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8月份的线上课程
道言浅近说第一讲
在2025年8月份线下讲课的时候
得天时地利人和
在开课之前,酷暑高温,夜不能寐
但到了开课的前一天,8月10号
突然台风就从福建直达湖北
大暴雨将湖北洗得山青水秀
也让气温降了十几度
达到极为舒适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
我们离开讲课的地方马家,气温得迅速回升
同时,土地也在马家结界
从马家往湖北石门方向的路上,从11号封到20号
以至于讲课的时候,尽可能少的干预
走路的时候,也少有车辆打扰
看起来,一次圆满的聚会
但实际上,所讲的内容
就是张三丰的一本著作
名叫《道言浅近说》
选择这本书,仅仅是因为他能讲述黄庭经未讲完的内容
同时,又接近于全真教的真正教义
张三丰出生于1247年
这一时间,全真教的王重阳祖师,仅仅逝世七十年
张三丰本来名叫张君宝
后加入全真教后,成为全真教的重量极人物
孔是武当派的祖师
其基本主张,则和王重阳相同
主张三教合一
认为:古今有两教,无三教,唯一唯道
有两教,就是有显隐两条教育方法
但没有儒,释,道之分别
大家都在讲述唯一的真理是什么
所以,张三丰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佛
强调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
而黄庭经,也正好是人道和仙道之间的内容
即讲人道,也讲仙道
二者的理念就非常相合了
张三丰提出: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人最为重要的,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心
这样内在可以成为真正的神仙
外在则可以成为一代大家,有益于社会,国家
除了这些思想成就外
张三丰还是武术宗师
精拳法
困危不发,发则必胜
被认为是武当拳,太极拳的道教武术的创始人
《道言浅近说》正是张三丰对于丹法健康的理解
而这个版本,则综合 了汪锡龄辑本与李涵虚注本
希望完整的呈现张三丰祖师从理论框架到实操方法
《道言浅近说》开篇第一句,就说道:
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
修道之人,需要明了道的三个层次
有三候三关
综合起来说,就是四句话
第一是无为
无为之后,就要有为
有为之后
又要返回无为
就没了
三候三关因为后面还要解释
我们先看这个三个阶段
无为到有为再无为
什么叫无为到有为再到无为呢
要明白这个道理,得先从凡夫说起
凡夫就是凡间的人
人世间半死不活,一口气撑到死的人
对于凡夫来说
整天的生活都是忙碌的
一方面,确实是为了生活奔波
另一方面,就算是生活问题解决了,还会有很多情绪,需要安慰
是闲不下来的
比如当下的中国,其实温饱问题早已经不是问题
但人们还是拼命的赚钱
而中国的单身男女加上老年人,总共有6亿多人
他们赚钱做什么呢?
在生活上,他们花费并不多
但在精绪上面,花费就够了
一切能够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使用价值近乎为零的宠物狗,玩具,电影,短视频等等
因为其情绪价值拉满
而成为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引擎
据说是万亿市场
总之,这些人,不需要养家糊口了
但他们还是陷于深深的情绪之中
为了排解孤独,而不得不花钱
不得不劳动
完全停不下来
所以,凡人,其实天生就停不下来
是一定要没事找事做的
无事就一定要生非
肯定会出问题
能够无事还不找事,不生非的人,都成圣了
圣人才能拥有孤独,适应孤独
凡人是不行的
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为什么凡人会活成这样呢
一定要忙碌至死,没事找事呢
这就要讲到攀缘心的问题
凡人并没有自己的真心
他们的心,都需要依附于外物上面,才能暂安
随着外在事物的生灭,自己的情绪也就起伏无常
生生灭灭,皆随因缘
这样就造成了善恶两端的不断轮回
一会儿好,一会儿坏
一会儿有钱了,随便花
一会儿没钱了,随便贷
一会儿志得意满
一会儿又心灰意冷
在善恶二道里面,无有出期
其中恶缘恶境,主要分为三类
不得自由,完全受环境支配的地狱处境
极少自由,但为了温饱而无限劳作的饿鬼处境
虽然自由,但被恐惧食物链支配的畜牲处境
好的环境关系,也就是善道,也分三类
一类是自由,但需要付出严重体力的人道
一类是专业技术人才,侍才傲物,但常常被管理层打压的阿修罗道
一类则是管理者,活成了人上人,称为天道
人在一时一刻中,都在六道的喜乐之中轮回
无有自性
皆是缘境而生心
而造成攀缘心,以至于人们轮回的原因
佛教在《增一阿含经》《缘起经》等经典里面
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一切轮回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主动的
而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没有谁想主动轮回
哪怕是深陷地狱的众生
造成被动轮回这一现象的,就是老病死这个原因
如果能够获得长生,不再老病死
则就能走出轮回
可是,经过古人无限的实践
发现老病死是必然
要去掉老病死,就得知道造成老病死的原因
造成老病死的原因,并不是外在环境,也不是内在环境
而是攀缘而生的心
生,才是一切老病死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随缘而生的心,则老病死也就不存了
相反,一切生,则必然有灭
那就意味着一切需要继续轮回
这样不断的推理下去,寻找原因的原因
就形成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依次为: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生 → 老死。
这十二因缘,是用来解释凡人为什么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在善恶二道中,无有出期的
十二因缘,又分为三类
生与老病,就是未来的果报类
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来说,其状态只有二种
要么是生,要么是老死
一切生的,最后还是要老死
老与死,是终极结果
不可撼动
而生这样的未来果,只是暂时的化城
即然生与老死都是未来果
未来因缘
那当下时,凡人的因缘就是什么呢?
