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其他相关值的意义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参考值: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升高

西医: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中医:内环境处于寒凉状态,需要散寒,防寒。当严重脱水时,红细胞会相对升高,此为中医的阴虚阳亢,当烧伤时,体表皮肤造受破坏,抗寒能力减弱,红细胞会相应偏高以低替皮肤的部分抗寒功能。休克使人抵抗力下降,红细胞本能增多,剧烈运动后出汗过多,红细胞相对增多。

红细胞降低

西医: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中医:各种阳或气的不足,以及热或火的偏胜,都会造成红细胞的减低。
 

(2) 红细胞压积(HCT或PCV) (单位:%)

男: 40-50%,女:36-45%,新生儿:36-50%。

红细胞压积增大

西医: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

中医:阴阳失调,阴弱阳强,需要抑制阳强或者滋补阴弱。

红细胞压积减少

西医: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中医:阴阳失调,阴强阳弱。需要助阳或者利水化饮。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男:80-100FL,女:80-100 FL,新生儿:97-109 FL。

西医:
(1)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如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妊娠期、恶性贫血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为82~100fl,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平衡下降,如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82fl,慢性感染、中毒等,如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2fl,如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中医:MCV指标反应了人体气血所处的相应阶段,可以理解为当体积增大时,个数相对较少,需要造血,由于气能生血,脾能生血,因此需要益气健脾,如四君子汤,人参等方剂或药物。当体积小时,个数相对较多,需要温补以促进红细胞的成长,如四物汤,附子等等方剂或药。
 

(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

男:10-16%,女:10-16% 新生儿:10-18%。

西医:1)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增大,他要比MCV下降体现的早,是早期缺铁的指症;当MCV下降时,RDW增大更显著;给予铁剂治疗并有效时,RDW将比给药前更大,随后会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2) 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3) 用于贫血的分类。

中医:样本血液中红细胞大小形状的一致程度。宽度越大,说明样本血液红细胞形状大小各不一样,超过正常值多提示各种贫血、造血异常或者先天性红细胞异常;分布宽度小,说明样本血液红细胞形态大小一致,很整齐。中医认为红细胞的多样性,反应了参差不齐的阳气系统,没有形成如同正规军一样整齐的运输力。此时需要更多的提升人体的温养力度。而当数值偏低时,则表示人体整齐划一,没有新兵源的产生,需要促进气血的生长。该指标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成反向关系,当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时与红细胞分布宽度降低的意义相似。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少时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的意义相似。


(5) 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血红蛋白量)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儿 170-200 g/L。

1.血红蛋白量增多

西医: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

(3)用药应用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中医:反应了心肺的协同功能,如气血的比例,增高反应了人体对外寒的适应,即肺主气的功能强于心主血的功能。同时,该指标反应了全血的趋势适应寒凉的能力。

2.血红蛋白量减少

西医:(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小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中医:反应了心肺的协同功能,如气血的比例,降低反应了人体对外寒的适应程度偏低,即肺主气的功能弱于心主血的功能。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男:300-360 g/L,女300-360 g/L,新生儿300-360 g/L。

西医:用于对贫血进行分类。

中医:该指标反应了整体阳气的协同能力。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

男:26-38 pg,女26-38 pg,新生儿26-38pg。

西医:用于对贫血进行分类。

中医:该指标反应了红细胞单兵作战能力。

  • 第三章:红细胞计数类的中医原理
  • 第五章:血小板计数类的中医意义
  • 本站相关注解资料版权皆归王兆胜先生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6028525号-3 QQ群号:493600502