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五十四讲 造人的方法

要在众多的中药里面,找出一味历来医家都没有争议的咸味药

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确实,咸味药极为稀少

现代中药学里面的咸味药,很多都是根据功效倒推的

什么鹿茸,海藻等等

但历来医家,各种记录的滋味都有

就算是龟板,其实也是有岐义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气味咸、平,无毒。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

我们姑且按照一般认知,将龟板认为是味咸的药物

不然,公认的咸味,就只有食盐了

龟板主漏下赤白,五痔阴蚀,这只是简单的修复皮表的过程

能健五体,当然也就能补漏了

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这其实就是增益气力

强身健体

坚筋骨的作用

同时,还能破症瘕疟

这个是咸的软坚散结的作用

至于除湿痹,这仅仅是咸的物理作用

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常常用食盐防止结冰

原因就在于食盐能让水的凝结点变得更低

本来应该0度结冰的,结果要到-6度才能结冰了

这没法冻了

利用这样的特点,湿只要不冻成冰,久留成疾,就能在咸的作用下,清洗运输出去了

属于间接救国了

如果久服的话,能够轻身不饥

也就是有干不完的力气

这些特征性功效,因为合符对咸的定位

所以,后世的大部分医家,给他标注为咸味

其他现代中药学里面的咸味药,也大致如此而来

略显随意

但方便记忆

然而,淡水才是王道之境

淡味才是饮食正统

无味才是圣贤之求

人们之所以要用五味去调节淡味

就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

按古人的说法

其实天和地是不全的

任何时间,都有缺陷,六气动荡

有胜有复

都是会生病的

任何地方,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美主义者,注定就是失败者

人不需要责全求备

而是要依据环境的偏性,来制定自己的策略

生存下去才是王道

正如社会的形态一样,哪里会有一个完美的国家,完美的时期,完美的形态呢?

任何时候,经济都有通胀,有通缩

人要做的,就是根据当下的状态,去调整自己的策略,看起来很偏,但适应就是最好的

坐等完美国家,坐等完美社会,坐等环境来满足自己的人,注定了就是失败的人

这一点,古人就认为,不怨天,不尤人

不要去责备天地

不要去怪罪他人

去完善自己,适应当下,活下去

才是正解

因此,需要对淡味进行加工

实际上,各地的动物,植物,都是这么干的

因此,各地的生物有各地的特性

也就找不到纯正的淡味了

如同纯金

哪里会有纯金存在呢?

