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家就更了不起啦,道家也讲顺应自然,怎么样怎么样生活,你去看风水啦,你去做医生吧,但这一定不是道家的最高经典,道家的最高经典是逍遥两个字,逍是远去的意思,遥也是遥远的意思.你远远地看着他们,看他们沉沦吧,因此他对自己的修行是全精全神全气,你们保全你的精,保全你的神,保全你的气.你就一定能得到道家所讲的道.
所有的修行不外乎全精全神全气,这样一个法则出来以后,自然所有的法都会产生,所有的术也会产生,比如我们看一个风水,我们没事啦,聊一聊风水,看到一块好地,你一定要求它是山环水绕,因为山环水绕则有气,为什么要山环啊?避免被风吹,被风一吹就散了,散开了你还能全精吗?还能全神吗?还能全气吗?都不能啦,你既然不全,就违背了道家的法则,所以这样的风水是不好的.我们看一个风水,你说看一个坟墓,看什么,不外乎就是一个子宫,一个胎样. 看一个阳宅看什么,不外乎是生你养你的地方,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保精全神全气,你要栽树种草,堵住这些凹风,把水治好,这就行了.并不是像某些人说,我今天逆水一尺可救贫,那我给你逆水一丈,那是不是就会飞黄腾达啊?可以这样告诉大家,这里面我看了一下,还是有很多学风水的,可以跟你们这么说,如果你一个坟地葬下去,这个人福德不够的话,这个人赚了很多的钱,他会怎么样?其实就相当于子宫里面的胎儿把母体的血给吸啦.它实际上是盗了自己的母亲的问题,她的母亲一定会衰弱,她一定不会顺产,母亲得以全,孩子得以全.
阳宅也是这样,阳宅就相当于生你养你的地方,比如你的养母,你说你突然之间来一笔钱,钱从哪来?一定是你的父母给你了,一定是你的祖宗给你了.你一定是盗用了天地的东西.之前我们在群里还讲,我说在毛主席的时候,大家土地划分分为一等二等三等,甚至于四等五等,就是分为很多等级.一等的土地是最好的,那四等五等的土地肯定是最差的.那按照道理的话,一等的土地种的粮食是最多的,可是会种地的人呢,分到四等五等的地,经常施肥,肥料很足,什么农家肥之类的,最后不比那个分地好的差,反而经过四五年之后,那些分到好地的人,因为觉得地好,每年都有收成,越种越瘦,它越种这个地就越没了,你每年的庄稼从哪来?它是从地里来的,它越种越瘦.收成越来越少.相反,你会养地的人,就不是这样,你会养地,你一个四等五等的地,经常地施肥,每次的肥料给它比付出的还多,比它收成需要的还多.地会越来越肥,也就越来越好.
到孔子这,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啊?我一个会种地的人,我一个君子,走到哪儿不是好的风水啊?你看这样说得多有气魄啊?到孟子的时候说,培养浩然正气,移风易俗.什么意思?我的正气足了,我就能改变一方的风气.看多有气魄,因此你全精全气全神.另外就说我们看风水,你一个地方围护得很严,重重缠护,关锁也很严,这样的地就是好地吗?不一定,这只是你生养休息的地方,你孩子大了,还是要飞出去的,在你圈地之外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风水不在风水之内,而在风水之外,因此出入是非常重要的,你去了哪,你通达哪,非常重要,这些就是道家的说辞.
那相反,道家的法术有意义吗?比如五雷掌,隔山封,这咒那咒,降妖除魔等等。这些没有多少意义,都是外缘的求法,并不是内部的.就像医术也是这样,我老是依靠一个高明的医生,和你自己锻炼的身体,那绝对是2个概念的,不要被外界的这些法术所左右了.
我们回到本体上讲儒家的和合,儒家首先就讲和合的问题,那什么叫”和”呢?就是调和,什么叫”合”呢?就是组合,调和组合的结果就是儒家,儒家要讲的就是这些,在这个中间,要引导,要带领,尽量让一切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立足在当下,放眼在千秋,看得很长远,什么是和合呢?和就是调和或组合,人与自然的调和,调和是人和事物之间,彼此关系的一种综合体现.凡是讲调和,组合,那一定是讲关系啦.关系非常重要就是这样来的.
