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讲解

    【春秋时期】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师讲解:

    关于德,就是以为了,你以为我在说道,你以为我在说话,你以为我需要这样,这种以为别人,以为世界如何的心,就是德的彰显,但实际上,这是无德的。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心,来测度量深不可测的世界,何其好笑。但世人就好这口,我以为你想哭,于是说,你想哭,你就哭吧。我以为你看不开,于是说,你放下吧。这是何其好笑的事情,但世人乐此不疲。

    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如果说道德统一,最好的德性,则是内心不动,外面客观的看待世界,不带一点主观以为的色彩。而下德呢,则是无为而有以为。虽然自己的内心没有起伏,但还是以为这个世界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他们心中,还是在用自己的心看世界。好在上德和下德,还有无为之道,自己的内心是明了四达的。

    再下去,就是仁了。上等的仁爱,都是有为而无以为的。他们内心动了。想去做点什么。但还是能客观的看待世界。用大爱,博爱去看世界。他们没有私心。没有以为世界如何如保,如何如何,只是尽心的去做事罢了。

    到了义,上等的义,就是即有心动,也有以为,是为之而有以为,他们内心是正义的化身,相信自己的知见,同时,也用同样的心去测度世界,自己爱喝酒,以为天下都爱喝酒,以爱的名义,立足于世,众生苦不堪言,但又无能为力,毕竟他们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比如捐款啊,反正你需不需要无所谓,只要是我以为你需要,我就要去做。

    可以通过三十八章,看得出来老子对于道德统一的认知,是认为必须在无为而无以为的层面才能统一的。除此之外,人心已经割裂了道德,自然需要道德经,就象人们已经分了男女,有了结婚,自然需要婚姻法一样自然,如果因为男人和女人都是人,其实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就废弃婚姻法。这对于需要婚姻的人来说,又似乎不是很正常。你们需不需要道德经,完全取决于你们的认知,这都是我的知见,你们不要当真,都是忽悠你们看道德经。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大行于天下,足见这守一的功夫,是何等重要。

    王阳明的心学讲得非常牛,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主要讲的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还要做到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为,与无为无以为不一样,追求道的极致,从而行天下事,无有顾忌,坑蒙拐骗都可以,仁义道德,荡然无存。唯有大道,但又止于至德,毕竟为了统一天下,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什么会以无不为做为德的标准呢?这与儒家主张有为是有很大关系的,而王阳明就是儒家人物,因此,他所创立的心学,同样受到有为思想的影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是无不为,在无不为中,还是有为的思想基石,与道德经纯綷的自由洒脱是有所不同的。能听出差别不?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不为,无为有以为,有为无以为,有为有以为。他认为无为的目的,就可以天马行空,从而实现无不为的举世创举。无为无不为,比无为有以为的境界还高。但又低于无为无以为,道德经,就讲无为无以为和无为有以为二项。其余的几项,儒家讲了。

    此境界为心性,为心境,唯破可解。不破自然不立,不立自然一论就倒,怎么可能扶得起来? 这些都是自然之道,因为境界有高低,自然也有不同,比如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不能说鱼有自然,人就没有自然,也不能说人有自然,鱼就没有自然,无论道,德,仁,义,礼,智等等,甚至坑蒙拐骗,只要存在,就是自然。他们自然而生,当然也会自然而灭,多了份世间的豁达。王阳明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散播谣言,欺诓别人,他都能干,还能堂而皇之的去做。

    学生:老师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该如何理解?