再纯的金,里面也是有杂质了

这些都意味着,任何饮食,都不可能完美

只能不断的调和他们

才以达到自己的要求

让自己活下去

一切有情众生

其本质都是各种材料,和合而成的混合杂染

本无自性

本自空无

就如同各种砖石钢铁瓷砖瓦砾,造成一个房子一样

单纯的淡味,是无法满足这样复杂的要求

五味调和的作用,就在于此。

单纯吃饭,完不成生命的进程

怎么着也得吃得点菜

中和中和

但我们需要明白的道理,还远不止于此

任何生物与他所吃的食物,都是协同进化的关系

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吃者与被吃者,必须同步进化

同步演化

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食

在长久的吃水稻的过程中

体内必然就建立起了以水稻为食材中心的整个生产线

每个地方的人,其内在的加工生产线,都是根本自己所获得的食材,因时因地而制宜的

切换生产线的代价,甚至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但当我们看到成品的时候

就会发现,成品就几乎没有差异

我们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大家就了解什么是协同进化了

从成品来看

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其实都差不多

大家都是电池带动的,也都在走智能化路线

从使用功能上来说,那更是没有什么差异

反正就是一个载人工具而已

这就如同我们去看地球上的人,大家都差不多一样

但是

这个造车的生产线,却是各不相同的

这里面,主要有二种

一种是原研发的

自己用各种材料,不断的研发生产的

另一种,则是组装的

直接购买各种半成品,然后组装在一起

称名为生产就行了。

但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都是自己生产一部分,组装一大部分

之所以这样

这完全取决于材料的获取方便程度

和自己的投资特点,生产地点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综合考虑的结果

人其实也一样

在人吃的食材里面

有些是需要自己加工处理的

这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随便弄点米饭白菜进去

就能产出一个人来

但有很多,则是组装的

尤其是现代营养学兴起之后

我们很多蛋白质,氨基酸,等等

都不需要人体自我生产了

直接从外面供应就行了

也就形成了新时代的组装人

这二种生产出来的产品

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严格来说,组装人和组装车,更容易生产

只要没有贸易战争

一切都将安好

但要说到生命力的强大

显然,自研生产线,那更有成本优势

也更容易在恶劣环境中获胜

我们可以这样比较这样两类人和车

在环境恶劣,大环境不好的情况

原研人和原研车,也就是自己体内有生产线的人和车,更容易存活。

在环境良好,也就是大环境很好的情况下

组装人和组装车,也就是自己直接购买半成品,组装一下的人和车,更容易急功近利

明白了这个问题

就知道,吃工业品,吃各种保健品,用各种西医,营养剂等等

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样的情况,同样能够获得长寿

而不用担心

只要有钱,有来源

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然

那些寻求自然

寻求自我解决问题

不依靠药物和营养品的人

也不过就是多了点吹牛的资本

看看,我多么健康

不用吃药,不用吃保健品

别无其他

当然,环境恶劣的时候

就显现出较强的抵抗力了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

一直遵循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那就是造不如偷,偷不如抢

但凡能直接获取的,能抢夺来的

就绝对不会去造

你都随便可以购买芯片了,何必自己再去花更多的代价,生产芯片呢?

研发的成本,对于生物来说,实在太高太高了

所以,抢,是生物进化的主体

组装,才是生命的主要形式

曾经,人们也是有维生素C的生产线的

但随着后来人类的发展

人们发现这东西,并不是很稀缺

能够从外面获取

自己体内的生产线,就打包出售,停产了

因此,人们对于酸味喜好的一个旁支原因

就是因为人们要知道,我应该出去抢维生素C了

造不如抢,作为生物演化的主线

一直左右着生物的进化

甚至是进化的方向

而最好的经济,永远是培养别人的懒惰习惯

让他不再习惯于自我生产

这样就会成为永远的饭票

植物就是这么干的

他们掌握了淀粉生产线

这能咋办啊

动物依靠这个才能生存

而当动物习惯了这种存在

也就永远要依靠他们了

毕竟,自己如果想生产,成本太高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就知道了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因为自己本地的食材问题

都被本地的食物所驯化

也就是协同进化了

生长麦子的地方

人们体内就有了围绕麦子的生产系统

从而产出麦区人

生长稻谷的地方

人们体内就有了围绕稻谷的生产系统

从而产出稻区人

各种蔬菜瓜果

无一不是抢夺人们的体内的生产线

从而达到控制人类

让人类为他们服务,做牛做马,栽田种地,为他们打工的目的

这就使得各个地方的人,往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水土不服,就是体内的生产线太过单一

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古人发现了这个道理

认识到,同样是人

东南西北的人,其实只是外表相同

内在是有差异的

并且这种差异,在物产并不丰富的古代,根本无法解决

因此,要针对东西南北各种地方不同的人

采取不同的饮食搭配,医药调理

同样的疾病,即有地方的不同,也有时间的不同

更有内在的生产线不同

是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的

这就是个体差异了

个体差异曾经一度让医生灰头土脸

同样的病,同样的药,同样的量

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甚至给弄死了

吃多少?得在实践中慢慢拿病人试验

这并不严格

退烧药,吃多少能退烧?

