子细辛汤都可以

绝然不能把数脉只当作阳热来看

从而断了中医的后路

是有寒有热的,需要辩证论治

这就合符实际情况了

应该来说,现代去中成药治感冒的成方里面

基本上都是清热剂

就和这些劣质的医学内容相关

误认为发烧,脉数就是热症

为成中医伪科学的源头之一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 第二讲:脉学的无用与有用
  • 第四讲:古代脉诊神话故事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