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三讲 乐自心出

关于世界和人生的形成

也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列子是有深刻的认识

并且说服了后来的庄子等

成为道家思想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人物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

列子引用了《黄帝书》

在黄帝书里面,有这样三句话

形动不生形而生影

声动不生声而生响

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用来高度总结

认为运动变化,是造成这个世界现象的基本成因

从来没有静过

形在运动的过程,就形成了光影

变成了人眼见的一切

人之所见,从来只见光影

却误光影之慢者为物

声动造成的现象,并不是我们真的了解声的本质

而是造成了我们听到的响声

我们听到响,就明白了声形成的原因吗?

就找到运动的始点吗?

不是的

只是造成了听觉上的一个感知而已

由此继续思考

就会发现,人的意识,本是虚妄之花

是空无的

但意识一动

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有为世界

而并非这个世界是真的实有

他仅仅是不断的变化的现象

被虚无的意识分段妄生,分段妄有而已。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继续思考

形色的本质,就是运动变化的光影

肯定会消失

变化

形,必终者也。

形色是光影,并且必然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转化为其他形态

那物质也就究竟不存在了

就连天地这样的形色

也必然会结束

而且是与我的意识一起结束

终进乎?

这三个字里面,进通尽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化得面目全非

这是人们不知道的

人们只想固守他们当下的执著

却不知道这一切执著毫无意义

思维之道的终点

必然是从不开始的无为境界

如果你极限的思考一切的问题

这种思考的尽头,最终的答案

必然是根本上一切就不存在

必然是虚无的意识,造就了这一切。

可见,一切在意识中有生的事物

必将归于人们以为的不生之中

生带来的快乐,必然会被意识上死的痛苦所冲和

人有多少快乐,必然承载多少痛苦

冲气才谓之为人

一切有形的,必然化为无形

可以理性的思考出结论

所谓的人们以为的不存在,不生

并不是真正的不生

真正的不生,是不会产生各种生灭现象的

人们以为的无形,只是他们不能认知的变化

并不是真正的无形

真正的无形,必然本来无物,就不存在形的生灭。

因此,一切生的现象

理论上最终必然消失

有生则有灭

一切要消失的事物

必然不可能坚守

就正如有情和无情的众生,必将不断的累积下去一样

这样一想

那些想获得长生的人,长寿的人

就必然恐惧自己的结束

然后就沉迷于各种术数之中

无法解脱

人一生,目标总是不断的变化

年青时,希望长大

青年时,希望能力超群

壮年时,希望富贵齐天

真到了老年,一身病痛,将要死亡

人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

活着

可以给人送钱,被人骗钱

只要给一个活着的希望

为什么活着?

怕死而已

天天锻炼

天天吃药

天天花钱

天天进医院

死前还要插氧气

电击心脏

这都是惑于术数的原因

想固执的活着

却又被迫的死去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人

人不外乎就是精神和身体骨骸二部分

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是属于天的思想部分

骨骸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这是属于地的成形的部分

属于精神的,人们从来不能集中

是泛散的,无根的

随着自己的条件和身边的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变到老病之后的唯一目标,活着

属于地的形态的部分,从来不是分散的,而是聚合的组合体

人们并不清楚是哪些组合了自己

也不知道他们如何运行

只是固执的希望这个聚合体永久

但是

精神和物质必然会分散

必然有离散的那一天

精神离开骨骸形体

各自回归到自己的自然循环之中

正如身体内的水,本来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一样

这种回归,就是鬼的本意

鬼,就是归的意思

人生就是一场逆旅

出生的哪一刹那,是人走得最远的地方

然后,人就是走向坟墓

走回自然

回到鬼影的状态

归到自然这样的真正的大宅里面

而不是狭窄的自我意识之中

因此,黄帝问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如果精神回归了本无的道门之中

骨骸回归到自然的粒子之中

那我究竟在哪儿呢?

我又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从一开始

我就只是一个妄念而已

念念不息,谓之一生

这样看来

人从生至最后的结束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大的变化,有四个阶段

婴儿时期

少壮时期

老病时期

死亡时期

这是人们都能分别的四个不同变化阶段

虽然他们是连续不断的

在婴儿时期

人只有一目标,活着

有奶便是娘

没有那么多其他的想法,思维,意识存在

这是活得最健康的时候

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不用研究别人怎么想的

目标清晰而肯定

就是喝奶

喝足了睡觉

万事不关心

气专而志一

这是人生最幸福,最和气的时期。

一切环境的变化,都不会伤害他

你在他旁边再怎么骂,再怎么跳脚

再说天塌了

半点不影响他们的心情

因为此时的人,心不受到环境的影响

所以是德性最高最牛逼的时候

到了少壮时期

血气方刚

意气风发

就感觉自己要掌握世界

重造宇宙

自己是真主

是一切的主宰

后宫要三千

珠宝要满堂

钱财要银行都存不下

思欲众多

充斥于整个大脑和意识之中

因此,就会敏感于一切的外境的变化

领导一个眼神,自己就思维万千

领导这是什么意思啊?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啊?

同事一句话,自己一生不忘记

可见,这少壮之时,是最受环境影响的时期

也是最容易叛逆的时期

这是德性最差的时期

动不动,就可能要打要杀

也可能不顾一切后果

等到老病时期

人们终于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身体已经衰退了

要休了

要停下来了

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了争斗之心

别人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环境对人的影响,又减弱了

又开始拥有了德行

但是,比起婴儿来说,还是差得很远

只是比起少壮,要理性很多而已。

到了死亡的时候

是人生之大息

就反到极致了

可见,休和息

是不一样的

休,只是想暂时停下来

随时还可以欲望再起

而息,就是火熄了

熄的本字

就是真停止了

再不来了

再不生了

轮回的人们,是休了起,起了休了

从未息过

只有过暂停

没有过止息

那作为普通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我们又应该怎么想呢?

