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 讲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师讲解: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当然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以及这本书所讲的范畴。

    道,讲的是个人的思想状态,德讲的是现实中的处境,在众人眼中的样子。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道,别人想我们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德,道与德,一个是内在的心灵,一个是外在的表现。整本道德经,就是希望人能达到内在的心灵思想与外在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问题。因此,即强调治理外在的环境,修其德,创造德的环境,又强调自己内在的感悟,幸福出自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同时,又认为这二者是非常矛盾的,人内心的想法,并不一定与外在的环境相统一,甚至相违背,那道与德不相符的时候,人就活得无比的痛苦,这其中,我们只能通过改变道,或者改变德,来恢复到快乐的境界中来。

    那什么样的道德是最好的状态呢?道德经认为婴儿的状态就最好,虚怀若谷,因为内心的道很少,所以没有忧虑,世人,不是道不足,而是道太多了,于是,就提出了著名的一些主张,人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巧利,人只需要象婴儿一样,努力学习,接受环境就能自然的成长,并且过得很快乐。同时,又提出了人需要重的是实惠,而不是虚浮的表面,为了装逼而生活,完全违背了生活的本意,尽管装逼让人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轻松,不是洒脱,尽管老实的生活,看起来就象个傻子,但因为重在实在,所以得以保全,这恰恰是实惠给了自己。这就是在装逼的德,与实惠的道中间,选择了实惠的道,而不再去装逼。道德经二十章,就是这个思想的典范之作。

    在二十章里,老子认为,我们总是小心的唯唯诺诺的维护各种关系,甚至于阿谀奉承。这真的会过得自在吗?人的好与坏,真的是别人的眼光选择吗?当然,众人所畏的东西,我们是需要敬畏,比如法律等等,但实际上,人生之中,大部分都不在这些规范里面,只是我们习惯了别人的眼光,从而想活成别人的样子而已。如果跳出别人的思想引导,管别人如何的去玩信用卡,去玩虚拟货币,去玩传销,去玩赌博,去为了利益,名声舍生忘死。

    我们都坚定的过自己朴实无华的生活,攒自己的钱,吃自己的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装聋作哑,只是过上一日三餐,衣食无忧的实在生活,并努力修道,成就自己幸福的内心世界而已。从道和德二条主线,开展全面的人生论述,这是道德经的要领所在。

    道德经,处在若有若无,恍恍惚惚之中,也就是在出世法和入世法的中间。讲在我个这个世界里,如何独善其身,并最终找到走出这个苦难世界的路。显然,道德经的境界,并不是最高级别,不是非我非非我之类的玄幻内容,但又经教人处事的启蒙教材伦语要高一些。在理解道德经的思想范畴上,不要认为理解越深越好,理解超过出世法的时候,已经违背了书中的意思,如果能在这样的场景中,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的心理不适,就已经离道很近了。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 道德经第十九章 讲解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