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四十三讲 吉凶祸福出影响

我们开始新一期的列子系列课程

也是列子系列的最后一期

书接上期

影响,是古人发明的重要的词汇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好象很容易理解

但那只是表面现象

影响一词,来源深远

早在《尚书》里面,就出现了影响了词

《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就是施惠,恩惠,有利的意思

迪就是乃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经常有利于环境,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世界

你会发现世界,社会,环境也给了你吉祥的回报

但如果你的人生法则,就是斗天斗地斗人

以违逆环境为教条

你会发现自己最终也受到环境的报应,显现各种凶险

这是中国人类,对吉和凶进行的深度思考

并且认为,吉凶产生的根源,都是由于自己的原因

环境就是自己的影响和回响

到了易经,更是指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由于各种影响的吸引力,将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团体和不同的认知

结果就造成了吉和凶

比如某某粉丝团

俄粉

乌粉

等等

都是相互影响造成的

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出了问题

荀子,是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的儒家人物

他在理解了列子对于影响的论述之后

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世间法则进行了解读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为什么物类群分,造成了社会各种派系的斗争,让人们不能独善其身呢?

究其根本,是有开始的地方

这个开始的地方,是人荣和辱的根本

这一切,都必然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和状态,造成的影响

如同肉烂了,就会长虫一样

肉烂在前,必然影响召至虫的繁殖

如同鱼烂了长虫子一样

鱼烂在前

才有了虫子的生长

人因为怠慢,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必然要受到影响的回噬

所以,才让自己有了各种祸灾

人都是因为各种用强,才自取其辱

又因为能放下自己,柔顺通变

而结束了灾难

为什么那些邪气,秽浊的事物,就能沾在自己身上,不肯离去,给自己造成各种灾难呢?

究其根本,就是嗔心作怪,是自己有怨心

看这些能散发能量,能生火产生热量的热源

比如干柴啊,燃气啊之类的

就会发现,火其实与干燥是分不开的

大地,看起来是一样的平

但实际上,水能找到湿下的地方聚集

草木成种群的生长在一起

禽兽也各归于自己的类别

各种种族,族种的形成

都是因为影响,从而让物各归其类,产生的世界根本现象

因此,箭靶子立起来了,箭也就来了

树木长茂盛了

人类的刀锯就来了

森林成荫了,鸟儿自然来栖息

做酒的人,酒做酸了,坏了,里面就会长满了小虫子

凡此种种

荀子和列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人说的每句话,都是可以召祸的

这叫祸从口出

兑卦属金,而主肃杀

天下纷争,莫不是价值观造成的言语冲突发展而来

语言艺术,是人类最有用的最厉害的艺术和武器

人的行为,是被侮辱的根本

一切的侮辱,都是自取其辱

于是,荀子和列子,以及历代圣人,得出一个修身的要点

那就是从自己的言行改变做起

君子慎其所立乎

君子是需要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恰当的

从而让影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影响力,是人的根本魅力和人的根本气质体现

是人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力量

由此,荀子进一步指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zá。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古代的圣贤学者们,都是为了修正自己,改变自己而去学习

而现在的人们不一样了,他们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变他人而学习

这就是刀和刀把的关系

刀把才是自己握在手中的关键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刀刃

君子的学问,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体现更健康的影响力

而小人的学问学习,都是为了赚点钱,为了获取外部的利益

显然,我们并不知道世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因此,如果别人不问,你就告诉别人,这是错误的

这就是好为人师了

一切言语,在不同的人听来,反应完全不同

吉凶完全相反

因此,只有别人问了,才能告诉别人

别人问一,你就答一,这是正确的

如果问一,你答了二

这也是错误的

这就是显摆了

好为人师和显摆学问,都不是修身养性之道

君子如向矣

向,就是响

通假字

君子在处事为人上面,就象回响一样

别有人问,则必有其答

有一问,则必有一答

不多不少

恰到好处

这都要求修行人,要保持谦虚,无我的状态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列子说道:

如果一个人状态很佳,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啥都懂

这是自是的人

其本性就是骄傲,总感觉自己比谁都牛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信条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做事

一切不顺利,都认为是世界不屈就自己的原因

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最牛的

这样的二类人,自以为是的和只相信自己才能的人

都是不能给他们说道的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永世不得出来

因此,人如果不讲道理了,只是根据情绪情感和立场来行事

道都没有了,又怎么可能行为不出问题呢?

