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经典黄庭经第十四期第一讲
这一期内容也是黄庭经的最后一期
在上一期讲到了上清派的创始人
东晋的魏华存
她在努力学道的过程中,得到了黄庭经这本书
这勾起了她巨大的兴趣
努力按黄庭经修炼,很有心得
从此,将黄庭经作为教义,到处宣讲给自己的门徒
这就使得那些祭祀魏华存的庙观,也就称为黄庭观了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的黄庭观了
不过,她本人又名紫虚元君
也容易叫紫虚观
但黄庭经本身,理性太强,重在医理
而并不适合于宗教信徒
这就不得不对黄庭经进行改编
魏华存夫人,将之进行改编之后,就形成了《上清经》
成为道家上清派的最高经典
奉为修行至宝
列为上清派的诸经之首
同时,上清经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成为道家三大奇书《上清大洞真经》,《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至检五老宝经》、《洞真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之首的经书
基于黄庭经而诞生的上清派
在修炼方法上,改变了过去的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
这相当于破除了外在的法的迷信
去掉这些之后
就改成了专门修炼人体的精气神
以达到长生久视的效果
成为了一套综合医学,仙道,巫术为一体的,以炼神为主的存想静功
这一点,明显的与天师道有本质区别
尽管他被划归天师道主管
实际上,上清派的做法,更象宗元时期兴起的全真教的做法
全真教也是不重符箓和外丹
而讲性命双修
甚至可以这样说
全真教很多性命双修的内核
其实就是出自上清派
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后来,到了新中国的时候
气功这样的伪术大流行
其中较为合理的部分,还是来自于黄庭经
无论是上清派,全真教,还是后来的气功
都对于药物治病这一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他们生病了,不是首先想到药物呢?
这不是严重违背人们的常识么?
这与早期的医理相关
早期秦汉时期,人们并不是很重视医药
一方面是流通并不容易,大多都只能就近采些草药
另一方面,是主流的医学,根本瞧不起药物治病
这就如同一个家庭受灾了,生病了一样
总是给各种不同的物质
认为就能救灾
如果家有一个不孝的孩子
总是给各种物质满足他一样
物质并不是万能的
现代社会养孩子也一样,给孩子各种物质上的满足
但并没有改变孩子的心灵
在这样的推理之下
用物来解决问题,永远是下贱人的首选
他疗效非常好
能救急
但不能救本
由此,想到的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变成了修心养神
从心神上改变人们的习惯
让人们没有生病的基础
早期的黄帝内经,这样宏大的经典,所记载的药方少之又少
只有区区十三个方剂
还基本上辅助治疗的
而对针灸,导引,养生却大量的描述
不惜笔墨
认为精神,才是生病的原因
病因是精神
病机是气机
只有解决气机的运行,才能恢复正常
只有解决精神的问题,才能断掉病根
黄庭经完全是延续了这样的上等医理
因此说黄庭经是中国人修习性命,保全身体健康的祖师级书籍,都不为过
可以从中看到一切修习健康的影子
到了东晋末的时候
王灵期到了许黄民那儿,求处黄庭经改编而成的上清经
再增删润色
就把上清经扩展到了五十多篇了
后来,很多人都在里面添加内容
造成了上清经的真伪杂乱
但无论如何,黄庭经和上清经总算流传了下来
到了南朝陶弘景
他搜集了杨,许的手稿
编为《真诰》
广收上清派的法术
撰写了《登真隐诀》
成为上清派所有法术的集大成者
在陶弘景的一生中
有四十余年,生活在茅山
茅山也就成为了上清派的圣地
后世称为茅山宗
这一派,最后沦落到抓鬼的地步
也是为了生存
而并不是正统的修炼
毕竟人是要吃饭的
与精神相反的,就是魔鬼
生病,就是由于心理变态为魔鬼,造成的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也能解释得通
只不过,人们往往认为的鬼,与道学里面唯物的鬼,不是同一个东西罢了
上清派以克制心中魔鬼,恢复神仙心态为基础
对于存思修炼,整理成了一整套仪轨
所谓仪轨或者说科仪
其实主是一系列标准的形式和流程
按步就班,一步一步的来进行
这对于经法的流传,是非常有帮助的
信徒们,永远只是象僵尸一样,听任摆布
按着怎么做,尤其是细节怎么做,信徒们就产生了无上的信念
