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十二讲 以心识物与禽兽为伍

昨天讲到,列子明白了世上有二道

一种是季咸一类的道,哗众取宠,用人之所不能,而惊诧人心

从而招收信徒

另一种则是壶子的正道,修平常心,注重自我内心的宁静

只有自我的感觉才是真实的

从此,列子潜心修习,改变自我

能过改变自我,竟然也有很多的人愿意和他相处

和这些普通的人交往,会不会影响清净心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列子这本书又继续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个名人,叫杨朱

是唯一能和儒家孔子的理论相比美的人

他向南去往沛地

当时,老子正好往西去往秦国

他听说了,就抄小路去拦截老子

好向老子请教

到了梁地的时候,终于遇上了老子

二个人还在半路上,老子勿勿的看了杨朱一眼

就仰天叹息道:

最初吧,我认为你是可以教导的,但你现在的状态,却是无法教导的状态。

杨朱不回答。

到了旅馆

马上就洗脸梳头

把自己弄得很整洁

巾和栉,就是毛巾和梳子

表示洗脸和梳头。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进涫漱巾栉

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然后,再到老子住的房间外面,就把鞋子脱了

弯腰进去

向老子请教道:

您说您曾经以为我可以教,但见到我却发现我不可以教。我当时就想向您请教原因了,但因为在路上,您还在走路,没有空闲,我就没敢打挠你,现在您已经住下来了,有了空闲时间,所以我特意来向您请教,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又还需要怎么改正呢?

老子回答道:

我看了一下你的眼神,气宇轩昂,目光向上,就象很不了起的样子

你想一想,如果你是这样有本事的表现,谁会和你在一起呢?

还不是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或者想利用你的人,或者一些信徒和你在一起?

你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真正的清净内心,就象任人侮辱一样

真正有德性的人,就象完全没有架子,没有德性一样

就比如干净的毛巾

不是洁白无瑕的毛巾叫干净

而是能发挥毛巾的作用,洗一切污浊还能内心清净

这才是干净的毛巾

又比如水

任天地万物所用

任一切污浊横行

但始终如一

保持自己的本心

这才是正修行

由此可见

真正的清净,是心中不垢不净

心中的平静,没有清静的,污浊的区别

真正的德性,是没有好坏之分

能和任何人交往而内心保持恬淡的状态

杨朱听了,非常震惊

马上就明白了,原来自己自以为高明,自以为有本事的状态,是有问题的。

于是回答说:我太幸运了,能听到您这样高深的说法。

在去见老子之前

杨朱到旅店去住宿的时候

旅店的老板一眼看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很远就去迎接

亲自给杨朱摆来椅子让他坐

那时候没有椅子叫席

也就是坐在席子上面。

不仅如此,旅店的老板,还叫自己的妻子马上去给杨朱打来洗脸水

让杨朱洗脸梳头

杨朱进到旅店里面,所有的旅客都站起身来让坐

认为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就连厨房里面烧火的伙计,都不烧火了,专门出来一睹自己爱豆的风采。

等杨朱见了老子回去,再到旅店的时候

那些旅客已经拼命的在和杨朱抢坐位了

杨朱的道德,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与列子达到的境界,已经处于同一个水平了

可见,因缘的世界,并不阻碍修行

所谓的凡夫俗子,并不影响真正修行的人

只有心中有凡夫的凡夫,才受凡夫的影响

而自以为有道行罢了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去掉自己的自是自大的心态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有一次

杨朱经过宋国

到了东边的时候,来到一个旅舍

这个旅舍的老板,有二个小妾

其中一个小妾,非常美

另一个小妾,比较丑

旅舍的老板非常尊重这个丑陋的小妾

而对于那个漂亮的小妾,却不当一回事

杨子就向这个老板请教

老板回答他说:

这个漂亮的女人吧,她是自认为漂亮,天天涂香抹脂

不过是自认为美的臭美罢了

我实在没有看出来,这样花枝招展,露屁股勾腚,露半截奶子的人,有什么美的

而那个丑陋的小妾吧

他只是自认为自己丑陋

每天努力学习,平易近人

我实在不知道他丑在哪儿

杨朱听了

就告诉自己的学生说:

你们要好好记下来

凡是贤德的人,必然不会自认为自己贤德

他只是默默的做好了自己

从而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喜欢

并且是受到各类人们的喜欢

这种将自己处于低于,善于向众生学习的态度

正是道德真正的显现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天下吧,有常胜不败之道

也有不能永远不败的道

这是完全不同的二条道,但又如此相似

常胜不败之道,就是柔心柔已,把自己摆放在弱柔的位置,向天下所有的众生学习请教

而不能永远不败的道,就是那些持强之道

本来吧,这二种道理谁更好,是很容易明白的

但世上的人,却经常去选择持强之道

不能正确的理解真正的道

所以,古代俗语才告诉人们说:

持强之道,他只能欺负比他弱小的事物

侍强只会凌弱

而那些虚心,把自己摆放在低位的人呢?

