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季的时候,温度极高
人们不能通过关闭毛孔减少水份蒸发等等,来解决高温
这样的手段,显然是错误的
此时,只能任由水分蒸发到体表,以保持体表不被高温烫伤
而损失的水分,则需要通过额外的喝水,来进行补充
夏和冬,都是需要额外从外获取物质才能度过的
当然准备时间,是在春和秋
春天准备夏天所需
秋天准备冬天所需
真正到了夏天
苦味,虽然能让人减少能量的摄入,甚至通过上吐下泄这样的升降的行为
来排除体内多余的湿热之气
但其实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人常常会表现出厌食等自我保护现象
减少能量的摄入
而增加饮水
饮多而食少
是夏季自然的养生
到了冬天
同样需要额外从自然中获取能量
以抗击寒冷
此时,人们往往有了想要食物的冲动
突然就想吃东西了
想长膘了
饮少而食多
则是这一个时期的自然现象
显然,能不能吃食物,想不想吃食物,是肾水所主
能不能喝水,想不想喝水,是心火所主
心系,是用来应对夏热的
肾系,是用来应对冬寒的
这二者,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人,只要饮食正常,精神就基本上算正常
一切精神的问题,都会反应在饮食上面
由于五味,本身就是水的滋味
在完全没有外源的情况
其体内的水,也容易产生各种滋味
造成口味异常
比如一个人,经常口苦
这显然是体内的心系无法解决问题
内里有热
身体在想办法自我调理中
一个人,口中咸味和甘味
这就是肾水这一系列,无法解决问题了
在想办法改变内环境中
反而是有了外寒
容易出现
明白这些道理,就能理解中医的整体观
因为提前量
饮食都是提前准备的
而非到了正夏天,正冬天才想起来去饮去食
以一天来看
其实人们吃饭的时候,主要是早餐和晚餐
早餐是为了应对中午,也就相当于夏天
晚餐如同秋季,是为了应对晚上,也就想当于冬天
因此,早餐可以多喝点流体物质
晚餐多吃点干物质
这都是合符古人的自然之理
这一点,甚至成为一种自然现象
在全世界都可以见到
晚餐成了正餐
如果真的熬夜的话
熬到零晨
很多人会发现又冷又饿
此时,就是晚餐不够用,消耗太多,需要补充了
这与中午吃午饭额外补充饮食一样
其实,饮食只应对于夏和冬
春和秋是平气
通过饮食二者的比例,我们就知道了春和秋的不同
同时知道了,水饮之入,必因之心
食物之入,必因之肾
而不是仅仅是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中医也认为
如果胃中不和,也会影响到心肾
包括睡眠
再反一下,我们还能推理出,睡眠,精神,也完全影响到消化系统
宋以前的人,对于甘味寄于肾水
是非常清楚的
甘味到肾水来串门
真正迷失,是在宋代的事情了
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上面的一桩悬案
究竟是火土同宫,还是水土同宫?
这土应该在哪儿呢?
早期的文,甚至可以说宋代以前的文化
再准确点说,是徐子平的四柱预测之前
主流文化所描述的,都是水土同宫
也就是我们这二期描述的主线
肾中藏有谷精,是生命之基础
冬藏于精,春不病温
等等
但到了宋代
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社会,命理,意识形态全部发生了改变
尤其是徐子平命理的兴起
火土同宫被当成了主流
认为火与土是同一时期的
如同夏天和长夏一样
但我们知道
水土同宫,讲述的是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是内在的反应力的问题
而火土同宫,则是讲述外面的应力
是施加于有情众生的力
从命运学的角度出发,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当然应该是火土同宫
但古文化讲述的是人如何改造自然,如何改造社会,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怼天怼地的问题
当然应该是水土同宫
到了宋代的时候
五行学说已经被专制阉割掉了一切反抗的内容
宋以前,是以五行为中心,水土同宫的文化
宋以后,是以皇极为中心,火土同宫的文化
我们要知道这个时间节点
也要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更要知道,是社会的变革,造就了文化的翻天覆地
即然五味,只是对内环境的调理
从而引导反应的发生
根本不关能量和毒性的事情
那中医为什么说,五味又能补五脏五行呢?