那些太相信的人,别人就不会告诉他其他的道理了

别人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和道理

就算是再牛逼的国家领导,也不过是强君变昏君

大智变弱鸡

可见

贤能的人,在于利用合适的人

在于能够听到众生的呼声

只有这样,才能年纪虽然大了,但智慧不衰减

老糊涂了,但行事从不乱套

这就是众生的力量

治理国家的难处,在于知道贤能的人,而不在于自己是不是牛逼

修行也一样,在于向万物学习

而不是一味的去强迫世界屈从自己

顺从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宋国有一个人,为宋国的国君拿玉石做了一片楮树叶

这楮树叶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才精心打造而成

他的叶脉,叶柄,做得微妙微肖

肥瘦得体

上面细小的毛,都处理到位

繁密而有光泽

他实在太象楮树叶了

把这片玉石打造所楮树叶,放在真的楮树叶中,没有人能分别出来

可见做得有多么象

这人因此,得到宋国的尊重

被称为玉石专家

天天发表各种看法

总之,以技巧,在宋国过上了上等人的日子

列子听说了这件事情

就说道:

如果天地间的这些树木,需要三年,才能长成一片树叶

那这世上长树叶的植物就没有了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在规律的面前,在自然的面前,树木生长树叶,那是极其容易的

这是道之所化

根本不需要智巧

而用玉石打造树叶的人,就是用智巧的人

他那种工作效率,不过就是背经离道

脱离了实际

真正懂道的人,不会凭智巧处事

而是顺从自然

顺从自然,顺从道化,就是在修练自己的智慧

守住这种自然的心,极其难得

而这种心的极限,就是三清天

难得的人间清醒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列子很穷的时候

脸上都饿得发黄了

这时候,有一个门客,对郑国的宰相子阳说道:

列子这个人,是非常有道行的人,现在他居住在你管理的国家里面,却过得很贫穷

你难道不是喜好这些高尚之士的人吗?

子阳听了,马上叫官员带着粮食去送给列子

列子走出来,见到子阳派来的使者

再三拜谢,但却推辞粮食

坚绝不收

使者没有办法,就回去了

列子回到屋内

他的妻子就埋怨到:

我听到的有道行的人,都能让身边的人获得快乐

能让自己的妻子过得舒适,开心

这种平常心,无所不容的包容心才是道

现在,我们一家都饿得揭不开锅了

你却推辞掉宰相送给你的粮食

我就纳闷了

你天天修道

你现在这样拒绝不收礼

这难道不是还在命运的轮回里面,自以为是吗?

哪里有无我,哪里有道德的显现呢?

列子就笑了

说道:

子阳并不是真正懂我的人

他仅仅听了别人的话,就真的以为我是有道行的人,从而安排人给我送粮食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子阳极其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啊

现在是好的影响,就送我粮食

但如果别人一说坏话呢?

那不是我也跟着遇难吗?

如果他真是懂我的人,是为了道而礼贤于我

肯定会亲自过来问道

哪里会是听人说了,安排人来送礼呢?

这件事以后没过多久

郑国的百姓果然作难,而杀害了子阳

列子得以幸免于祸

通过这件事情

我们能看到,顺从自然,是顺从自然的规律

是智慧的体现

而不是盲从

更不是信徒

不是行为上有什么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

而是为了追求明心智慧

向自然学习

在相互影响的因缘世界中

卓然独立

明心见性

智慧,就是这一切影响的源头

也是吉凶祸福的根本

修持自己的智慧,与修持外在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就能理解自己的智慧与方法法则的差异在哪儿。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话说,鲁国有一户姓施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二个儿子

老大喜爱学问,书读得多

老二不爱读书,就爱舞枪弄棒,喜欢打仗用兵

喜欢读书的老大呢,去了齐国,齐国人爱学啊

齐侯将他召到自己的门下

并让他做了齐国公子们的老师

太子太傅了

了不起的成就

而喜好兵法的老二去了楚国

用兵法劝说楚王

楚王非常高兴

让他掌管三军

这一户人家,出了这一文一武,左右二个国家的大人物

俸禄足够让一个家族用之不尽

爵位足够让所有的亲人感觉到荣幸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这施氏一家,有一个邻居,是一户姓孟的人家

