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四十二讲 持后而处先的圣道

列子通过七大篇文章

告诉了人们道是什么

人应该如何从自然开始

一直去追寻真理的脚步

达到不惊不怖不畏,内心明了一切的境界

从此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畏惧

更没有生死的困惑

这些道理,看起来,非常有理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

又是哪么的遥远

好象说了,又好象没说

好象理解了,但还是要上班

好象明白了,但还是要打工赚钱养家

那对于普通人,究竟应该如何去做

才能合符天地大道

无拘于世呢?

真的是放弃法律,不为刑名所劝

远离政治,做个山野村夫吗?

真的是抛家弃子,只顾自己吗?

在此世界因缘的重重束缚下,人心如何得以解脱呢?

这就来到了第八篇

说符

也就是说,普通人,究竟应该如何去思考,去做

才能与大道相符

纵然今生未明

也种下未来智慧的种子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列子曾经跟随壶丘子林学习道法

壶丘子林就告诉他说:

你如果知道持后之后,也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持身,就是修行的意思

修行,就是修改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正确的去做

明了的去做

而不是象一个无头苍蝇一样,焦虑中乱冲乱撞

列子听了,就非常好奇

就说:

我非常愿意听您讲一讲什么是持后

壶丘子林就说道:

你只需要看你自己的影子

就可以明白什么是持后了

列子于是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影子

他发现,当自己蹲下的时候,影子也弯曲成一团

当自己站立的时候呢,影子也直立起来

再仔细一想

影子的弯曲与直立,完全是跟着自己的行为来的,并不是影子本身真的能够弯曲和直立

由此,他终于明白了持后之道

影子的屈与伸,完全是由于他物造成的,而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反应

这原来就是老师说的持后而处先的道理啊

所谓持后,就是务必要观察自己行为的影响,究竟造成了世界什么样的变化

所谓处先,就是自己才是一切变化的源头

也就是说,自己的环境,自己的世界,自己周边的一切,其实都是虚幻不真的

所有所有的这一切世界现象

其实只是自己的影子

是自己召感和影射而显现出来的

自己才是世界之心

自己内心的透彻,则世界必然明亮

自己内心的通达,则世界必然四通八达,无往不利

自己内心充满了仇恨,则世界必以仇恨相报

世界,本来就不存在

都是自己的心影

因为自己才是世界之心,才是造世之主

自己才是变化之王

处于一切之先

当自己还是婴儿的时候,对世界没有恶意

世界对自己也充满了善良

当自己开始思考的时候

自己想到什么

世界就成为什么

自己充满了邪恶,世界就没有正义

自己充满了道德,则世界就全是道德的绳索

这是一切道法的根源

由此,天下的内道,也就是从自身出发

又分为了二大流派

一派侧重于自己的冥想

去改变自己,创造一个透达,无病的结界

这一派,在修身上面,以黄庭经为主

另一派,则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左右世界

这就是祝由术了

也就是符咒的学问

但无论哪些法术的诞生

都不外乎是建立在列子的持后而处先的道上

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关尹就对列子说道:

一个人说的话,是善良的,是搏爱的

他得到的世界回响,也是善良的,搏爱的,仁慈的

一个人总是恶语相向

则世界对他的回响,也必然是恶意的,最终伤害了自己

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是牛顿力学保证的

任何言语的力量,都必将回报给自己

一个人的行为,是为了长远考虑的

则一个影响的世界,必然是为了长久出发而存在的

一个人只顾及眼前的短视行为

则他的世界也必然如同流沙

变化莫测

而无常态

在道家这种持后而处先的思想之下

一个伟大的名词,就此诞生了

这个名词,叫:影响

天下都是自己自己的影子和回响

你影响了此世界的一切

你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也最终必然会被世界的回响所影响

从而吞噬自己

永无出期

一切的解放,放下,自由

都是自己的内心先达到这个境界

世界才进展到这个地步

一个人的名声,就是自己平素道德的回响

一个人身体和世界的状态,就是自己行为的影子

吃太好,三高的身体就出现了

胖瘦大小寿命长短

莫不是自己行为的影子

因此才有了这样的话:

人要务必谨慎自己的言语

因为一切的因缘会因为你的言语而应和

世界在应和你的言语

一个人的行为,要务必小心谨慎

要知道,世界都会随着你的行为而变化,都会追随你的行为

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所以

那些伟大的圣人,总是见出而知入

看见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就知道了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

看见他的表现

必将知道世界如何对他

观察他给予了世界什么

就知道世界将回报给他什么

这就是先知的道理

世人总以为,那些能掐回算,先知先觉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其实没有什么

他们,不过是精通于影响之学罢了

说到底

这些圣人们,不过是因为用人们的行为当作标准

去考察人们自己的得失成败

但众生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众生总是要求世界如何如何,他人如何如何

从不感觉到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影响

人如果爱我,我也自然会爱他

人如果恨我,我也自然会恨他

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商汤和周武王

就是因为爱天下,所以当了天下之主

夏桀和商纣王,则因为不爱天下,作恶于天下

也因此失去了国家

这就是考察

通过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

早就能知道这样的结果

而不必要翻历史书,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才后知后觉

考察和标准,如果都明白了,而自己还不改变自己的内心,不从自己出发去修行

这就如同想走出房屋,但却不想不通过门出去一样

也就象走路的人,不在路上走,偏偏自己在山上乱撞一样

如果没有持后而处先的道在心中

只是一味的去追求金钱,财富

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别说钱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就是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你能解决没钱的问题吗?

