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五十讲 辛味的功能与作用

上一期内容讲到,各种不同的有情众生

为了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

而创造出了五种不同的外壳结界

形成五虫

从此,摆脱了单一的水环境

使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这里面要注意一个细节

那就是作为动物,本身就会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属性

比如各种变态昆虫

一生经历了多种虫

不是说,一个虫的外壳就是固定不变的

就算是人

去外太空,去潜海,去沙漠

去南极

都会是不同的虫

换上不同的外部形态

才能达到这些地方

要点只有一个,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保存自己脆弱而平衡的内环境,不受到破坏

人与境,才是关键

但相对来说,某些虫,又有固定的生活场景

有些只生活在沙漠

有些只生活在陆地

有些只生活在水中

古人意识到

他们可能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而是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作出的改变

看起来千变万化的形态,其实可以是同一个祖先

这就是虫之间的转换了

但毕竟古人的知识量实在太少了

从而误认为一种虫能直接生出另一种虫

猴子能直接生个人娃娃

这当然是不对的

演化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就如同造飞船一样

不是随便就能弄出一个来,然后就能飞太空

正因为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

就出现了安土重迁

所有生物,都习惯在于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而不愿意迁移到别的地方

人们习惯于拥有一个房子

都是源于这个普通的想法

这种长时间在某个环境中进化

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的分工

从此,狼有狼道,狐有狐踪

人有人路

各行其境

但如果万一变化了呢?

其实不用担心

生命的顽强,是无法想象的

就算是核爆的世界里面,半点不影响生物去适应新的环境

并创造出新的生命

所以,不用担心

正是因为环境的不同

才造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也就是经文里面说的:五行丽地

地就是下界,灵界

天地之中

为气态,液态,固态,这样三种形态的水所充满

一切有情众生之灵

即生于地界之上,水界之中,天界之下

地界,予人以物色

就有了形态

水界,予人以欲望

就有了情感

天界,予人以思维

从而成为色界,欲界,无色界产生的基础

单独从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来看

其状态,都如同缩小版的自然

分析任何一个我们眼中的有情众生

会发现他的内部,还是由无量更小的众生组成

比如生物界的这些显性生物

都是由细胞组成一样

这些更小的众生,同样生活在地界之上,天界之下,水界之中

与水界中,始能生存

此时,体内的水环境

就变成了内环境

所谓内环境,就是更小众生生活的地方

他是味觉产生的前提条件

甘味,来自于成熟的滋味

是植物主动给予动物的奖励性回报

酸味是腐败死亡的尸体味道

是生命转换的味道

新生就由此开始

生和成,将是我们这一期的主题

苦涩是排斥的味道

是植物给动物的警告性味觉

辛是火辣的味道

是植物给予动物的惩罚性味道

咸是内环境的本味

大海的味道

这些深深的记忆,左右着有情众生的世界

有情众生,特别人类,总是在不自觉中,调和着五味

以完成身体内部众生的需求

比如辛味

我们来看一看辛味究竟是如何从负面的被支配,转到正面的主动调节

就清楚味觉的功能了

早期的辛味

来自于登陆时,太阳对皮肤的炙烤

这样的炙烤

迅速让整个生命变成了干尸

但是

这里面会有一个物理现象

那就是在炙烤过程中

皮肤的水分蒸发了

内部的水部,由于渗透原理,会不断的扩散到这个干燥的地方

这是形成干尸的基本原因

水往缺水的地方被动扩散

又反过来,解决了高温的问题

这就比如一块土地

一边有水,一边没有水

有水的一边,水自然会渗透到没水的地方

如果水源充足

则干燥的地方,就会保持湿润状态

有情众生发现了这个规律

开始主动利用这一过程

来左右水的循环

对于有情从生来说

这一过程,将不再是被动的

而是希望主动的进行

主动的过程,就是加热水分

温水就能蒸发到体表了

更容易走向体表

这是因为恒温动物的体温,一般高于外界环境

在温度的作用下,水分就容易走向体表,并扩散到体外

所以,有情众生利用水来缓解火热的过程

是不能忽略掉主体

说成简单的水克火的现象

而是要解读成有情众生,利用了水能克火的原理

来主动的进行了这一过程

后来,凡是遇到辛辣的感觉

都会进行这一过程

至于是不是真的太阳炙烤,已经不重要了

但是

如果认为辛味,就是解决外环境的火热炙烤身体这一现象的

那就有点小误解了

原因就在于,解决外部火热的第一方法

并不是内在的饮食

晒太阳下面久了,谁想吃点辛辣呢?

这不是有病吗?

真正解决外部炎热问题的第一方法

是改变外面的风水

直接去一个阴凉的地方呆着就行了

躲开强光强热就行了

实在躲不开

那也要进化出相应的皮肤

比如皮毛鳞甲粘液之类的

后来生物的演化史中

之所以能够登陆成功

也是因为进化出了相应的皮肤构造

才取得了胜利

之所以一般不用愿意用出汗来解决火热

总是被动的出汗

就在于有情众生出汗的过程,是一个加热的过程

体内的水,也是高温啊

甚至比体外环境的温度更高

那都是三十六七度的温度了

如果要主动出汗

这温度还得增高

按中医的说法

叫: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样高温的温水,到了体表

对于解决太阳的炙烤

只能说是暂时的,临时的方案

而不能长久

长久的,必然是皮肤的进化

如果皮肤没有进化,就必然造成皮肤病

那万一遇到火热的环境

又无法逃开

身体临时用了出汗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源源不断的水到了体表

蒸发出去

从而保持局部不致于干成干尸

身体就会启动一个特别的需求

饮冷水

利用置换原理

热水出去了,不断的要求自己喝冷水进来了

从而减少体内的温度

这里,我们就需要记住第一个知识要点:

欲饮冷饮,想喝凉水

这才是身体觉察到外部环境温热的标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欲饮冷饮呢?

