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一讲 形气相任始健康

昨天讲到了按运动速度来对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

也就是动态分类法

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分类法

如果真这样极端的去分类去思考

必然会有二端

动得最快的,和动得最慢的

动得最快的,就是光了

量子了

动得最慢的,就是物质粒子了

最后会发现

快的就是慢的,慢的就快的

本无快慢

也本无速度

都是因为有了分别心

比较而生

量子就是粒子,粒子就是量子

但这样的学问,显然对于古人来说,二个字:没用

基于地球思考

对人类可见的万物进行归类

才是基本于他们六根真实的知识

由此,才有了土动而地静

但实际上,比土动得更快的,还有生物存在

物与土,地,同样只是运动变化的速度不同罢了

由此,继续思考

当然大自然中,不有比生物动得更快,变化更迅速的事物

这里面,就出现了大自然这个概念

大自然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广义的地球

包括了天和地

二大部分

也仅仅只是指广义的包含大气层的地球概念

大自然一分为二,分为天地,地再一分为三,分为地,土,物

在大自然中,如果运动变化速度,比生物还快

那就要归于天类了

比如风,云,雨

等等

实际上,古人将天也分了三个子项

那就是天,风,水

温度,气度,和湿度

d8ed3be35faf06f22a49d78c58be190.png

看图

这种分类法,只是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分类法

大自然的本身,其实并没有界线

彼此相互交织,水中有土,土中有水,生物上天入地

等等

甚至可以这样说

任何事物,都必然包含了天空和地形二大部分

只是这二者的比例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气象,物象

由此,就有了小自然,小天地的说法

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物体,都是一个小自然,一个小天地

比如人

人就是一个小自然,一个小天地

社会也是

完美的复刻了天地模型的样子

只不过比例千变万化而已

根据天气运动快而地形运动慢的规律

拥有天的部分越多

则这个事物将显得越轻清

越健康

越让人感觉活力四射

充满了无限的动力

相反

如果拥有地形越多

则受到了阻滞就越多

人就显得更加沉重

迟钝

死气沉沉

死气,其实就是指拘于某物中不能交换的气

完全被形态给拘束了

越是肥胖,越不爱动

越不爱动,越不能动

越不能动,然后就越胖

这给闭环了

这样的认知,极容易让人们进一步思考

如果人活着的本质,就是追求轻身延年不老

追求活力四射,轻盈健康

那就应该以天气为主

气盛于形

这想法显然被很多中医学家所接受

由此有了二句不应该是名言的名言:

气盛形者寿

形盛气者夭

天气部分超过了形体,显得精瘦能干,这就是长寿之兆

拥有活力

相反

呆滞的形体超过了天气的部分

则显得笨重肥胖

这就是短命之兆

丧失活性

如果顺着这样的想法,继续思考

就能合理的推理出更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就是,为什么要有拥有形体呢?

即然地形对人如此不好

不如不需要形体

完全只需要天气

那不是如意足了吗?

再思考

如果气都没有,只需要一个神识

不是更好吗?

如果神识都不需要呢?

还归虚空呢?

那不是彻底自由了吗?

这样就会形成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这样的理论基础

尽可能摆地形对人的束缚

古人对于形体,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形者,刑也

拥有形体,就是用来受一切罪的

地的这种特征

直接形成了地狱的概念

山岳的岳字

都含有地狱文化

十殿阎罗王

据说就和泰山相关

实际上,地之所以形成

物之所以存在

都是由于原子不断的堆积,化合

最终形成化合物

相互因缘交织而构成

在这里面,因为是普遍联系的状态

任何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原子,单个的粒子

都必然受到其他人,原子,粒子的影响

相互束缚

连坐了

也就是每个组织,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为了达到摆脱地形的目的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功法

白日飞升

上天了

九阳神功

专炼成阳气

其实,这些炼功的人,还是怕死

最有效去掉形体的方式

其实是直接跳到火坑里面

直接就气化了

一了百了

严格来说,这样的想法,都是走向了一个极端

他只存在于出世法中

而不可能存在于可知可见的这个器世界

我们略微扩增一下,这个想法的误区究竟在哪儿

他其实是模糊了二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拿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了

真要出世,就如同梦醒

必不是在梦境中的境象中去醒

如同有人做梦,梦到自己有一个身体,有一个世界

他要醒来,必然自我与世界全都寂灭

绝不带有此世界一丁点儿气象物象

和梦中是毫无瓜葛的

如果在此世界,必然受此世界的因果

受此世界的规律约束

也要受到物理,化学的变化

只要在地球上的生物,管他是什么是神,也要怕枪子

这才是正确的

而这个大自然的世界

有一条铁律

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度的问题

都要达到一个相对脆弱而平衡的稳态

天与地,同样如此

这个极为脆弱,且相对平衡的稳态,才是此世界最健康,最合适道的状态

没有之一

也就是要在动静之中,处于一个相对合适的度上

不能动得太多

也不能静得太多

动静适宜

最为健康

只要当天气或者地形的某一部分

超过了正常度量的二倍

就已经进入病态了

显然,作为人,是不可能白日飞升的

那完全就是病态到极致了

破坏了此世界的规律

只要病态到极致

就必然变态

只要变态

就不再是人

而轮回他物了

那还修啥行?