    师曰:上礼是要求自己和别人都必须按规矩做,但没有谁去理他,一般的人也不会理,所以,需要强迫性的,攘臂而扔之,拉着他们来做。什么三拜九叩啊,只要不一强迫,人又不愿意行礼了。礼节,是做君子的最后一步了,如果这一步也破了,就变成了小人。除德以外的知见,这都是没用的空架子,虚花,一切有为,都被认为是花架子。因此,圣人重实而不重虚,是的,处其实,而不居其花,不搞这些花花肠子,仁,义,礼,还能称为君子,小人就是智和信了,言必行,行必果,锵锵然,小人也。礼仅仅是维持忠与信最薄弱的纽带,实际上,是动乱开始的地方。如果连言必行,行必果也做不到,小人都不配了。那就是龙族众生,也就是人样的畜牲,在这里面,最牛的就是有些政客,满口谎言,因此,称为龙族,天龙八部,为畜牲中的王者。除了道德的圣人,仁义礼的君子,智信的小人之外,其余的畜牲众生,只有龙族的刑法才能降伏。因此,恶人自有恶人磨。

    可以提高修养改变自己,当然也能被感化,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罢了,意思是不用担心这个世界。别看到处是魔鬼畜牲,其实,他们也有降伏他们的道,不用圣人去担忧,一物降一物。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中的原文。这对小人的要求,对于俗人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凡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修行之路,慢慢来。

    其实和那个时代有关。在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奴隶社会的未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还没有完成,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统治阶级都认为奴隶不能算人,只能叫人牲。也就是不学无术的人样的牲口,即用这些来陪葬,也用这些来创造财富,改造社会,生杀大权都被别人所掌控,最未尾的归于人类的,都是士,直到赵国将这些奴隶放出来,变成平民。进入战国时代,普通的人样的底层者,才开始以为自己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知识体系是与他们无关的,在新中国未成立之前,都还有无数人没有学过文化,所以之前在上层眼中,平民真的不是人,和猪,狗一样,都是因为还对统治阶级有利,所以需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仅是一条狗,而且要比狗更惨,象个玩具狗一样,必须听话,任人摆布,让你方,你不能圆,让你扁,你不能鼓。刍狗的地位,比不上真正的狗,刍狗是用草做的假狗,祭祀用的,需要的时候,让摆得高高的,你就是上帝,用过了,你就随意被践踏,只要需要,你可以是上帝,而不需要了,你就不要真把自己当上帝,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的阶段属性,是必然的。就象蚂蚁,蜂群一样,自然而有。这些事实真相很残酷,但再残酷,也是接近真相,大家只能当文化现象看上面的文字,不要随便代入生活中。

    真正的轻贱,是自贱自暴自弃,而不是社会强加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是脱胎换骨成人的根本方法,成人不容易,大部分人,还是巨婴,没有成人。还有很大一部分,长残了,变成了畜牲类,二脚牲。只是随便说说文化现象。

    所以人与他们不同的是,人还可以改变自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修身,从而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古人眼中真正的人,这在动物界就不行。所以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不努力修行,脱离原始野蛮的心态,就不容易有所成就。

    师批:“我是我”这样的话,就是充满了自是意识的话,无法与社会交溶。物我渐渐的溶为一体,才是修行之路。开始溶入社会了,溶入群体了,溶入大家了,也就开始成人了。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是的人,永远在说“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骨子里就是瞧不起众生,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境界不改变,光改变言语是不起作用的。境界突破了,自然而然,言作为心声,就不会有这样的话出现。

    学生:老师婴儿未孩与成人,可否矛盾?

    师曰:成人是成的德,婴儿是婴儿的心,是道。快乐是来自于天然的,不是后天学习所拥有的,如果这样的话,人应该象婴儿一样的道,才是正道。也是返朴归真之道。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也不急不躁,在什么样的处境下,也无忧无虑。由此,才能完美的溶入环境,成就伟大的德性,也就是学而有成,成而为人。人而为君,如果没有婴儿一样的虚心状态,是学习不好的,从而也无法拥有改变自己,脱胎换骨成人的德,最终,即失了道,也失了德,成人了,就容易固执,很多的话都听不进去了,婴儿是不会如此的。安于自己的初心。

    我属于没心没肺的那种人,随缘而起,随缘而灭,在世俗所谓的死亡之前,感悟生死之余,没事闲聊。谈话都是为了明理,为了争输赢的时候,我一般都不会理会了。要做的事情很多,没必要浪费在谁是谁非上面。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 道德经第七章 讲解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