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六十五讲 彩色体系的显色现象

昨天讲到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刚柔并济

这并不是近现代考古出了帛书,才有的文化

从古至今,其实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尚书三德开始

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也专门讲述了刚柔之道

有了昨天帛书的基础

看这一章就容易得多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为什么能够活下去?

就是因为我们懂得顺从

懂得柔弱的道理

而人为什么过得不顺心?

为什么会死会逃?

感觉无路可走?

就是因为自己太过刚强了

去自然之中看一看

草木初生的时候,也是柔嫩的

但草木死后,却是干枯坚硬的

这不就是自然在告诉人们:

顺从天地则生

悖离天地则亡的道理吗?

所以说

坚强者,其实是自寻死路之人

从此就闭塞了自己的活路

柔弱者,这才是长久生存的人

所以

武力太强太刚,就会打败仗

树木太强太硬,则会折断

纵观世界

都是强大的处在下面

而柔弱的居于上面

这对道家的养生学说,是有巨大影响力的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

则必须放下对名利的追逐

而顺从自然

安于当下

乐在其中

就能长生

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那我们用强用武用刚用力争夺的财富,名声,地位,又有什么用呢

道德经奠定了道家崇尚以弱胜强,后发致人的理论

当然

这并不是实际的情况

真实的道教,其实是一身反骨的

象太平道等等

都曾经是朝庭最大的祸患

当这些刚性的道教被灭掉后

柔性的道家,顺从的道家

就呈现在现在人们的面前了

这算是改良以求生的典型

不仅仅是尚书,道德经,帛书刚柔这些经典

易经里面

也是主张居上者要柔

比如地天泰卦和天地否卦

地在上,天在下的时候

这是柔弱在上

刚健在内

这是很好的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阳奉阴违之卦

但反过来呢?

