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六讲 富贵与贫贱的不同道法

昨天我们正式进入了第二篇,黄帝

讲到黄帝这个人,最初十五年,沉迷享受

然后又过了十五年努力工作的日子

都感觉到不是正道

自己与日俱老

于是,他放下一切,安心的养生

学习各种保健知识

这其实就是平常人的人生三个阶段

人在病残衰老阶段,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到处找保健品吃,找长寿的方法

跳广场舞

等等

希望自己能健康,能活着

至于为什么,不知道

其实就是怕死而已

这样过了三个月

一无所获

在一个白天里,他睡着了

做了一个梦

到了一个叫华胥氏的地方

什么叫华胥呢?

就是花虚

世间种种,竟是空花虚影

黄帝做梦到了花虚的地方

就进行了仔细的考察

发现了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这个国家的人,都特别理性,讲逻辑

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们众生中,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就是迷信权威

逻辑专业术语叫:诉诸权威

也就是人们往往将一些权威人士人的话,当作真理去劝说别人

他们经常说的,就是某某怎么说的

佛怎么说的

领导怎么说的

老师怎么说的

但这与真理完全不相关

有理说理

而不要诉诸权威

这是现代逻辑学之所以成立,科学之所以继续前进的原因

如果每个人都迷信前人和权威

那必然将是无道的国度

华胥国不一样

这个国家的人们,他们没有师长

凡事有理说理,有事说事

一切尊重自然

这就是刻在他们骨子里面的习惯

一种自然的状态

求真求实

第二个特点

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没有嗜欲

一切都恒顺自然 

他们对于活着,并不觉得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仅仅是因缘造就而已

他们对于死亡,完全没有恐惧

仅仅是继续变化而已

正因为这样,他们并没有夭折和少年亡这样的概念

任何年龄死亡,都是正常的

他们也没有私心,并不是因为是自己的,就特别亲爱

因为是环境的物,就区别于自己

因为自己和环境都相同的对待

所以,他们没有爱憎

即无贪爱,也无嗔恨

这就活得更自然了

他们还从不去分析别人的心理状态

没有背逆的概念

从没有想过会得罪人之类的

或者需要讨人喜欢

说些吉利的话

他们是没有这些概念的

只是有理说理

有事说事

顺其因缘

去珍惜缘份,去了结缘份

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没有偏爱

对于所有事物,也没有畏惧

这样的心态

使他们在水里面,而不沉下去

到火里面,而不感觉到热

刀砍到身上,他们感觉不到伤痛

用手指挠他的脚心和胳肢窝

他们也不感觉到痒

这太奇怪了

显然,他们游离于精神的世界

而忘记了物质生活状态

他们在精神的世界里面活着,就象我们在物质的世界里面活着一样

他们充满了他们的快乐,一如我们凡夫拥有物质的感觉一样

只不过,精神是永存的,而物质则是幻灭的

他们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就如同我们睡在自己的床上一样安然

再大的云雾,也不影响他们的见识

再大的雷霆之响

也不能让他们听觉受到惊扰

更不用世人所谓的美丑,善恶这些虚妄的认知

根本无法使他们心动

无论他们达到人生的颠峰,还是处于人生的低谷

他们从不悲伤,从不担忧,从不难过

诸情不起

只是顺其因缘的继续下云

继续下去

走应该走的路而已

这时候,黄帝的神游结束了

梦醒了

黄帝的人也突然醒悟了

开悟了

这一开悟,就怡然自得

于是,他如来了天老,力牧和太山稽三人

告诉他们说:

我闲居了三个月

诚心诚意的净心和养身

思考养好身体,治好万物的方法

但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得到这样的方法

等我疲惫到睡着了

就做了这样一个梦

我突然明白了

所谓的至道,不过就是要求人们远离情绪而已

至道,是不可以用情去求解的

我现在知道了,我也明白了

所有的症结,其实都是因为用情

但尽管我知道了

我却无法用言语去给别人说明白这样的道理

因为凡是明白这样道理的人,都必然附带着明白了另一个道理

那就是不要和固执的人或者傻子去争论

与他们争论,那是让他们动心动情了

傻子与执著的人,都是活在自我世界的人

你只需要赞扬他们好就行了

至道,是需要讲理的

只能讲给疑惑的人

或者懂理的人交流

克制自己的情绪,会让世界更好

这样,经过黄帝二十八的治理

华夏子民,少欲寡思

天下大治

都讲道理

努力发展

与华胥国差不多了

这时候,黄帝才死亡

在黄帝死后

老百性都非常怀念他

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面,都还有人时常缅怀他。

对于列子来说

自然也是没有师长的概念

他所讲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

而且经常拿圣人开刷

孔子,老子,黄帝等等

莫不是他开刷的对象

甚至他的老师,也无一幸免

有理说理而已

而列子讲述黄帝悟道的故事

其实是说给那些富贵人听的

如果你有权有势有名有利

富贵齐天

物质丰富

这样的人,应该如何理解道呢?

并不是抛家弃子

离开这一切的物质和子民

而是要注重二个字:神游

要解放的是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这些物质和环境

想离开他们的心,同样不是道心

在神游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情绪管控

让人们回归理性

减少贪欲

并且要特别注重公平合理

而不要私爱偏见

最终,让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进入精神充足的世界

享受宁静美好的生活

即不厌倦物,也不贪恋物

即不拒绝社会的变化

也不固执自己的知见

但仔细一想,这社会上真正富贵得象黄帝一样的人,并不是很多

大多数的人,还是穷人

那穷人,又应该如何去正确的理解道呢?

