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六十四讲 刚柔并济

在上一期,我们讲到了刚柔之道

也是易经形成的基础

易经就是由刚爻和柔爻,不断的重叠

形成卦象,复卦

从而成书

刚柔强弱,也是世间的基本法则

然而

中国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刚强

也不主张强大,就是牛逼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

甚至认为侍强凌弱,是一种欠道德的行为

弱肉强食,是行不通的

中国文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对于大部分中国儒家来说

都是以三德为中心

正直,刚强和柔弱

当强则强,当弱则弱

才是生存法则

我们来看一篇关于刚柔的原文

帛书.刚柔

来真正走进古人的思辩

子曰:萬物之義,不刚則不能动,不动則无功,恒动而弗中則亡,此刚之失也。不柔則不静,不静則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是故乾之"亢龍",《大壯》之"觸蕃(藩)",《姤》之离(離)"角",《鼎》之"折足",丰之虛盈,五繇者,刚之失也,动而不能静者也。

《坤》之"牝馬",《小畜》之"密雲",《姤》之"含章",《漸》之"孕婦",《屯》之"泣血",五繇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僮动者也。

是故天之義,剛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必亡。动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義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文之,则穷贱遗亡。重陰者沉,故水不吉也。

《易》曰"荷校",刚而折也。"鸣謙"也者,柔而不韧,遯之"用黃牛",文而知胜矣。《渙》之彖辞,武而知安矣。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穷。是故柔而不韧,然后文而能胜也;剛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

这一篇原文不是很多

我们逐一解读一下易理的核心思想

子曰:萬物之義,不刚則不能动,不动則无功,恒动而弗中則亡,此刚之失也。

孔子说

万物所蕴含的道理

这里的万物,就是指一切生物

也就是有情众生

而不包括山石这些无机物

如果我们观察世间一切的生物

就会发现这样的道理

如果万物不去反天斗地,不是因为对环境不满意,不是认为有缺憾,不是心有嗔心

他就不会动了

想一想,如果你对一切都感觉到满意

那还有什么可以动的呢?

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负面的,不满足的环境,刺激着自己,才让自己活下去

相反

如果一切都是最舒适的状态

人就死亡了

一些古代圣人,包括庄子等等,就特别向往死亡的状态

那是一种极度的圆满

而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地狱

然而

生物反天斗地的硬刚行为

如果长此以往

就变成了愤青,甚至对社会的各种不满与报复

最后也必然失去中道,无法公正公平的评价这个有缺陷但一直在努力改变的社会和自然

最后也会害死自己

纵然没有害死自己

也必然逃避隐世,不为社会所容纳

亡的本意,就是逃亡的意思

败走

逃亡

人生就失败了

这都是因为太过刚强,不懂得向天地万物请教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二个敌人,一个是叫悭,一个叫贪

悭就是顽固不化,死不认错

刚而弗中

这一切,都是反天斗地,五行造成的过失

不柔則不静,不静則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

对于一切有情众生

也就是万物来说

如果不柔弱,则不会安静下来

只有你感觉到一切都满意了,自己就是温顺了

温顺了,也就是柔和软弱了

就安静了

这是顺从天地的阴阳

说啥都好好好

内心没有嗔心

但却因此有了贪爱

如果不是因为贪执

万物都不会安静下来

当你的孩子需要读书

那疫苗就不得不老实的去打了

你只所以如此安静听话

终究是因为自己有贪爱的把柄,被别人掌握

众生如果不能静下来

则就不会安于当下

但是

如果一个人,啥事都没有意见

啥事都不敢反抗

一味的顺从

久静不动

则必然会沉沦下去

永远永远的,会成为社会的底层

万世不得翻身

人善被人欺,一直善,一直被欺

马善被人骑,一直善,一直骑

这是柔弱的过失

是故乾之"亢龍",《大壯》之"觸蕃(藩)",《姤》之离(離)"角",《鼎》之"折足",丰之虛盈,五繇者,刚之失也,动而不能静者也。

所以说吧

乾卦里面的亢龙有悔

一个人太过高调了,结果下不来台

大壮卦里面的说的触蕃

也就是说公羊以为自己很牛逼

就拼命的去触抵墙藩

结果,角都陷在里面了

姤卦里面的离角

也就是被逼到了墙角

经常被问到了无言以对的地步

还有鼎卦的折足

自己竟然混到了无法立足的地步

为了刚而刚

把自己的足给折了

以及丰卦里面的虚盈

《彖传》日中则昃(偏西),月盈则食(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丰卦里面的《彖传》说道:

