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外部的环境,主要是风寒湿三种问题
他们会损失人体的热量
是致病的邪气
风气在上,寒气在中,湿气在下
三者有上中下的区别
只要始终记住外部的三大要素,就不会迷失
如果外部遇到火热的天气
看起来很高的温度
这其实是寒不足了
这样就掌握了内经的一个精髓知识点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即是乾坤定了内外
就不能轻易改变
外部的寒,有寒太过,有寒不足
寒不足就是炎热的暑天
造成的后果就是体内的热量无法排到外面
当然,风木也存在大过和不足的问题
湿度也一样
风和湿由于有了天地上下之别
也是容易造成混合危害的
同时,三大要素,形成病态
最为常见的,一般就是风寒和寒湿二种
这二个名词不叫反了
一般不叫寒风或者湿寒
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更是天,人,地的顺序问题
天人之间,是风寒
人地之间,是寒湿
这二大主流外部病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水这个因素的多少问题
之所以引起风度
就是因为水分子的去留,受到了空气流通这个因素的制约
空气流通就形成了风
风吹则水散
无风则湿大
湿大则气滞
古人将风和湿的这二个特点
分别描述为风性开泄和湿性重滞
风性开泄,就是空气的流动,会带走水分
让人轻身体健
是生命之气
但稍一过度,就会出大问题
过与不及,才是问题所在
如同有些瘦子,风太过了
就生了其他风疾一样
湿性重滞,指的是湿会造成空气的不流通
从而使身体变得沉重呆滞
乏力
疲惫
不想吃东西等等
气都不通了,自然就无法动了
也不想动了
风和湿,是寒的左膀右臂
风生而湿墓
风是生气
湿是死气
生于风,死于湿
这直接影响了罗盘,天干,地支等各种命学的发展
毕竟,这些东西都是外用的
由于风和湿之间彼此相反的特性
在长久的生活中,被有情众生所利用
对于恒温动物来说
他们就用辛味刺激产生的反应,应对寒湿
而用甘味刺激产生的反应
来输送能量到体表
缓解风寒的问题
寒湿,就是温度低湿度大的情况
风寒,就是温度低,湿度小的情况
甘味,就能达到保水增温的效果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低温,也就是寒,是一切有情众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众生之所以生,就是因为暖触
寒就成了第一致病因素
因为他能抢夺暖触
造成人们的不舒服
最初
有情众生在对抗的过程中
发现了碳水化合物的甘味
但实际上,很多碳水化合物,并不表现出甜的味道
或者说甜得并不明显
称为淡味
淡味,并不存在于五味之中
我们后面会讲到,真正养人的,其实是淡味
平淡无味
直接吞下去,就Ok了
也没必要尝什么味
这是大多数动物的行为
五味,是用来纠偏的
用来调和的
随着植物与动物的协同发展
植物让碳水化合物变得越来越甜
提高对动物的奖赏
以获取动物为他们传播的劳作
代遇越来越好
甜度就越来越增加
最后,很多果实,就变得更甜了
甘味和辛味,都是登陆后形成的味觉
在水中的生物
外环境本身就是水
哪来什么风寒
风都吹不进去
水生动物,只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寒湿问题
腐皮病往往是他们致命的问题
但陆生动物,就多出了一个问题
这活在空中,又生活在水边
空气流通,就是新的问题
因此,陆生动物才有风寒的存在
风吹过来
水分蒸发更严重了
风加速了水分和热量的蒸发
甚至可以在常温下,直接风干
随着水分子从体表蒸发到空气中
带走大量的热量
这种风带走水分并随之带走热量,给人带来的感觉
称为凉
人的体验感,是一种凉凉的感觉
这种觉知
相比于外界温度低下,直接造成的温度损失,程度上要低一点
当外界温度低下,直接损失热量的时候
人们感觉到的是冷
凉和冷的觉知,有轻微的差异性
但无论是凉爽还是寒冷
造成温度损失是第一致病原理
解决办法,就是增加能量供应
碳水化合物就来了
碳水化合物遇到氧,也就是生命中的少阳相火
就会发生反应
然后就释放了能量
同时,代谢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曾经结合在碳水化合物里面的水,也被释放出来了
这不就增加了水的供应嘛
同时增加了热量和水的供应
并且用二氧化碳来保温
这简值太完美了
显然,碳水化合物,已经解决了风和寒的问题
即解决了温度低的问题
又解决了湿度低的问题
还有多余的废气废水
就能过毛孔包括鼻孔,散发到体外,和外界进行交换了。
甘味的中药