这问题比较有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中说道: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人体内的组织和反应
可以分为心,肝,脾,肺,肾这样五个功能部分
心用来对抗夏天的热
凡有诸热,都找心的问题
肝用来应对春天的温
脾用来应对四季的湿
肺用来应对秋天的凉
肾用来应对冬天的寒
这些都是一一对应的
是早就安排好的生理架构
是生命正常运行的方式
遇到某种现象
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相关部门
这相关部分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比如突然掉冰窖里面了
冷得要死
肾的功能马上被激发出来
这根本不需要去意识引导
此时,所有的内部行为,都是围绕增温御寒的肾而展开
外部行为都是围绕躲藏,倦缩,捂被子,保暖等展开
此时观察到的一切行为,都归为肾行
再比如,剧烈运动
产生热了
心系自然而然的同步运动
什么心跳加速啊
什么出汗啊
什么想饮水啊
等等等等
此时,所有的内部行为,都围绕降温展开
所有的外部行为,都围绕脱衣散热展开
此时,观察到的一切反应,一切现象,都统统归为心的作用
将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中医的基础理论
当再见到相关异象的时候
我们就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
而不需要去拍片照光,弄个形态学上的检查
在生命问题上,西医还是很垃圾的形态理论
根本不明白形态变化,其实是心理活动的反应
举手投足,都是心的作用
而不是只管举不举手,投不投足
把心扔了
这都哪跟哪啊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我们再看饮食的分配问题
饮食都是吃到胃里面的
但是,身体在分配的过程中
就会根据不同的水中的滋味,来进行分配
按内经这说法
当然舌头只是表面的初步的辩别味道
真正辩味的大主子,是整个肠胃系统
尤其是小肠
他就是根据水解后的物质滋味,来进行材料的转化
分配
这是真的
这些部位,确实能感受到酸甜苦辣
只不过,他自己就处理了,不显现在你的意识之中
或者痛,或者泄
或者吸收
或者送给肝
或者不要
各种选择,都是自动进行的
这时候
如果饮食是酸味的
就会交给肝系,让肝系来分配
这就是就近原则问题
比如给你砂石
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先交给资源管理局
让他来分配
行权而已
如果是苦味
就先交给心来分配
如果是甘味,就先交给脾
如果是咸味,就先交给肾
如果是辛味,就先交给肺
这儿,是先交给他们
他们还要再次分配
他们只是行使相应的管理权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
根据就近原则
人性自私的本能
这个再分配的部门,必然是先让自己部门得到充足供应
多余的,才会看关系去分配
大致就是自己得到的最多
其次就是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
最后才是外部招标
我们以水为例
醋,酒,酱油,矿泉水,糖水
等等
其主要成分,当然都是水
但因为滋味不同
处理部门就不同
然后,同样的水,就去了不同的地方
明白了这个分配机制,如果又明白自私是本性
那就能理解黄帝内经的这句话了
如果长期的偏食某种口味
比如经常喜欢吃酸的
或者经常喜欢吃甜的
时间一久
这个部门就肥得流油了
这应该是社会常态
物化之常了
因此,需要经常更改口味
不能让一个部门独大
一旦形成口味的偏好
五脏就必然失调
一脏独大,其余皆弱
这是人生病,死亡的根本原因
夭之由也
就解释了一切疾病内在的原因
外因只是应力,尚可改变
内因起于自心,只有自我才能真正改变
往往让人戒烟,戒酒,多吃点素,少过点性生活
人们往往都是,如果不这样,我愿意去死
纵欲无度,百病丛生,故半百而衰
然后满世界找各种"神医"
去寻找外在的依靠
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我们现在来看五脏
他其实就是同一脏
都是在心神的支配下,统一调节,分工合作的结果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都是五行具全的
只有用或不用的情况
而不存在有或者没有的情况
有人经常问,我五行缺这缺那怎么办?
这完全是伪命题
比如跑步的时候
以心血系的散热为主
同时肾系的增温系统,就先暂时不用
而肝系也同步启动
开启通风,凉爽的辅助过程
脾系也在启动
加速湿的运动
带走更多的能量
让他们散发到外部环境
肺系当然也在动
大口的喘气
帮着排出多余的废气
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可以说,人的任何一个动物,包括眼睛的一睁一闭
都是五行协作的结果
但凡哪个部门配合不好
就显得手忙脚乱
看起来极不自然
五行配合越紧密
人就显得越灵活
这个搭配原则
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王相休囚死的分工体系
以某一功能为王
为主导
相和休来辅佐
囚和死来劳役
囚和死,是阻力系统
减少阻力
也是必要的
这样配合,就完成了一切生理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了
并不是酸甘苦辛咸的本身,在补益五脏
只不过是吃进去的物质,在他们的影响下,出现了分配差异而已
从而将同一份饮食,调成偏酸,偏甜,偏辣,偏苦
在进入体内后,交给不同的组织去行使权力
如此而已
我们还是回到吃饭这件事情上面
中国人,叫吃饭
为啥叫吃饭?
明明是去酒店定了一桌子的好菜
真正不同的地方,完全在于菜品啊
为什么不叫请人吃菜呢?
这是因为,饭才是无味的,淡味的
他才是主粮
而菜味的不同,是左右了饭的能量,去哪个部门
这理论就先进了
同样的营养,同样的米饭
并不是一样的消化,并不是一样的代谢
并且形成的利与害也完全不同
左右他的,正是吃进去的菜
菜味,影响了主食的走向
这也正是古人发现的秘密所在
真正的营养,其实来自于淡味的米,面等等主粮
如果我们不吃主粮呢
只吃各种菜肴呢
那不好意思
久而增气
夭之由也
就是指的这样的情况了
这全偏了
时间一久,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呢
中医通过日常生活细致的观察,发现了这些人道的规律和秘密
更进一步,指出了药物的炮制作用
即然同样的主食,能在不同滋味的配合下,影响体内的循环代谢
那同样的药物,为什么不能呢?
炮制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中医界的一件大事
虽然后世中医在瞎炮制
但不可否认,这理论是来自于自然的和谐之理
往往炮制的基本原则
都是加醋的,加姜的
加酒的
等等
通过改变滋味
寄希望于引导药物在体内的走向和作用
当然,五味理论,一个更大的贡献,就是让医生不再是单一药物治病了
而是通过若干药物,组方治病
而组方的基本原则
同样是王相休囚死
只不过,变了一个名称
改成了专业的名字
叫君,臣,佐,使
更便于后人的理解
在这一期的最后
我们重述一下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其实就是一个字:和
无论是饮食的调和
五味调和,而得健康之人
还是社会的和谐
人际关系,以和为贵
和之根本,才兴起了礼学
中国,就叫礼仪之邦
五音调和,而得天籁之音
五情调和,而得平和淡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