不过妄心执著,假借外缘,希望外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却不想外境,来改变自己的无知而固执的心态罢了

我曾经努力去思考神农,炎帝他们的行为表现

也曾经详细的考察了虞,夏,商,周这些历代的圣人著作

还广交天下朋友

与天下的贤人法士交流

就发现一切存亡兴废的原因,离开了持后而处先的影响之道

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影响

都是因为自己

是自己的言行,造成了影子世界

同样,也是因为人们自己的言行

才造就了尊贵与富裕这样上等的生活

贱民之贱,在于自我作贱

贫民之贫,在于自我执著,不能开放内心

不作则不死

因此,真正学道成功的人

应该都站在世代的前沿吧

他们改造着这个世界

同时也享受着改造世界带来的影响

他们左右着潮流

也享受着潮流对自己的洗礼

他们象水一样,不拒任何事物

却象山一样,那样镇定自若

就象一切都没有发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严恢就问列子说道:

你说问道学道的人,也可以得到富足尊重的生活

现在去抢夺宝珠,开采黄金,家里有矿的人,不也是富足的人吗?

为什么人们不直接去追求钱财,而要先学道呢

列子回答说:

夏桀和商纣王,作为一国之君

富甲天下

威镇四海

他们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而轻视道德的作用力

最终,这样的权威和巨富,也如烟云一样,消散无迹

很庆幸,我说不出你这样的话,也就不用受你这种思想造成的世界的影响

人如果没有道义

那就只是一个为了吃喝色情而活着的畜牲

本质上,和鸡狗没有二样

人如果把弱肉强食当作真理

认为胜者为王

这就是认可了自己一身的奴隶身份

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毕竟,世界这么大,总有人胜过自己

这不就是禽兽吗?

一个人怀着没有道义的畜牲思维,怀着胜者为王的禽兽思想

却想别人尊重自己

这是何其可笑的事情

而当别人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时候

当别人明白自己就是披着人皮的畜牲禽兽的时候

也就是自己痛苦和灾难发生的时候

危险与屈辱,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这正是学习道理的意义所在

人不学,不知义

只有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内心

内心清静无为了,世界也就是宁静平静了

内心和谐顺应了

身体与世界,也就无病无灾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改变自己处先的少

要求世界改变顺从自己的多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曾经学习射箭,射中了箭靶的中心

就去告诉关尹子

尹子就问他:

你知道你是怎么射中箭靶的吗?

列子非常惊诧

我不知道啊

关尹子就说,这不行

你还得回去学习

列子就回去了

又学习了三年

又来告诉关尹子

尹子又问道:

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射中箭靶子了吗?

列子说道:我已经想明白了

关尹子说道:这样就很好了

你从此终生,守住这个道理

不仅仅是射箭方面

去治理国家,修行养生

都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说

圣人从来不看结果,而看你这样做的原因

这与现在的老板,只看结果,不看动机恰恰相反

那列子通过射中箭靶子,究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列子虽然没说

只说自己知道了

但孔子还有很多古代的圣人说了

这道理很简单

那就是

你在练习射击的时候

有二种情况

一种是射不中

一种是射中了

射不中的时候

你会怎么做呢?

责备靶子吗?

责备环境吗?

都不会,是吧

你会认为是自己的技术不够

继续练习

通过不断的改变自己

最终才能射中箭靶子

如果射中了呢?

这就是自己行为端正,思想无邪

一心一意的结果

因此,射箭之中有大学问

孔子甚至认为,君子之争,必也射乎

如果君子之间要比赛,也是射箭最好

没射中,就是自己不行

这没有任何理由

如果人们处事的方法法则,都随时守着射箭之道

也都从改变自己开始

处先而谨慎

必然后面的影响也是正常的

自己得到的回报回响,也必然是有益于自己的

历史推进了二千多年后

到了公元十六世纪

马丁路德终于出现了

他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革

其中一个重点

就是认为

你做得好不好,离上帝近不近,死后能不能上天堂

不是由牧师说了算

不是由别人说了算

而是你当下的结果和因缘,是不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善

你环境越来越好,富贵越来越充足

说明了一点

你就没有做错

而不是哪个法师,牧师能够否认的

在这样的新教理论下

一大批世界前沿的人,开始向上帝证明自己

比尔盖茨

马斯克

等等

他们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

道德在心中

世界才是想要的模样

而这样的思想,列子早就知道了

他御风而行

顺从世界的潮流

站在世界的前沿

从不排斥一切文化

总是云淡风轻的看着这个世界

这或许就是列子想要告诉世人的最后的话


  • 列子第四十一讲 无名利而不排斥名利
  • 列子第四十三讲 吉凶祸福出影响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