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四期
第二十二讲
继续求真之路
列子第四篇,仲尼,讲的就是求真之路
而众生在求真的路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先信而后解
以人为法
如果你相信了某个人
则这个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你都会得到正解
比如信徒,对于他所信仰的人,无论这个被信仰的人,是强奸,杀人还是做了其他
信徒,都会认为这是合理的
信徒是极其可怕的生物
他们的理,就是以人为法
而不是以法为师
也因此断送了求真之路
列子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认为众生迷惑的根源,恰恰在于信字
而醒悟的原因,恰恰是学会了讲理
开始学会了挑战权威
拥有了平等信智
列子举了一个例子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
说是中山这个地方,有一个公子叫牟的人
他是魏国比较贤能的公子
这个人呢,他最喜欢的就是贤达的人一起研究学问
而对于处理国事家事这些凡俗之事,不是很感兴趣
本来,这也很正常
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但是
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
这个公子牟,他特别崇拜赵国的公孙龙
崇拜本身没有问题
人无信不立
但崇拜的对象出了问题
正常的崇拜,应该是崇拜公孙龙的学问
而不是崇拜公孙龙这个人
以法为师
当时,有一个管理礼乐的乐正官,子舆这一类人,就笑话他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
公子牟就说道:你为什么笑话我崇拜公孙龙呢?
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子舆也很直接
就告诉公子牟说:
公孙龙这个人吧,他的行为根本没有人教,学问根本没有同道
巧言惑人,而不得中道,随意发挥,而没有大家风范
喜好奇谈怪论而出虚妄之言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原因就是想迷惑别人的人心,让人相信他
同时,让人哑口无言
与韩檀研究的那些道理一样
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
公子牟听了,非常不高兴
就说道:你为什么这样说公孙龙的过错呢?有什么实证吗?
子舆回答说
我笑公孙龙曾经调戏孔穿
说道:
善于射箭的人,能够让后面的箭射在前面的箭尾中心, 这样一箭接着一箭
箭箭相连
前面的第一箭已经射中了箭靶子
后面的一支箭,还在弓弦上
看起来,就象一根长箭一样
把孔穿吓得个半死
公孙龙还不停止,仍然说道
这还不是射箭最精妙的人
当初,逢蒙的弟子,叫鸿超
有一天,和老婆吵架了
心中气得不行了,就想吓唬一下老婆
于是,他拿出来一个叫乌号的弓,很大很大的一个弓
又抽出一种叫綦卫的箭,很锋利的箭
对着自己的老婆就射了过去
这要是按一般人的心态,早吓死了
但是鸿超的老婆也不是一般的人
这箭射到眼睫毛了,她竟然连眼睛都不眨
箭掉到地上,就象没事一样,自己身上的一点灰尘都没有动
世上有这样射箭的人吗
真有这样的箭术吗?
这就能看出来,这就是奇谈怪论,通过玄论来蛊惑人心
而真正的道,却是在平常日常之中
因此,通过公孙龙吓唬孔穿的这些话,就知道这并不是智者应该有的言论
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公子牟听了,就说道
有智慧的人说的话,当然不是你这样的傻子能够理解的
后面的箭头射中前面的箭尾
这说的道理是射箭的力度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力度完全一样,不是应该形成这样的现象吗?
箭射到眼珠子而不眨眼的原因,是因为箭的力度刚好用完
到这儿就应该掉下来了
因此鸿超的妻子才不害怕
也体现了鸿超对力量和距离的掌握,是极为精确的
这有什么值得疑惑的呢?
虽然在生活中,见不到这样的射箭能手
但从道理上,好象能够讲得通
乐正子舆就继续攻击公子牟
说道:
你这个人吧,就是公孙龙的信徒
即然是他的信徒,你又怎么会不掩饰他的缺点呢?
