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明白了人体的人生观,将之推理到天地之间
也就能发现太阳对于万物的重要性
这与身体的丹庐是一样的
对于地球生命来说
其初始能量,就来自于太阳
为了方便理解
我们回顾一下时与空的结合问题
最初,古人只认识到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实际上,这些方位,就是太阳的运行划分为四个阶段
也就是在某个时间段里面,太阳一定在某个位置
因此,方位的本质,包括十二地支二十四山三百六十分金
其实都是太阳的时间位置图
抓住这个根本,就永不迷路
我们先看简单的四方图
图中就是四时四方
卯时太阳在卯方
午时太阳在午方
酉时太阳在酉方
子时太阳在子方
极其简单
就是来源于生活
早上了,太阳出现在东方,日出
中午了,太阳出现在正南方
下午了,太阳在西边落山
只不过,形成文化之后
就感觉到了高大上
这就是文化图了
震东,离南,兑西,坎北
由太阳的时间位置图,到东西南北的方位图
不过就是由实相过度到文化
其表达的意义,则完全是一样的
那就是人们必须根据太阳的情况
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处事
太阳对人的行为,是有绝对影响力的
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受到天罚
也就是疾病丛生了
因此,太阳方位图,与人体的部位图,实际上是一样的
再看这个图
就知道,早上就是震巽位
就是丹田位置
中午就是离位
也就是心胸位置
傍晚,就到兑乾位置了
也就是金丹的位置
夜晚,到了坎背的位置,见不到太阳
人就睡着了
天与人就这样一一对应
在某时某刻某地,做某事
就是养生
最自然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就是古典养生之道的雏型
我们观察早上,中午,日落三个时间段的人体部位图
就会是图中这个样子
按葛洪先生的三丹田的说法
我们会发现样的规律
早上应对于丹田
就是人体的腹部
这里面只有后面的脊椎和下面的盆腔骨
前面是没有骨头的
两边也没有
非常柔软
拥有极大的弹性
到了心胸
是不是前面有了骨头?
两侧也有肋骨
但这些骨骼之间,还有缝隙
已经开始要成型了
但还没有完全封闭
仍然可以少量的运动
只是没有腹部那么大了
到了头部,金丹的位置
那就完全封闭了
一个头骨,固定了所有
这实际上就是下丹田主气,为气海
主生
中丹田为水液
为血海
主长
而上丹田则为固态了
形成了显性的意识思维
固化着身体的行为
这是主收藏了
定型了
为什么说三丹田学说是不完美的
就在于从形态上,确实容易看到骨骼由疏到密的变化
但实际上,这是我们选择性的看掉了一部分
正确的部位图
应该是四部位
这样才对
春生于丹田
夏长于丹庐
这都是没有错误的
但人的颈头,就是秋收了
收紧到这么细了
容易忽略掉这一部分
而头部,其实已经是冬藏了
只不过,古人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到天黑了,就睡觉了
下午带晚上,都是睡觉
就把秋冬混在一起论述了
实际上,在古人的眼中,也是头颈部最不重要
这是虚妄之花
他只管死,不管生
也就是没有他,人就死了
但有他,却伤害着身体
各种妄念执著,顽固的伤害着身体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一个忤逆子
其实就是心胸丹庐
这位置,只是活命
但无法去病延年
这都不是根本
根本的生命力,来源于腹部
上面不过是枝叶罢了
看起来枝繁叶茂
但都要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这些凡尘妄念
至少也要不饿了,才会吹牛逼
腹中空空,就啥想法都没有了
腹部,是最为基本的底层架构
还是胎儿的时候
人就长在母亲的这个位置
母亲也通过脐带血来供养着胎儿
让胎儿渐渐长大
到了出生之后
一切饮食水谷
又从这个地方被源源不断的吸收
成为生命的动力之源
最终才形成丹庐无限的能力
只要略微思考,就知道,丹田这位置,确实是生命最基础的地方
还记得那个七卦连坎的图吧
七大卦象在人体合总之后的图
就是这个图
以丹庐离火为中心
下面有三个卦
震,巽,坤
上面有三个卦,艮,兑,乾
震巽就是表示春天,表示早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种春生播种,是恢复国力民生的基础
这已经足以说明他的重要性了
腹部,胸部,头部的这种轻重关系
很象孟子说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实际上是人民
表示国家繁荣的标志,是GDP
国民生产总值
人们的生产落后
那里会有强盛的国家?
哪里去找健康的身体?
为了说明腹部休养生息的重要性
古人甚至用了一个卦象
这就是地雷复卦
在腹部三个卦象中
震卦为雷,在最下面
坤卦为地,在上面
坤上震下,就是复卦了
腹者,复也
这就是返复之道
返老还童,恢复生机的地方
还害怕别人不懂恢复生机的重要性
我们看一看卦辞
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这里面,就提出了腹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通达
亨通
只需要这个地方,出入正常,人就没有疾病
护丹田如护元婴
出入,应该还有映象吧?
我们就是从老子铭的出入丹庐说起的
出入是身体极为重要的生理机能
有出有入
能量平衡
就是健康
相反
出多入少,出少入多
这都是病态
如果只出不进,或者只进不出,都是非死不可
腹部,就是出入之地
中医对于生命,认为有二种死亡
一种是神来判断的,得神则生,失神则亡
神,就是光,就是温暖
本来,神在自然界,只是指光,不指温暖
而将温暖归于魔
但在身体里面
温暖也归于神
人不固执,哪来轮回?