因为同样的行为

水分蒸发向外

有情众生开发出了新的功能

那就是用辛味散寒

在进化恒温动物的时候

体内的温度相对稳定

但因为对于常见的恒温动物来说

其体内的温度远远高于外部的环境

所以,其外部面临的威胁

往往是风,寒,湿这三个要素

而这三个要素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寒

风和湿是寒的帮凶

由于内热外寒的标准生物模型

有情众生突然发现

这温水到了体表

不仅能解决热造成的缺水问题

还能造成寒造成的温度过低问题

因为温度起来了

温水,这一神奇的东西

即能解决热,也能解决寒

让有情众生高兴得不得了

就解锁了辛味的新功能

新玩法

但是

身体的觉知,不会说慌

此时的身体,即然是解决外部的寒冷问题

当然就会是想喝热饮

而不是想喝冷水了

由此,辛味终于进化到了解决寒湿的主要功能上面了。

实际上,后面的甘味,我们会发现,也是抗寒的主力军

所谓的辛甘化阳

不过就是辛和甘,主要是通过改变内环境状态,来对抗外环境的变化

无论外面是风,寒,湿,还是燥,热

统统都是辛和甘来解决问题

同样的道理

无论体内的内环境究竟变成什么样

是风,寒,湿,还是燥,热

身体统统都是通过酸苦来解决问题

明白这个原理,五味就简单多了

只需要判断出问题,究竟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

就知道如何调和五味了

回到欲饮冷水的这个问题

问饮冷水还是饮热水,对于中医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当有情众生熟练的掌握了温水的作用

也就开始有意识的寻找辛味的食物了

主动的寻找刺激

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药

就是姜

姜的繁体字,写作薑

薑者,疆也

成为古人眼中,身体能处理体表问题的专用药物

当然,主要是欲饮热水的寒湿问题。

《神农本草经》记载姜的作用:"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通过神农本草经的记载

我们可以看到辛味的作用

其实就是一个小抽水泵的作用

把里面的温水,抽到外面皮肤,并散发出去

结束

那能治什么病呢?

第一就是腹泻

这不是肠道里面水分太多嘛

抽出去,就不腹泄了

但对于想饮冷饮的热病来说,没效

对于想饮热水的寒病来说,效佳

继续生姜改变水的走向问题

接着,就是胸部的水被抽出去

因此就以治疗胸满,咳逆,上气了

再往外,就是治疗外面风湿造成的痹阻现象

除了本经记载的这些作用,后世医家也用来治疗水肿

等等

在张仲景那儿,更是用得出神入化

服用姜的时候久了

通过出汗,排除了体内很多的垃圾

去除了寒热痹阻现象

人的感觉就显得更加灵敏了

神明,就可以理解为觉知能力

自我感觉挺灵敏了

在这些功效里面

只有一个温中止血,需要解释

温中,是为了加速血液的循环

好将水运输到体表

凡乎一切的辛味药,都有这个功能

这个中的意思,其实就是水

在标准模型里面,就是水气居中

温中,是揭示的辛味的原理

但止血,却是曲线救国

因为水排出多了,血容量少了

血压低了

血也就流得少了

实际上,他属于中医里面的活血止血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血的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就支持这样的观点

认为生姜是抑制了凝血

而不是促进了凝血

是活力促进了血液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血管的修复

总之

我们通过一个味觉一味药

就能简单的理解古人眼中的世界和推理过程

姜,就类似于大禹

治水之功臣

在他的治理下,身体里面,不再有洪水泛滥的情况

疆域得到稳定

但是,姜不是万能的

外在气候的复杂性

也让姜的功能有点着急

我们知道,所谓的外环境气候,主要是风,寒,湿

以寒为中心,这个没得说

但是

风和湿,二者是不兼容的

风大了,湿就少了

湿大了,风就少了

天气,本应该是以通为用的,四通八达,属于风气之所

地气,才是以塞为用

闭藏之所

属于湿浊之所

天偏于风,地偏于湿

这是天地之恒常

因此,外部的寒冷

本质上是有二种主要类型的

一类是风寒

一类是寒湿

风寒,就缺少水分了

风带走了水分

寒湿就是水分多了

风和湿之间,总在一个度上

但却又完全不同

如果风和湿恰到好处呢?

那就只是受寒了

这情况,当然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总是会略有偏性,或偏于风,或偏于寒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

辛味的姜

不过就是一个小抽水泵

就是大禹治水的搞法

引水而已

此时,是一个排水的过程

那就意味着,他只能解决一种情况:寒湿

而解决不了风寒

毕竟风寒呢,本身就性开泄,水分减少了

怎么还能通过排水来解决问题呢?

这时候,迫切的需要一种锁水的行为

而不是去水的行为

很幸运的是

生物找到了

他发现了甘味

甘味,这就是碳水化合物啊

这不就是能锁水增温嘛

那甘味增温去寒留水的作用

又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呢?

热必内生,寒必外来

外防风寒湿,内防燥和热

身体就这点事

并没有什么内风内寒内湿之说

这都是后人伪造的

风寒湿哪有什么内外之分

在外境里面,风和湿就是同一个因素

用来表述湿度的大小问题

而适用方法,就是甘味和辛味

调节到一个特别合适的比例

就能治疗一切外在疾病了

治内用酸苦,治外用辛甘

去风寒湿用辛甘

去燥热用酸苦

不过,现在吃的西药,基本上都是苦味的

能伤人生气

温度对于有情众生来说,就是生命之根本

不是特别必要,不吃苦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四十九讲 五味是如何出现的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五十一讲 朗朗乾坤各司其职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