退一步说,我们看儒释道这三家,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其实在讲一个世界上悠久的故事,他们讲我们这个世界是苦难的,是不好的,是痛苦的,我们这个世界是非常的痛苦,佛家称为五浊恶世,很浑浊的世界,就比如一滩浑水,水已经是浑了,怎么办?怎么办的结果有三个,第一佛家说,我们后退吧,我们坐下来不动,我们往回走,这苦海无边,我们回头是岸,回过头就对了,往后走. 道家就说,这水浑了就浑了吧,自然之道,我坐着看就行了.那孔子怎么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制一个净化器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去改变它呢?我们应当去做这个事,应当往前走啊.这是论语最伟大的地方.它讲调和,讲组合,你看它以什么去讲调和啊?
<论语>同样是学而第一里面就讲,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就说我为什么要讲礼,你看孔子是非常讲礼的一个人,就是为了调和,人与人的关系,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处,人类才可能向前进,人与人不和睦的时候,社会就往后退,你往后退的时候,世界就越来越浑浊,比如战争,比如各种灾难.那人与人和的时候呢? 水也甜,怎么样调和,一定是由礼来调和的,很多人觉得,礼不重要啦,现代社会啦,还讲什么礼?只不过变化啦,你去坐飞机,别人乘务员一定是专门培训过礼仪的,她始终在给你讲礼,你就会发现人与人很近,无论是银行大厅的工作人员还是飞机的空乘人员,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非常讲礼的.你不可能说奥巴马到中国来了,是由你一个部长来接见,不会这样,一定是习大大去接见他,也不可能说一个菲律宾的部长来了,你一个主席去接见.这也不对,国家是讲礼的地方.有专门主管礼节的人,这些人在古代,祭祀啊,有专门的礼部,研究这些的人. 到现代中国的时候,同样,每一个国家也有.
现代的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聚会你是穿西装,还是穿晚服,还是穿什么.小到你的服装,你的言谈举止都有礼节,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礼节,你就会闹很多很多的笑话.这都是用来调和人际关系的,但我们无论大的小的事情我们都讲礼,行还是不行啊?当然这是行不通的.有时候,我和三师兄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们面对面坐了,我居然盘着腿上来啦,对他没有尊重,那反过来说,因为我和他特别熟啦,有些小的方面,就没有计较这些礼仪,小大由之是有所不行的,有些时候,该随意的还是要随意. 但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也是行不通的.你知道我要和他处好关系,比如这里面有某个人是你的客户,我一定要和他处好关系,于是你去巴结他,去奉承他,去阿谀他,这其中不讲礼节,你只会得到别人的鄙视.别人不会尊重你的,别人知道你是有求于我.
今天我就和一个人聊天,上午我出去了,他就讲到,如果有一天,他老了,他一定会留下一大笔的遗产,留这一大笔遗产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告诉他的妻子,我有这样一笔遗产,或者告诉他的子女,你看我有这么多的遗产,你们只有对我好,等我死了,你们才能得到这一笔钱,如果你们对我不好呢,你们就得不到这一笔钱.就是在利用这一个原则,你知道要对我好,所以千方百计的要知和而和,其实他心里上是不愿意的,只是行为上合乎了这样一个态度,这其中没有礼节之,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他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你能说话,你有思维的时候,我可以啊,我知道你有一笔遗产,我可以将就你,我必须将就你,想得到你的遗产.可是你没有思维,你是一个植物人啦,你坐在床上不能动啦,手不能写字啦,你的遗嘱已经写好了,我犯得着尊敬你吗?不会,成植物人啦,要死要活的,还恨不得你早点死呢.