无疑甘草是最为著名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河西沙山及上郡。
我们来看一下甘草的作用
分析其中的原因
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首先就是解决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问题
五脏六腑,就是代指所有地方
但凡哪个地方有寒热邪气,都可以治疗
而寒热,在古代是一个病名词
即外寒内热
在外寒的情况,身体通过发热发烧来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一边怕冷,一边发烧的情况
古人称为寒热病
热是解决问题的
寒是造成问题的
至到最近一百多年,荒谬的医生,才开始退烧治病的荒谬过程
以前古今中外,无论中西
都能朴素的认识到,人要解决的是自己怕冷的主观感觉
我冷得要死,去医院,医生告诉我说:不,你不冷,你的问题是发烧
好吧,我错了
你说得对
你弄死我吧
就这样了
甘草就能通过提高能量供应
来增加温度
解决外面的寒冷
随着大量能量输送到体表
也就能坚筋骨长肌肉增气力了
同时对于外面的伤口,金创,疮疡,肿毒都有促进康复的作用
服用时间久了
能轻身延年
这是因为抵抗力增强了
说到底,就是带着能量满跑而已
这里面,没有说到甘草的不足之处
那就是容易造成水分的滞留问题
不过,这在古人看来,也不是问题
与辛味一配合
就天衣无缝了
辛味和甘味
都能抗击外界的寒冷
从而解决恒温动物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但生物利用了风湿之间,彼此消长的原理
风大则湿小
风小则湿大
而采取了调和辛甘比例,来适应环境的做法
在古人看来
只需要在汤药里面,将这个比例调到与当下环境合适
就能解决一切外在的疾病
从而恰到好处的修复外在的乾部
也就是躯干皮肤等等
古人称为五体,皮肉脉筋骨
其实,要记住的要点并不多
就是辛味和甘味,对内环境的影响
趋势是一致的
都是向外发散
但关于水的实际效果,又完全不一样
辛能去水
甘能留水
留水就能发胖
胖的就是水
去水就能减肥
没水,就长不了肉肉,留不了能量
这样,重庆,湖南等吃辣的地方,出产美女
就好解释了
这些辣妹
是真的吃出来的
辛甘化阳
其实就是将水和能量输送到体表
慢慢蒸发和使用
与之相反的
就是酸苦涌泄为阴了
所谓酸苦涌泄
其实就是开闸放水
而不再是等待自然蒸发
酸苦咸这样的味觉
本身就来自于海洋
是海水的味道
是最初进化而来的一批感知能力
在生物利用味觉的过程中
也就自然而然的,用来治理内环境了
而不再是针对外环境中的风寒湿
说到内环境
也就是结界以内的环境
人们称之为我的部分
他刚好和外环境相反
外环境是寒为主,兼有风湿
内环境则以热为主
兼有燥暑
内环境对于生物来说,当然是好的
适度的湿热,是最适合生存的地方
也是暖触的根源
因此,生物要做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内热不被损失
但是
内热并不是越多越好
内热是有最大的上限和最小的下限的
决定热量上限和下限的,就是水这个要素
只有水才适合贮备热量
而身体作为一个容器
贮水又是有限度的
因此,水的多少,决定了热量的最大存贮量
这极为重要
那对于人来说
水饮,显然比食物更重要
如果没有水
吃东西也没办法留存能量
古人将饮放在食的前面,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一个人,强性并且过多的吃高热量食物呢
会有什么后果
身体为了消化这些热量
就只有一办法了
不断的要求喝饮料,喝水
随着摄入水量的不段扩充
身体就发胖了
能量是贮存了,水也贮存了
但一身的肥肉肉
走不动路了
人体的健康,是需要气,水,食三者比例适合
四分的气,三分的水,三分的食
当气多的时候,人才能显得轻身健康
古人将增加人体气的方法,称为导气
追求的目标,就是轻身
但我们研究的是原理
显然
这些情况,是长期习惯造成的
并且形成的恶性循环
不容易改变
对于某个时间段来说
由于水的限制
内热是完全可以超标的
内热过多的情况,古人称为复
也就是对抗外面的寒,太过敏了
造热太多
复过了
正常人感冒怕冷过后
应该是脉缓身凉
体温略低于常人
这样就比较可控
但年轻时,往往过度
热复太过
内热就产生了
没目标了
寒解决了,热还没有用完
出现新麻烦了
这样的情况
同样有二种大的类型
一类是水太多,热也太多
称为湿热
一类是水太少,热还多
称为燥热
燥与湿,决定了内热的根本性质
而正常人的体内
应该是燥湿适中
刚好与热量等同配合的
怎么办才是身体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不能再去冰天雪地里面冻一冻吧?
