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十九讲 洞玄奥意

生物属性,本质上都是超生命个体的意识形态

这些意识形态

往往就存在外道和内道的区别

外和内,这就是以自我为界的

是以自我的位置和立场,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从而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方法

外道,就是把自己看作超生命个体里面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公民

那中国才是整体

自己只是整体里面的一个小组件而已

如同地球的一份子

宇宙的一尘埃

等等

无论作为整体的超生命个体有多大

自己都是组成他的一部分

没有自己,完全不影响整体

看起来无所谓在与不在

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无所谓的部分

让度选择的神性

而形成了超生命个体

显然,外道学说

更容易忽略自己

而注重集体意识

外道的思考

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治国理念

而这些治国理念,甚至上都是在讨论一个问题

如何建立不灭的超生命个体

比如国家

如何让他们长治久安等等

内道就不一样

内道是把自己就当作了超生命个体

也就是一个整体

自己的意识,虽然是少数组织细胞代表全体选择的结果

但还是认为这个自我就是众神之主

里面所有的组织,都必须听从自己的选择

修持的内容,也就是自己内在的思想

内道和外道,看起来完全不同

大小各异

但实际上,从整体与局部这样二个概念出发

则完全相同

因此,内道常常把思想,比喻为外道的一国之君

而各组织细胞,则比喻为国内的臣民

追求的目标,就是民强国富,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之道

这样的理论,发展到医学和养生领域

就必然会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就如同治理国家的动乱

良医就是良相

不为良相的高级知识份子

退而归之,就可以成为良医

用药如同用兵

等等

而对于养生来说

就是平时的国家管理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国家都已经动乱了,身体都已经生病了

你再去治理他,再去医治他

这不就是口渴了去打井取水吗?

不是战争开始了,你才想起来造武器吗?

难道这不是已经迟了吗?

因此,就提出了提前干预

做好养生

不生病为上策

我们知道了中医的根本比喻,就是人和国家是一样的形态

那我们只需要分析亡国之君

就能知道人是怎么死的了

历来亡国之君

一般都是那些纵欲过度,极度自我

随性妄为

也就是以妄为常的人

他们不听忠告

乱杀忠臣

只听得奉承话

亲小人而远贤臣

由此招来了亡国杀身之祸

当然,这是中国先辈们对于亡国之君的基本认识

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而对于国家消亡的机理

一般认为就是领导贪得无厌,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激起民变的结果

外乱之生也,始于内乱

天下动荡也,祸起萧墙

从不认为外部不好的环境和敌人,能破坏自己

只有自己领导无方,自己烂了,才被外部攻破

常说的比喻,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是因为蛋先坏了,臭了,才招来苍蝇

而非先有苍蝇了,蛋才坏才臭

明白了古人的这一套逻辑

就能理解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内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将这样的亡国之君,推理到个人的意识性格

显然,那些随意妄为

欲望无制

只能听自己意识形态之内的好听的话

而不爱学习,不打破自己认知的人

纵情纵欲

这已经具备了一切亡国之君的气质

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一具行走的尸体

还自认为自己快意恩仇罢了

这并不是养生之理

黄帝内经相应的就指出,一个正确的意识思维,应该基于长治久安,不与民争利的思想

也就是休养生息

显然,这就是恬淡虚无

无欲无求

少思而寡欲

身体内的各个组织,不受干扰

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发展

而不用担心朝令夕改的政策

这才是养生之道

而对于身体的消耗

古人也认为要养足精神,不过劳累

这其实就是要求不要横征暴敛

让人们没有活路

损伤人们的信任,最终会反噬到自己

为了表明养生治病,就如治国理政

中医里面的二大经典

《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都是借助这些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来讲述养生去病的道理

