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四讲 天下本无事,无为无不为

昨天讲到,孔子对于荣启期和另类

其实是有意见的

他认为他们并没有达到尽美的境界

尤其是对林类

意见有点大

那孔子究竟有什么道理呢?

有一次,子贡就感叹

如果能放下一切,再也不想了,什么都不做了,多好

什么工作啊,学习啊,生活啊,去他妈的

我只想自己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

这思想,使他厌倦于学习

那时候的学习,叫游学

其实就是工作的一种

与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想工作的思想一样

有了这个想法,就去告诉孔子

说道:我是想明白了,我要停下这一切,去追求诗和远方

孔子就冷静的告诉他自己四个字

生无所息

人活着,不可能停下来什么

可以暂时的休,绝不可能永久的息

子贡听了,就问道:

难道我这一生,就没有止息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说:

有啊

你看我指的地方,往远处看

看到没?

那高高的墓碑,豪华的墓地

看到了吗?

再看旁边,还有一些一般的坟地

看到没?

继续仔细的看

那些啥碑没有的小土堆,也是坟墓

不过生前的主人可能卑贱或者时间久远罢了

无论如何,到这时候,就是安息的时候了。

子贡听了,恍然大悟

感叹到:

死亡,真是太伟大了

对于君子来说,这是最好的归宿,是君子永远安息的地方

他的一生,是无怨无悔的

对于小人来说,这是他们不得不认命的时刻

尽管他们还想活着,还想这样,还想那样

但不得不在此时此刻成为一堆黄土

回归自然

孔子继续说道

子贡啊

你现在知道了

人们只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忧虑和痛苦

人们只知道老病时候的疲惫和无奈

却不知道老了可以安静的生活和思考

人们只知道恐惧死亡

却不知道对于一个平静安静的人来说,死亡是最好的归宿,是止息的地方

由此可见

孔子为什么认为林类并不是完全得道的人呢

原因就在于林类的行为,并不是无不为的境界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

内心是宁静的,这是境界

完全可以随缘

但外在的行为,应该也没有得失利害

努力的工作

努力的学习

努力的思考

努力的修行

只要心中清净,这都是君子当有的行为

是无所不为的大德

只有道,而没有德,这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道

也不真正的理解了无为宁静的心

只有在所有的事情,无限的生活中,内心还能平静如镜

处变不惊

圆满行世

这才是真正的得道者

在张三丰的无根树,以及吕洞宾的一系列著作中

甚至很多道家高人那儿

都能看到,花街柳巷修行地

在各种日常工作中,不起烦恼

无怨无悔

对于死亡,淡然安息

甚至安息一词,成为死亡最好的代名词

君子愿息焉

君子太想念死亡这样长久安息的事情了

生之不悔,死之不忧

就达到了孔子认可的境界

也就是老子讲的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晏子也认可这样的道理

他说过

真是太奇妙了

这世上还有死亡这样奇妙的事情

从古至今

能让那些圣人仁者,得到安息

也能让那些不仁小人,得到埋葬。

死亡,是最为公平的德行

是自然界最为奇妙的地方

古人将死人称为回归的人

如果说死人是回归的旅行

那不想回归的生人,应该就是那些宵小无知的鼠辈吧?

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

如果一个人忘记自己的家,忘记自己所来的地方,则必然一生被世人所骂

但如果天下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行为,世人就迷惑了,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

这是世人失去判断力,不明是非的原因

我们来看这样二个情况

如果有人,他远离家乡

六亲不认

废弃家业

游走于四方,讨饭为生

就是不愿意回家

这是什么人呢?

世人必然认为这是流浪汉,是狂荡的流氓

但同样有一些人

他们终日忙于操劳国事

想让世界更好,想让家庭拥有更多的财富

他们利用自己的才能,日思夜想

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努力拼搏

他们被世人夸赞为工作狂

认为他们公而忘私

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忘记了自我的人

这是什么人呢?