这样没有尽头了
于是,身体进化出了酸和苦这样二种味觉
这算是古味新用了
酸和苦,明明就来自于遥远的海洋时代
是海洋动物对于海水这一环境酸碱度的检查
从而产生的判断能力
然而,在演化过程中
尤其是登陆之后
水环境的酸碱度已经不那么重要的
就开始演化到利用这二个味觉,来校正饮食偏性
在海洋里面,用酸和苦检查到海水过酸或者过碱时
就严重的影响了这此水生动物的生存
他们需要立即,马上将这些不良的海水,排出体外
当这些生物,还只有一个口,又吃又拉的时候
就通过这一个口排出去
而当生物进化出肛门,有了口与肛门的区别
就通过口与肛门排出去
当然,还包括腮孔和尿道
总之总之,就是内环境受到污染
需要迅速清理出去
这时候,慢悠悠的辛甘发散,已经不够用了
也根本不可能通过皮肤来解决问题
在海洋里生活的动物
海水浓度大于自己体内的水环境的浓度
但凡皮肤封锁不严实
都会让自己体内的水被吸出去
皮肤排泄,这对海洋生物来说,那太开玩笑了
充其量,就是分泌一些沾液
形成鳞甲之类的
其皮肤结构,也非常简单
远远比不了陆地生物
只有到了陆地生物,皮肤排泄才彻底改造成功
显然,当酸和苦出现时
就近排泄是不包括皮肤的
甚至皮肉脉筋骨,这五体都不经过
而是直接口,肛门,尿道,阴道等等来排泄
这些排泄的通道
称名为坤道
是坤系与外面沟通的地方
这些通过坤道排泄的药物药味
也就是酸和苦,就称名为涌泄了
其实就是上涌下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身体排泄的方式,其实是有乾道,有坤道的
乾道为外道,包括皮肉脉筋骨五体
坤道为内道,包括六腑
六腑就是以通为用的
外有五体,内有六腑
五行在其中,不见其形而见其用
内外调度,择时择机
乾道和坤道,并不是孤立,互不相通的
如果乾道不通
比如外界太寒冷,皮肤毛孔关闭
水分无法从乾道出去
就会内走坤道
通过尿道出去
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利尿
天气冷了,想躺个热被窝,偏偏被尿胀着
不得不起床撒尿
同样的道理
如果坤道不通
那就只能走乾道了
比如肠胃给塞实在了
大便不通了
但废热废水废气,还得外排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乾道来排嘛
于是,就大热,大汗,大烦渴了
尽管乾坤二道,可以互通
但只限于临时交通管制
这种情况,在古人看来
就是乾坤大乱,坏了规矩
不及时纠正,迟早要拜拜
还是得乾物走乾道,坤物走坤道
各安其职
才能正常
酸和苦,走的是坤道体系
通的是上下
但是,这二者,也完全和水相关
一个能增加水液,一个能减少水液
也就是说,一个针对的是湿热,一个针对的是燥热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这与乾道针对水的多少,而有了辛味和甘味是如出一辙
为什么五味,都离不开水的多少呢?
这是因为,五味本身就是滋味
就是反应内环境,水体系的
当然对于坤道和乾道的水的多少,最为关注了
至于热
其实是乾坤都用的
那究竟酸和苦,哪个是针对湿热,哪个是针对燥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