但对于追求悟解大道,真正解脱的人来说,就是束缚了
科仪和仪轨,产生了大量标准化,规模化的道士
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下上清经的仪轨
来理解他们的形式内容
上清经,也叫《上清大洞真经》
共三十九章经文
每一章,均有五个科仪
分别是谨请,存思,诵玉经,讽赞词,画符
谨请,就是凝心静神
要请天地神祇,降临在自己身上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与人是一体的
人身是一个小宇宙
天地所有的神祇和结构,在人体里面也都存在
这相当于全息理论了
按全息理论,宇宙所有的信息,在一个细胞里面也都存在
因此,谨请神祇,就是将外在的神灵,变成内在的神灵
其基本作用,就是静心
开始反观自己了
这样就完成了人神的统一
一些附体的做法,也是基于这个原理诞生的
具体来说,就是要说出神的名称
字什么
常住在身体的哪个部位
然后请他到这个位置来
比如:谨请太微小童
于景精,字会元
子常守照舌本之下
也就是让于景精这个神,来守照到舌头下面
正常人在这样默念的时候
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舌头上了
然后继续念下去
子常守照舌本之下,死气之门
口味赤气
绕照一身
化生血液
上凝泥丸
泥丸坚明
百神方位
说到底,就是关注到舌本,他内属于心,化赤,生血液,供养脑部
让人头脑清醒
从而百节灵活
谨请之后,就来到了第二个步骤
也就是存思
存思,就是要努力想象这个神的样子
细节越细致越好
让自己完全处于神灵存在的幻觉中
这是最好的
达到忘我的境界
从而放下自己做人的执著和执念
这一点非常重要
众生之病,都是物质上瘾造成的
和吸毒一样
世上一切事物,皆是有毒的,皆能让人上瘾
众生只不过把习以为常的上瘾,不当作疾病罢了
其实他才是万病之因
比如挑食
对食物的喜好比较单一
这是单一食物上瘾了
一切众生,皆被物控物化
随物兴灭
久薰成习
就不容易改变
存思,就是帮助人们改变心理状态
最开始,都是静止的画面
时间长了,专注力提升之后
就是视频式的了
动态的画面了
比如存思太微小童于景精这个神灵
是一团红霞一样的云气
罩在自己的头顶上面
这样一团红气在头顶之上
心里就开始默祝:
真气下流充幽头,镇神固精塞死源
玉经慧朗通万神,为我致真命长存
拔度七祖反胎仙,制炼百神一气全。
要边念边想
想这一团赤气,从头顶的百会进入脑中泥丸
充满整个大脑
这时候,自己用口吸收进入的红云
吞咽三次
这一团红云就化成了三个神仙
一个主神在中间,就象一般庙里面的神仙布置一样
二个副神在两边
三个神仙一起下行,达到各个内脏,视察一圈
完毕之后,进入心内
再往上,到达舌根部
在这儿停留下来
顺时吐息
此时,就是神仙在呼吸了
而不是自己
谨请,存思之后
就可以开始读经了
比如读上清经的第一个章节
读之前,先以左手按一下鼻中间的人中穴
让自己保持清醒
以示尊重
然后集精会神诵读
不需要读得多
而是要边思考边读
明白其中的要旨
诵完要读的经书章节之后
就是唱赞词了
对神灵进行称赞唱诵
这实际上就是结束动作了
和咒语差不多
最后,就是画符
画好之后,可以佩戴身上
一般画符这个过程是可以省略的
但依附上清派后,被强性加入了这个流程
作为科仪,也是可以理解的
装神弄鬼,总得有些东西给别人,才好收钱
要是能画点符,交给别人,那收钱就理直气壮了
最后,叩齿九通,咽津三次
结束
上清经所有三十九章,都是这样的科仪
实际上,上清派天天都是这样做的
在上清经第三十九章节结束之后
还有更为复杂的《回风混合帝秘诀》
存思的内容就更加复杂了
还有了收功的方法
当愿文等等
越是复杂,对于信徒越有用
如是太简单了,信徒就不容易表现虔诚了
这就象医生给病人的医嘱一样,要让病人有一种复杂感,仪式感
还要经过一定的努力之后,能够做到
就容易洗心
而黄庭经的修炼
很多复杂的仪式,也都是宗教式的附会
有存想五方颜色的
有存思日月二十四星的
二十四星,是为了应对二十四节气
用来周年努力
还有存思二十七帝君的
总之,要点就是要静心凝神
保持心神单一
迅速进入状态
实在不行,就需要辅助一些姿式动作
心法第一,动作次之
和瑜伽一样
务必先要有诚信
请神如神在
才能达到内心不散漫的结果
这些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开始的准备阶段
中间的主题阶段
最后的结束阶段
和跑步,游泳等等运动一样
不是一上来就跑,跑完就停
得先有一个准备阶段
比如活动活动关节
胸部拍一拍水等等
这是给身体一个缓冲适应区间
就象前面的讲的谨请一样
在结束运动之后,也不是马上停下来
跑步的,还要继续走一走
游泳的,还需要在水里缓和一样
开始的准备阶段,就叫进阳火
最后的结束阶段,就叫退阴符
中间就是采药过程了
为什么叫进阳火,退阴符呢?
