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二十一讲 修心大于劳力

那我们开始新年第一期列子第三期的最后一讲

继续讲述解脱之道

为什么一直强调废心修心的重要性呢

就是因为心才是君主之官

心神才是世界的根本

识阴是造世之主

但普通众生,却不这样认为

他们总认为时运,物质,自己的力量才是重要的

更是认为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箭在弦上,不得不如此

然而,却没有考虑过,如果学会了道,人的处事方法,是可以改变的

人的一切因缘世界,是可以被心所转的

人是可以从物来转心,为物忙碌的状态,变化到心能转物,逍遥自在的状态

学废心之道术

首先就要改变生与死的常识观念

众生认为生是值得高兴的

千方百计的去生娃

而认为死是悲哀的

千方百计的去避免死亡

这样的认知,极其凡夫

原本,古人并不去辩驳这样的问题

比较一切畜牲,所有动物界,都是如此想的

但那些王公贵族,却不是这样

但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很多王公贵族已经没落成了百姓

这问题就需要想了

就需要重新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生死观

以前给大家讲过三个字

牺,牲,物

这看起来,都是牛

但牲和牺,他们是纯一色的牛,比如纯白色的牛

他们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是要死亡的

并且被杀死,成为祭品

因此是非常高尚的

而物则是杂色的牛

他们的出生,只是做着苦役

被人鞭打

利用他的性命威胁他劳累一生

而结果,更是被杀了,剐了

让人吃了

一生漂泊,不知自己怎么死

这正是君子之大忌

君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

有献身的精神

早就安排好了自己的一生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由死而生,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

列子说道:

人的出生,本就是意外,并不是带有什么生命的意义而降生

这就是自然之道

没有任何理由的降生了

只是变化中的一个变化阶段而已

但由生之后,认为生命有什么不了起,只是努力拼命的想活着

他实际上在生的那一刻,已经终止了,只是没有死亡而已

已经被一切的文化知见所污染

从而贪生怕死

这是世之常态

如果由生,到了死亡

这就是不幸了

人们恐慌于这样不幸的事情

总是不认为死亡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千方百计的去延续毫无意义的生命

然而,有些人却不是这样

他们非常肯定自己的理由

自己为什么而去赴死

视死如归

或者为民族的解放

或者为人民的自由

或者为自己心中的道

或者为跟随圣贤的脚步

他们的一生都在道上,也死在道上

这是有所由的

这也是道

由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从而努力至死

虽然最后结果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就死亡了

这也是常态

但这样的人,远远不是糊涂生糊涂死的人所给相比的

而这些人,经常视死如归,如同白色恐怖下面的革命党人一样

每天发现自己还活着,就感觉很幸运

毕竟又能还努力一天

由此可见

一个人从什么都没有用的出生,这是道

一个人从什么都没有用的出生,这是道

而通过学道修行,来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这才是应该做的常态

如果死得其所,死得其用

这同样是道

而不是妄顾性命,去追求虚妄的长生

当然,为了道而得到适合自己的死亡,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初,杨朱的好朋友,季梁死了

杨朱对着他的门的方向,而放声高歌

祝福他,远离了那个努力治理而仍旧败亡的国家

为了道而尽忠了

而到了随梧这个朋友死的时候

杨朱抱着他的尸体,痛哭不已

就如同当年颜回死了,孔子也哭得悲伤一样

不是感叹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无情

而是感叹自然的造化,自有自然的道理

并不因道行的高低,心底的善恶,而有寿命的差异

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

他们只是无知的为了生而高兴

为了死,而悲伤

不能理解生命的生本是没有意义的自然

生命的过程,才是重点

能走自己能走且应该走的路,至到死亡

从而一生安然

这就是道的意义吧

这正如清朝末年

有人选择跟随革命党之道

去经营生死

而有人选择躲进大山

苟活一生

然而,这些不选择道的普通人,实际上死亡人数和机会,远远大于跟随道的人

天下之兴亡,都是百姓承担了苦难

为道而终,死得其所,是君之之至乐

当年,孔子环视自己的学生

就发现子路是个楞头青

就说:

