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刚柔之道,才是世间生物相否制约的,形成食物链的核心要素
动物们努力修练的方向
要么就是坚硬的防守
如龟壳,坦克等等
要么就是暴力的攻伐
如尖牙利爪,子弹等等
由此,易经用刚爻和柔爻
来组合了各种变化之相
成为卦画
比如正月建寅
卦为地天泰卦
上面的三个爻,就是柔爻
也叫阴爻
一般用成数6来表示
6属于水
柔情似水
下面的三个爻,就是刚爻
也叫阳爻
一般用9来表示
9就是成数里面的金
坚硬如铁
我们来看一段易经的原文
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人的宏大世界观
易经.系辞上
说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坤就是内外
内外就是我相
有我了,才有了内外之分
而产生我相的根本
就在于突然出现了差异性
也就是分别心
当人们在自己的思想中,产生利害,并且界定了天是尊贵的,地是卑贱的
有了利害好坏
我相已经执著
愚痴已经着迷
从此就有了内外乾坤
任何一个人,因为自我价值观的认知不同
乾坤也是不一样的
以其判断的轻和重不一样
而成就了此世界各种不同的众生
根本上,就是乾坤圈的不一样,才造成了生物多样性
当人们把天地万物,按照自己认知的轻重,进行了整理排列
去追逐自认为值得追逐的东西
而放弃自认为不重要的东西
此时,贵与贱,也就开启了
贱人是因为他们价值观里面以贱为重
比如他们认为吸毒很重要
比如他们认为冲动很重要
等等
而尊贵是因为他们价值观里面以贵为重
比如追求精神自由更重要
等等
贵与贱是完全不同的生物
虽然他们形态相同
但意识是无法相互沟通的
如同蜜蜂与苍蝇无法沟通自己认可的美好事物一样
接下来,所有生物就有了自己的行为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他们总是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行动
从不反思自己
也不知道世界是无穷的
久薰的习气,最终又练就了相应的特长
然后更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了
如同打牌的人,赢过暴利了
当缺钱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打牌
有钱的时候,也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打牌
缺钱是想赚钱,有钱是想发家
但打牌却成了习气
由此,生物在个性的认识上,不断进化
也就进化出不同的刚柔形态
那些刚猛利害的动物,就经常去吃那些柔弱的动物
按照刚柔的不同
生物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类别
他们同类聚集在一起
形成新的团队
组成新的超生命个体
于是,更大的战争暴发了
没有任何生物,有幸免于难
吉与凶,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发生的
所有这一切,在天,都是以气的状态显现成象
这是刚火的主要因素
因火气而有刚
只有见过火,淬过火
才能出现刚性
而在地的时候,就显现了形态
固化了自己
春夏就如大火炉,烧红了众生
秋冬就如大水缺,给众生又淬了火
到了冬春
最为坚硬的骨髂与筋脉,也就完全成形了
他们露在外面,形成了牙齿和爪子
成为生物最为主要的自身武器
这些都是需要火热锻造的
也都是百练成刚
正是因为大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断打造
世界才一直变化着
生物也才息息不已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所以说
无论是阴阳的非生物世界
还是五行的生物世界
刚柔相互交织,不断的锻造
才是变化的主因
由此,产生了循环往复,如同钟摆,来回不断的八卦
也就是四时八节二十四气
并引起了二大生命成因的现象
雷霆大发
风雨飘落
世界有了灵气
这都是云在天上刚柔相击的结果
生命开始了,变化永续了
归根到底
这世界有什么呢?
其实只有日月运行,造成的一个寒暑变化而已
无他,无他
刚柔,是易经绝对的主题
在易经.系辞下更是直白的说道:
系辞下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
爻变爻变
啥是变?
不外乎就是刚变柔,柔变刚
刚柔相推
相推的意思,就是刚的一方与柔的一方,展开了军备竞赛
狼要吃羊,就拼命的发展进攻策略
羊要防止被吃,就需要拼命的练习奔跑技能
甚至变成更温柔
让人们爱恋他
然后借人力之手
让吕布去杀董卓
不过,易经并不认同强弱是世界的唯一法则
尽管他承认刚强和柔弱,强与弱,是世界变化的主题
他认为,世界还有更高层次的道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这句话,就是要说明刚柔不是根本
在刚强与柔弱之间,还有一个道义
极为巧妙的,让柔弱得到痛情
并能战胜刚强
这样的文化,并不是凭白乱说的
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早在《尚书.洪范》里面
就指出了做一个人
需要有三德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什么叫做三德?
第一,就是刚柔恰当,不偏不歪
谓之正直
但如果只是正直,那是没有用的
这只是一块生铁
是无生命的
真正的生命
是动态的
在平常的时候,是要正直
立身以正
行事以直
但是
还需要刚强和柔弱二大特性
有什么用呢?