也同样有二个儿子,学习的也是一文一武

但却过得非常窘迫

孟氏非常羡慕施氏一家的荣华富贵

又发现自己也是样的文治武功,与施家不相上下

就诚心的前去请教

问他们是怎么做到这样荣华富贵的

施氏家的二个儿子,就把自己怎么劝说齐王,楚王的细节都说得清清楚楚

注意事项也交待得明明白白

毕竟邻居一场,也希望孟氏一家能够辉煌腾达

孟氏搞明白了所有细节之后

孟家好学的那个儿子,学文科的

就去了秦国

给秦王讲仁义道德,狗屁文章

秦王听说,说道:

现在天下诸侯之间,天天打仗,都凭借武力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 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 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一个国家所要强调的,就是用兵

兵精粮足

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秦国

这就是灭亡的方法

这肯定是敌国叛来的奸细,乱我朝纲的

因此,秦王将这个孟氏的读书人,给阉割了

处了宫刑,才放他回去

孟氏的别一个好武的儿子

以兵法来劝说卫侯

卫侯说道:

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

处在各个大国之间,小心周旋

大国,我需要去迎奉他们

小国,我也需要去和他们搞好关系

这就是求一个安稳过日子,谁也不得罪

你现在让我重视用兵

这灭亡只在分分之间

你没看见萨达姆,卡扎菲他们吗?

国小而好强

而自取灭亡

如果我让你全身而走,你必然还要用这一套歪理邪说去祸害别的国家

如果别的国家真的听了你的主张,认为强权就是真理

那就必然要入侵我的国家了

这就是我的隐患啊

因此,将孟氏的这个学武的儿子

给把双脚砍了

然后才扔回鲁国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等孟氏的二个儿子回到家中

孟氏父子痛哭不已

并认为是施氏一家在害自己

就去法院起诉施氏,要他赔自己几百上千万。

不过,在起诉之前,先去施氏一家,要找他们的麻烦

问施氏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一家

施氏就申诉道:

天下的事情,能够让自己合符时代时节,就会昌盛

时代要求你什么,你就做什么

如果违背了时代时势

纵然再牛逼,也必然祸患及身

就如同到了热兵器时代,大家都用枪用炮用导弹

你却练成射箭天下第一

然后去前线打仗

究其根本,就是不合时宜了

你们二兄弟所有的学问和我们二兄弟完全一样

我们怎么劝说国王的,也给你们讲得清清楚楚

虽然道是完全是相同的

但做下来的结果,最后的功劳,却是完全相反的

我们荣华富贵了

你们却反而召祸了

这就是一点,你们失去了时机时势

而并不是行为和方法有什么错误

你们没有智慧,用错地方了

而且天下的理,就没有永恒正确的

也没有永远错误的

前面可能用得很好,但现在却被抛弃了

前面没人要的东西

现在可能成流行走俏货了

这用和不用,是没有固定的对错的

都是需要自己去顺应时代

找准机会

遇到对的人,对的时间,说对的话,才能做成对的事情

这处事本没有固定的方法

完全是智慧的体现

你们缺少的并不是方法

而是你们脑子长锈了

没有智慧

去给秦王讲仁义,去给卫国讲用兵

这头上是长的猪脑子吗?

猪脑子也没有这么笨呢

只是一味的寻找技巧方法,而不懂得自己智慧的重要

就算是学识渊搏如同孔子

兵法高深如同姜太公

去哪儿不是一样的受穷召灾呢?

就是自以为是的蠢货嘛

孟氏父子听了,突然就释怀了

虽然施氏言词激烈

自己也能理解了

就撤诉了

对施氏说道:

我现在才明白,内在的智慧,远远比强大的术数重要的多

请你不必再多说,我已经真的理解世间吉凶祸福了。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

就能知道,学术数,学缠论,学各种赚钱的方法

都是自取穷途

赚钱,根本是思维智慧之道要开窍

顺时顺节顺变,懂得变通

才能逢凶化吉

哪有固定的方法让人赚钱,让人当官,让人健康呢?


  • 列子第四十二讲 持后而处先的圣道
  • 列子第四十四讲 忠信人之本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