若非执著的我相,也就没有这个身体了
因此,医学里面,是不分神性和魔性的
统称为神
得神就有了意识
失神,就失去了意识神志
也就死了
第二个判断死亡的标准
就是胃气了
胃气,就是土气
也就是坤卦之气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实际上就是指出了丹田的重要属性
人的生死疾病,全系于丹田
如果出入正常,必无疾患一说
寒热温凉始于此
燥湿风暑始于此
朋来无咎
就是吸收同类的营养,能消化的东西
才能让人没有灾祸
腹部的这种反复运动
就是生命之道
每天就是花精力挣钱买吃的
吃东西了才有力气有精力去挣钱
就这样无限循环了
如果我们正常的掌握了丹田相关的修行知识
必然经过七天,人的身体就会有大的改变
进行一次彻底的修复
七日,这是按张仲景的生命观来讲述的
不知道谁先谁后
反正就是中医认为,人的阳气运行,要经过三阴三阳
第七天的时候,又进入一个新的周期了
当然
道家也是以六为单位
第七天反复循环
六丁神将
六甲神将
实际上,也和六府相关
一日一府
七日反复
这样的养生之道
才是最有利的,最有基础的养生去病之道
复卦更是用六爻爻辞,来告诉人们,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然,我们解读复卦,是从修行的角度解读的
其他的角度,将来再说
爻辞
一定是从下往上的
我们讲过,后来者居上
最下面的第一爻
初九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不就是否的意思
如果你有各种疾病,已经否塞不通了
那一定要最远的恢复
实际上,就是要真的饿几天
等完全运化完
这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样也是最为好的做法
先记到这个最好的位置
也就是最低的位置
休复,吉。
六二的时候
就是休养恢复了
有病去病,无病健身
频复,厉无咎。
六三的时候
就显得次数太多了
这位置,只是没有明显的危害
也不叫养生了
中行独复。
六四,就差不多到十二指肠了
胃刚刚空,就又进食
这已经只管贪嘴了
形成了不太好的习惯
敦复,无悔。
到五六的时候
这完全吃得敦实
心倒是爽了
身体并不是很好
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上六
也就是胃如果从来没有空过
那就麻烦大了
各种灾难都是因此而起
这是人们迷失了自我造成的结果
极为凶险
用这样的方法去处世行事
最终只是害死自己,大败而已
如果用这样贪执的方法,去治理国家
那也是民不聊生啊
不用十年
也就折腾到不需要战争,就自我消亡的地步了
总之
古人认为腹部这位置
得上实而下虚
上虚而下实
总是要有空着的位置
才会有生命的基础
如果全部装满了
也就是等死了
不能这样做了
为什么古人如此反对饱食呢?
饭吃七分饱
就是养生道
就在于,丹田这位置,还有重用
丹田是出入丹庐开始的地方
也是意识需要下沉所守的位置
意守丹田
要做的就是出入丹田法
这儿的出入,就是呼吸了
呼为出,吸为入
无论是呼还是吸
都需要达到丹田位置
深呼吸
显然,如果吃太饱了,那还呼吸个屁啊
古人极为重视深呼吸
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真人的标志
真人,应该是不悲不喜不动情绪的
永远心平气和
深呼吸以养生
庄子也是这样认为的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对于芸芸众生,凡夫俗子,那一身的漏体百病的个体来说
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是用喉咙呼吸的
气只到了丹庐这个位置
这就和吹火一样
你得对着下面的柴吹
火才旺啊
光对着上面的热汤吹
那不是不把生命当一回事么?
所以,真人不这样
真人呼吸,是需要尽可能深呼吸的
深呼吸到什么地步?
初九
震卦的位置
也就是腹部的最下面
会阴部就行了
这就叫真人之息以踵
有些人解读这一句话,当然也一般是道家的人吹牛逼的说法
说呼吸一定要呼吸到脚后跟
还说是庄子说的
当然也不止庄子说过
这些神仙级别的人,都说呼吸到这个位置,这还有错?
于是,人们就拼命的呼吸,想把气引到这个位置
也不想一想
这腿子就是一个实心疙瘩,怎么引导?
这不就是瞎扯淡嘛
还信徒如云
其实,正确的意思,就是呼吸到腹部最下面就行了
也就是屁股部位
说真人呼吸以踵
其实是古人坐姿决定的
在汉代的时候,人们还是席地而坐
有考古的坐姿
就是图中这个样子
脚趾抓地
屁股坐在足跟上
当呼吸到最深的时候,足跟不是就有明显的感觉了吗?
至于古人为什么要用这个坐姿
当不是专门用来修行的
普通人也是这样坐的
原因也比较搞笑
在汉代之前,人们穿的都是开裆裤
和现在的婴儿穿的差不多
如果真要象现代人这样坐
那,那,那
露点了
太不好意思
因此,就会自然选择这种坐法
拿裳盖在上面
就好看多了
不过,这一坐姿,终归是被古典的养生家所利用
这才有了三关之说,足就成了极为重要的地关了
回顾古人对丹田的简单用法
也确实简单
一般就是过午不食,保持半饥饿状态
然后开始静坐,深呼吸
达到极静极深极沉的呼吸水平
要屁股下面的足跟都有感觉
这样腹部在这样一松一紧之中
而得到整个生命的恢复
达到去病延年的目的
但实际上,在后来的发展中,道家还产生了很多花式的呼吸
其就还包括逆腹式呼吸
也就是吸气的时候,收缩腹部
呼气的时候,腹部尽可能放松
不过,一般按正常的,吸气松腹,呼气收腹就行了
重在平和
在气机平和深沉的情况下
人的心,终于慢慢静了下来
但如果认为这就是黄庭经的修行
显然言之可早
这仅仅是开始
因为接下来,这些古人通过对太阳暖触的思考,发现了周天
另一扇大门开启了
这坐姿有一定的难度
汉代之后,中国人就渐渐的改变了
但这种古人的姿式,却被保留在修行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