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桂枝汤

[关键原文]:
(一二)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處方】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多物。
[病理解析]
伤寒论十二条为桂枝汤方最重要的条文,首先讲了太阳中风,中风的意思就是天之邪气在阳气生升,生发的阶段受到伤害。风与寒是相对而言的,风中于前,寒中于暮,前即比如春夏阳气生发,暮即比如秋冬阳气潜藏。
在阳气正在升发的阶段受到病邪的干扰,于是出现了”阳浮而阴弱”,这里的阳,即指卫气,阴即指营气。营卫之气通行于三阴三阳,上天入地。第95条”(九五)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栄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通过荣弱卫强,对十二条文的阳浮阴弱作出了解释。荣弱卫强或者说阳浮阴弱是怎么产生的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明白太过与不及,气至的时候,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正常的,另外二种则一种可能不及,一种可能太过。无论是太过与不及,都会造成人体的病态。
    病因有风,寒,湿三种,则其至而太过也有三种情况。风寒湿三种病因,之所以能形成表病,正是在于他们的太过。
春季风气太过,就形成了桂枝汤证。
冬季寒气太过,就形成了麻黄汤证。
长夏湿气太过,就形成了葛根汤证。
讲太过,大家就要想到不及,如果至而不及,会是什么情况呢?这种至而不及的情况,演变为后来的四神方剂,也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
•       四神方剂
•       春当温而冬寒不退,春温不至——青龙汤。
•       夏当热而春温不退,夏热不至——朱雀汤。
•       秋当凉而夏热不退,秋凉不至——白虎汤。
•       冬当寒而秋凉不退,冬寒不至——真武汤。
回到桂枝汤上,如果风气升发太过,荣阴就不能跟上,于是桂枝汤证就出现了。这个病机就称为荣弱卫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荣气的概念,那什么是荣气呢?
荣气,我们看张仲景用了”荣弱”一词,这里面用的是荣,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营气,荣与营是有区别的,但这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在《黄帝内经》中,讲营气的非常多,真正以荣卫并称的,却非常少见,仅有八篇中提及,营气是和卫气相伴而行的气,主要推动各种阴性物质的运动,比如糟粕,血,津,液等等。而荣则不同,是荣养之意,他即包括了营气,也包括了被营气所推动的物质,如津,液等等,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在《伤寒卒病论》中,张仲景只有在讲肺痈的时候,略带了一下营气,”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其余的全部都是荣气,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回到荣弱卫强上面来,荣弱就是万物未得到充足的滋养。人体为了应对荣弱的情况,就会调动阳明,阳明因此就会汗出臻臻而为津。
为什么荣弱,阳明就会开始工作呢?这与以前所讲的阳明主汗,用来佐治太阳,少阳有余是一脉相连的,当太阳与少阳有余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阴阳就会失去平衡,荣阴就会相对的减少,而荣阴的减少就是触发阳明的板机。
“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一般而言,恶寒与恶风是不相同的,全身均感觉到冷,即是恶寒,因此想穿衣盖被而取暧。恶风则以局部为主。比如坐在那儿,感觉到某个方向的风特别的让人寒冷,需要避开。张仲景在这儿用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并列在一起,就是为了形容不明显的情况,嗇字,即稼穑的穑字,本意是指是收获庄稼进入仓库,进而不出,又引申为吝啬之意。嗇嗇的意思就是躲在房子里不敢出来,如同谷物装在仓库里一样,淅,析也。即劈开,剖开之意,淅淅即打开房子门,就感觉到强烈的恶风。躲在房子里不敢出来,打开门窗则感觉到恶风,这就是形容恶寒较轻,恶风轻重,不容易鉴别。翕,火炙之意。翕翕,即如同烤火一样,身体的外面却发热,体温升高。总的来看,就是人躲在房子里怕冷不愿意出来,如果打开门窗则感觉到恶风,身体就象烤在火边一样发烧。加上汗出,就可以使用桂枝汤了。
在讲了恶寒较轻,恶风较重,发烧在表,如在火边炙烤之后,医圣又举了二个常见的感冒症状,即鼻鸣干呕。鼻鸣,即鼻音,因为感冒造成了咽喉部的充血等原因,阻塞了声道,形成很浓的鼻音,很多人一感冒,就会发现声音怎么变了?这就是鼻鸣,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声嘶,在张仲景的著作中,是没有嘶这个词的。干呕,即呕而无物。原来呕的本意即是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词意发生了变化,吐还是有物无声,心中不适即欲吐,而呕则用来表达了有物有声,于是创立干呕一词,有来代替原有呕的本意。
