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更新
列子第四期第三讲
继续回到格物的问题上
看起来千变万化的物
实则都是不增不减的最微小粒子不断组合而成
随识所现,而称名为物
物只有变化,和合,而无增减
无垢净
即然如此,显然世界也是一个物
宇宙也是一物
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元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即可以无穷大
也可以无穷小
殷汤问夏革,那宇宙有边界吗
有极尽吗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不可证实的问题
因此,夏革说:不知道
但是,殷汤继续问
夏革就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了
于是,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讲理
他说:
我们应该这样去思考
如果是无的话,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无肯定是无极的
如果有极有界有边,显然不能称为无
但如果是有的话,必然是有边界的,有尽头的,不然不能称为有
这是人识能理解的极限
我是怎么样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的呢?
无极限的外面,必然再没有其他的无极限
不然就陷入了思维的紊乱,而无限循环
无尽头无尽界的里面,也必然是无尽无界的
这样才能称名为无尽
在确定了无极再没有无极,无尽再没有无尽之后
我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
知道了宇宙的概念是无极的概念
而如果宇宙的概念是无极的,必然也是无极无尽的
而不知道他有极尽这样的说话
如果谁认为他有极有尽,是全有的,则需要这样认知的人来举证论理
而不是我所能证实的问题
古人对于求证,是非常严谨的
尽可能的希望即有思路,有证据,有方法,有结果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道:
四海的外面是什么呢?
这里面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概念
八荒四荒,这些广大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宇宙这样的概念
而四海这样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世界这样的概念
有大小的含义不同
汤非常好奇,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又是什么样子呢
夏革回答说:和山东一样吧
汤就问:你怎么证实和山东一样呢?
夏革回答说:
我曾经往东,走到了东营
问东营的人们,你们的东边是什么呢?
东营的人回答说,和我们东营一样啊,也是人啊,车啊,树啊,草啊,房子啊
我又往西,走到了豳州
问豳州的人们,你们的西边是什么呢?
豳州人也回答我说:和我们豳州人一样啊
也就是些人啊,物啊,房啊,牛啊,马啊之类的
由此,我就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世界的其他未知地方,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一堆微尘变化组合的现象而已
只存在大小包含的关系
比如我们外面还有更大的国家,国家之外还有更大的地球,地球之外还有更大的星系
无有穷尽
由此可见,包含万物的那个物,和包含天地的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万物因此,是没有穷尽的
而天地之外,包含天地的物,也是没有穷尽的
我又怎么知道天地的外面,不是更大的天地呢?
这是我没有办法证实的事情
但是
我们可以这样去想
天地的本质,应该还是一个大物
一个整体
只要是物,就有不足的地方
有不足的地方,就应该还有更大的天地在外面
这才有了古代的那些神话
比如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上的缺口
砍断大鳌的足,当作柱子,立在四边,撑起天地
这才有了后来共工氏和颛顼争帝位
结果争输了
共工氏一发怒,就用头撞了不周山
把这天柱子给撞折了
地就没有了维系的支撑
因此造成了天向西北方倾斜
而日月星辰就在西北方显著了
地呢,就在东南方不足了
于是,百川之水,就流向了东南方
这是中国的地形
可见,天地之外应该还有天地,乃至于无穷
毕竟任何物,都是有缺点的
有界就有缺点
就必然还有外面
只有无极才能无尽,才能达到无边识
有了这样的格物基础
就会对物产生根本的疑惑
物究竟是什么?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皆是物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汤又继续问:
如果按这样的说话,那物究竟有没有粗细,大小,长短呢?
有没有相同与不同呢?
这问题就非常复杂了
实际上,这问题的直接结果,就是庄子后来的齐物论
而造成的思想境界的提升,则是庄子的核心思想,逍遥游
人怎么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
就是因为想通了这个问题
但这问题,不好想通
人拘于人识,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识物的
识阴阻碍了认知的提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夏革从一个神话说起
夏革说:
我给你讲个神话吧,或许你就从比喻中醒悟了这个问题
在渤海的东边,不知道几亿万里的地方
有一个巨大的沟壑
实际上,就是一个无底的山谷
因为下面是没有底的
所以这地方叫归墟
四面八方九野的水,都流向这儿
甚至天上的水,也流向这儿
而这个地方,却不增不减
显然,这只是神话
古人无法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
不能想象水流向大海之后,是蒸发到天下
然后又落了下来
因为对水循环不清楚
所以看着不断东流的水就想象出了这样一个神话
但夏革要讲的,显然不是水循环的问题
他继续说道
你就说这水多不多就完了
全世界所有的水,都聚在这儿
因此水面是非常大的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这里面,有五座仙山
这个要记得,现代很多道家,一吹就吹这五座仙山
第一座仙山,叫岱舆
第二座仙山,叫员峤
第三座仙山,叫方壶
第四座仙山,叫瀛洲
第五座仙山,叫蓬莱
这些山也是非常巨大的
高下的周长有三万里
顶上的平处,有九千平方里
这五座仙山之间的距离,有七万里
别看他们间隔有七万里,但他们是邻居
这些仙山之上,各种建筑都是金玉造成的
上面所有的禽兽,都是纯色的
珠玉一样的树木,都是一丛一丛的长满了山上
这些珠玉树,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实,非常美味
吃了能令人长生不老不死
而在这山上居住的人,都是非仙即圣
他们没事就在五座山上飞来飞去的串门
就象我们邻居串门一样方便
这些飞来飞去的仙人,实在太多了
车水马龙
不可计数
夏革也不是为了诓人去当神仙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他要继续委婉的讲一个道理
他继续说道:
这五座山其实是漂浮在归虚的水上面的
下面没有根
啥都没有连着
因为没有根,所以五座仙山,就象船儿一样
经常随着波涛上下荡漾
这太不好居住了
仙圣人就很不满意这个现象
于是,仙圣人选择了人大代表
天堂开人大会议的时候,就当提案讨论
天帝想了想,也确实害怕这仙山往西边飘啊飘啊
飘得不见了
那样,不是这些仙圣没有住的地方了吗?