有二个例子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在读这些著作的时候

务必要考虑人名

人名是极其关键的

反应着作者的思想

这些故事,虚构的人物

自然会有一个相应的名字存在

据说,最会给女孩取名的是金庸

我们来看列子所举的故事和人

孔子有一次在泰山上游玩

见到了一个人

叫荣启期

什么叫荣启期呢?

就是荣华富贵哪里值得期待呢?

将这句话,简称一下,就叫荣启期了。

这荣启期在郕城的野外行走

穿着破布衣

就几根索吊在身体上

这是衣不敝体,标准的穷人

他还在弹琴,唱歌

孔子就问他:

你都混成这个屌样了,还这样快乐,是为什么呢?

荣启期就回答孔子说道:

我的快乐太多了

天地生育了万物

在这万物之中,人的思维是最高级的

我能生而为人,这值得高兴吗?

说不定我出生的时候,父母也喜奔相告,鞭炮不断呢

只是他们想不到我现在的样子而已

总之,生而为人,这是快乐的吧?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面

人们有着浓厚的男尊女卑的观点

人们坚信,男女有别

以男为贵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竟然还能是男人

你就我值不值得高兴呢?

这是第二个值得高兴的吧?

且不说我现在高不高兴,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那时候不知道高兴成什么样子呢。

再想一想

有些人吧,见不到太阳月亮的升起,甚至还是婴儿就是夭折了

但是,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啊

就问这值不值得高兴?

这是三乐吧?

至于你讽刺我的,贫困和快要死亡

我是这样认为的

人世间,大部分人必然是贫困的

这才有极少部分人的富贵

因此说明了,贫困才是社会的基本现象

才是常态

而不是富贵

富贵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而死亡呢,则是每个人的终点

是必然的经历

我现在处在最平常的处境之中

又马上要结束这样一场旅行

我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孔子被说得一楞一楞的

只好说道:

这真是一个自我懂得宽解自心的人啊

自宽

是孔子给他的定义

但是也揭示了一个道理

快乐是由心而生的

忧虑也是

如果你不懂得自我调节

人将不配拥有快乐

相反,如果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情

从宽处着想

必任何人都会拥有快乐

列子讲完这个故事

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进行强化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

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 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

叫林类

也就是另类的意思

为什么说他是另类呢

因为他与常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这个另类吧,年近百岁了

同样穿着春天的衣服

在秋天的地里面捡别人没收割干净的穗子

估计一年四季,也就这一件衣服了

和孔乙已的长衫差不多

从春穿到秋

他还高兴得要死,边捡穗边唱歌

孔子刚好到卫国

在野外见到了这个另类

就对自己的学生说:

这个老头看起来可以和他交流

你们可以去试着问问他

子贡于是请求前去

他在垄头迎面上前

与这个老头面对面

就开始感叹

这位老先生啊,难道你就一点不后悔自己的人生吗?

还在这儿捡别人的残穗,还能唱得出来歌?

谁知这个另类还真是一个另类

继续捡自己的穗,唱自己的歌

根本不理子贡

子贡只好作礼请教

这时候,这个另类才抬起头

问道:我应该要后悔什么呢?

子贡就说道:

你小孩的时候不努力读书啊

长大了不努力工作啊

以至于现老了,没有结个婚,没有生娃

现在年岁又高,快要死了

你怎么可能不后悔,而有什么快乐呢?还值得边唱歌边捡残穗?

这个另类笑了

他说道

我之所以快乐,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快乐

只不过虽然每个人都拥有,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比如我小时候,不努力读书

世人会担心担忧

长大了不努力工作

世人更加担心了

然后,正是因为我小时候玩得开心,才没有象很多小孩一样,抑郁得跳楼自杀

正是因为我少壮的时候,不与人竞争,我才没有那么多劳累之疾

因为我小时候不爱读书,长大了不爱工作

我才拥了这样的高寿呢

现在

我老了,没有妻子,我就无牵无挂

这不是很好吗?

我已经年岁过百,马上要死了

完成了一生的旅行

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所以,我是值得快乐的。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说道:

这长寿,是世人离不开的一个情结

叫寿者相

众生因此执著于活着

而厌恶死亡

讨厌生命的终结

但先生却以死亡为快乐

而不再象众生一样,执著于寿者相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另类说道:

死和生,不过就是旅行的出和入而已

生是往外出门

死是往家回来

如果万物都是守恒的

那死于这个地方这个时间

怎么知道不是生于这个地方这个时间呢?

只不过重生的状态,是你不认识的形态而已

所以,我知道生和死,是完全相同,没有差异的事情。

我又怎么知道,这天下的营营众生,竟然执著的求生,这难道不是天下众生本身的无知和困惑吗?

如果你现在认为我的死亡是悲伤的

必然是因为你对生的理解是不足的

你困惑的,是你从哪里来,你从何时生?

生之不明,自然死之所惑

子贡听了,实在不懂这个另类的意思

就回到孔子身边,原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道:

我就知道这老头有些独特的见解

你这样一交流,果然与众不一样

但是,

这老头虽然明了了一切的事情本质

却没有完全的掌握自己

还有不尽意的地方

生命如果只是旅行

精彩与不精彩,追求与不追求,本质上并无差异

可以随缘自在,有名不伤于名,有利不伤于利

而不必要固执于贫困与死亡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周未愉快 


  • 列子第二讲 世界成因与生命转化
  • 列子第四讲 天下本无事,无为无不为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