如果刚在上,在外

柔在内在下

就成了天地否卦

这是自找不痛快了

内外完全反了

同样的例子其实很多

再比如水在上,火在下,这是好的

水火既济卦

而反过来,火在上,水在下,这是不好的

火水未济卦

古人主张这样的阳奉阴违,主张这样的谦谦君子以对外

当然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此世界的一切生物

那些能飞能跑,在自然界吃得开的动物

都是柔软在外

或毛或羽或皮肤

而那些一身坚壳的动物

则往往居于底层

柔弱之外表,是非常重要的

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涵养

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人非常反对那些锋芒毕露的事物

就是宝剑,也给他们做个套子

有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这种含蓄的文化,也渗透到珠宝行业

从而喜欢那些美玉

认为他们拥有一种含蓄的美

这与国外喜欢那些锋芒毕露的宝石,是完全不同的

人们戴着昂贵的闪闪发光的钻石

并没有让爱情更久

反而离婚率居高不下

中国人实际上不吃这一套

水土不服

总之

中国人对于柔弱的外表,对于刚强不外露

是有一种执念的

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

就知道了一切修行的根本

其实就是放下自己的执念执著嗔心和刚强的自我

一句话:恒顺因缘,效法自然

然后,就生生不息了

我们再回到外在的物理特性

软硬

软硬对于生物来说

主要是二个作用

一个是食物链的高低问题

一切生物,都在吃自己能够消化的事物

基本上都是吃软不吃硬

当硬度超过自己的牙齿和肠胃

就放弃了

这都是物理特性决定的

任何动物,也不可能没事抱着个石头啃

万一遇上坚硬的

那就千方百计的把他弄软

或煮或炖

或炒或烹

总之,搞软搞烂,就行了

而生物长出坚硬的外壳或爪牙

也不外乎就是在攻守之间,选择自己的自然地位

软硬的第二个作用

就是关于导热性的问题

这就很关键了

一般软的物质,导热率都较差

因为热的传递较慢

所以有保温保暖的效果

就可以用此来对抗严寒的冬天

相反

一般硬的东西

则导热率较高

热传递较快

热量就容易散失

也就可以用来对抗炎热的夏天

如此一来

那些肥胖,软嘟嘟的

往往耐冬不耐夏

耐寒不耐热

容易死在夏天,死在白天,甚至中午

而那些肌肉男,紧的,坚的,硬的,瘦的

则往往耐夏不耐冬

耐热不耐寒

比如非洲人

赤道地区的人

一身的肌肉

脂肪太少

其实抗寒能力极差

稍一冻,就挂了

柔软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比如棉花

坚硬的给人以冰冷的感觉

比如金属

生物在用五行造物的时候

想要创造出自己的身体

就必须对当下的环境进行判断

然后创造出一个适合当下,软硬适度的身体

但无论是处在软硬的哪一个度上

都只可能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

这是受限于地域因素的

如果想要突破这样的界限

就只有象人一样,更换不同的服装

才能通达四海

就算是如此

人在利用自己的五行创造这些外在的衣物时

仍然会考虑软硬程度

等等必要因素

刚柔的内在心性,与软硬的外在物性

这二者密切配合

从而决定了生物火力值的高低大小

能力的高低

等等

我们会发现

火,是一个永恒的核心

也就是热力和暖触,是一切生物生命存在的基础

当内在的热量,向外散发出去的时候

颜色,就这样显现了

从红橙黄,到蓝绿青这样由高到低的火色

反应了人体释放热量的多少

反抗的刚柔

同时,也与内外的温差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人体表现出来的颜色

暖色调的红橙黄

反应了内在的刚性

也就是免疫力很强

必欲除之而后快

同时,也反应了大量的热量聚结

之所以这样

显然是为了攻击外来的入侵

一般都是攻击外面的寒凉

只不过,反应过度了

或者说外面实在太冷了

而到了冷色调的蓝绿青紫

这是对外不利因素的柔性反应

其形成条件只有二种可能

一种是自己确实无能

没有能力没有火力了

因此,只能这样慢腾腾的反应

另一种,则是外面的寒邪较弱

身体认为没必要强列反应

所以,无论哪一种彩色的出现

其实都是身体对抗寒冷,对抗不利因素的结果

所反应的,只是身体本身应对措施的刚柔强弱而已

也就只是人体内部的热量,向外散发多少的问题

绝不存在体内有寒有热这样错乱的说法

在古人看来

生物,就是阳间的事情

所谓阳间,那就是火的问题

尤其是人

更是九五至尊

保护身体的阳气

维持生命之火

就是续命

这对于用寒凉药来说,就是一种不幸了

我们现在知道

其实身体在很多情况下

是外在微生物的感染

即然他们是生物

他们也需要火啊

那用寒凉的药物,去弄死他们就行了

这样,效果就显得非常好了

古人并不反对这样的治病方法

但认为,如果这样治病

病去七八分就差不多了

最后的恢复,还是要自己食养尽之

得调理自己的阳气

这是损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做法

总之,彩色,反应的是散发热量的过程

我们通过淬火的原理也知道

淬火,就是将烧到极高温度的刚铁

突然放到冷水中

此时因为剧烈降温

大量的温度从钢铁中释放出来

这才显现出了火色

并在释放火热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刚柔属性的软硬特性

释放能量的显色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概念

就是热供体,或者说热源

对于此世界来说,所有的热,都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凭空消失

热都需要一个来源

也需要一个去处

热的传递,只可能从高热往低热的地方传递

对于炼制的生铁来说

在炉子里面用火烧的时候

生铁接受了炉子的高温

炉子就是热源

是热的供体

是提供热量的一方

而生铁被迫接受了高温

将生铁从炉子中取出来

此时,生铁的温度极高

而周边环境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

当然水的温度更低

在将烧红的生铁放入水中的过程中

生铁就是热源了

成了热的供体

而水和空气则成了吸收的热的一方

也就是热的受体

生铁由此显现出来的颜色

就是作为热供体时,释放能量的表现

其反应出来的,就是彩色体系

知道了基本的火色释放理论

我们再看人的颜色变化

就会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在自然状态下

恒温动物包括人在内

内在的温度都会高于环境温度

因此完全可以作为热供体来看待

恒温动物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热源

其颜色变化,和淬火的原理就是一样了

然而

恒温动物与钢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这些恒温动物,是有一个道的

他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温度区域

不能高,不能低

因此,动物需要主动制造热量

来弥补损失

所以说,动物的颜色

是动物主动适应环境的显色过程

完全反应了动物本身对自我,对环境的认知

但钢铁,甚至冷血的生物

他们是没有道的

完全是恒顺自然

要热那就热呗

那冷那就冷呗

总之,与环境协调一致就行了

他们是完全的被动的显色过程

基于这样的道理

我们分析人体色彩的异常变化

就能分析出人体的对自然应力的反应力

比如各种红肿热痛的红色变化

这是最为剧烈的抗击外界入侵的反应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寒邪了

这是身体用大量释放的内热

硬扛外界大寒大冷的结果

其结果,也必然是惨烈的

现代医学,将这样的情况,称为炎症

炎这个字,形容得非常准确

天火与地火

同时作用

即称为炎

天火就是空中的热

地火就是物质的热

物质与空,具热,就是炎热

用来表达激烈的人体反应现象

这些内郁的热

在抗击外邪取得胜利之后

往往尸横遍野

还需要化成脓痰,排出体外

后世中医

往往将这些情况,称为火毒

或者火热

秦汉医书,多归于阳复太过

也就是身体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

小题大作

一点小问题,结果烧了房子来取暖

各种黄色的彩色现象

这是身体次一等的温热反应了

他只是地热

天不热了

前面我们说结界之外,有风寒湿三邪

风之在上

湿之在下

红色因为空中亦热

因此多是风火相因

而到了黄色的地热

就不一样了

往往多兼于地下的水湿

无论怎么说

黄色的火色是低于红色的

中医称为温热现象

或者湿热

常见于肝温,应于春季

再继续往下

人的黄褐斑

老年斑

这些情况

颜色就偏于暗淡,偏于青紫褐色了

这说明了,要么是身体变老了

阳虚了

要么则是身体认为,外邪很弱小

不需要大反抗

因此有微小的火力去改变

此时

按常一般的常理来说

颜色偏于冷色调

身体会是处于火力不足的情况

是可以温阳的

但往往温阳之后

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白痰变黄痰了

炎症更明显了

医生最迷惑的地方就在于这儿

往往认为疾病变坏了

其实是火力又有了

能抗邪了

尽管如此

其实还有疑问

为什么变成黄色和红色的时候

身体要这样过度反应呢?

难道就不能适中一点?

让身体在舒舒服服中,解决外侵的问题吗?

这其实并不是身体不想

而是身体由于材质制造的问题

在五行造就自己的身体的时候

选择了一些保温措施比较好的材料

结果,在需要散热的时候,导热性严重不足

也就逼着形成火热了

由此,内经用了一句经典名言:火郁发之

可以通过改变导热率来促进康复

甚至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就算是烧得象燃烧的火炭一样,也只需要出汗排热,就能促进恢复

然而

我们分析这些彩色体系的情况

都是基于恒温动物的模型而展开的

也就是把身体当作了一个热源

但实际上,身体在很多情况,也还是热的受体

会被动的吸收光热

这就是形成了黑白灰的亮度体系

那黑白灰对于疾病的判断,又是怎么样的呢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六十四讲 刚柔并济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六十六讲 色彩和亮度的世界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