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自己的食谱和生存空间
以供自己生活下去
这些食谱,就是自己能够获得的,最有利于建造身体的材料
其实就是在长期的相处过程
协同进化而来
可以这样说
食物,其实是已经协同进化而来的毒物
而毒物就是完全未协同进化的食物
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
共同进化出相对稳定的食物链
而能破坏这个食物链,打破这个固执协同关系现象的
就是有毒物质了
在自然界里面
由于每种生物的演化方向不同,处境不同,要求不同
毒与非毒,就没有绝对的概念
针对具体的生物,具体的演化阶段,才有毒的概念
彼之毒药,我之甘饴
这才是自然界中的常态
比如曾经的氧气,是剧毒
但因为大氧化过程中,地球上面的氧气含量实在太多太多了
成为此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
生物就慢慢的适应了他,并且利用他,甚至吸毒上瘾
离不开了
协同进化就成功了
二氧化碳,少见的高浓度下,就是毒物
但空气中适度的二氧化碳,人们已经习惯了
也就不是毒了
未充分氧化的一氧化碳
则极容易中毒
因为他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
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
身体极为智能
对于常见而必须相处的事物来说,就会有一个解毒再利用的协作过程
至到最后毒物不再是毒
而对于不常见或者已经少见的了事物,则放弃了相关的演化线路
又变得有了毒性
少见与常见,对于毒和非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对于生物来言
在生活之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物质,必须是无毒的
这是地理协同进化的结果
在长期相互的共处中
彼此达到的最佳状态
这是因为彼此都了解了对方的性格和五行
相互利用罢了
在相互演化,相互妥协中
就形成了和谐的自然现象
而能够成为剧毒的物质
一般都是比较少见的
极难接触到的物质
因为很少接触
没有协同进化过
彼此之间本来毫无瓜葛
结果相遇在一起
就容易互相不对眼,然后相互毒害了
其实,所谓的毒害,就是对方的套路是自己从没有想过,没有见过的套路而已
甚至于很多细菌的毒性
也和常见和不常见相关
很多剧毒的致命微生物
其实生活在极难和人接触的地方
一般不容易出来霍霍人们
比如很多剧毒的微生物,人家就是长眠在地下
如很多分枝杆菌就是这样
当人们毫无边界的生活
与他们相遇的时候
侵犯了他们的家园和生活环境
也就象释放出来的魔鬼一样,来人间作妖了
仔细想一想,也知道
即然毒物极其微量,就能致其他生物与死亡
并成为自己的食物
这么好的东西
为什么不是所有动物都进化出剧毒呢?
恰恰相反,是大部分动物都是无毒
这完全不合符演化过程中,好处相互借鉴,坏处退化抛弃的观点嘛
问题就出在常见和少见上面
如果所有的动物,植物都进化出剧毒物质
哪怕是现在的氰化物
当他在大自然中成为常见的时候
必然将成为生物的调味剂
而被解毒,并被协同进化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毒和非毒就是一个相对概念
就算是现在一些剧毒的动物,比如毒蛇
也是因为和人共处的时间太少
没有协同演化的必要性
不能形成一个物种威胁,因此没必要演化而已
但在自然之中,很多动物,都拿毒蛇当辣条吃
嘎邦脆,挺好吃的
他们就根本不把毒蛇的毒液当一回事
协化进化成功了
毒对他们来说,和喝水没有多大区别
比如蜜獾等等
可见,越是少见罕见,就越容易出现演化方向的不一致性
也就容易产生毒性
但是
只要时间的尺度拉得足够长
就会发现
总有同步演化的一天
人类最近几百年,工业大发展,很多单纯的化学物质,被提炼了出来
也合成了很多人工的化学物质
身体因为很少与这样的物质打交道
就会产生很多毒理作用
造成了很多化工品的毒性问题
但随着时间足够长
一千年,二千年甚至几万年
如果工业持续的话
人们完全可能天天吃着化工品,喝着化工饮料
用高科技生活着
这就是身体的智能性了
只不过那时候,普通的大米,小麦,可能就是有毒物质了
实际上
人们恐惧的,都是极少见的事物
比如核弹
比如谁都没有见过的鬼
等等
因为极少见甚至从未见过
人们才恐惧,才产生过激反应