在器世界里

追求过多的天道,也就是气化

是不合时宜的

这是需要牢记的观点

如果真要修出世,不以气态出世

而是天地皆空

地球人的健康

都必然是来于天气和地形的平衡

这是古人最为深刻的认知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

说道: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万物之所以为成为万物,并不是什么神的造化

而是自然本有的造化

就是天气和地形,相互交感,从而化生出来的一种自然现象

人,就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现象而已

无他,无他

极为自然

同样在这一篇里面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又说到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也就是气是有多有少,形是有盛有衰

但这二者必须相互交感在一起

只需要通过气的多少,形的盛衰这二个要点

人的什么虚损啊,健康啊,都将看得明明白白

一清二楚

身体,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天气和地形的比例而已

天气损谓之气虚

天气益谓之气实

地形损谓之形虚

地形益谓之形实

都是病态

四象复有四象,而百病众生焉

到《灵枢第六》里面,更是明确的提出:

形与气相任者寿,不相任者夭

也就是说,形和气,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为用,这就是健康长寿

相反,形和气不能相互为用,互相伤害了,不匹配了

这就是不健康,伤害生命的状态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这道理,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

在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

里面说了一个专用名词:

形气相得

人,只有地形与天气相得益彰,才叫正常人,才叫健康

我们为什么要引用如此多的黄帝内经篇章,来说形气相得呢?

倒不是我闲得慌

一般来说,我也不喜欢引经据典

之所以这样,就是拿敌人的茅去刺敌人的盾

堵别人的嘴而已

道家之术

又称黄老之术

最为尊重黄帝和老子

而黄帝内经,除了是中医的医学经典外

更是道家宝典

是道家无法反驳的经书

即然黄帝内经说了,形气相得才是健康

才合于道

那白日飞升,就显然错了

当然,还有人希望带着肉体飞到天上去

这样的人,接近于疯狂,就更不用交流了

估计还只飞到对流层,就冻死了

想一想,在空中飞行的飞机,玻璃破了的后果

就知道这带肉体飞升是何等的无知

回到道上

也就是那个极为脆弱的相对平衡的稳态上面

天与地,就要恰到好处的,处在这个比例

人就能无疾而终

不能片面的强调天气的重要性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是吃得多,动得少

天天好吃好喝,又坐办公室,不爱运动 

鼓励这些人,多运动,少吃饭

也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对于健康来说,还是有所收益的

在黄帝内经里面

平人气象论等篇中

讲述正常人的时候

也就是平人的时候

也常常提到,虽然人是属于地物的

但气的比例如果略高

也就是气多于形

这人相对来说,会更加健康

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很多药物的功效

都标上了轻身延年

这也就是古人认为,这些药物,对于天气,拥有相对的好处

能解救天气

甚至直接增益天气

等等

唯有天气,让人轻身

形与气,这是完全脱胎于天和地的二个概念

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构造

也就是说,我们在讲大自然的时候,一般说天和地

在讲具体事物的时候,一般会说形和气

如果读古典,一般不会混

秦汉之后的经典,基本上就不容易区分了

有点混乱了

要注意这些名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用法

但只要抓住了大自然的天地模型

会永不迷失

为什么形重就会迟钝,甚至相对静止呢

为什么气多就会相对轻健,甚至活力四射呢?

这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密度问题

所谓密度问题,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间隔问题

物与物之间的间隔距离,就是密度了

时与时有间

空与空有间

物与物有间

但对于天的现象来说

密度是相对比较小的

间隔比较大

而对于地形来说

则相反

密度比较大,间隔比较小

天气的运动,就是因为间隔大,空间广,从而拥有更多的运动空间罢了

一点点小温度,就可以乱蹦达

拥有充分的自由度

而地形则不会

地形的间隔太小,密度太大

受到挤压

其活动空间是非常狭小的

因此,需要大量的温度,将整体溶化,才能运动

在这样的挤压下,物与物相互联系,压力很大,活得很沉闷

没有自由

没有自性

只是毫无目的的活着而已

靠本能活着

这种俗世的普遍联系

让人不得自由

但同样的道理

这其实也是一个极为脆弱而平衡的稳态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人需要在自由与束缚之间,找到自己相对正常的位置

没有一个现代人,真的可以脱离社会而自由生活

社会,是有生命的,就如同一个在太空中航行的宇宙飞船

人在其中

当宇宙飞船坏的时候

人其实也无法生存

庄子曾经非常向往这种自由

他提出: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

人挤人,靠爱液沾在一起

没有一点私人空间

自由自在

这样的生活,比不上单身狗,纵行于天地江湖之中

回到正题

中国哲学都是讲的中正之道

从来不讲极端

而中正之道

就是要守住平衡

恰到好处

掌握到那个合适的度

天与地

不能片面的去区分好坏

天地交织在一起

才了风水物土这样的中间产物

大自然的天地二仪,到各分三个子项

形成中间态

还能两两匹配

分别是:天地,水土,风物

风物或者叫气物

e7f0f0f8253c6b36483042ecc2174f4.png

这是他们交织的情况图

相互为用

天地气交,名之曰人

天地人三才,就构造了这个宏大的器物世界,也就是色界天

依着色界天,而产生了提前量的思维概念

提前量的出现,就是欲之始生

也就有了欲界天

同样,色界天外,还有理性的无色天

如果此虚妄世界,呆厌倦了

也可以去看看

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讲的内容

我们要讲的,是色界里面的大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造成出五行的。



注:

任者,用也。相互为用

形能用气,气能使形

谓之相任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讲 大地概要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三十二讲 自然模型的创世主与修理工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