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了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气一元论
这与神学就不搭边了
认为气一分为二
轻清的上升为天
重浊的下降为地
如果按照这样的道理
轻清的气,不断的向上向上再向上
天就飞跑了
重浊的气,不断的向下向下再向下
地就不知道沉到哪儿去了
这样,天地就离婚了
但实际上,天和地没有离婚
不会出现天是天,地是地的情况
其中一个原因
当然是天的上和下,是务必要用浑天说来解释的
因为天地是一个圆球
所谓的地在下,其实是在中间
所谓的天在上,其实是在四周
就象蛋黄在蛋清中的样子
这样再怎么沉降,地也在天里面
因此,不用担心重浊的气,会下到天外面去
永远是乾天在外,坤地在内
这样就与乾坤内外的概念重合了
阴阳学家与五行学家,将有了走在一起,形成统一学派的可能性。
这都是浑天学说的功劳
除此之外
天地不分离的原因
还在于天和地本身,就是由完全相同的运动物质构成的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同样的气
如果抛开意识对万物的选择创造
从唯物的角度来思考
温度在这里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温度高,则化气而上升
温度低,则重浊而沉降
温度的高低,造成了密度的变化
这是上升下降的重要因素
而恰恰是温度,对于星云来说
是最不稳定的
星云本身,也是不断的自转,公转
造成光照的不均
时间的不同
有升有降,也就天清地明了
日月星辰作为影响自然的极重要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好不容易上天的地气,一变冷,又降了
好不容易下地的天气,一发热,又上升了
以水圈为例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
就已经认知到了: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也就是提示了水的循环秘密
地上的水,蒸发为云,再从天下降下来
其实就是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
改变身份而已
这一认知,就太先进了
至到一千多年后的16世纪
西方才慢慢搞明白天地之间的水循环
也才破掉二河流域,圣经文化中,关于天地之外是大水球的神话
这样太过超前的认知,当然不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
但我们要记住,日月星辰对于自然,是有极大影响力的
这个非常重要
他在后面的分析中,在五行产生的过程中,成为主要角度
假设大自然是静止不动的
周边也没有日月星辰的影响
则自然的天和地
必然会发生沉降
也就是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古人认知的天,也就是对流层
越往上,气温是越低的,越往下,气温是越高的
那就意味着,其实上面的气,更容易变成固体
往下沉降
雨雪霜云,其实就是这样形成的
而向下到达一定的程度后
因为温度过高
则又容易上升为天
最终就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且非常脆弱的平衡状态
稳态
但如果自然静止
则就如同放置混浊的水不动一样
必然天会一直沉降
都变成地
久置不动,只要是物质,都会下降
按这样的观点
天一直在往地下施压
由四周不断的往中心挤压
这不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大气压?
按这样的玩法
越靠近中心
压力越大
好在大自然这个广义的地球
并不是静止的
而是不断的在公转和自转
在持续的运动中
由于离心力等各种现象的存在
地的压力就轻松了许多
尽管这样
越往地心,由于挤压太厉害
密度太高
分子运动产生的能量也就大
结果,还是会发生高温
并且溶化了地心
当然,这只是科学现阶段的说法
这些高温高热溶化的地心
一片不断上涌的液体
抬举着岩石层
对抗着自上而下的压力
显然,古人所说的地,也就是岩石层
其实即承受了地心向外的压力,也承受了天向下的压力
在这样的夹击之下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岩石层
这才是生物的立足之地
那为什么两边的压力没有挤暴岩石层,让大地毁灭呢?
按说,稳态本身,都是极不稳定的
这才是必然逻辑
任何稳态都是暂时的,不稳才是必然
因此才有上窜下跳的螺旋运动
说到这个道理
这就要说到地的第一个重要特性
博厚
地之道,博且厚
地道博厚,博就是宽广的意思
只要岩石层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地,足够的厚
里面的压力也罢,外面的压力也罢
就不容易挤破
毕竟太厚了
这就象股市的中枢,如果时间太久,震荡空间太大
则不容易突破
是一个道理
地,实在太厚了
所以,能抗压
说到天和地的压力,不要说一下压力方向问题
这个对于了解大地也非常重要
天向地不断的施压,这种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压力
并不是地的表面岩石层承受了压力
压力是可以传导的
压力只有传导到最底层
也就是地心
才会变成高温高压的内部压力,对岩石层进行破坏
也就是说,外部的压力,其实并不能把事物怎么样
但外部的压力,最终会转化为内部的压力
内部的压力,才是灭亡的根本要素
当大地足够厚的时候
压力传导到最普通,最底层的,最下面,也就是地心的位置
就不断的贮存能量
到一定程度,就暴发了
国家乱不乱,其实也只要看普通民众的暴力事件是不是在上升
只要在上升,其实就是压力在不断增加
对于中间层来说,饭照吃,舞照跳
看不出什么
回到正题
一切压力最终都将变成内部的压力
这是通过测天望气,而判断地震,火山的原因所在
除了敦厚之外
地也是非常宽大的
大到人根本无法感知到较远距离的事情
在遥远的地方
其实火山,地震一直在发生
只是人们没有感觉到罢了
这认知又先进了
确实是古代的中国人,如果他们不穿越到现代
是不可能感知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地震,火山的
现代全球信息共享
我们当然知道地震,火山有多频繁
全球每年大约会发生500万次的地震
发生约50次左右的火山喷发
只不过人们往往生活范畴太过狭小,没有感觉而已
地的博厚
解释了感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
人们基于自己的五官思维,感知的只是自以为的世界
需要不断的在现实世界中去校正,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脑子
博而厚的大地
就如同人的骨骼与肌肉
撑起了整个自然的基本形状
圆形
也正因为地道的博厚
才能够生成万物,承载万物
天道,是高明的
高高在上,明亮透彻
但地道讲的是有形,即然已经有形,当然就需要博厚才叫健康
天和地这二种完全不同的特性
所谓特性,也就是德性
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天的阴阳,无形而高明,最终形成时间变化,成为自然现象的主轴:事件
而地的特性,无形而博厚,最终形成了空间形态的变化,成为五行,也成为此世界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产品:物象
有事有物,就循环不息了
中国文化,一方面对于有形的物象,进行了要求
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如同博厚的大地一样
才有载量
身体都没了,其他的名利啥的,有个屁用啊
同样的道理
各种载量,都是看有形的博厚
人能不能发财?
