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必有余怨;

    报怨以德,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老师讲解:

    如果人与人之间有大的怨恨,无论谁去调解,最后虽然言和,但实际上心里都还不甘,只有用德才能化解怨,这才可以做到尽善尽终。

    那么,德是什么呢?

    德就是大家共同的约定,是统一的度量,所以说,如果是真正的圣人,都会依合同办事,凡事都是先订好条约,先说好一切,相信条约公德的力量,从而只守这个德,而不去责备于人。你总在埋怨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却从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德性亏欠,从不与人谈条件,谈标准,订合约,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有德的人,永远都在订条约,无论大事小事,凡事都是遵守约定。而无德的人,永远在靠人的信任,永远都在事后埋怨,让善缘结出恶果,无德的人,都容易毁灭条约,然而,一切果报,都如影随行,要知道,这天地之道,并不是任人唯亲的,一端到了需要公断的时候,证据,条约都是非常重要的,天道,永远在向着这些事前就想得周全的人们。而并不向着事后斤斤计较的人。

    在道德经的十九章,讲述了人绝学,所谓的绝学,就是人的快乐,人的道德,都不是来自于后天,不是来自于学习,而是来自于本然,学习,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容易掌控自己,学习,是对德性的彰显。所以,要以绝学为根本

    为什么道德经如此推崇绝学呢?就是因为道德经的根本主张,就是凡事都是祸福相依,没有纯好,也没有纯坏,事物没有好坏,因此,在道德经中,大量的道,都是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依,也就是难与易永远在一起,长与短永远在一起,只有俗人才分为二为。

    比如人之前后,其实不可分离,即是如此,那些智慧就是愚蠢,奸滑就是笨拙,因此,完全没有去计较,做好自己就行了。

    经过二十章讲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容易让人无所适从,道德经就指出来,人其实还是需要德的,79章就解决这个德的问题,修行之人,要谋之于事前,凡事都要订好条约,不要后乱而怨人,遵守社会的规则,合于社会的规则,才是修道修德的基础,而不是我行我素,也不是自我以为如何如何。

    学生:老师,为什么是执左契,而不是执契?

    师曰:契分左右,就如同现在的合同,一式二份。一般会拿左契走。其实右契也一样,但大多都留在写契约的一方,兵符等等都是如此。

    学生:老师为什么拿左边的契约走呢?

    师曰:左为尊,为青龙,右为白虎,多为刀兵,故定条约者,吃亏在己,送利与人。每张条约,都是道德相合的产物,有道无道,有德无德,一纸而全观。


  • 道德经第七章 讲解
  • 道德经-第二十章 讲解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