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二十三讲 无能非求道

各位同修,上午好

我们开始列子第二十三讲

继续对正道,作一个总结

古往今来的圣人,都对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而列子对于道究竟是什么,也进行了总结

先看一个小故事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不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尧这个人,已经当了五十年皇帝了

但他不知道天下究竟是治好了呢,还是没有治好

也不知道这天下所有的百姓平民,究竟是愿意拥戴自己呢,还是不愿意拥戴自己

于是,他就招来身边的人询问

你们看看,我治理天下的水平怎么样啊?

身边的人,都说这事儿不好说

不知道

没办法,就问守卫外面的边缰的官员

这些外官也说不知道

问那些已经没做官的人

他们还是说不知道

于是,为了找到答案,尧决定微服私访

到了康衢这个地方时候

听到一些儿童在唱歌谣

这歌谣唱得好啊

说:

要说管理天下的百姓,没有超过这位帝王的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遵守了规则

就象完全没有法律规则一样

这听起来确实很美好

如果法律能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的习惯

而不是成为人民恐惧束缚的条文

则天下是可以说治理得很好的

尧非常高兴

就问这些孩子,这是谁教你们的歌谣呢

这些儿童说:我们是从大夫那来学来的。

尧便很高兴的去问大夫

大夫说:

这歌谣是很远古的诗呢,并不是说的现在

尧抑郁症发作了

原来不是说的我啊

早先的圣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国家是最好的

我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圣王

天天要人们高唱赞歌

结果,其实并不是

尧回到宫里面

就招来舜

把天下禅让给舜

这舜也一点不推辞,马上就接受了

恨不得尧早点退位

你个老头子,又管理不好国家,早点退位让贤多好

列子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人非常容易产生幻觉

总以为离了自己不行

总以为自己是道行最高深的那个

但实际上,只是自以为是

在别人眼中,其实就是一个废物

真的自己不存在了,世界照样转

日子照样过

甚至大家因为没有自己而过得更好

无数的人,在世界上是添乱来的,虽然他们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家人,社会离开了自己,好象不行了。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添乱,也是可有可无的

因此,大可不必自以为是

得仔细的去实证

才是正道

那正道是什么呢?

又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不知道正道的样子,又如何去实证呢?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列子引用了尹子的话来总结全文

关尹喜,就是函谷关的尹子

是老子的第一个传人

深得道的精髓

这关尹喜说道:

道,在自己身上是找不到的

在已无居

但是,形物其箸

只要这个人一去等人接物,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就非常显著了

有道理的人,处理起事情来,是头头是道,条理分明

而无道的人,就是想一出是一出,无头的苍蝇

道,也就是思维,在动的时候,象水一样变化无常

随形随境而变化

永远合符当下

而在静止的状态,就象镜子一样,能够反照自己的得失

让自己得到提升

道与物的关系,就象声和响的关系一样

有声而有响

藏是藏不住的

肯定不在口头上

因此,我们那意识思维和物质,也就是道和物,进行探讨

就会发现,经常有外在的物,违背思维意识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自己还需要更多的更正,对思维进行修证

因为思维之道,是不可能违物的

意识怎么可能违物呢?

谁的意识能把物怎么的滴呢?

真相信那些虚伪的气功?意念?

完全是无稽之谈

所以,真正最好的道

也就是最好的思维

他是不用耳根的

也不用目

当然,也不需要用力

更不需要用心

只需要放松自己

安静的顺从世界的变化

就行了

如果想求至道

而用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来达到

这是完全不恰当的

通过做什么,不可能得到

无论是打坐,参禅,筑基,大有可为,都是瞎扯淡

道,是通过无为,尽可能的放下,尽可能的不做,不干预而达到的境界

如果通过有为法

想做什么去求道

就会发现

明明看到就在眼前

但做着做着,发现不对了,在后面了

用起来,好象到处都是道

什么山医命卜相

都象有道在其中

但自己努力去做

却让自己六根不实,废掉了一生

至死也不能开悟

根本不知道终极的思维是什么

道,也完全不是通过想什么而得到的

不是说,有心的想法,就能修得更高深

当然,也不是无心不思考的人,能够得到的

想要求道,只有一个方法

无为

沉默下来

用好心性

思考完生命中的所有问题,也就自然显现了

这里面,务必要知道,是要思考完人生,社会,世界的所有问题

一切问题都尽解

才能得道

只有有理智的人,才能说自己达到了无情绪的境界

是先有了无上的理智,然后才去掉了情绪

只有能够做到的人,才能谈放下

只有有能力做的人,才能谈无为

这是真正的理智和真正的德行

如果没有理智,哪里会左右自己的情绪呢?

如果自己啥都不会,哪里能做什么呢?