他必然得到世人的赞扬,认为是有智慧的大人物啊。

但我们仔细思考这样二类人

他们实际上,都不顾家庭,都不顾人生,都不顾生命

他们几乎完全一样

所不同的,只是生活方式不同

迷恋的内容有差别而已

他们都不知道人生何去何从

都恐惧死亡,漫无目的的活着

他们都混混然而自以为明白

但世俗人的看法,却有天壤之别

认为一个可取,一个不可取

这仅仅是被物质现象所迷惑罢了

只有圣人,才知道人的一生,应该取什么,应该放下什么

取的,就是自己内心的宁静

舍的,就是自己内心的烦恼

与外在的事情和行为,其实无关。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 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

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明白了孔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也就明白了列子的主张

但有的人就不服气了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石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有的人就去质问列子:

你说的这都是屁话,因为你主张的,你认为最尊贵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列子回答说

虚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

你这是限在了名词的范畴里面出不来

我说虚,你就想到了虚

我说空,你就想到了空的名

你却不知道,我并不是说空说虚这样的名词

而是指自己的内心,最好的境界,就是宁静的境思

就是虚怀若谷的境界

你如果确信自己当下无忧无虑,无烦无恼,宁静虚怀,这就是我要说的实相

能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是最值得的

每天流失在我还要得到什么

我又失去了什么

在得失之中,内心狂燥起伏,时而高兴,时而痛苦

无有宁时

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内心

等到事情已经弄砸了,再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用仁义去说教,你这不对,那不对,这有意义吗?

这些仁义的教化,礼义的教导,能让人回归平静的内心吗?

真的能让人安然止息吗?

人们对于变化的现象,经常粗心不觉

粥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 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鬻熊,

商末楚国的首领

据说是祝融的十二世孙

他带领楚国人,衣衫褴褛

打开了楚国的局面

他曾经就说过

变化运转的自然,从来没有中止过

天地刹那刹那之间,都在变化之中

谁又能觉察到呢?

从这个道理来说

物如果是在这儿损失了,必然是充盈在其他地方了

如果在这个地方成就了一个新的事物

必然是其他地方亏欠了无数旧的事物

损也罢,盈也罢,成也罢,亏也罢

这都是刹那刹那,随时发生的事情

这之间,是没有绝对界线的

往来相接

中间完全没有停留停顿

谁又能察觉呢?

我们吃一口饭,吸一口气,并不觉得自己长大了

而我们的形体,也不是劳动一天,就亏损了

人们并不觉察到自己是如何长成的

也不会觉察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正如世人的状态

由出生至老年

人有的面貌肤色智力

在任何一天看起来,都没有变化

人的皮肤,指甲,头发,在随时随地的生长与脱落

但人们也不觉知

不是说,婴儿时候就停在那儿不变化了

然后到少年就突然变成少年

这些变化,都是随时在发生,只不过在发生的时候,并不被粗心住的人察觉罢了

要等到很久以后,才发现这些变化

这说明了,人们固执的相,固执的事物,本身就不存在

一切都是变化无常,随时进行着

即是如此,为什么不顺其自然,恒顺变化,认识到从来就没有物质的存在呢?

不都是变化的现象么?

如果认识到这些本质现象

人就不再有忧虑了

内心也就宁静了

但是

人们往往会出现烦恼

之所以有烦恼

其实是事物造成的心境的变化

是事物对内心认知的改变

在一个很烦恼的众生心中

他们都认为自己烦恼的事物,是天大地大的事情

因为他们心眼实在太小了

看不清楚这些事情,就是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

甚至根本就不是事

他们执著于自己的认知

认为这些事物,是天塌地陷的大事

是过不去的坎

因此才烦恼忧虑

纵然真的是天崩地裂,又怎么样呢?

难道天崩地裂就值得忧虑吗?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有一个杞人

杞人,就是暗指气人

容易生气,容易动心的人

这气人,是真的气人

他天天担忧天掉下来,地崩裂开

实际上,这就是指所有众生心中的烦恼

因为众生都认为自己遇到的事情,就是天大地大,甚至过不去的坎

这气人呢,因为天天担忧自己的天地崩坏

自己将再也没有寄身之所,日子没法过了

此世界很多人,其实也是这样

比如失恋了

认为自己再也没有了希望,日子再也过不去了

事情还多的很

都是在个人的心中,天崩地裂,无处存身的大事

虽然在外人看来,太过好笑

但他们自己呢

却因此吃不饭,睡不好觉

终于

有一个人,又动心了

这人担心忧虑这个气人长久的忧虑会伤害他的身体

忧虑传导了

于是,这个人就去劝说这个气人

他就告诉这个气说:

这世上吧,你担忧的不是事,就是物

不是思想的纠结,就是物质的得失

但你仔细想一想

这天,不过就是各种看不见气聚集的地方

其实哪个地方没有气呢?