太阳到达正中了,也就开始偏西了

月亮达到最圆满的十五

也就开始亏蚀了

天地万物最强盛的时候

都会开始虚损

四时寒暑,总是在此消彼长

想一想,天地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人呢

更何况我们那些不完善的冲动的想法呢?

鬼,大头的人

也就是那些一时冲动的想法

人如果一味的硬刚

怼天怼地怼人

终归会让自己下不了台,撞到南墙,钻进死角,无法立足,盛极而衰

这五点

都是因为刚强的原因,造成的过失

《坤》之"牝馬",《小畜》之"密雲",《姤》之"含章",《漸》之"孕婦",《屯》之"泣血",五繇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僮动者也。

坤卦里面的母马

只不过是一个为他人造物的机器

只懂得孕育他人的说法和种子

小畜卦里面的密云

阴云密布

自己抑郁得要死

一生过得憋屈

姤卦里面的含章

一身的才华,无法展现

渐卦里面的孕妇

不过是出嫁给他人

让别人收获果实

屯卦的泣血

你呕心沥血,才能勉强的生活下去

这五点

都是阴柔,一味顺从,造成的过失

这都是那些静而不能动,安顺而从不反抗的人,必然的结果

是故天之義,剛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必亡。动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義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文之,则穷贱遗亡。重陰者沉,故水不吉也。

那一个正常的有情众生

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掌握天地刚柔的要点呢?

我们应该向乾天学习

天之四时,刚健运行,动而不息

我们怼天怼地怼空气

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功劳

是为了维护社会来之不易的发展

保功是根本

而不是为了怼而怼

更不是为了情绪而去怼

这是五行的根本作用

去创造万物

改变环境

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因此,必须要有阴柔安静,来解硬刚的毒

如果没有阴柔的一面来解救

纵然不死,也将逼得逃走

动而不息的阳,最终造成了消失

这是火造成的不利的一面

火能生万物,也能毁万物。

我们又应该向地学习

地的道理,是柔弱的

沉静而不动的

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希望保一个平安

能暂安当下,就行了

这样的性格

如果没有刚强来辅助他

则必然一生贫贱

被人遗忘

是可有可无的造粪机了

这样重阴造成的消沉现象

是水给世人带来的不利的一面

《易》曰"荷校",刚而折也。"鸣謙"也者,柔而不韧,遯之"用黃牛",文而知胜矣。《渙》之彖辞,武而知安矣。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穷。是故柔而不韧,然后文而能胜也;剛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