这就是根据一年四季来说的
春夏温度越来越高
这是修炼的起始
所以叫进阳火
开始加火加柴,好好修炼
秋冬阶段,天气越来越冷
万物就定型了
这就叫退阴符
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比如下面这个口诀:
行动日月转法轮,左旋右转悉归中,三十六转进阳火,二十四旋退阴符。
这方法,就是转动自己的眼睛
准备阶段,转三十六次
结束阶段,转二十四次
都是左旋右转,一起一伏
起始的位置,可以是东,南,西,北,也就是子午卯酉这样的四正位置,开始转动自己的眼睛
事情的发展,往往非常意外
修行也一样
正规存思双修的内容,往往没有流传下来
反而是这些辅助的进阳火,退阴符内容
大量的流传于社会
形成当下很多保健式的内容版本
人们往往经常无意识的使用,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上清派或者全真教的方法
比如鸣天鼓
缩肛
开天门
咽津液
疏五经
等等
当然,也包括揉肚脐
搓面部
拍打肢体进行放松
等等
我们要关注的,当然是其中的理性部分
正如南宋程公端对于上清经的概括一样
其宗旨就是:存心养性以事天,聚精会神而合道
保持心性的专注不散乱,用来养自己的心性,达到头脑清明单纯的效果
聚中自己的精神,保持心神的恬淡虚无,无欲无求,以合于养生大道
放弃那些杂乱的思想思维,放弃那些无有穷尽的追求
任何人,都能获得健康幸福
这才是存思存想积极的一面
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想明白
知轻重
明白自己一生,究竟要做什么,追求什么
而不是简单的存想几个神灵,就真能飞升的
《太上洞房内经注》里面说道:
八素隐玄以真思为上旨,秘言以九真为内经,神法以精思为至深,反童以彻真为得灵,大洞以高上为元始。
八素,素就是最为基础的东西
能演化一切的本质
一般都是指易道
常用来表示四正四隅八个基本方位
也用来表示道家的最高经典和最高境界
达到根本了
九真,一般是指上清经的九真境界
上真、高真、太真、玄真、天真、真真、神真、靈真、至真
实际上,黄庭经里面的九真,就是指各种感觉器官
我们在具体书中,还会具体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指出了道家修行真正的目的
最高的境界,都是以真正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最高宗旨的
所有的秘法秘言秘诀,都是在强调你自己的感悟,内在的治理,这才是关键。
一切神奇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世间法门
莫不是前人精益求精耐心细致的推理思想,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面的至深思维的显现
而所有的返老还童,保持健康年轻,首先需要拥有的,就是一棵年轻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真实状态,最为灵验
而一切高深的,对本质的追求,都是尽可能的去思考想到根本,从根本层面,元始层面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想当然的在枝叶表面上解决问题
正如生病一样
生病的原因,是缺药吗?
显然不是
即然生病的原因并不是缺药
那为什么要吃药来治疗疾病呢?
显然,吃药,并不是为了治病
而是为了治疗疾患
治疗人们难受的感觉
治疗人们焦虑的内心
至于其他的副作用啥的,也就因此顾不上了
这显然不是元始的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一劳永逸
如果从枝叶上解决问题,那将永无宁日
比如因为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失眠
不去治心,而去吃安眠药一样
这远不是真人能做的事情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能来看黄庭经原文了
当然,我们虽然会对黄庭经,黄庭内景经进行同步的解释
但在建议上,还是希望大家读理性的黄庭经
宗教改编的黄庭内景经,则可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