他们却能通过学习,超越一切的强者

站在巨人的肩上,会比巨人更高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就能知道

持强凌弱的人

如果遇到和自己一样强大的事物,甚至比自己更强大的事物,就必然灰头土脸

造成失败

相反,那些虚心向一切众生请教,学习的人

却没有失败的地方

他们只会不断的完善,并最终完成自身的蜕变,实现超越

显然,用这样的道理去修身,就会很容易达到道的要求

用这样的道理去治国,也会毫不费力的让天下得到大治

说了这么久,说的道理就是不胜别人从而让自己获得胜利

不去追求地位,而能达到众人仰慕的位置

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哪里是造作出来的呢

鬻子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你想要刚硬不阿,你就要学会柔和处事

如果你想要繁荣强大,你就要学会谦虚低下

经常柔和待人,久而久之,就会站立起来了

经常向人请教,久而久之

必然就会变得强大

因此,只要看一个人的处世态度

就知道他们的吉凶祸福

那些自认为了不起,刚愎自用的人,必然在未来的某一天,一无所有

这就是刚强只能战胜不如自己的对手

而不能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柔弱可以完善自己

因此,柔弱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才是不可限量的

老子也说过同样的道理:

持兵之强,必然因强用兵而灭

木之刚强,必然易折于林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柔弱才是长生的方法

而坚强则是自寻死路

由此可见

看人看事看物

并不能通过外表去判断

毕竟这些圣贤的人,已经修得和普通人实在没有二样了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事物呢?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形状不必要相同

童,就是同字

不要通过某个行为来认为某事物是高明的或者低微的

而要通过他们的内心见地,来进行判断

一些形状不同的人,他们的见识可能是相同的

一些见识不同的人,他们的形态可能是相同的

圣人完全看一个人的见识

而不通过外在的形状去看人

但芸芸众生却恰恰相反

他们是通过外表行为,来判断一个人

而不是通过别人的见识去判断

对于他们来说

凡是形状与自己相同的,他们就亲近,并且爱慕他

这就是现代人讲的共情

而对于形状和行为与自己不同的人呢

他们就会疏远,甚至讨厌他们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这道理进一步扩展

就能看到世人的见识何其可笑

他们把站立行走的,手足有区别的,上面有头发,眼睛,鼻子,嘴巴,牙齿,还能说话交流的,称之为人

人这个字,完全是形状的意思

人形

凡是那个样子的都称为人

就算是机器做成这个样子,也能叫人,称机器人

如果缺胳膊少腿呢,就叫残疾人

这人不完整了

但是,众生从不考虑

这些人形的生物,他们未必没有畜牲的心

纵他们心如蛇蝎

但还是因为他是人的样子,显得亲近

与之相反的是

那些长翅膀的,长角的

有爪牙的

能飞的

能游走的

人们把他们称为禽兽

但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啊

虽然他们有人心,但因为形状不一样

也被人们所疏远

只看重外在的表现,这离圣人之路就还很遥远

庖犠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据古书记载

庖犠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四位大德

他们分别是蛇身人面,牛道虎鼻

他们虽然长得不象个人样

但并不影响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又据典籍记载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四位国君

他们长得帅呆了

虽然五官端正,是标准的人样

但他们却有禽兽之心

极其歹毒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

由此可见,众生根据外在的样子来寻找智慧之路

这是做不到的

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战的时候

据说就是让熊,罴,狼,豹,貙,虎作为先锋部队

雕、鹖、鹰、鸢作为旗帜

这是用圣人之力,使用禽兽的例子

尧曾经用长江里面的夔来奏乐

敲击着磬钟

各种野兽就纷纷跳起舞来

萧韶乐曲谱成的时候

竟然招来了凤凰的朝拜

这是用声音引导禽兽的例子

因此,禽兽与人,他们的心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是一定要知道的道理

只不过是他们的形状和声音与人们不相同而已

是人们不懂得和他们打交道罢了

错的是人

而不是他们

如果你要完成修圣之路

就必然要世间尽解

无所不知

无所不通

第一就是要用知而不用形状

要善于与各种自然万物打好交道

要知道,禽兽的见识有天生就与人相同的

所有的禽兽,也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爱惜生命

这与人们的见识,没有二样

如果不懂得与各种禽兽打交道,连作人都还没有学会

又怎么会成圣呢

要知道,真正的鬼怪禽兽,都是披着人皮的啊。

即然如此,要完成人的蜕变,成为真正的真人,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呢

我们明天再见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祝大家愉快


  • 列子第十一讲 正邪之别
  • 列子第十三讲 名实不亏而智笼群愚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