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天地之律法
候却是万物之表现
候这个字
古文写作"矦"
从人,候声
本义就是守望 ,侦察的意思
这里的人,就是有情众生
也是天地交互之心
正是由于有了候的存在
我们才能更加肯定五行,只不过在讲有情众生的行为而已
是对人类,社会,及一切有情众生,如何和谐共处的学问
这些人道的行为,更广泛的说法,就是物候了
物候这个词
就非常有意思
其最初的意思,就是我们去观察外面事物的变化
比如燕子回来了吗?
大雁南飞了吗?
冰雪解冻了吗?
水结冰了吗?
桃花开了吗?
通过这些自然的事物的变化反应
来校正自己的认知和自己对时间的判断
古人按照五行历法
将一年按照五天为一候
划分为七十二个物候
七十二物候,始见于《逸周书•时训解》
成书大约在战国末期
当然自己说自己记载的周朝的东西
才叫逸周书
从周代遗留下来的说法
整理成的书
这七十二物候中
即有动物性的物候
也有植物性物候
还有一些不是生物的自然物候
当然,也因为时代局限,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物候
动物性物候,包括了动物的迁徒,鸣叫,繁殖等等
比如鸿雁来
寒蝉鸣
等等
植物性的,则有发芽,开花,结果等等
比如桃花开了
浮萍长了
还有一些非生物的自然物象
比如水开始结冰
开始打雷
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是人们的认知局限
比如田鼠化鸱
田老鼠变成了老鹰
这不可解了
弄错了
再比如鹰化为鸠
老鹰又变成了鸠鸟
这严重降低了物候学的科学性
还有腐草为萤
当然是腐草变成了萤虫
萤虫本身就是萤虫一直在繁殖
物候这个词,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他本身就是人的观察
这些物候,不过就是人的工具
试验品
和现代科学的小白鼠试验一样
你们先上,看看自然的反应
如果没事,我就开始象你们一样搞事了
科学家对待小白鼠也是一个心态,有药你先吃,吃不死,有效果,人类再吃
说到底,这是人类利用天地一切物体,去有意识的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进行改造自然的必由之路
一切有情众生,都把自己当作最为尊贵的人
而将其他一切物,当作自己的实验品和工作
比如细菌,对于细菌来说,人就是他的材料加工厂
完全就是一个培养基
总有一天,就是他的一盘菜
还是自动化生产
古人将一切有情众生,都归为人类
成为一个广泛的三才概念
这些生物行为,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
大地之所以如此美丽
举目所见,莫不是生物所为
森林,草原,鲜花,稻田,高楼大厦
马路,汽车,飞机,大炮,宇宙飞船
离开了有情众生,大地也就失去了美丽
古人因此称为,五行丽地
有情众生的行为,装扮了这个大地,无所不在
可是,人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复杂的
应该怎么去掌握其中的规律,并且预判人的吉凶祸福呢?
古人就通过应力和反应力
来进行了奇思妙想的总结
我们来看《运气七篇》里面的精彩描述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黄帝问道:
四时春夏秋冬之气
来的时候,有的早,有的迟,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人不善长的左边
有的在人善长的右边
这是以一般人习惯性用右手来说的
即然四时春夏秋冬之气,如此复杂
那有情众生又应该如何对待呢?
岐伯回答说:
这个容易
对于有情众生来说,首先就是对形势进行预判,拿别的事物当挡箭牌
先看一看情况
然后,他们就会做出行动
有时候就是对着气来干
这估计是干得赢的情况
有时候就认命了,顺着气来做
比如有些人,见到老百姓骑电动车,就耀武扬威,对着干
见到领导搞视察,就是是是,顺着干
评估了自己的实力
然后,有时候自己就故意躲在后面,迟一点
先让别人顶上,看看危险
有时候,就抢在别人前面,生怕错过
这是被欲望支配了
凡此种种
都说了一个规律
那就是人与自然,应力与反应力,是绝对配套成对出现我的
因此,自然运气太过
万物必化为先天
早点准备,早点行动
比如春天温度提升来得早
太过了
那万物也就跟随着一起早点行动
开花的开花,长叶的长叶
如果自然运气来得晩,不及预期
人们就更往后退了
预期,发挥了极为重要影响作用
如果国家财政政策好,超过人们的预期,人们就疯狂的杀进股市
相反,如果国家财政政策一般,不及预期
人们反应就消极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五行也就好理解了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帝曰:善。
黄帝说道:
我想听听具体的行为,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
这就更简单了
干就完了
反正对着来就是了。
春气,人们就会西行
西行就是金行了
之所以说西行,是只讲人的行为
而说到金的时候,会同时包括一组力
也就是应力和反应力
即包括自然的春气,也包括了人的西行
不过,这是相反的
是以应力为主导的规定
因此春气西行一起,并称的是五行里面的木
而不是金
这是以应力为先导来制定的
春季的时候
温度是越来越高的
温度越来越热
人们的行为就非得反过来
表现越来越凉的特性
穿衣也就越来越薄
越来越透气了
这种透气状态,其实就是肝主疏导的原因所在