历史上有先例,齐桓公就是这样死的,春秋五霸的齐桓公,非常了不起的人,那是春秋五霸里面第一个霸主,可是他亲近小人,最后是被饿死啦.他为什么饿死啊?这些小人在你当权得位的时候,当然对你好啊,杀了自己的孩子给你煲汤,为了伺候你,我的父母都不要了,这样人的行为啊都是有目的的,那等你有一天你要死的时候,我知道下一任君主,我要去扶养下一代君主啦,我要投靠另一颗大树啦,我还用得着管你吗?管不了啦.所以这样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绝对行不通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这种调和啊,真是特别特别的重要,那组合的话就更复杂啦.你说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仅仅就是讲个礼节,大家平起平坐吗?肯定不是.世界是一个整体,这里面是有组合的,组装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整体,碳元素能够组成最软的石墨,也能组成最坚硬的金刚,都是他组合的不同,组合就是特别特别的重要啦.
人类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呢?就是不外乎名和利,因此孔子要想把这个世界带向一个好的地方,就必然要抓住名和利这个中心,只有名和利抓住了,社会才能顺着他设想的路去走,在一个神圣的组合,一个好的组合里面,一定会有中心思想,会有神在里面,孔子设想我们人类的神,神就是一个公约,我们大家都认为好的,孔子设定的神就是”仁”,大家互相谦让,仁爱,把仁爱当做神.他设定了这样一个神以后,你像中国现在是以什么啊?以民主,富强,文明,是那些来作为神的.还有法家的一些理论,法律为神的,还有美国的,你要看它的宪章,总法.每个国家都有,什么样是你的国家的主体思想,这就是你们的神.曾经很长时间,中国的前三十年一直是没有神的,是名利的社会,到现在就是追求这种神的存在啦.
仁爱是孔子讲的神.他希望我们的社会是以”仁”作为中心的凝结起来,每一个人都互相谦让,讲礼仪,在<里仁>第四,里仁这一篇是专门讲仁爱的,孔子说,子曰:里仁为美.如果大家生活在一个仁爱的社会里,你去哪都有人帮助,你不用防备别人坑蒙拐骗,去哪都好,一定是非常好的事情.择不处仁,你处在一个坑蒙拐骗的社会里面,怎么样知道仁爱社会的好啊?他设想的是这样一个里仁,以仁为本的地方,民风淳朴的地方.一个崇尚美德的社会,那是非常美好的,不用担心我的钱包仍在桌子上,一会儿肯定还在那.不用像防贼一样地去防住别人,这样的社会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提倡里仁,除里仁之外就是名利,名利是外表,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名利,但是名利在仁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利于大众.只有让君子这些有德性的人去当官发财,别人一看,这样有德性善良的人发了财,我们也去尊重这样的善行吧.这个社会就会像好的方向发展.
在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啊,大家一看净是这些坑蒙拐骗的人发财啦,那社会就会像坑蒙拐骗的方向发展,你看净是那些没有读书的人发财啦当官啦,于是社会就会出现读书无用论,这是君子不作为的结果.你君子没有做你该做的事情,因此你要为这个社会的沉沦负责任的.你是君子,你为什么不去发财?为什么不去当官?
因此在《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你当官当得好,一定要去学习啊,给别人一个榜样.学而优则仕,你学习学得好,你一定要去当官发财,要占领制高点.让别人向你学习,这是君子当仁不让的事情.
反过来,我们现在来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大家是不是更有感觉啦?道这样的事情是以一为整体的,一生出来的一定是名和实,名实之下就有了因缘自然和合,看这样的解释多高大上.不像简单的什么三生万物啊. 这个三就是因缘,自然,和合.比天地人要高大一个大的档次.天地人是讲结构的,固然万物是天地人所生,那是法术所生. 而这个”三”呢是因缘,自然,和合,这是道上的三,一也是道,二也是道,三也是道.多高大上.这就是我们开始讲的,比如在同样一个五浊恶世,都知道这是一个浊世啦?怎么处理? 止住不动的是佛家,看着它的是道家,想制一个净化器的一定是儒家,所以儒家难不难啊?是很困难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给论语定一个主题思想啦,论语一定是以仁为核心思想的,论语是讲人道之间人际关系调和与组合的专著.论语它不是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是思想境界的延伸,是处事的哲学.可能还是不能理解,这怎么不是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呢?告诉大家,儒家的最高境界是非儒.我为什么要帮助你,我是希望你从此以后自强自立,不再需要我的帮助.对吗?你肯定帮助别人,不是让别人依靠的,不是说我今天帮助你一回了,你明天又让我帮助啦,后天干脆依靠我啦. 我曾经讲过一个棉衣的故事,一个人被定为五保户,每年都领一件棉衣,领了30年,到32年的时候,他一数啦,他只有31件棉衣,他觉得我有一件棉衣不见了,那是你对不起我啦.这样的事情一定不是儒家所为,儒家的最高境界一定是非儒.我知道你需要我,但是你需要我的目的,我要做的目的是让你最终不需要我,当然不是一棒子打死,是解决这个困难,是永久地解决当下的困难.