要知道,信徒永远是最好的托,而且不知不觉中,就会托得非常象真的
这样吧,我再给你讲一些公孙龙的不足之处
公孙龙曾经骗过魏王
他当时说了七大道理
第一个是说,有意不心
如果一个人意动了,想干嘛了,则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心主
是被诱惑所致
世间人和牛马的状态并没有区别
前面有牵着的缰绳,后面有拍屁股的鞭子
这些和牛马一样的世人,总是把前面缰绳牵引的自己,当作主动
而把后面拍屁股的鞭子当作被动
实际上,都是被人操控而已
赏诱在前,为了欲望,就认为是主动
惩罚在后,为了避免灾害刑罚,就认为是被动
但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极其荒谬的,虽然芸芸众生都是这样认为
实则无论是前面缰绳的牵引诱惑,还是后面的鞭子的鞭策,都是被人所动,被奴役的对象
因此,一切意动,即生善恶二维
实则已经失去了自性
没有了自我
如果真是自我,当是无善无恶,如如不动的
这是公孙龙的第一个论点
再看第二个论点
有指不至
凡是你想要说的,想要的,有所指代的,必然不是真实的
指,就是指代的意思
如果是真实的,应该是唯一的,苹果就是苹果,就在树上
如果还需要说苹果,看苹果,无论用耳目口鼻身哪个去指代,也不是真正的实相苹果
因此,指月之指,非月非指
指物之指,非物非指,非至非指
这是公孙龙对魏王说的第二个论点
第三个,有物不尽
天下一切的有物,所有的物质,从来没有消失过
都是分段妄生,分段妄灭
没有一个物质,能够被人毁灭
人只能拆分现象,而不能消灭物质
物质遵守着守恒规则
是不尽的
这是第三个论点
第四论,他说有影不移
所有的影子,都是不动的
影子只能随着光影和实相的变化而变化
看起来变化无常的影子其实从来没有变化过
这是第四个论点了
第五个,发引千钧
一根头发,如果力度是非常均匀的,则能提起千斤的重物
当然,这需要力度绝对均等分散
因此,如果掌控世界,其实并不需要多大力量
只需要能掌握一根头发,就能掌握世界
给一个杠杆,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只需要一个眼神,征服男人就行
这都是发引千钧
这是第五个论点了
第六个,白马非马
认为白色的马,是有限定词的特殊的马,与没有限定词的马的内涵与外延是不一样的
马的含义要远远大于白马的含义
二者不是相等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这是第六个论点了
第七个,孤犊从来没有母亲
如果是孤犊,则应该一直是孤,怎么会有母亲
因此说明了,世间没有孤犊
孤犊必有出处,也有灭处
这一论点,是有争议的
因为公孙龙子的全文中,并没有说到这个条文
所以,造成的解释也比较复杂
从形名出发,这儿应该讲的是没有父母的孤牛
但从列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
这儿的孤犊,有可能是孤独二个字
古人同音字相借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如果是孤独的话,也就是孤独应该是没有出处的,无来由的才是孤独
这是第七个论点
这些言论,违背了自然规律,明显与人们的常识相违背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之不尽
你就说说,这对于悟道有什么用?
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公子牟说道:
你完全不懂这些圣人极致的真言,而认为是错误
其实错误的恰恰是你自己
我给你略微点拨一下这些道理吧
有意不心,说的是如果没有意的时候,大家的心是完全相同的,这正是追求的境界
有指不至,是为了让人们不去指,因为不指,则天下皆至
这是为了追求正遍知
尽物论,说的是有就是常有,必不是无中生有
影不移论,是为了说明一切事物都在没有变化的变化中轮转
发引千钧,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世间本没有高低上下,势是相等的
从而让人们不卑不亢
拥有正常,平等,自由的人格
白马非马,这是形物和名称的差异,世人着于名相,而迷惑了心志
因此需要回归实相才能正解
孤独从没有出处,是说世上本没有孤独
孤独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正觉
如果你感觉到孤独,这并不是证得了大道,而是走偏了路
德不孤,必有邻,这也是孔子所说的话
这些话,哪个没有道理呢?
哪个对思维没有启发呢?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乐正子舆说道:
你现在因为是公孙龙的信徒
所以,你把公孙龙的话,都当作教条了
我的意思是说,你并没有真正去见证公孙龙所实证的境界
只是拿他说过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而已
你说的与公孙龙说的,是有根本差异的
公孙龙是实证的,你却是拾他牙慧的
正是因为这样,如果公孙龙从屁眼里面放一个屁出来
你也会毫无保留的接受
并且当作教条来理解
公子牟突然沉默了
很长时间后
公子牟向乐正子舆告辞
说道:
你等我一段时间吧,让我仔细思考一下你说的话。再来请教你。
信徒对于教条的坚信不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修行
但信徒们是不会自知的
他们永远的理由,都是书上怎么说的,前人怎么说的
名人怎么说的
这就是逻辑学的悖论,诉诸权威
想一想,基督教,佛教,儒教,和道教四派人在一起论法
本来是讨论人生的意义和至理
但基督教在说,圣经上怎么说的
佛教在说,佛经上怎么说的
儒教在说,孔子怎么讲的
道教在说,老子不听
这能论出个结果?
你所相信的佛,在别人眼中,连个屁都不是
还能当证据?
有理说理,保持理性
寻找证据
去自己实践实证
才是求真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