所以

易经里面有一个卦

火雷噬嗑卦

就说到了何校灭耳,凶

荷校,就是被戴上了枷锁

这是一种古代的刑罚方式

通过给犯人戴上枷锁,以示惩罚和限制其自由

这是因为刚强而折的原因

虽然折了,但懂得认罪认罚

就不会继续恶化下去

人如果能够知错认错

刚中有柔

也就不会逼死自己了

地山谦里面说

鸣谦

就是人随时说话,要谦虚有礼

心中怎么想的,不要紧

关键是说法要有谦虚

要把自己放在学习的位置上

这是阴柔的一面

但绝不会卷口

刚而不折,柔而不卷

这就是最佳效果

遯卦里面的用黄牛

这是用文的办法而获胜的例子

涣卦的彖辞

则是用武的办法而获得平安的例子

如果你也有这样四件宝物,随时在身

一有枷锁,不怕别人硬刚

一有谦虚,永远向人请教

赠人以利,不惜黄牛这样的宝物

还能攻心为上

进攻不忘记攻心

能涣散别人的意志

而不是只物理毁灭别人的身体

那将无往而不利了

这就是文武双全,刚柔并济的道理

所以说,刚武的道理,就是为了争个赢而不得不死

柔文的道理,就是为了保个平安而终身受穷

即不想死,又不想穷

那就最好刚柔并济了

所以说嘛

柔不卷口,有一个底线

这是文能胜法的关键

一味的退让,只能换来别人更暴躁的嚣张

刚而不折,这是武能保安的关键

刚强,要随时注意,不能折断了,无法回头了

这样就行了。

刚这个字

在甲骨文里面

就是将金属液体倒入模具里面

成型之后

用刀破开模具

解开束缚的意思

人因为硬刚

而解开了自己身上无限的绳索捆绑

获得了自由

也走向了毁灭

柔这个字

就是别人想让你咋样就咋样

被重重塑造的意思

就如同不断的培育园艺一样

让这些树木花草,长成人类需要的样子

刚有刚的好处,也有刚的坏处

柔有柔的好处,也有柔的坏处

一切众生的处世之道

都是在刚柔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从而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刚柔的位置

来自于生物所经历的上限和下限

也就是淬火

由最高温突然到最低温

从而拥有了上限和下限

生物权衡其中,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火候

无论是太刚的人,还是太柔的人,都是经历的极限值太少了

还需要大量的事情,还打磨他们的性子

刚和柔

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

一切生物,总是处在刚柔中间的某个位点上

从而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人处事

刚就如同能量

柔就如同物质

能量使之动,物质使之静

因此

绝对柔而不刚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绝对刚而不柔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的性格的刚柔,只有他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

才能看得出来

一块铁的刚柔

只有在铁的使用过程中,才能知道

淬火,给了万物以性格

刚柔是内在的,无形的,是一切变化的基础

火与水,是形成刚柔的根本原因

得火则刚

得水则柔

刚是反动的原因

反动是五行的原因

同时

刚又是乾天的基础

乾最终的结果,就是造物,是形成外形

并形成一个自认为可行的结界样子

由此可见,五行反天斗地,从而造就了世界万物

使万物有了自己的样貌

而五行这样的特性

也就必然是以火为君了

在五行之中

火是绝对的君主之官

都是围绕心火展开

只有在心火的作用下

才有了生物无限演变的可能

从过去的单细胞

到现在复杂的人类

当然,还会继续演变下去

然而

对于外在的物来说

还有一组容易与刚柔混淆的词语

软硬

软硬,其实与刚柔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然而,因为生活中,我们往往用柔软,强硬这样的术语

这二者看起来,就好象很有关联了

刚柔是内在的禀性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知晓

而软硬则是外部的特性

是被感知的内容

比如我们触碰一个物体

则以我们自己的身体为标准

来判断他是硬的,还是软的

决定软硬的

是事物内在的微细构造

也就是事物内在众生的结合方式

决定了他们的软硬

一般来说

越是阶级固化,越是标准,越是专制的

容易越硬

相反,则容易软弱

这完全取决于内部的构造

比如金刚和石墨

就是因为内在的原子结构不同

而表现了软硬不同的特性

一个社会的基本架构

组织框架

决定了他们对于的软硬

刚柔的心性与软硬的物性

本来是完全不同的

但心与物

本身又是一体

五行的结果,就是造物产物改变物

使之合符自己的心性

一切行为,都为了改变物性,以求达到自己满足心性的目的

所以,内在的刚柔,确实影响了外在的物理特性

人之所以把身体当作自己

就是因为身体在觉知中

是感觉软硬冷暖这样最为本能的觉知

而人之所以又认为心灵属于自己

则是因为自己内心刚柔的矛盾斗争

内心总是有完全相反的二个面,在相互掐架

从而使自己生生不息

也就把这种不断斗争的心理状态,当作了自己

人总是善变的

一会儿想硬杠

一会儿又想认命

时而得意忘形

时而失魂落魄

在这样刚柔互掐的内心世界里面

人也就创造出了一个虚妄的自我

究其根本,就是嗔恨和贪爱

就是一念暖触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六十三讲 圣人三德
  • 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六十五讲 彩色体系的显色现象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