哪个人又没有烦恼呢

何必为这些事而忧虑?

不就是想开一点嘛

就象人的一切运动,呼吸,每天都在天里面造作一样

那怎么会担心这天会掉下来呢?

换个思想,难道你就不是你了吗?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气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气人说道

天真的只是一些气的变化吗?

思想真的只是一些妄念吗?

但那里面有日月星辰这些发光的事物

就如同思想里面的希望一样

难道他们真的不会丢失?

难道不存在绝望?

这位忧虑的晓之者继续给他说道:

这些日月星宿,不过是积气里面光的而已

正如人们,不过在所有思想里面,按自己的认知去寻找生命的希望一样,希望本身就是虚幻的,随时可以改变,随时可以建立新的希望之光

光哪有坠落的道理呢?

退一万步说,纵然这些东西全部掉了,也没听说被气砸伤啊

你放下一切思想中的纠结

也没听说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啊。

这气人又说道:

那物质呢?

地要坏怎么办?

晓之者又说道:

所有的物,其实都是聚合而成

本就是生灭妄念

在因缘和合之中,形成各种假象,充盈在四方虚空之中

哪个地方没有物质呢

我们每天走路跳舞,都不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存在吗?

他们变化不矣,只存在形态的改变

怎么会担忧他们坏掉呢?

他们坏掉了,难道就不是物象了吗?

气人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不再为事和物而烦恼

这个晓之者也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救人一命了

这事传到了长庐子这儿

让长庐子听到了

长庐子闻而笑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长庐,就是掌路的意思

也就是领导

国君的代名词

这掌路的人听了,就笑了起来

他说道

天上的虹蜺啊,云雾啊,风雨啊,四时啊

这应该都是积的气吧?

他们积的气,然后在天上形成了这些现象

再看物质

山岳,河海,金石,火木

这都是物质吧?

他们是组成地的一部分,是不是?

如果认可这些天上的现象,和组成地的物质

那就应该认识到,这些事物,哪里有不坏的呢?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地,只不过是空中的一个尘埃

我们思想上的纠结,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点阴影

只不过因为我们自己的渺小

在所见的事物中,就因此认为这是最大的事物了

没有超过他的事物了

认为这事物永远过不去

难以停下来

也以穷尽他

这是应该的,人之常情嘛

认为自己无法看透他,无法理解他

这也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嘛

身处其中,哪有不疑惑的呢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忧虑这些事物的人,恰恰是有远大志向,远大思想的人

正是他们创造了世界

你们不能停下来

还是要用尽全力的去担忧,然后想办法去改变

你的孩子还读不读书?

家中的老人还看不看病?

有压力才有动力

别停下内卷啊。

那些说没有事的人,让你想开的人,让你不内卷的人,就是傻子

别听他们的

他们只想看着你受穷,看着你受苦而已

看我吃香的,喝辣的,多爽

再奋斗几百年,你也会和我一样

天地不得不坏

那就是必然会坏

遇到天地坏的时候,人怎么能不忧虑呢?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列子听了这掌路人的说的话

就笑了

说道:

说天地坏的人,是荒谬的

说天地不坏的人,也是荒谬的

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

天地坏或者不坏

这影响什么吗?

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天地坏或者不坏

尽管我们不知道天地坏或者不坏

毕竟人心不相通

我也不知道你纠结的事物,是不是真的就让你过不去,或者过得去

但我知道一个道理

事物,只存在演变

过不去的样子是现象

过去了的样子,同样是现象

天地不坏,只是此时的现象

天地坏了,难道不是另一番别有风味的现象?

因此,我们只需要乐而受之就行了

人吧

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死亡的人,不知道怎么活着

来的人,不知道自己去往哪里

去了的人,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坏与不坏,怎么可能影响我的心情呢?

人的心中,为什么要把天地的坏与不坏,当一件事情来看呢?

这本身就不是个事啊

物也本身就不是个物

好与坏,不过意识对现象的割裂罢了。

这是无知无明的


  • 列子第三讲 乐自心出
  •  列子第五讲 道是改变的自我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