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八者
当下时,也就是凡人或者修道的人,深陷当下原因了
而无明和行,则是过去世的事情
是人们开始思考的起点
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不断寻找原因推理出来的
要解决老病死的问题,就要解决生的问题
只有不生者才能不灭
要解决生的问题
就要找到造成生的原因
造成生的原因,就是当下的有
人们总是根据当下的有,当下的情况,而生起攀缘心
有钱的人想花钱
各种物呈现在眼前,人们第一意识,就是他有什么用?
即然有是造成生的原因
那什么是造成有的原因呢
这就是取了
人都是咎由自取
各取所需
自取自得而自有
在无限的索取中,而拥有了
当然拥有的东西,可能是人们无法承受的
比如拥有了身体的疾病
拥有了无法偿还的债务
这些无法承受的拥有,以及特别喜欢的拥有,比如房,车,孩子等等
都是自作自受自取
是自己索取得到的
因为福祸相依
想取福的人,得到了祸
想赚钱的人,赔了本
只是结果与索取的目的,差异性的大小而已
显然,人们的索取,才是造成人们当下一切所有的因缘
那人们为什么要索取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贪爱
爱与恨是一体两面
有爱必有恨
爱父母,则恨父母的疾病
爱子女,则恨子女的不争气
所以,贪爱和嗔恨,都属于爱因
这是造成人们索取的因缘
糊里糊涂的情执之爱
在索取的过程中,意外不断
而造成了当下拥有的一切
无论是好的,还是善的
又基于当下的一切,而产生了新的缘心
最后造成了生或老病死的果报
那凡人为什么要贪爱呢
偏偏就在情执里面无法走出来?
追究贪嗔的因缘
则就是人们的感受了
一切有情众生,有自己的感受
这种感受,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同一个事件,同一个物体,对于每个众生来说,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
甚至于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事物,前后时间不同,也可能感受不一样
比如一个人第一次看电影和第二次看电影
哪怕是同一场电影
但感受已经不一样了
受阴极其虚妄
但受阴不外乎就是苦受和乐受二者
要么感觉到苦,要么感觉到乐
如果不苦不乐,则不受了
不受的话,因缘就断了
乐受则贪爱
苦受则嗔恨
正是因为主观感受的存在,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
才造成了爱恨情仇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因缘,造成轮回的现象
那人为什么如此在乎自己的感受呢?
放下受阴,不就成佛成仙了吗?
追究人们受阴形成的原因
那就要怪触了
因为有接触
所以才有受阴
如果根尘不相触
则一切受自然不会兴起
正是因为触,才造在了人们分段妄生,分段妄灭的执著
也才造成不同的主观感受
触是我与境的相遇
正如王阳明所说的:我未见花时,花与我俱寂
我来见花时,花色一时明
当我们没有与环境相遇的时候
我是我,境是境
各不相干
互不影响
各走各的路
各过各的桥
但当我见到境的时候
境物之象,就容易明了了起来
这就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了
我们以张三为例
张三是一个人
人也是一个物
称名为人物
那张三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样呢?
在做的诸位,其实都不知道
甚至都认为我是在假设
张三并不存在
但是,有三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分别见到了张三
第一个,在张三童年的时候见到张三
然后分开了,再也没有见过张三
第二个,在张三壮年的时候见过张三,然后分开了,再也没有见过张三
第三个则是在张三老病在床上的时候,见过张三,然后分开了,再也没有见过张三
同样是张三这个人物
诸位认为不存在,没有具体的形象
也就是没有具象
但这三个见过张三的人,对张三是有具体物象的
那就是他们见到张三时候,他们就自动分段妄生了张三的相
第一个心中的张三,永远是天真童年的张三
第二个心中的张三,永远是年富力强的张三
第三个心中的张三,永无是奄奄一息的张三
虽然同为张三一物
但因为每个人分段的时候,都是从自己见到的时间开始,从自己不见的时候结束
从而形象差异非常大
张三的形象,就是取决于你见到张三的时刻
那个时刻,张三完全明了
也就是当你见花时,花色一时明
但这个明,显然是错误的
觉明为咎
因为张三从来都是一个由生到灭的变化现象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
只是人们分段妄生,分段妄灭,而误认为天下有物而已
张三,本不存在
一闪而过
就象从没有来过
也象从没有离开过
他只是一段时间里面,空间变化的现象
如浮云
如流水
如梦幻泡影
终究是无
有人总感觉张三应该从出生的时候开始算
死亡的时候,开始不算张三
但这样的想法,也只是妄念
张三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你是不知道的
也就是你并不明白张三是什么样
你明白张三是什么样的时候,必然是见他的那一时刻,才开始
内心才开始清晰起来
而张生出生时候的象
属于在他出生时见到他的人
比如医生,比如父母
但这样的象,毫无作用
如果拿张三婴儿时候的像,去问张三本人和他的父母,他们都可能认为出来这是张三
这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张三,是现在见到的样子
谁知道过去的张三是哪样呢?
花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见到他
世界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国家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和国家的相遇
这都是触
你生于战乱,国家就是动乱的样子
你生于计划生育的时候,国家就是到处阉割妇女的样子
你生于太平盛世, 国家就是国泰民安的样子
国家无从有相,也从无有相
但你见了,你与他,就互为因缘,我物同生了
可见,触是造成一切幻境,从而产生受阴,以至于有了爱,有了取的行为,有了有的当下,从而造成了后来的生活或死亡的果报
花开了,花又谢了,你不见他,花从无有物
古人往往用花,来比喻环境
这才有了禅宗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