透气之后,气动为风
也是肝木为风的应象
总之,就是温度越来越热,人并不是跟随着热
而是为了固化自我的状态
实行了反方向的行为
甚至于包括吃饮食,也开始减少了
夏气北行
到了夏天炎热的时候
人们表现出来的是背阳的行为
也就是往地的北方去行走
北方,就是阴暗面
寒冷面
人们就开空调,开风扇
想尽一切办法降温
躲藏
以对抗炎暑
到了秋天的时候
天气越来越凉了
人们又开始用温暖来对抗
穿衣越来越厚了
吃饭的口味越来越重了
甚至吃点辛辣的食物
让自己感觉到温暖
还可以喝点小酒
酒也是辛温的
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对抗转凉的天气
当然,这是指正常人
有些女孩子,属于非生物类,天气再寒再凉,也能穿点超短裙
这个不在此列
属于信仰的力量
到了冬天
天寒地冻
人们就用南行的办法去应对
南行就是火热了
人们烤火,保暖
穿厚重的羽绒服
总之,就是一个字,干,对着干
一身反骨
只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生化环境
这个生化环境,稳定而脆弱的状态,就是土了
土其实就是标准的意思
来总结一下有情众生怼天怼地怼自然的特点
春天温暖的时候
有情众生,是从下面开始动的
在土下面
在家里面
房屋也属于土
在土里面感觉暖和了,就开始发芽了
开始减少衣服了
然后慢慢的往外面发展
这一要点,非常重要
风始于下
木出于根
到了秋天呢
感觉到寒冷的时候
人们往往是从上面开始的变化
树叶开始变黄了
从上面开始
人开始感觉到头部变凉了
戴帽子了
加厚衣服了
这一现象,还是可以从超短裙女孩来看
虽然下面没穿啥
但一般上面的衣服开始变厚了
凉气始于上
金始于上
继续
夏季炎热的时候
热自内生
人们体内的高热,就不容易排出到外面的环境中
这就是夏气始于中了
人们吃冰镇饮料
吃西瓜
等等
解决内在的热的问题
将室内的气温调到极低
等等
这就是夏气始于中了
夏季炎热之火,人们是从里面开始反抗了
到了冬天寒冷的时候
人们又从外面来反抗了
想办法加厚衣服
把房子弄得严严实实
密不透风
让外面的冷气无法侵犯于人
显然,人根据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进行了不同的反抗策略
春从下,秋从上,夏从内,冬从外
再进一步
从个的行为来说
也就是左右前后的区别
春气的时候,人们从左边青龙开始
这是指坐北面南的标准模型来讲的
所谓的左,其实就是甲乙东行
但是因为人的行为极为复杂
一切甲乙的行为,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做的
而不仅仅是在东边
前后左右,就是随机应变
左,就是指那些能让人透气的行为
向外的行为
过于积极的判断和行为
相反,秋气始于右
则是偏于保守的行为
向内收缩的行为
是守方的行为
冬气始于后
这是指冬之寒冷,往往从人们不注意的阴暗地方开始
比如背后
夏气始于前
这是指夏之炎热
往往是自己主动撞上去的
以为行情好了
人们有天然的向光向热的特性
总之,前后左右,就讲到光的问题了
完全基于个人的预判而产生的行为
但东西南北,则是一般具体行为
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左右
十二大方向和动量
能番支配有情众生
让人们去对抗天地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而脆弱的平衡之道
这是四时春夏秋冬正常的生化反应
有了这些对抗的能力
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
那些极高的地方,接近温暖源头太阳的高山
反而是寒冷的
相反,那些海拔很低的地方,远离太阳
反而是温热的
正是在这样的对抗之下,才有了热不死的屁股冷不死的脸
热往上行,头部应该是最热的
烦恼都从头生
但人们就将他暴露在自然中,好散热
头就成了一个大号的风扇
散发了人们60%以上的热量
屁股在下面,寒水下流,往往是最冷的
我们就在多穿一些裤子
使力捂热这个地方
通过这些应力和反应力,来观察自然一切有情众生
只要足够仔细
也就能理解了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套生存的逻辑存在
黄帝说:好
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这是五行学说正式登场的地方
如果按这样的说法
显然,五行可以无有穷尽
反正对冲就完了
象这样的十二地支图
就是六大冲气
以达中和之道
昨天有人说到相害
这就是相害图了
六害
有些命学家,把六害说得非常严重
误人不浅
六害其实就是天地对立,相互影响的说法而已
比如树的枝叶与根茎
长地上,还是长地下?
这确实是相互影响
以卯酉这样的天地分界线
就需要权衡利弊
达到中和,就不存在相害了
相害是天地竞争的结果
只有失平衡,才是真害
相冲是人与天地竞争的结果
同样只有失平衡,才是危害
冲这个字,是衝的简体字
衝就是五行里面看侧重于哪一部分了
天冷就要重地下,重外面
天热就要重天上,重中间
重哪儿,完全得看天地的应力
应力在哪儿,五行就在哪儿
天之六气,地之四方,人之五行
构成了传统哲学里面宏大的三才系统
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那五行名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字呢?
五行又有什么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