于是,列子又讲了一个故事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这个故事,是讲在有一个山,名叫列姑射山

现代通行的,这个射字,叫也的音

其实,姑射,就是孤一的意思

读一的音,更合符列子的思想

如果只是孤苦聆丁的一个人

也是可以悟道的

这孤一山吧

在海河洲里面

也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山上有一个神人

就是一个悟道的人

这样一个穷人,他有哪个表现呢

先看吃的

他是有什么吃什么

这完全看自然界的心情

自然吹什么风,下什么雨露,长什么植物动物,他就吃什么

而不是需要吃人们所谓好的五谷这样的东西

解决了意识形态吃的问题

还要解决心的问题

内心要象渊泉一样

就象很深的渊,能包容万物

又象山中的泉,能自然而出,自然而行

再看他的行为和状态

他就象深闺中的女孩一样

没有出名的想法

别人知道或者不知道

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甚至从来就没有人知道他

也无所谓

这样修持

达到了没有自我,没有喜爱

因为没有爱的情绪

就没有贪执

所以仙人,圣人都很佩服他

同时,他也没有害怕,没有发怒

因为没有嗔恨

所以那些忠厚,诚实的人,都愿意和他打交道

而他从不希望别人的施舍与恩惠

只是自己做应该做的事

享受自然的馈赠

因此物用也能自足

他从不聚集财产和物资

因为不聚不敛

而自己的内心平和

没有任何内心不平静的地方

在他看来,此世界一切都是平常的

阴阳是经常调和的

日月是永远灿烂的

四时都是相似的

风雨都是公平的

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日月四时风雨,长出什么样的植物动物,这都是自然当有的

这样下来,顺从阴阳四时

反而谷产越来越丰富了

是因为先有了无忧无虑的心态

明白了道

才懂得顺从规律而无不为的行为

当思想和行为合一的时候

在他所在的地方,再也没有伤害

人们也没有了厌倦的概念

事物也没有了异常

都是平常的了

更没有那些鬼怪神仙的荒诞话语

有的,只有平静的内心和顺从自然的生活

这就是穷人能悟的道

所谓穷人能悟的道

其实就是最后四句

不要相信天下掉馅饼,各种奇谈怪论,鬼鬼神神的东西

那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要相信经济上行,经济下行,这物不好,那物不好

而是选择好自己需要的物,适合自己的物,安静的过日子就行了

不要担心寿命,不要嗔恨命运的不公

只有人无夭恶的时候

才是改变的开始

更不要相信别人说,你所在的地方不好,你所在的国家不好,这社会怎么怎么样了

等等

把责任丢给环境

这是穷人最大的悲哀

只有相信土无札伤

任何地方,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有穷有富的

才能做到心平气和

也才能明了,道,就在脚下。

显然,富贵人的黄帝道和贫穷人的孤一道

都是将心态调和到不受环境影响的境界

达到精神上的愉快

而接受上天给予的当下的生活

无论是富贵的,还是贫贱的

这不影响人的幸福

不随境迁心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上不下

又想努力学习

那应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这样的道和理,并且让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列子以自己的学道经历

还启发后学者,应该怎么做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

列子有一个老师,叫老商氏

还有一个朋友,叫伯高子

这二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进二子之道

进,就是尽字

在列子这本书里面,因为较为古老,很多都是音同

而不讲究怎么写

是什么字,基本上靠猜

马王堆等现代出土文物,更是荒诞

不懂读音,根本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这列子,学尽了老商氏和伯高子的道

乘风而回

到了家里

一个姓尹的小伙子听了

这圣人啊

于是前去拜访

这是很多年轻人想走的路

认为拜访某位高人,就会得道

姓尹的小伙子到了列子这儿,脚跟脚,手跟手

三个月不离开列子居住的房屋

列子出去拉尿,都跟着

生怕错过了什么

这样几个月中

多次向列子请教,希望列子教他乘风的方法

十次问,列子十次不说

尹生就发怒了

这都是啥人啊

哪象个高人啊

便给列子说,我要回去

列子也不理他

这尹生一看,没意思了

老子不侍候了

就走了

这心态和很多退群的人心态差不多

其实是心态崩了

又过了几个月

实在心里放不下

东游西荡的,也没有归宿

想来想去,又回去找列子

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复脱然,是以又来。"

列子就问他:

你怎么就进进出出这么频繁呢?

姓尹的小伙子说道:

这要怪你啊

过去我向你请教道法,你又不告诉我想要的,老子就恨你了

现在想来想去,发现恨你解决不了问题

我又想开了,又想学道了

所以,我又来了。

你就给个痛快,教不教

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

列子说道:

你这个不懂礼数的娃娃

过去,我以为你是达理明理,明道见性了

才得以离开

哪想到,你原来如此粗俗不堪

这样的心态,怎么学道呢

道本身就是思维,就是一种心态

你坐下来

我来告诉你,我过去是怎么向老商氏和伯高子学道的

你听完了,再扪心自问,看看有没有什么收获

那列子究竟是如何学道的呢?

我们明天见


  •  列子第五讲 道是改变的自我
  • 列子第七讲 悟道的过程与原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