鬼才知道

反正吃了没有退,再吃就是了

现代医学发展到当下

终于从基因里面,开始寻找个体化用药规律

认为个体的差异,都写在基因里

只要解读了基因,就必然能知道个体用药的秘密

这作为现代前沿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前途

但然并卵

基因只是记录过去的经历

包括生物创造之初的一切大事件

而不记录未来

我本记录的是你从单细胞到现在,都生活在中国的事件,从而形成的中国基因

谁知道你跑去美国了啊

基因的本质,是尽可能调和天时和地利

达到最佳的适应状态

而非固定不变的

那基因定制个体化用药,也就永远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等到人类上太空了

基因又突变了

还得重造

依时依境,顺从基因,顺从身体

古人将这样的思想,称为顺其自然

认为顺其自然处境,适当修正自己的生产线和基因图谱

这才是天人合一的长久之道

我们没必要去评价其中的是是非非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

各种便利的出行工具

世界饮食也在加速溶合

各种预制菜,快餐,已经开始占满了人们的餐桌和胃部

饮食趋同的时代,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人们总感觉,吃这些快餐和预制菜是不健康的

容易生病

这其实没有任何的科学道理

在所有工业生产中

人们是经过无数的试验,检测

从营养的角度,质量的控制

这些食物都无疑是最安全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

并不是他们不安全

而是他们并不是本土所产

是无法让人们适应当下环境的产物

产品与环境无法协调了

这其实很好理解

一个种地的农民

本来想要的是收割庄稼的拖拉机

但全世界都只有宝马的生产线了

并且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告诉你

宝马车这么好,安全气囊这么多

如何如何的安全

如何如何的功能全面

但,真的和我要用的处境不相符啊

如此而已

人,需要吃一些本地特色的食材

最好自己经常做一做饭,炒一炒菜

哪怕手艺再差

细菌再多

再不干净,再不卫生

但对本土生命来说,绝对是有益处的

但对于长期各地跑的人来说

大众食品,各地特色的食物,都吃一吃,饮食口味的泛化,又是最好的

才能适应更多的变化空间

人与食物,协同进化

是基本的道理

有多宽的天地,就去吃什么样的食物

普通百姓,没必要去吃山珍海味

帝王将相,也没必要去吃糙米粗粮

各做各的事,各做各的人,各住各的境

世界更精彩

实际上

从能量学来说

五味,对于解决能量问题

是毫无帮助的

如果真需要能量

动物最好的演化,那就是不要有味觉

啥食物,有营养就行

只要有能量,都能吃下去

这多好

大多数动物,还真是这样演化的

基本上都是直接生吞食物

到胃里面了,再慢慢解读是啥

这对于低等生命,没有选择权的动物来说

实在太重要了

当食材较为丰富的时候

人们才需要味道

显然,五味对于能量的获取,是没有帮助的

甚至于说,五味,对于能量的获取还有负作用

比如,你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六七天才能获救

但这个空间里面,什么都没有

此时,你本可以喝自己撒的尿,来暂时解决一下水的问题

尿里面还是有水的

本可以吃自己拉的大便,来暂时解决一下营养的问题

大便叫排遗,里面还有很多的营养物质

但是

你做不到

宁可死,也做不到

习惯和口味,在此时,已经成为阻碍生命延续的负面

在长久的生活中

他们已经彻底的改造了你的行为

你已经不可能象一二岁的儿童,抓起大便就啃得香甜了

味觉和习惯,已经击败了你对生命延续的欲望

如果这样活下去,不如让我去死吧

足见五味对于人们,并不一定都是友好的

那用五味鉴别毒性,靠不靠谱呢?

这也完全是扯淡

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通过尝食物的味道,来判断食物的有毒无毒

毒与不毒,这完全与口味不搭边

毒物即可以是甘美的,也可以是酸苦的

甚至是无色无味的

可以说,毫无规律可言

那毒物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大部分动植物,对人都没有毒性,而有些动植物,微量就能致人死亡呢?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五十三讲 精灵与咸淡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五十五讲 平常道心道天常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