也才被毒化
甚至精神毒化
真的是必须的,常见的,日常的时候
时间久了,也就认命了
进化了
手机游戏,也就不当一回事了
精神鸦片,心灵鸡汤,也不吸了
正是因为存在一个协同进化的问题
因此,任何的毒性
都与用量是习习相关的
当剂量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也就可以认为是无毒的了
人将在此基础上,去慢慢的适应与协同
同理
当一些很常见的物质
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也可以认为是有毒的
会毒害人们的健康
离开剂量去谈毒性
是不理智的
由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惧此世界的一切物质
当人拥有平常心的时候
这世界就是无毒的
当人拥有好奇心的时候
即受好奇心的好,必受好奇心的坏
一切地狱,都为好奇者趟开着大门
无毒的良型,生于演化过程中的贪爱
因为相互贪爱对方
就只有放下自己的毒性
去共处了
比如人与稻谷,小麦
都是因此为彼此相互有需求,相互有贪念
才演化彼此无毒,相互利用的和谐状态
而毒性则源于嗔恨
因为痛恨对方侵犯自己的空间和形体
也就想尽一切阴暗方法,去一击致命
毒物就在阴暗中,造就了出来
能使毒的,都是阴暗中常见
阴毒
放眼自然
无毒的食物链才是主题
也就是说,彼此利用,相互为用和相爱之情,才是自然与社会的主题曲
而嗔恨,毒性,则是自然与社会的插曲而已
是非主流的
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也能推演人类未来的发展
显然不可能是什么核毁灭之类的
有爱有情的欲界众生
其演化的基本趋势
只可能是协同,彼此变得更文明
屠刀越用越少
未来越来越好
实际上,数万年的人类演化史
也确实是这样进化的
当下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就是最好的时代
未来的时代,也将远超我们的现在
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都是狭隘的
都是无聊的
不如清闲的品茶聊天,无忧无虑的清净一生
回到主题
我们再看五味
显然,五味是无法解决辩毒问题的
因为是不是毒,这对生物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人们常见的事物,早就一清二楚了
极少见的有毒物质之所以能毒死人
都是毒死的那些好奇的人
吃个啥新鲜的磨菇,躺板板了
再说了
毒本身就是阴暗的阴招
非主流的
谁投个毒,还弄个不好喝的味道啊
这是怕别人喝,怕别人吃吗?
毒物根本就没有味道上的规律
即可以是甜的,酸的,也可以是辣的,苦的
总之
五味,即不是用来解决能量问题的
也不是用来解决识毒辩毒问题的
五味真正的用途
那就是想解决内环境,也就是水环境的问题
他需要维持一个极为稳定的内环境
不受一切干扰
那首先就要对付外环境
稳定的内环境
是体内众生生化的必须
同时,内环境,也是发生反应的地方
是一切生化物理反应的基础
只有稳定的内环境发生的可控反应力
才能应对外环境放加的应力
反应力与应力之间
要力度大小相对,方向相反
恰到好处
才是最佳的
过或者不及
都将形成病态
唯有适度
人才能屹立在天地黄庭之中
自然生存
五味的存在,就在于根据外环境的变化,而调节内环境
使内环境使终保持这个相对平衡而脆弱的稳态
其根本对应方法
就是东气西行,西气东行,南气北行,北气南行
在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之中
温度是绝对的主角
而调节温度的手段
则只有风和水二个要素
五味,就是作用于内环境的风水
温度,风,水这三者之间
是一个正函数的关系
也就是说,彼此之间,是正相关的
温度大,则需要风大,水大
夏季高温的时节,大风,暴雨,高温
就会同步出现
这才能达到最大的平衡状态
冬季的时候
低温
也进入枯水季节
但是,却有了大的寒风
显然这个寒风,就不对了
因此到了冬季,生物就得在干燥的地方,躲开这个大风
房子,羽绒服
都在完成这个工作
只需要理解彼此正相关
就足够去解决一切生物行为了
正是这种正相关
影响了中国的数理文化
五味在体内,也不过就是在做同样的事情罢了
酸味,能够分泌水液,收缩形体,挤压通道,排出宿物
从而防止内在的燥热
这其实就是因为外面热了,但湿度没有同步
常温,常风,低湿
这怎么能成呢?