得看人对钱的载量
唯有厚德,始能载物
宽厚,容人,就是载量之本
如果心眼太狭小
那就算赚到金山银山
也会因为一念赌气,一念贪嗔
而消失于无形
清华大学,就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自己的校训
代代相传
当然,传没传,也不知道
总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人,物质贫乏
第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载量是不是出了问题?
自己是不是太过专权?不能与人好好相处了?
没有了宽厚之德
路也就走着走着,就没了
这是对物质的要求
也因此,古人穷尽办法,去贮藏能贮藏的物
以备不时之须
甚至因此提出了勤俭持家的概念
得节俭
宽厚的物质,才能让人生活更安全
不然,随时会暴发内部的危机
对于天之高明
古人就是对人们处事的要求了
人办各种事情
都要求二个字,高明
什么是高明?
那就是无形之中,就办好了
不着痕迹
如同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
而事已成
这就是高明了
劝一个人,如果对方感觉到你是在安慰他,在劝慰他
这是失败的
无形无患,而导人以善
这是高明的
骗子都是高明的
让人不知不觉中
就陷入事件里面
成为供养物
由此,一切用智不用力的,其实都是高明的
等到出资出力的时候,已经不高明了
总之,就是任何事情,要效法自然,了无痕迹,和谐之中,而恒顺事变
不能有刻意造做的痕迹
刻意处事,就是笨拙了。
可见,天道和地道
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实在太深太深
深到几乎中毒的地步
到孔子著《易传》的时候
已经将天地和乾坤的特性并为一起
明白了天地的上下,就是乾坤的内外
也就有了这样的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里,就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整体
这与一个完整的君子,是一样的
人与大自然,没有区别
大自然分天地二部
人也分乾坤内外二部
天德行事,总是健康向上,抵抗外邪,充满活力
保护着各种有情众生
那有情众生自己,也应该象天德学习
自强不息
而不是等着天爸爸天天保护自己
地势和坤母一样
是土的延伸
博大宽厚
承载着万物
那万物也应该象地妈妈一样,拥有博大宽厚的心态
去承载其他的微生物
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人也必然象大自然一样,形体承载着无穷的微生物
循环保护着无穷的微生物
至于这些微物质,微生物里面,有没有叫孔子的在讲天行健,就不知道了
仔细观察天和地的特性
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
天是主动的,地是被动的
天气变化无常,形成事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一些事情
地形,人物不得不跟着改变,跟着变化
天气热了,人不得不穿凉而透气的衣服
天气冷了,人不得不穿厚衣服
用有形的地,去解决无形的事件
人为什么要赚一堆数字的钱?
这有形的钱,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解决很多事情而已
所有的物,因事而生
因事而存
因事而灭
因事而废
有事才有物
事在物先
因事始为人
人最终状态,在世人的评价体系里面,好不好
就一个条件:
你是做什么的?
因事而看人
你做主席的?
那好,你的矮,锉和一切缺点,都是那么美
都能解释为好
因为你做的事,比较好而已
天道为主动
地道为被动
主动的,变化大
被动的,则变化缓慢而持久
地的这种被动性,用一个名词解释,那就是温顺
天要咋的,我就配合着咋地
而且是不断的改变形态,以为了完成事情
当一个人被追杀的时候,面前有一个狗洞
为了解决被杀这件事
他就会把自己的形体,改变成狗一样爬着,钻过去
形态的一切变化,都是事件影响的结果
而不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那么长?
因为树长太高了
长底的草,又被其他偶蹄类给吃了
没有竞争优势
只就长长了脖子,去吃树叶了
总之,一切形态,都是可解的
一切形态,都必然被事件所刻画形象
子弹被那一把枪打出来,都能检测到
因为枪膛刻画了子弹
在这种种主动和被动
人人都想做天了
九五至尊
也就是指挥一切的总设计师
下面的芸芸众生,看起来跳得欢,各司其职,其实都是被动的
被政策所动
地的博厚,温顺二大特征
成为地的标准模样
温温尔雅,大家闺秀
宽厚仁慈
总之,要多美有多美
谓之坤德
但如果真要这样去想地的德性
就太过肤浅了
这世界,本性只有一个,自私
地之所以温顺,是因为天和地本身是一个整体,能在温顺中,得到最大好处
如果收益少于付出
任何地,也温顺不起来
温顺,是建立在最大利益的搏弈之上
除非此时此刻,你温顺的收益,大于反抗
反抗的成本,高于温顺
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温柔顺从
这样子,地德就开始走样了
那地究竟要干嘛呢?难道地也有私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