自寻烦恼的事情是很多的,比如我们这个听课的里面就有一个先生,他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今天在这听课就拿他调侃一下,有一个女儿,他觉得女儿怎么就还没谈到男朋友啊,整一整风水,我说你整了会怎么样?整了以后还会有其它的烦恼,他说不会不会,有男朋友就好,于是就整了一下风水,总之就是这谈话以后2个月之后女儿谈恋爱啦,可他的烦恼就更多啦.这男朋友合适不合适啊,怎么样啊,他们将来住哪儿啊?他们需要多少钱啊?他们的前途在哪啊?他们会不会吵架啊?我的孙子孙女会怎么样?无穷无尽.
儒家的最高境界不是这样,一定是非儒的,那怎么样做一个非儒的人呢?当然是放下名利,我让你拿着名利是去引导别人,不是困死在名利里面,在<论语.公治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就没有见到刚强的人,有的人不服气就说, 申枨总算是吧,孔子很干脆地回答了六个字, 枨也欲。焉得刚,枨也有欲望,怎么能叫刚强的人呢?无欲则刚,你有欲望就一定会有弱点,有弱点就一定会被别人利用,你在这个世界就不得清净,通过这段话我们看出来什么?看出来孔子这个人其实是要求别人离开欲望的,你不要拥有这些欲望,只有无欲才能刚强啦.这是佛家讲的离开欲界天,进入色界天是不是一样?完全一样. 和道家讲的你一个人去修行成仙得道是不是一样?完全一样.你看他们的最高境界一定是一样的,不仅如此,他除了讲到无欲则刚这样的话。
同样在<论语.公治长>第五里面,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我们孔夫子所说的话,说的文章,他所做的事情,你可以听说也可以得到,你可以自己去实践它,比如仁爱,你去爱别人可以吧,比如说当官,你会吧.比如说发财,你会吧.你说做一个好人,我有钱啦,谁不知道做好人啊,我有钱了谁不知道去讲仁爱啊,我有钱了谁不知道去施舍啊,你可能会做到. 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夫子要你们达到的最终境界,那个非儒的境界,人的本性和天道,是不可能听说的.那是不可说的境界.孔子本身也做到了这一点,你看这样的境界比论语的境界是不是要高?比讲仁仁的境界是不是要高?确实高,要高很多.所以说<论语>不能说是儒家的最高经典.最高经典是没有经典.
我们再看讲孔子的志向,有一次颜渊和子路这2个人呢,围坐在孔子旁边,一看你们都不说话啦,就起一个话题.就像我们在青岛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话题,老三就说”敦敏,你有屁就放”.他没有这样一个人给他开头啦,孔子就得自己找一个话题,怎么找?他就说你们何不都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呢?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子路一听,说好啊好啊.那我来先说, 我愿意做到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这个人他也就说了 ,颜渊说:“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劳:施,表白。劳,功劳。)。你们看这些志向是不是和我们追求名利的志向有很大差别?确实很大差别.子路就问老夫子,说一说先生你的志向是什么?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安度晚年的时候,和知心的朋友一起,回忆少年时光。” 看他的志向就这样一个志向,很安逸,并不是说当多大官,做多少事情?也并不是说拥有多少财富.
这个春咏而归其实和上一个故事是差不多的,他讲什么呢?他讲子路,这是先进第十一里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