得改
酸味就有用了
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应对自然界越来越高的温度和风度
但其实人家解决的是没有跟上步伐的湿度
不是减损多的
而是补充不足的
这样生机勃勃
就能成长了
辛味能开放形体
将水液发散向外
从而对抗外在的寒湿
有来对抗暑湿转凉的秋季
实际上,是因为温度低了,风少了
但湿度却还很大
这时候,不是补充少的
而是减损多的
从而达到风,热,湿同样减少的状态
在这里,还是要重申一下,有情众生与自然的对抗属性
不然就会产生的新的问题
生物之所以这样做
是有一个根本尺度的
那就是内环境
外环境变化,而要保持内环境不变
才有了这些行为
当然,这种不变,也是相对的
脆弱的
暂时平衡的稳态
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
那生物就不晓怎么调节了
比如非恒温动物
人家只需要考虑外面的风水问题就行了
冷了找个洞睡觉就行了
热了出去吃饭饭,谈恋爱就行了
恒温动物是不行的
恒温动物之所以何持恒温
在于内在的稳定性
也在于不断对自我的强化
而非外求于自然
这种状态,被中国历来的圣贤所推崇
认为外求不得,反求诸己
人应该做的,永远是完善自己
改变自己
只有低级动物,连畜牲都不是的人,才要求别人改变,来配合自己
他们,还是冷血动物
只看到别人的好坏
不能审视自己的对错
这影响了中国几千的文化
都是内在的
含蓄的
人文文化
强大自己,其他一切都是扯淡
强大到能够自己说了算
让怨自己的人付出同等的代价
让爱自己的人从不为自己失望
这就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回到自然之中
人们常说秋燥春湿
春季即然是有湿有湿有风的
那为什么酸味还要增湿,还归属于肝木呢
秋季即然是少湿少温凉爽的天气
那为什么辛味还要除湿,还被古人归为肺金呢?
这问题产生的根源
就在于自然与文化的脱节
在文化上,常说春湿秋燥
这是讲的趋势问题
而非现实问题
夏季是水湿最多的季节
冬季是水湿最少的季节
夏季是涨水季节
冬季是枯水季节
这是常识
基于这二极
我们再看春和秋
春天,是由冬天而来,往夏天而去
也就是由枯水而来,往涨水而去
水湿是越来越多的过程
因此文化叫春湿
春天的湿度会越来越大
但实际上,冬天如此枯燥
到春天的时候,其实湿度很低
尤其是刚转春的时候
最容易形成春旱
人们甚至认为,春雨贵如油
春天的雨水,象油一样贵重
在早春季节,湿度太少
温度起来了,没有雨水,那庄稼怎么种?
万物怎么生?
生灵怎么活?
酸,就应运而来了
这是解决内在风水的味道
也是配合春天的味道
秋季也一样
秋季是从夏季而来,往冬季而去
从水分最多的夏季
到枯水的冬天
从趋势来说
秋季的水分,是越来越少的
称为秋燥
但实际上,刚入秋的时候
七月八月
正是绵绵秋雨的季节
运气学说认为
真正的燥,要到九月以后
因此,秋季,尤其是早秋
其实是温度在降
但湿度还是很大的
甚至粮食作物,都需要农民伯伯去抢收
收慢了,就怕遇上雨水,给烂地里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
辛味,就应运而来
因此,在古人归属五行文化的时候
将酸味归于肝木,应于春季,时在二月
将辛味归于肺金,应于秋季,时在八月
二月之酸,八月之辛
尤为应境应时
这样酸味,肝,凉,收与外面环境中的春,湿,温,风
就形成了肝木系统与其外境
辛味,肺,温,散与外面的环境中的秋,凉,燥就形成了肺金系统与其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