到了老子的时候

更是提出了道德如一的概念

个人的思想,反应了他在整体中的德性高低

而人在社会中的处事法则,也能看出他在养生思想方面的缺陷不足

只有道与德兼修并进

人才能真正上能治国,下能治身

在比较认可的养生理念上

中医基本上是继承上了道家的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

具体的心理表现

就是恬淡虚无

把选择权,还给芸芸大众

相当于民选普选了

也就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是思想

无不为则是外面的行为

内道和外道的产生

都是人们由自己开始思考的结果

都是有我相在其中的

这只是思考的起点

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

思考到极限,则必然会发现我相的虚伪

从而进入无我的状态

也就是没有内外之别了

作为整体的我,不过是内在组织细胞权利的让度

本是虚无,没有自性

久董成习

劫持如意

而认贼为已

轮转不休罢了

而作为组成超生命个体的部分

则又丧失了选择权

无论自己多么优势,多么努力

也抵不过历史的车轮

在共业之下

个人的修为,不过是大浪里面的细沙

微不足道

共业招感

你百样的善行,也要承受苦难

全是随共业轮转去了

如同不系之舟

也如已灰之木

随波逐流

身不由已

显然,也没有自我

我相,不过就是一个幻觉

如果看破了这一切

也就看破了红尘

并且最终放下我相

恒顺因缘

大大小小,随他流转

百样的变化,不动于心意

一笑而过

不染于六根

这主是佛家主张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住就是停留的意思

说人话就是:不要把心思放在任何事物上面

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你关注的任何事物,都是过眼云烟

这种不关注任何事情的状态,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让自己情绪波动的状态

也就找回了如意清净的自己

此心无心是真心

此我无我是真人

之所以产生内道和外道

另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

作为一个整体的一

本身就是不定的概念

可大可小

无有穷尽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这种我相的整体意识,因为与大小无关

所以一粒尘埃

也有恒河沙众生

一世界中,也可以只有一日一月之神明

整体与局部之间,这种无限可分性

正是因缘世界,混合而生的虚妄之相

如此一来

一根毛发的尖端

也就可以有无量的神佛天尊了

黄庭经,分为外景,内景和中景三本经

黄庭外景经的境界,就是这种恬淡虚无,无我的最高状态

把意识到无意识的思想,作为根本

无意识,就是否定了一切意识和物质的决定论

认为这些意识和物质决定论,不过主是救火,此起彼伏

此消彼长

刚刚忙完这头,发现那头的事又要处理了

无有穷尽

一生束缚

不如回归自然随缘的状态

而在中景经和内景经中

就夹了大量的宗教,医学知识

以多神论和主神论为主了

黄庭经,是反对一神论的

虽然宗教改革下的黄庭经版本,不断的试图将专政专治的思想强加给它

但由于黄庭经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身体是众神之会

各组织都有自己的诉求和选择

而人所谓的意识

不过就是这些组织综合作用选择的结果

只需要还政于这些组织

也就身体健康了

有这样的基本思想

一神论就不可能嫁接成功

当我们知道了人的意识和蜂群的集体意识,国家的集体意识没有区别之后

就能理解人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了

人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

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

会怎么想,想什么

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想明白了

开悟了

头脑里面无数的思维想法,冷不丁的就蹦了出来

挥之不去

所有这一切

其实就是内在的组织意识没有达到统一

自我分裂造成的意识现象

如同国家不断的更换领导人

国策也如儿戏

随意变化一样

思想越杂乱,越复杂

人的整体性就越差

越不利于养生去病

在很多古人看来

思想影响了整个生命

甚至整个世界

是一切事物起源的根本

存思存想的本质

就是聚精凝神定心

而其要达到的效果

就是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一切因缘世界

实际上,就是修改治国方针

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

凤凰浴火

涅槃重生

将自己从与环境的不适应中,解救出来

变得适应环境

从而更好的生存下去

完成身体与心灵的修行之旅

可是,意识凭什么作出的选择呢

生物属性,就是神性,也就是选择性

这种选择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生物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

甚至完全相反的选择?

这种选择性,就是为了与环境相适应

也就是根据自己在环境中的立场来判断和选择的

可以这样说,无立场,则无选择

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产场分析而产生的

是人,就要有人的立场

站在人的角度为人说话

有益于人的,就叫益虫

有害于人的,就叫害虫

立场是选择的根本

甚至于,人们所说的一切道理

都有前题条件

只在某个特定的立场条件下,才能成立

你站在什么位置,站在什么角度

就必然会引发什么样的思想

而如果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立场

又会发现

所谓的立场

就是我们对自我在整体中的认知水平和限度

你把自己归于了哪个整体

你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

显然,这种立场意识,和自己的认知水平习习相关

一个没有接触过西医的中医,和一个没有接触过中医的西医

就完全是二个世界的人

各自为了自己的立场,而深信不疑

攻击对方

理由一大堆,无非就是自己的好

他人的坏

如果你的立场,只是从自己出发

你就会基于自己的利害,而产生各种思想,并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的立场,是基于家庭出发

你就会基于家庭的利害,而产生各种轻重的思想衡量,而作出有利于家庭的选择

当然,你也可能基于国家的立场

基于世界的立场

基于地球的立场

基于宇宙的立场

这些立场,就是自我意识的边界

在此立场之内选择的利害,就是对其他立场有毁灭之灾,自己也认为是正确的,伟大的,光明的

人吃鸡鸭鱼鹅,从不问他们同不同意

因为就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表达的自认为的正确性

如果立场乱了,人生也就乱了

无所适从了

你会发现,很多逻辑不清的人,糊涂众生

其实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人云亦云

不知所云

立场是我识的边界

这是可以不断突破的

人不断学习的过程

就是接触新思想,打破旧我的立场

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那立场的终点是什么呢?

最大的立场,就是识无边处定

不要拥有立场

而是去倾听别人的语言,去思考别人的立场

去打破心中固执的利害

灭掉那令人生厌的口中的是非

道行也就深不见底了

识无边处定,对应的就是无边无际的超生命个体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大到再没有外面的概念

小到再没有里面的概念

这样的识无边处,才能理解天下苍生之苦乐

也才能去理解别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

识无边处定,也就不受一切立场是非的困绕

是达到清净心的重要方法之一

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总有其基本规律可以掌握 

而生物属性,则千变万化

十个人到北京,虽然理化和结果相同

但心态各异

立场不一

判断的理由各不相同

选择的原因千奇百怪

每个人都经过了无量不同的选择

这些选择,都是道的范畴

而最后的行为,只是道的显现

即彰显的德性

通过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

能解释一切世间的现象和变化

甚至量度他们的大小

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从这儿到哪儿?

这种方向性和选择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

生物属性的选择性

具有阴阳不测的特征

这种神性的本质,就是随缘而生

不可预料

尽在无常之中

什么叫阴阳不测呢?

阴,就是指化学特性的坤系特征

在内,在暗,在坎

而阳就是物理的乾系特征

在外,在明,在离

神性,不受乾坤的预测

易道之高,难测人心

神性,显然超过了这二者的计算

或者说,这二者,都在神性的掌握和利用之中

众生与圣佛,就是性颠倒而已

众生将物质的理化,凌驾于自己的神性之上

由其摆布

而圣佛则将自己的神性,凌加于物质的理化之上

来去自由

不染片尘

追求思想之自由奔放

自由自在即是神仙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十八讲 神论三个阶段的形成与发展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二十讲 意识控制与反控制的原理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