你啥都不会,却说自己是放下

自己求不到名利,却说自己淡泊名利

自己没有能力,却说自己是无为

废物不是得道的表现

得道,不是无能的籍口啊

这些无能,无智的人,不过是一堆垃圾,一堆尘埃

虽然看起来,他们好象无为

其本质却是啥也不会,啥也不能,自吹自摆

这不是理性的

由此,通过关尹喜的话,列子提出了真正的大道

大道无为,是能拿得起,还能放得下

是能驾驭这个世界,弄潮于前沿

还能静安无为,笑谈风月

这正是列子追求的道

即能御风而行

还能无有是非利害

古往今来,圣人都禀着这个思维去追求极道

在东汉二晋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

一直是道教的附庸

都是说是道教里面的佛教

佛教译经的时候,也是千方百计的从道教里面寻找正解

相当于寄生

到了晋代的时候

六家七宗

僧人们开始对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些答案,得之不易

从而才在隋唐时期,大放异彩

走出道教的阴影

我们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

里面有道行的,都是道士

左慈等等

没有一个和尚出场

不思考,无能,绝不是无为之道

道更不是深山古刹

也不是逃僻问题的理由

真正的求道

是直面一切问题

去勇敢的寻找答案

因此,求道的人,都需要精进力

只有大勇猛,大精进

应难而上

才能达到列子所讲的道

到二程提出理学的时候

根据宋朝当时的社会状况

也明确的对道进行了解释

道者,性也

道的本质,就是人性

如何去克制自己的人性,恢复理性思维,就是求道

这一解释,直接为理学的诞生创造了核心

最终到朱熹,得到完全的发展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知道了道是思维,是有为的无为,是能而不为

人们往往还是不知道怎么去思考

思维就是思路,而思路恰恰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正确的思路,才能求得最近最优的正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列子写下了汤问这一章

也就是列子第五章,汤问

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格物,得到人生致理

人最终悟到的最终极的理,究竟是什么

这里,我们需要明白道和理的区别

道就是思维

理,本来是治玉的方法

在打磨玉石的时候,需要根本玉石的纹路,玉石的特点,玉石的状态来设计,加工

尽最大可能的利用好玉石本有的特点

因此,理的本意是顺着纹路理玉

也就是思路的意思

道是思维

理是思路

合规合矩,有证有据的思路

有逻辑的思路,才能保证思维不乱

也才不至于被自以为是的思维误导

明白道是思维,理是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与人交流,也就是交流这二个

得讲道理

也就是你即要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还要讲自己是为才能要这样想

这样,别人就能很轻易的顺着理,看到你的道

然后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正是因为理是求道的保证

因此,从第五篇开始,列子就会讲理了

而求理的起点

就是物

要格物

物就是形色

当我们分析物是怎么来的时候,就是形而上了

根据形色的物而不断的追求他的来源

这就是求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相反,如果我们假定物是存在的

而去思考如何利用物

这就是形而下来了

形而下,就组成了世间诸法

那人们应该形而上呢,还是应该形而下呢?

二者都要尽解,才是道法自然

不可偏废

知道怎么来,是为了更好的知道怎么用

我们看原文

看看古人是如何讨论物的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殷汤问夏革说道

我们开始第一个问题吧

在最初的最初,最开始的时候,究竟有没有物呢?

这一切的形色,也就是有,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吗?

夏革回答说:

如果当初没有物,那现在的物从哪里来呢?

这就比如几千后的后人说我们现在没有物,你认为这样合理吗?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先是思考到,无不能生有

有必然是从有而生

因为此世界看到的一切有,是从最初的有变化而来

这个变化过程,就有了因缘,和合,自然三种起世方式

而最初最初的有,不过是一些光子粒子或者邻虚尘

亘古未变

这问题更复杂的地方在于,不在在物质守恒

物质守恒,按现代人还是能理解的

复杂的在于,最初的邻虚尘,也就是那些光子,上帝粒子究竟怎么来的

列子没说

殷汤没解

实际上,老子有解,孔子有解,佛佗有解

还有很多圣人有解

认为这些最初的东西,是伴随着时空一起产生的

当有时空的一刹那,这一切都存在了

而时空之外,无时无空

寂然不动

这一切,自然也就无有了

要实证到无时无空的状态,明白这是意识思维的陷阱

极其不容易

也超过了理的范畴

因此,殷汤就不再探讨了

说明白了,就是这个境界,只能自己达到

理的极限,只到最接近虚空的邻虚尘

最接近无的上帝粒子

就没了

再上面,不讲理了

测不准了

即那个状态,属于空无一维性

即空即无,是空是无

因此,殷汤不再问这终极的理外的道

而是继续问:

如果物是亘古就有,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

那物有没有先后顺序呢?

夏革回答说:

物的开始和结束,没有一个开端

最开始是无极的

都是不断的因缘和合组合变化

在不增不减中,给人们创造了发展的幻觉

如同水

一会儿是水蒸气,一会儿是流水,一会儿是坚冰

一会儿是冻雨,一会儿是霜雪

变化无常

开始可能是结束

结束可能是开始

而人们以为的前进和发展,可能是退步和落后

人们以为的落后,原始的生产,青山绿水,新鲜的空气

可能是后面科技努力发展的方向

科技努力发展到最后,可能只是让人们吃上安全绿色的食物

呼吸新鲜无害的空气

把自然治理得青山绿水,没有污染

谁又知道物的变化呢

想法就是规律

而想法是变化无常的

因此,物的变化是没有顺序的

垃圾可以做大用

而人们认为珍贵的珠宝,可能一无所用

因此,物是没有先后的

然而,不要问物开始之外是什么,或者这一切变化为事的事先是什么

这是我所不知道的

如果讲理,只能讲到我现在讲的这个层面,已经到了极限

再往上,只能自证自明了

殷汤又问道:

如果这样的话,那整个四面八荒也算是一个大物了

这个上下八方的大物,有没有极限呢?

也就是我们宇宙之外是什么呢?

宇宙之外是什么呢?


  • 列子第二十二讲 以法为师莫作信徒
  • 列子第二十四讲 不以形别而以智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