在第五十三条,同样解释了桂枝汤的作用机理。”(五三)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荣氣和,荣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荣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栄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和的意思是柔和,与荣弱的弱小的意思相近,荣气柔和的患者为什么也经常自汗出来呢?这中间的要点就是在于外不谐,即卫气没有和荣气和谐共处,卫强而荣弱,因此就自汗出,荣在脉中,卫在脉外,只要再发汗,荣卫调和就会痊愈,同样可以用桂枝汤。
张仲景非常重视这个发病机理,即荣弱卫强的相对人体状态,认为这是桂枝汤作用的基础。因此不断的重复着荣弱卫强,以加深理解。除了上面三个条文之外,54条也表达了同样的内容:”(五四) 病人蔵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荣卫不和的病理状态经过这样一次一次的重复之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对比分析]通过12,95,53,54这4个条文来看,桂枝汤主要症状是以自汗为表现,病理变化则表现为荣弱,无论是绝对的弱还是相对的弱,总之阳明识别了荣弱,扣动板机,出现了出汗。只所以要这样不断的重复以让人重视这个病理表现和变化,是因为这需要和另外一个状态相鉴别,那就是麻黄汤证。
麻黄汤的表现就没有自汗这一条,同样也就说明了荣阴并不弱,因为荣阴不弱,说明阳明并没有启动,只是外束于皮毛。造成麻黄汤与桂枝汤这一不同病理变化的原因,可以从病因和病位二方面去解释,从病因来说,桂枝汤是中风,在阳气升发阶段发生的疾病,比如春天。而麻黄汤则是在阳气衰弱的过程中发生的疾病,比如秋天。从病位来说,虽然二者都是从外表来的疾病,都是伤害在太阴,但有燥湿上下之别,桂枝汤伤害的是太阴脾,而麻黄汤伤害的却是太阴肺,脾主肌肉,要治在解肌,而肺主皮毛,要重在解表。而在用药上也就有了显著差异,麻黄汤用麻黄解皮毛,桂枝汤用生姜解肌肉,桂枝汤用芍药以养荣,大枣通上下,麻黄汤皆去之,而加杏仁以降肺。所共用之处,在于都用了桂枝甘草以复太阳,体现了同归太阳病这一总的病因。
桂枝汤方
[方解]桂枝汤由肉桂,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种药物组成。方中肉桂甘草以复太阳,这肉桂为太阳之影,壮太阳之第一要药,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要和甘草一起用呢?这就是司天在泉的六气理论了,太阳寒水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这是六气的典型模型,而太阴湿土在泉,则会化为甘味。甘草正是太阴湿土在泉之要药。而肉桂则是太阳司天之要药,用司天之肉桂和在泉之甘草相配,就形成了完整的辅佐太阳的药物理论。
司天在泉的桂枝甘草汤
    在64条中,就将桂枝加一两后与甘草一起,专治太阳不足,叉手冒心,心下悸的疾病。
“(六四)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脾主肉,正常人的肉体,只所以能够运动,全在于肌肉这一组织。肌肉在人体的神经指挥之下,收缩,发挥了人体的各种运动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肉,主四肢。各种肌肉能维持正常状态,脾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属太阴,太阴之表,就是阳明。而阳明就是主动的。二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明在太阳和少阳的综合作用下,而发挥自己功能,这一功能就是运动。阳明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排出这些积累的热量,阳明出现了另一功能,出汗。阳明解开肌肉,汗出臻臻,大汗出后,热量得以排出,以维持人体温度的正常。汗出过多,则会伤津,阳明再度启动一个机制,即口渴,使人主动的寻找外在的补充,以弥补自身的损失。
从人体的活动中心来说,生理上,阳明就是中心。人体太阳在表,主管阳的运动。而少阳在里,主管阴的运动。阳明居中,不断的调节表里,完成表里活动的轻重关系。当外面运动剧烈时,就会使里面少运动,当里面需要运动时,又会使外面少运动。里外动静的调节,全在阳明。病理上,则三阳之中,少阳居中。若是三阳有病,先是外面的太阳,继而连累里面的少阳,最后造成人体三阳的调节失司,即阳明病变。正是因为有了生理上阳明的中心,才有了病理上少阳的中心,这一点需要清楚。经典条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 万物所归 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 此为阳明病也。
为什么桂枝甘草汤会心悸呢?这是因为发汗过多造成的。发汗过多,伤及阳气,里外俱损。则水液停留,无法运行,由此而心悸。温度低而水不行,人欲静而手叉心。由桂枝加量,佐以甘草,而起少阳,从而解除发汗过多造成的心悸。气从水中而过,即形成悸动之灾。
  • 第四讲 烧裈散
  • 第五讲 桂枝的作用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