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继续道德经,回顾以往的讲的道德经,会发现道德经要讲述的要点,就是希望人们道德合一。而建立这个论点的基础在于一种认知,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二面性的,好与坏是统一的,祸与福是统一的,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单纯的恶,凡是善,一定伴随着恶,凡是恶一定伴随着善的发展。想想看,在这样的认知情况下,就基本上会放弃二维法。二维法有二种写法,一种写作二维法,这是指道上的,思维上的一分为二,凡是此必是彼。一种写作二为法,这是指德上的,行为上的一分为二,凡是利必是害,一切二为也好,二维也好,都不是道,也当然都不是德,只有道德统一之后才是有道有德。如果一定要对这种认知的道进行一个概念的界定,则道之为物,唯恍唯惚,道就是一个恍恍惚惚的概念,即是此又是彼,即是利又是害,即是善又是恶,也可以说他即不是此,也不是彼,即不是利,也不是害,即不是善,也不是恶。是与不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道,只能用恍惚来解释道,尽管恍惚一词也不能完美的解释道,但暂时却没有比他更完美解释道的词语,所以将就着,就用恍惚来解释了道。其实,佛家用了另外的词语,圆融,儒家也用了另外的词语,通达等等。
即然事物都是二面性,那么先做与后做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在对行为处事上面,就进行了大革命,在道家以前,都是讲先发制人,道家思想的传播,就产生了谋定而后动,后动就是先动,后为就是先为,反正先后是能转化的,由此指导了太极,曲谱,语言,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变革,同时,对于道上面,也提出了要求,认为一切自是的,自彰的,自我陶醉的,都不是道,道一定如同水一样,居于下位。对世人的恶习“好为人师”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好为人师,管他会不会,反正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指点一切,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好象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懂,其实,好为人师的人,是很嫩的,在别人眼中,就象小丑一样在表演,又先看猴子杂耍一样,先点个赞再打打赏,但无数的人,却沉迷其中,还以为自己这只猴子比人牛多了,看所有的人,都在看自己耍得欢呢。
道德经甚至提出了善人者,不善人之师的名言,来告诫众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稍有修为的人,就要动不动就去指导别人,别人有别人的因缘,他有很多足够以指导你的地方。相互学习,才是正途。可见,道德上的思维,决定了人的各种言行举止。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的,就是后发制人的,在行事上,要不急不燥的告诫,如果你先吃苦了,这并不是坏事,如果你先吃亏了,这并不是灾祸,相反,吃苦吃亏在前,反而可能后面会更好。这就是道德经第七章。
道德经第七章
【春秋时期】老子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就是告诫人们,如何才能做到天长地久。要想在一个群体里长久的呆下去不被踢,要想在一个社会中长久的生存下去,不至于边地受生,要想夫妻之间天长地久,要想家庭和睦幸福,要想朋友长久交心,达到天长地久,就需要研究天长地久的原因,为什么天地会长久,道德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即长又久,显然,就是因为天地并不是自是自高自大自我成就了自己,恰恰相反,天地把自己看得很低,任由日月在其中横行,任由万物在其中生长,由来都只是宇宙万物的背影与舞台,那些跳舞的事物,一批批的来,一批批的去,唯有天地这样不自是,不自大,不自生的事物,反而长久的依靠更新而存在,关键在于天地知道自己,并不需要自己生长。这世界,天地都是无能的,他不需要有能力,他只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到了,风口到了,猪会飞上天,就足够了。
天地不急不燥无为不生的特性使自己长久,这启发了我们人类什么呢?显然,就是告诉人们,你们不用着急,后动就是先动,所以,圣人都是后其身而身先的,比如上船,最后上船的人,都会先上岸一样,看起来后智后觉的行为,恰恰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从而成为长久之道。在当今社会中,这一道家思想的实施者,非马化腾莫属,腾讯,一个令人惊讶的公司,就是依靠不断的模仿别人,从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公司,无数人的唾弃,无数人的厌恶,也改变不了道使之变大变强。除此之外天地因为不自生不自是不自彰而长久,还告诉我们,你们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只有置身事外,才有可能更清楚的看清一切,外其身而身存,因为你将自己置身于事外,置身于背景,甘当那一片绿叶,反而得以长久,不比鲜花只开几天。绿叶与花,孰长孰短,就能看出道的精华。
这种后发制人,谋定后动,任由别人发挥,而将自己置于次要,甚至事外的心态,是得以长久,胜利,并且永远的,合符道德的行为。于是,道德经得出结论,人不是没有我,人是有自我的,但是,圣人都是因为从不从自身考虑,只是天下为公,为天下人操心,因为无我,反而成就自己。
这难道不是因无我无私,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大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更强更大。好了,今天的道德经就先到这儿,我们基本上就将道德经的主线理清了很多其他的篇章,其实都是装修,使这个道德经的框架,更加优美好看,而我们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框架章节。将来还要讲合一的作用,还要讲理想的社会样子,这都是道德经的中心章节。
就比如锄地一样,你拿在锄头的后面,反而能损力的锄好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理解道德经的根本要义,明白后发制人的提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