这个人,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玩笑,对于君子来说,属于较严重的玩笑的

君子的性命,早就交给了道

最后,子路被人所杀

临死之前,想到孔子之语

马上让杀他的人暂停

等他戴正帽子,整理好衣服

然后才让人死刀砍死

人,总认为自己所知甚多

却不知道,这正是离道渐远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人的眼睛如果看不到道了,他的症状,就是把世间的物,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从而随物轮转

人的耳根如果离道渐远了,他的症状就是听世间的声音越来越敏锐

从而为声所转

人的味觉将要离开淡泊之道

他的症状就是能分辩味道的细微差别

如同能分别淄水和渑水一样

人的鼻根离道渐远的时候

他的症状就是能分别各种细微的香臭了

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二个结论:

他必然开始就是燥动不安,奔忙不休的

并且认为自己的忙碌是必然的

这实际上是身体已经不归自己管理了

已经失去了自由

而一个人的心将要迷失

则必然是因为他们肯定了是非

总是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对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显然,事物不发展到极点,是不会反复的

人自己的能力还没有使尽,他是不会认命的

等到人们想起来算命,认命的时候

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开始寻找自我的心理安慰了

心,对于人生,对于修行,对于世界来说,如此的重要

凡是行事之前,必要三思而后行

但众生,就是只爱行动,不爱思考

他们永远在问:我应该怎么做?

你告诉我怎么做?

只是想简单的去做

这都是心中无道

无头苍蝇

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行过东里,遇邓析。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彼来者奚若?"其徒曰:"所愿知也。"邓析谓伯丰子 曰:"汝知养养之义乎?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 奚异犬豕之类乎?"伯丰子不应。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 者,有善治宗庙者,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而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郑国有个地方,叫圃泽

这个地方有很多的贤良人才

而东里那个地方呢,也有很多的人才

圃泽那个地方一个管事的人,叫伯丰子

路过东里

遇见了东里的邓析

邓析啊,名家的著名人物

他就回过头对自己的学生说

我来给你调戏一下伯丰子,怎么样?

为若舞彼来者,奚若?

邓析的弟子听了,很高兴

又可以看老师与人辩法了

就回答说:太好了,非常愿意呢。你快去调戏那个伯丰子吧

邓析就对伯丰子说道:

你知道养人和自养的含义吗?

如果受别人的养育,而不能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这是什么呢?

这不就是狗和猪吗?

他们接收人们的食物而活,却不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再看,养育生物,而让这些生物为自己所用,这才是人的能力

人养了牛马,让他们为人服务

养了猪鸡,让他们成为人们的食物

这才叫人呢

现在,你看看你们这些当官的

天天啥也不干,吃得饱饱的

穿得好好的

还自认为自己执政有功

你们老的少的群聚在一起,本质上,就是为了吃到牛牢猪圈和厨房里面的食物

这与猪狗有什么差别呢?

伯丰子听了,理都懒得理邓析

然而,在跟随伯丰子的人中,有一个级别很低的随从

本来他没有说话的权利

毕竟级别不对等

人家是和伯丰子这个领导说话的

但看见伯丰子不回答

他就忍不住插话了

邓大夫啊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齐国和鲁国,有很多贤能的技术工人吗?

他们个个都是理工的高材生毕业

都是985的文凭

其中,有搞建筑的一级建筑师

治于治理土木工程

有善于雕琢技术金石专家

还有服装设计师

还有音乐学院,获得高级职称的音乐家

还有专门研究学问的

还有从事军事很厉害的

还有的善于各种礼仪活动,专门搞策划的

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但你想一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国家制度

没有明君良相

他们还能发挥作用吗?

美国的马斯克只能在美国出现

难道还能在中国出生不?