强弗友,刚克
人要遇强则强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对手
要有更加刚强的决心和能力
去以暴制暴
要知道,此世界,人们畏惧的,从来不是道理
而是讲道理的人,是不是手里拿着枪
这是刚强的用处
但当们面对弱小的人
又能柔情似水
去遁遁然,让人受到益处
这是柔的用法
唯有三种行为,在各种合适的场合,有自由切换
才能称得上圣人
才有当上帝王的能力
具体来说
就是二句话
对于沉潜在下的下民
他们所学不多
愚痴而自是
需要威迫刚克
让他们屈服于国家机器
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如果发现不对头了
就要极时的严打
搞整风运动
从而让下民回到羊圈
而面对上面的领导
高明的天
不要用强
而要用委婉,巧妙的方法
以柔克刚
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领导的行为和决策
为人民谋福利
为苍生谋幸福
世界,只有在这些有德之人的管理下
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
尽管他也充满了缺陷
但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完美的方法了
《易传.系辞上》说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说到底
圣人设卦观象,并不是没有目的的
不是闲得慌,乱扯淡
去给这个算命,给那个人打卦
骗点钱财
养家糊口
圣人设卦观象,制立系辞
是为了象法律一样,明文规定
让人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凶的
一定会得到惩罚
什么样的行为,是吉的
一定会得到奖赏
只是把这一切,讲得清清楚楚
让后人能够遵循自然法则,遵循强弱法则
学会做一个人
继而学会做一个圣人
通过强弱不断的转换变化
告诉人们,自然之道
不是强者说了算
也不是谁弱谁有理
而是有道的,有义的
有规律的
所以说
易经的吉凶
说的其实就是人们的得和失问题
得到谓之吉
失去谓之凶
就是在食物链中的认知出了偏差
才造成了这些成就与损失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而所谓的悔吝
不过是告诉人们对未来的担忧
提醒人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过失而已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而易经里面的变化
也只是教人们,当收手时则收手
当出手时则出手
知进退,即为圣人
不知进退,则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因为不懂进退的道理
就算是大罗神仙,也没有办法施救啊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回到强弱刚柔的根本上面
就会发现,这二者就象白天和黑夜一样
他们不断的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但永远不可能只有强者
或者只有弱者
刚强,柔弱,正直
是中国从尚书就开始传承的文化精华
但这样的说法
在历代其实是有争议的
最初的人们,普通羡慕强者
认为刚强就是很好的
强者恒强
老虎无敌
从而大家都拼命的做大做强
这一时期,成为强者的文化
大家遵循的法则
当然也就是弱肉强食
谁强谁有理
老虎吃猴子,灰狼吃绵羊,毒蛇吃青蛙
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人们无法理解尚书三德
这主要也是因为尚书三德,本身是说给帝王将相听的
没有考虑过给普通人说
在那个羡慕强者的文化里
人们变得更野蛮
只有野蛮,才能统治文明
能毁灭文明
才是世界的主流
但一个人的出现
从道理上击破了这样的说法
他就是老子
老子仔细审察了天地自然万物的生存法则
发现柔弱的事物,都过得很好
惨其实只是一方面
是他们不在乎的地方才惨
狼吃羊
羊多生一些就行了
并进而发现
世上最为柔弱的水
也有其毁天灭地的之能
柔弱,恰恰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一切刚强者,最后都成了保护动物
而柔弱者,却生生不息
由此,形成道家的主要文化
柔弱胜刚强
人们仔细审察道家的道理
发现果然如此
二千多年后
女人成为天下至宝
女权兴起
丈夫的家庭地位一降再降
年年春晚都在说痛老婆爱老婆
也在证明着老子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然而
在中国的历来的圣贤中
更多数的学者认为
唯有刚柔并济
才是易学之道
从而回归了尚书三德的理念
这其中比如王粲
诸葛亮
都认为人要刚柔并济
刚不可折,柔不可卷
就是其要求
硬刚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刚断了
要斗争
但要斗而不破
柔弱的时候,不要让刀口卷了
柔弱不是让自我委屈,吞下无尽的苦水
忍是忍不出结果的
柔弱只是一种策略
以不卷为度
如果要让我的痛苦才能使你欢乐
那还不如各自游离于广阔的江湖
刚不可折,柔不可卷
自此成为读书人的信条
也成为历来朝堂之上,明争暗斗的官场法则
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
总之
一刚一柔,在强与弱的变化中
中国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
以正直为立身之本
又强调要刚柔并济
遇强则强
遇弱能柔
而要做到这一点
都需要淬火
首先就是要见过繁华
见过大钱和没有见过大钱,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见过大官和没有见过大官,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因此,人们修行的第一步
永远是读书
去走到世界的前沿
去看看世界的主题
然后就是在冷水里面淬火了
只有经过了打击
受过了失败
才能显现出英雄本色
恰当的火候
是成就英雄的前题
看过世界的前尚,又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
还能显现刚强和坚韧和自我性格
胜不骄
败不馁
中国英豪,舍我其谁?
这样就拥有了气概
这种气概气质
即有强韧的内心
又有彬彬有礼的外貌
成为中国英雄的标配
这里面,主要修持的,还是一个天地正气
一个义字
刻在骨子里面的,还是信义信用
实际上,在新中国的考古中
也出土了专门讲刚柔之道的帛书
在帛书专门讲述刚柔之道的原文中
更是透达的表达了刚与柔,强与弱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对人们的内心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那帛书.刚柔篇是如何告诉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