于是,天帝弄了一个方案
命令北方之神,也就是禺强来负责这个事情
弄十五个巨熬过来,用头给顶着这五座仙山
为什么是十五个呢
这是为了三班到
五个一班
三班轮着倒
但不是一天换三班
而是六万年换一次班
从此,这五座仙山再也不随波飘荡了
如此看来,这巨鳌应该是非常大了吧?
一只巨熬能顶起一座仙山
而且一顶就是六万年
只相当于我们八小时的工作量
然后,如果你认为这巨熬就是最大的动物了,那就错了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当时,龙伯国里面的人,更大
这龙伯国的人有多大呢?
这么说吧,他们抬起脚来走路
只需要几步,这五座山就走完了
有个龙伯国的人,闲得没事,就去钓鰲
只用了一个钓,一下子就钓了六只鳌
这一下,不得了啦
换班都换不齐了
这龙伯人把这六只熬,用个小袋子就装在了一起,背起来,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把六只鳌的骨甲,用来钻孔占卜
他这是爽了,好玩了
但是五座仙山就倒了祖宗八辈子的霉
其中的岱舆,员峤这二座仙山,就流向了北极,最终沉入了大海,再也不见了
仙圣因此无家可归,需要搬迁的,都是数以亿计
天帝的脑袋都大了
那一段时间,天帝天天都是处理这些搬迁的上访户
搞得天帝大怒
就给龙伯国降下了灾难
同时,让龙伯国的人民,变得非常矮小
有多小呢?
到伏羲神农的时代
这些国人,就只有几十丈高了
他们太痛苦了,自己怎么变得这么小了呢
夏革讲完这个神话故事
就是要让汤理解到,物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人在其中,不过微尘
然后,他又开始讲小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憔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 名曰诤人,长九寸。
从中州往东,四十万里的地方
有一个叫憔侥国的地方
人的长度只有一尺五寸
他们也称为人
到了东北极地那儿
人更小,只有九寸高
还是叫人
无论是龙伯人,憔侥国人,东北极人,还是中国人
他们虽然身形悬殊很大
龙伯人看其他人,得用显微镜去看
才能看到我们
我们看龙伯人呢
总以为这是高山
大小虽异
但是,他们的心性有差别吗?
一个高大的人,一个低小的人,他们真的有差别吗?
显然,形上的差异,是因缘造就的
要依智而不依形
从智慧上来说
都是人
心性是没有差异的
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在湖北荆州的南边
有一种叫冥灵的树
五百岁为一个春天,五百岁为一个秋天
这应该是很长寿了吧?
但是,上古还有一种大椿树
以八千岁为春天,八千岁为秋天
这都是植物
与之相反
在那些腐烂的土壤上面,有一些细菌,真菌
他们早上生,天没黑就死了
比如竹荪
这也是植物啊
从心性上来说,他们没有差异
只是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罢了
如果这还不能理解物没有大小粗细长短之分
没关系
再继续
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角虒>俞师旷方夜擿耳俯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在春夏季节里面,有一种小虫子
名叫蠓蚋
他在下雨的时候出生
太阳出来就死了
这也是生命啊
然而,在北边的北边的北边
有一个叫冥海的地方
那是天然形成的一个大水池
里面有一种鱼
他的面积达到了几千里
长度无法计量
他的名字叫鲲
那里面,还有一种鸟
名字叫鹏
大鹏的翅膀,就象天下垂下的云彩
他的身体与翅膀是差不多大小的
就能想象得出来,大鹏鸟有多大
世上的人们怎么知道有这样一种鱼和这样一种鸟的呢
传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见过他们
而伯益知道后,给他们取了这个名称
到夷坚的时候,听了这个事情就记录了下来
这也只是一个众生而已
在江浦之间,生有一种小虫
名字叫焦螟
他们成群结队的飞在蚊子的眼睫毛上面
还感觉很宽敞
互相之间,不会发生撞车事故
在蚊子的睫毛上面住宿,生活
蚊子都无法察觉
就算是离朱,子羽这些眼睛极好的人,在最明亮的白天,仔细的观察
也看不见这些小生灵
就算是俞,师旷这些听音的奇才
他们把蚊子放在耳边,仔细的去听
也听不到这些小生灵的动静
但是,这些微生物,又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呢?
那是因为当初
黄帝和容成子,在空洞山上的时候
他们斋戒了三个月
达到了一个极深的境界
这一个境界,叫心死形废
什么叫心死形废呢
就是心再也没有任何的变化
至于形体物色,也完全不见了
达到了未始有物的高深水平
这时候,他们用元神去看
就看到了这些微生物
在他们用元神看微生物的时候
很大很大
就象嵩山一样巍然耸立
然后慢慢的用气的变化去听
这些微生物发出来的声音,就如雷霆之声
这才知道,世界之上,有这些微生物的存在
显然,世上一切的物,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更没有大小,长短,粗细之分
都是心性的显然
大人与小人,大物与小物,毫无差异
小没有尽头,大没有尽头
物象非真
随识化现
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达到逍遥的神仙境界
如果不明白,没关系,我们明天继续,为什么看破了这个问题,就能逍遥自在了
根本原因就在于,所有的物,都是意识形态的反应
而非实有
慢慢就看透了物背后的本质,其实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