中国出生,难道他不卷成个书呆子不?

因此,如果这些人,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们没有得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

也没有得到自己应该取得的资源从事活动

这就是因为国家治理者的无知

也是国家治理者的无能

如果国家是有能力的,能远见的

必然就能正确的使用这些高级人才

所以,你想一想,劳力技术重要呢?

还是用心的管理重要呢?

执政的人,就是我们现在研究所做的事情

你一个研究技术,研究文词辩论的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邓析被怼得说不出话来

看着自己的徒弟,灰溜溜的走了

列子通过这样一个故事

就是要告诉人们,国家一国之心

人有一人之心

不是劳力劳动有多少重要

而是再好的劳动,再努力的工作,也需要明心的指导

才能在一生之中,不患得患失

而让一生不离自己的心道

这也就是修心的重要性所在

如果只是想学一个怎么做

永远只是一个糊涂的被支配的可怜虫

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天下高明的人物

其实不过是流于名俗罢了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眎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掸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为了论证心道的重要性

列子又举了一个故事

说公仪伯这个人,他在诸侯之中,非常有名,有名的地方在于,所有的人都说他和力气很大

堂谿公就把公仪伯力气很大的这个事,告诉了周宣王

周宣王就用重金大礼,把公仪伯聘了过来。

等见到公仪伯的时候

才发现这个公仪伯长得又矮又小

象个侏儒症患者

宣王就问他:

你的力气究竟有多大呢?

公仪伯回答说:

我的力,只能拉断蚱蜢的腿,撒破秋蝉的翅膀

春螽,又叫螽斯

一种类似于蚂蚱的动物

周宣王听了,脸色大变

说道:

我的力气能够撒破犀牛老虎的皮

能够倒拽九头牛的尾巴

我都还是感觉自己的力气太小了

你一个小小的只能拉蚂蚱腿,撒知了翼的力气

竟然以力闻名于天下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公仪伯深吸一口气,然后从坐位上站起来

回答说:

大王,您的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太好了

我的老师,就是商丘子

他的力气,无敌于天下

但是,他的爹妈都不知道他天生神力

为什么这样呢?

就是因为他从不使用自己的力气

我誓死跟随他

他便告诉我一个道理:

人们总是用好奇心来看这个世界

他们只想见他们从没有见过的事物

只想看到人们从未看到的景像

只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只想修一个别人做不到的本事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好奇心的趋使

因此,那些想学木匠的人,总是先看见别人砍木头,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

想学声乐的人,总是先听到了美妙的音乐,从而产生了兴趣,勾起了自己的好奇心

然而,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态

则必然不会有因缘世界里面的难事

一切困难之事,都因自己的内心改变而能完美的解决

因为在因缘的此世界中,行事圆融

看起来,就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样的人,却又永远没有名声

甚至一个家里面的人,都不知道他的能力

如同治理国家,国家啥事都没有一样

人们往往认同的圣贤高才,就是乱世之中的一些人

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糕,最后努力整理的人

现在,我以力气闻名于诸侯

这正是我违背了师父的传教

显示了我的能力的原因

然而,我的力,并不是我能背负多少重的物体

不是这样的笨力蛮力

我是因为有道心,能够用力

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起一个地球

这种能够借助力量,使用力量的力,难道不是远远超过那些使用蛮力和笨力的人吗?

由此可见,修持因缘世界的蛮力笨力横力,奇淫技巧

真不如多读书,多学科学,多掌握用力的能力,修好自己的知见之心啊。

列子通过种种比喻,来告诉世人,修心,改变自己的认知是更重要的事情

而不是去思考怎么做,做什么

然后,达到废心用形的境界

只有去掉一切主观,立场,是非

知见

从内心出发,求真,求实

才能走上正确的求道之路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至此,本期内容就全部结束了

我们年后再继续


  • 列子第二十讲 神交神游神变
  • 列子第二十二讲 以法为师莫作信徒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